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望包豪斯Back to Bauhaus(全文)

|     壹     |


机器和手工

Machine and Handcraft



       人类对美的追求,自古以来主要表现在生活方式的营造上。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突变,使整个二十世纪都处在重大的格局调整的动荡中,社会机制的尝试,战争和文化的毁灭与重建都前所未有之激烈。在这种激变的大潮中,人们对手工传统美学的摒弃和重新发现,对机器美学的推崇和反思,对遵循感性还是理性的内在煎熬也是起伏跌荡。百年中,工业社会完全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心理和审美。


       当喧嚣散去、尘埃落定、夜深人静、蓦然回望之时,在设计领域的群星中,依然耀眼的是百年前在德国的一所工艺美术及建筑学校:包豪斯(Bauhaus)。虽然从1919到1933只有短短十四年的办学历史,但是包豪斯对于现代设计思想、教学体系和建筑实践,至今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上世纪现代的工业和科学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工业时代以前相比可谓天翻地覆:两次世界大战,物质的极大丰富、城市化、高速交通、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本世纪我们又从工业社会迈向信息社会。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快,但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品质是否真的越来越好呢?从旅游的目的地的选择中我们不难发现人们现在内心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是没有钢筋水泥的绿水青山、是精雕细作的古老城镇、是匠心独运的艺术手工… 人们在各自心理沉淀中寻找精神依靠,但同时却也不肯放弃工业化带来的生活便利。


       机器带来了高效的、标准化的批量生产,产品带有一丝机器的冷漠;传统手工是低产的、参差不齐的,却透出一丝人性的温暖。机器让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从卑陋得到了功能化的、平庸的提高,而更高的品味则又需去那参差不齐的手工中寻找。


马岩松 哈尔滨大剧院


王澍 象山校区


       在设计行业,这种工业和手工之间的对抗和融合,从工业革命开始就没有停息过。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建筑领域马岩松和王澍在设计方法和理念上完全不同的走向,一个希望用进阶的工业手段“塑造未来”,一个通过发掘传统手工业精神“回到未来”。我们现在无需判断谁是谁非,且让我们把时钟拨回到十九世纪中页,把地点移至工业革命的发祥地英国,看看这场大戏是如何开始的吧。




|     贰     |


威廉.莫里斯

William Morris


“他们如同一个个堂吉诃德,头脑中充满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充满了奇特的探求和高远的志向。”威廉.冈特

 

       民族之间自豪感的比拼,其内在的表现,即文化上的竞争。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发源地英国是世界制造业老大,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在各个方面都在学习和追赶英国。德国包豪斯溯其源头,要回溯到十九世纪末英国,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一场“工艺美术运动”,又称“莫里斯装饰运动”。



威廉.莫里斯



威廉.莫里斯大学期间的自画像 (1856)


       看看当时英国的场景吧:机器的出现让以往缓慢、悠闲的生活方式一去不返,代之以咄咄逼人、冷酷而隔膜的新社会关系,有人昂首阔步成为新贵,有人流离失所跌入谷底。城市人满为患,雾霾遮天。生活用品在大机器时代变得便宜而“廉价”,难觅以往手工业产品的精致和美感。


       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机器毁了社会还是代表着未来?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在他的著作《威尼斯之石》中,阐述了复兴手工业的愿景,他批评英国机器社会乌烟瘴气的现实,歌颂中世纪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拉斯金的理想却由多才多艺的威廉.莫里斯变成了实际行动。



威廉.莫里斯设计手稿


       莫里斯出生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商人。1851年当17岁的莫里斯参观著名的伦敦世博会水晶宫时,他对展出的工业产品之丑陋粗糙感到震惊和厌恶,希望恢复中世纪讲究而精湛的工艺。 至此莫里斯决心学习设计,在牛津大学期间为拉斯金《威尼斯之石》所倾倒,同拉斯金一样,莫里斯十分喜爱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他利用假期周游法国,探访中世纪哥特建筑的遗迹,大开眼界。


       在牛津大学毕业后,莫里斯先进入一家专门从事哥特风格建筑设计的事务所工作,8个月后自认没有建筑方面的天赋而离开参加了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 画家群体,这个画家群体主张“真实的”、“诚挚的”忠实于自然的艺术,反对因循自旧。1957年,莫里斯开设了自己的画室。


简.伯顿


       1859年与简.伯顿(Jane Burden) 结婚,莫里斯需要为开设画室和建立家庭购置各种家具用品和寻找婚房。他找遍伦敦,竟没有满意的用品和房屋,不是过于简陋就是俗气繁琐,维多利亚风格充斥市场。莫里斯决心自己动手设计自己在伦敦郊区的住宅。他采用红色的砖瓦,完全不加粉饰,真实体现结构,同时又采用不少哥特式的细节。这座朴素精致的建筑深受时人喜爱,被称为“红屋”。莫里斯还和艺术家伙伴自己动手设计了住宅内所有的用品,从墙纸到地毯,从餐具到灯具。1861年夏季,红屋基本装饰完毕。莫里斯骄傲地称它是“我自己的艺术小宫殿”。建造和装饰红屋的过程,让莫里斯和同道们积累起实战经验,开始创办企业,实现他们的工艺美术理想。红屋在社会上所引起广泛的兴趣和称赞,使莫里斯甚感社会对于“好设计”的关注和需求,他放弃了作为职业画家和建筑家的想法,1861年开设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应该是英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综合设计事务所。


威廉.莫里斯设计靠背椅



威廉.莫里斯设计扶手椅


       莫里斯有句名言:“不要在你家里放一件虽然你认为有用,但你认为并不美的东西。”莫里斯事务所设计范围包括家具、用品、地毯和建筑,后来又发展到书籍设计,成为一个兼有建筑、室内、平面设计的全方位设计机构。他们与生产企业合作,在陶瓷、玻璃、地毯、印刷工厂中生产自己的设计产品,再提供给顾客。由于市场需求大,莫里斯很快从单纯设计事务所发展成具有设计与生产能力的综合作坊。他雇佣设计人员和手工艺人,设计生产各种产品。最后他拥有了按品类分开的多家独立工厂和一个出版社。


       评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在1936年的著作《现代主义运动的先驱:从莫里斯到格罗庇乌斯》中写道。在莫里斯眼中,公司与中世纪的手工作坊无异,都是陶冶道德的地方,绝不能制作只为赚钱的便宜货,而要把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家用器物当作一种信仰,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所谓“文明”树立一个典范。莫里斯认为,设计是为大众,而非少数人服务的;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行为,而非个体创作。他热衷把公司招来的工人培养成手工艺者,开会的议题经常是艺术,最后草草讨论下业务便散会。合伙人福克纳说这样的会议“活像‘快乐行会’或别的什么俱乐部的聚会”。


       莫里斯设计的风格,首先是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生产;在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其他古典复兴风格;他提倡哥特式和中世纪讲究简单、朴实无华、功能良好的特点;主张设计上的诚实、诚恳,反对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趋向;推崇自然主义,融合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的特点,欣赏日本的平面装饰,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鸟类等装饰构思,形成一种特殊的品味。


莫里斯墙纸


莫里斯墙纸


       由于莫里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一个过时的生产方式中,陷入极端的自我矛盾中。他痛苦地意识到,手工生产是昂贵的,事实上他那经过精巧提炼与加工的产品主要都是为了那些“有钱人的猪一样的奢侈生活”(莫里斯语)。莫里斯对于他所憎恶的工业爱恨交加,希望机器产品现代的方式而认真设计、精细制作,材料坚固、恰如那些传统手工艺品一样美丽传神。莫里斯没有能够迈出这一步,机器产品和美学的实际融合是发生在世纪转折之后的德国。莫里斯成为这一进程的先行者,他那热情洋溢的精神以及他的艺术实践,恰如一座通往未来的桥梁,成为了现代艺术运动的里程碑。


红舍


红舍室内


红舍的窗:玻璃画是中世纪精神和精髓的最佳艺术体现


       受他的影响,欧洲各国和美国在世纪之交都展开了工艺美术运动,后来发展成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和装饰运动(Art Deco)。究其背景还是因为当时各国都相继进入工业化,面临相似的窘境。但回归手工的装饰运动并未改变人类向机器时代迈进的隆隆脚步和前进方向。



威廉.莫里斯




|     叁     |


彼得.贝伦斯的 ”青年风”时代

 Peter Behrens and Jungenstil


       莫里斯的工艺美术运动影响了英国的艺术教育,而欧洲其他国家也试图通过艺术教育的改革,使自身的产品更具国际竞争力,各国的文化精英都在工业带革命来的大变革时代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


青年贝伦斯


       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年生于德国汉堡。如果说莫里斯掀起的是一场风靡整个欧洲的反机器的手工艺装饰运动,贝伦斯则是机器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


贝伦斯的艺术图案画,有着典型的德国“青年风”风格


1900年贝伦斯设计的日历


1902年德国艺术和装饰杂志的贝伦斯特刊


       从贝伦斯的艺术成长历程来看,他并非先知先觉地主张机器美学,而是从手工装饰逐渐转向机器美学。在他一生丰富的成就中,最令人瞩目的是推动“德制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的发展和在他柏林设计事务所的设计助手中出现了三位现代主义设计大师,他们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贝伦斯

       贝伦斯经历了一战二战,并在二战期间去世。在最血腥和最愚蠢的一战中,分别以英国和德国为核心的战争方用现代机械武器和中世纪骑士精神造成了精神和肉身的集体毁灭。传统欧洲从此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二战让欧洲彻底进入了现代社会。机器彻底战胜了手工,成为二战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用具设计


       就像莫里斯一样,培伦斯也属于艺术全才。他在绘画、建筑、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方面都非常卓越并成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开山鼻祖。正如百年前中国有一批接受旧学教育却提倡新学的大师一样,综合的传统人文教育往往比现代专业教育让人更加全面,其成就也更为宏大深远。


1901年达姆斯塔特马蒂顿高地的贝伦斯自宅


马蒂顿高地贝伦斯自宅内景


       1886青年贝伦斯工作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学习了三年,然后在卡尔兹鲁厄艺术学校个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进修。1890年起,他作为艺术家和平面设计师在慕尼黑工作,成为德国工艺美术运动 “青年风”(Jugendstil)的成员。1893年贝伦斯成立慕尼黑分离派(The Munich Secession)。在慕尼黑他制作木雕、绘制彩色装饰画、书籍装帧和“青年风”风格的手工作品。1897年他联合一些艺术家建立“联合艺术工坊”生产艺术化的手工用品。可以看到这个时期,培伦斯走的还是莫里斯的路子。1898年培伦斯开始设计柏林的杂志《泛》(Pan)并首次设计家具。


炭笔画

  

       1899年贝伦斯被黑森大公召到位于达姆斯塔特的艺术家村:马蒂顿高地(Mathildenh?he),并设计了他的第一座建筑:“青年风”风格的自宅。达姆斯塔特的马蒂顿高地是德国“青年风”风格建筑的圣地,黑森大公的女儿是俄国沙皇的皇后,在高地上有个五指塔(结婚塔)和一个小的东正教堂,可能是为了黑森公主回家省亲而建,可沙皇和他的黑森媳妇在1918年以及他们的5个孩子一起被苏维埃枪毙了。马蒂顿高地是我在德国留学期间时常徜徉之地,为那些美轮美奂的建筑而着迷,其中也包括贝伦斯的自宅。可黑森大公慷慨而优厚的待遇并没有留住贝伦斯这位奇才,1901年到1902年他回到原来进修过的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执教。1903年贝伦斯正式离开马蒂顿高地,成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新院长,直至1907年。


       可以说马蒂顿高地代表了贝伦斯“青年风”时期的最高成就,而新世纪到来,贝伦斯也重新出发,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

 


2015年带女儿重回德国达姆斯塔特的马蒂顿高地,和大学时的朋友PETER合影 




|     肆     |


从透平机车间到霍赫斯特总部

From the turbine locomotive to Hoechst headquarters


贝伦斯离开幽美静谧的马蒂顿高地,他的思想也从浪漫的“青年风”(Jugendstil)转向理性的“德制同盟”(Deutscher Werkbund)。


       1906年贝伦斯首次受邀为德国电器公司(AEG)设计企业标识,并成为AEG的总艺术顾问。他利用简单的几何形式设计单纯“真实”的产品,如电风扇、台灯、电水壶等,展现了功能主义的设计风格。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德制同盟的活动,成为骨干。


AEG 的海报


       德制同盟的倡导者是一位名叫穆特修斯(Herman Muthesius)的教师。他坚决反对“青年风”, 组织大量的研讨会,力邀贝伦斯等实业中的“实用主义”设计精英领导当地美术学院,引导美术教育的改革。一场反对“艺术风格”,追求“明确的实用性”的风潮渐渐兴起。


       1907年贝伦斯为核心的德制同盟成立了。德制同盟和莫里斯的行会的不同之处在于,莫里斯希望从历史和手工传统中找到未来发展的路径,德制同盟希望把工业产品艺术化。德制同盟立即吸引了大批设计家、艺术家参加,开启了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


       德制同盟提出了自己的宣言,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 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2. 综合各种艺术设计,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3. 强调非官方立场,避免政治干扰;4. 大理宣传功能主义,承认现代工业;5. 反对任何装饰;6. 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


       这个宣言和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宣言的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承认机器时代和现代工业,反对装饰,主张标准化和批量化。后来包豪斯宣言,可以说是德制同盟宣言的翻版。


       如果说十九世纪末英国的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工业美术运动一度影响了欧洲整个艺术界和设计界。那么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德制同盟就已经通过对工业时代的认可,开始反超英国,引领了新的设计潮流。


工业设计-座椅 让我想起了后来著名的密斯椅


工业设计-水壶


工业设计-风扇


       1907年贝伦斯在柏林创办大型设计事务所,成果丰硕,期间完建成的建筑包括德国驻俄国彼得堡领事馆等。1908年贝伦斯为AEG设计透平机车间,放弃装饰,使用大面积玻璃,设计手法和他在马蒂顿高地时期判若两人。一个人的艺术思想,可以在短短几年之内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源于技术和科技的巨大推动力。透平机车间设计立足于功能,使AEG这样的德国大集团企业首次以现代形象面世。


1908年透平机车间-柏林


1908年透平机车间-柏林


1908年透平机车间-柏林


       德国的标准化工业产品迅速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老二超过老大的事实却引起了始料未及的巨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目睹了机器在战争中造成的巨大毁灭,曾经对机器无限崇拜的知识精英们开始反思,重新寻找人和手工在工业时代的价值。


       一战以后,1920年贝伦斯应德国化学企业巨头霍赫斯特(IG Hoechst)邀请设计位于法兰克福的总部大楼。在这个设计中,贝伦斯用砖作为主要材料,采用丰富的色彩,细腻的手工节点,并不摒弃雕塑和装饰。其中一个雕塑很有意思,一只充满力量的雄狮被压在巨石之下,表达了战败国德国在一战后的心情。


1920年霍赫斯特总部-压抑的雄狮


1920年霍赫斯特总部外观


1920年霍赫斯特总部中庭


1920年霍赫斯特总部前厅


      我们可以从贝伦斯的作品中看到,他在对待装饰的问题上还是十分中庸的。许多工业设计都含有精美的装饰,建筑作品也呈现多样化,既有现代风格的探索,也有利用传统工艺并进行革新的作品。也许这和上世纪初文化和意识形态被花齐放的时代背景有关。他探索机器美学,但并不摒弃传统装饰,在一战以后的一些设计作品中,既有被他称为“新方式”(the new way)的现代主义作品,又有像霍赫斯特总部那样那样受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影响的作品。


       贝伦斯的艺术思想也是开放的,他从德国”青年风”开始,探索时代精神,积极参与行业组织,开办大型设计事务所,大力提携设计新锐,在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上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在企业层面帮助AEG完成某些被定义为民族任务的工作,使即物主义(Sachlichkeit)成为民族使命并使“德国工业制造”成为一个神话。


工业设计-闹钟


工业设计-吊灯


工业设计-餐盘


       在他三大弟子中,真正如他一般兼包并蓄、博大宽容的是格罗皮乌斯。贝伦斯组织德制同盟、格罗皮乌斯创办包豪斯,一个是业界翘楚,一个是学界泰斗,二者交相辉映。


1922年的设计手稿 具有成熟的现代建筑风格


工作中的贝伦斯




|     伍     |


瓦尔特. 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百年前,现代工业化世界中建筑教学体系还没有形成。在一片未知的混沌中,以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下称格罗)为代表的设计师、艺术家们以开放的思维和大胆的实践,开拓出一片全新的世界。


       为什么包豪斯这所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只办了短短14年,并且两次被驱逐、最后被查封的艺术学校,会对当代设计产生如此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回望创办人格罗和其所处的时代。


1920年的格罗成为包豪斯校长


       格罗188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的建筑世家。父亲是开业建筑师,祖父是知名画家,叔祖父也是建筑家,设计了柏林工艺美术馆,并任该馆所属工艺美术学校的校长。作为建筑界的名门之后,聪明能干的格罗很快崭露头角。这是一个昂扬向上的时代,1902梅赛德斯成为品牌,1905年爱因斯坦阐述相对论,1907年德制联盟成立,1909年奥迪公司成立… 1903年至1907年格罗先后在慕尼黑和柏林学习建筑。


       毕业后格罗来到柏林著名的贝伦斯事务所工作。他有一位话语不多但在建造方面很有经验的年青同事,名叫密斯。格罗受到贝伦斯器重,做得风生水起。格罗在贝伦斯那里逐渐羽翼丰满,准备离开之时,事务所又新进来一个叫柯布西耶的瑞士实习生。


       童寯先生曾对贝伦斯的三个大师级弟子曾如此评价:“…柯布西耶懂得了新艺术的的科技根源;密斯继承了贝伦斯的谨严古典规范,而这规范是辛克勒新古典主义一传到贝伦斯再传到密斯的;格罗体会了工业化深远意义,为后来的教学主张做准备…”。


1911年,格罗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中优雅的玻璃楼梯间


       1910年格罗离开贝伦斯事务所独立开业,通过贝伦斯,他成为德制同盟中的活跃分子。他先后设计了两个很有名气的建筑,其一是法古斯鞋楦厂(1911年),另一个是科隆德制同盟总部综合大楼(1914年),同年德制联盟产品展在此举行。


       格罗在这两个建筑中,他创造了贝伦斯透平机车间所不具备的轻盈通透的转角。这些成就使格罗在一战前已经成为蜚声德国及世界建筑界的青年设计家,这种声誉,为他在一战后开创包豪斯,与政府交涉,申请资金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就在1914年一战始料未及地爆发了。格罗被征召入伍,密斯也没有逃脱服兵役的命运,而柯布西耶来自中立国瑞士,得以在巴黎继续艺术生涯。还好,两位德国人总算命大,没有像千百万战友一样在战场上丧生,不然我们当今看到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可能会是另一个阵容。这三位后来又都设法在二战爆发前逃离了战场。格罗和密斯去了美国,柯布则先是避居间,后来又去了印度和非洲工作。



1922年格罗参加芝加哥论坛报竞赛的作品,具有成熟的现代风格


       第一次世界是人类第一次使用机械化化武器的全面战争,成为一场空前的灾难。战争中,格罗目睹了机器屠杀的巨大威力,自己也受了伤,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改变了他战争前对机器的浪漫主义态度。战前,他非常崇拜机器,坚信机器会改变时代和人类生活。战争中,他认识到了机器的消极因素,并不单纯是积极向上、对社会发展充满促进力量的。他开始产生了通过设计教育改造社会的想法。



1925年 格罗设计的德绍包豪斯学校


1925年,格罗设计的包豪斯住宅,这是纳吉的住所


       从1919年格罗创立包豪斯到1929在包豪斯德绍全盛时期离开,格罗的包豪斯生涯只有九年,而这九年间,包豪斯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从默默无闻到产生世界影响,格罗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念用尽了心血。二战前夕,格罗受邀成为哈佛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对美国的设计教育体系进行改革,影响了美国几代建筑家,贝聿铭就曾是格罗的哈弗弟子之一。


1928年 格罗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准备投入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住宅工厂


       一个人的格局和气度对一个事业的走向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果没有格罗,就没有如此闪亮的包豪斯艺术学校;就像没有蔡元培,北大的格局和构架也不会这么高远宏大。包豪斯在格罗手中成为有国际影响力,引领风气,开现代设计教育先河的综合学院。他主张学院应远离政治,而他的第一位继任者迈耶则把包豪斯拖入政治化的泥潭,断送了辉煌一时的德绍包豪斯;第二位继任者密斯,虽然是一位艺术水准极高并拥有强大的组织才能的建筑家,但他把包豪斯最终改造成了一所单一的建筑学校,不复当年各种艺术家和工匠们“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气象。

  



|    陆     |


包豪斯之十四年

14 years of Bauhaus


1907年比利时设计家费尔德创立工艺美术学校,并亲自设计校舍建筑,1919年包豪斯就在这座建筑中成立。


       包豪斯学校的前身,是1907年比利时设计家费尔德(Henry Vande Velde)在魏玛创立的工艺美术学校,因一战爆发而关闭。一战后,歌德、席勒生活过的小城魏玛成为新首都,德国作为战败国百废待兴。


       一战中旧价值观被摧毁,格罗利用社会变革和道德的危机,雄心勃勃地推进他的计划。1919年,他给魏玛政府写信,提议建立新型设计学院,建立由艺术家、企业家和工匠共同参与的设计教育结构,以扭转工业的发展而造成手工业衰退。同年,这个在格罗心中蕴藏已久的计划被魏玛政府批准。


格罗为包豪斯殚精竭虑9年


       艺术与设计教育到底如何进行?艺术与设计能否传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设计对社会的功能和影响是什么?自威廉.莫里斯发起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以来,所有艺术工场的问题都必须在一个体系中被实践。“包豪斯”本身就是一个项目。


        包豪斯是在极为恶劣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成立的。格罗一面到处奔波筹集资金,解决学校的生计,一面开始新教学体系的建立。他断然分校,把旧艺校人员分离出去,重新招聘了一些形式导师。格罗希望通过艺术与设计学院,达到改造社会的理想。对他而言,包豪斯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微型世界,这里他希望达成团队精神,社会平等,发扬手工艺传统的训练。促进思想真诚交流。由于在一战中看到机器给人带来的灾难,他希望建立一个人格化而非机械化,有着中世纪行会精神的微型社会。


       格罗让教师自由发挥,自己把握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举办展览,宣传新的设计理念,扩大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他的社会理想。但好景不长,1924年右翼上台,开始攻击包豪斯的试验破坏了德国手工艺传统,迫使格罗决定暂时关闭学院。格罗聪明地利用迁校为包豪斯做宣传,许多城市也立即向包豪斯伸出了橄榄枝,包括达姆斯塔特、布莱斯劳、法兰克福和德绍。


格罗德绍包豪斯学校的设计图 1925


       1925年的德绍,陈旧、落后,远离现代艺术。但长期由社会民主党人掌政,政治宽松、开明。德绍市长弗里茨.赫斯是包豪斯迁至德绍的关键,他为学校拨出25万美元的预算,这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数目,远超格罗的预料。他的慷慨之举打动了所有的包豪斯人。


       德绍出资为包豪斯的到来建设新的校区,由格罗亲自操刀设计。新校舍是一个综合性建筑群,包括教学空间、教室、工作室、工场、办公室,还包括宿舍、食堂、剧院、体育馆等设施,而且还有一个屋顶花园。整个建筑无任何装饰,各个功能部分之间以天桥联系,外形单纯,运用现代工业材料,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用品设计都用统一的概念完成,成为现代建筑的开山典范之作。


德绍包豪斯楼梯间 1926


       同时,格罗还在学校附近为教员设计了四栋宿舍,室内没有任何装饰,色彩也是单纯的白色,内部家具由包豪斯的布劳耶(Marcel Breuer)设计,具有现代建筑的鲜明特性,堪称杰作。


格罗在德绍的自宅 1925-26


       有了资金和校舍,包豪斯终于在1926年重新开张,教学体系开始改变,特别是增加了建筑系,包豪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由于所有功能都在一座建筑中,包豪斯提供了非常密切的社区精神,师生朝夕相处,十分和谐。现代主义认为建筑可以影响人的行为的理论,在这里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


德绍包豪斯校舍 1926


       学校气氛非常轻松,经常举行派对,有自己的乐队,经常表演轻音乐和爵士乐,舞会也常接连不断,连德绍的安豪特王子也常常来参加这些娱乐活动。学院也经常举办各种体育比赛,与魏玛时期的紧张严肃不同,德绍的包豪斯生活丰富而活泼,这是最美好,也是最有成就的阶段。



德绍时期学生在宿舍阳台上


       包豪斯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格罗的离去。1928年,正当包豪斯处于鼎盛时期,校舍条件良好,教师队伍整齐,学院教育走上正轨,国际影响越来越大之际,格罗突然决定辞职。他已经在包豪斯工作九年,从无到有,千辛万苦地抵挡了种种困难,建立了一个世界瞩目的设计教育中心。而对于顶峰时离去,他说:“我过去九年之中的90%的时间是放在保护这个学校,现在可以交给其他人去继续我的工作了。”


       格罗首先推荐了密斯作为接班人,但很快被拒绝。然后是迈耶,事实证明选择迈耶,是格罗人生中的一大败笔。对一个教育机构来说,非政治化是自身发展的重要基础。格罗推荐极左的迈耶为校长,让所有师生都大吃一惊。迈耶的政治观点和反艺术的立场,使他在学校不受欢迎。任命公布后,纳吉立即辞职,不久后,布劳耶和拜耶相继辞职,康定斯基勉强留任,提任副校长,主要是格罗希望牵制迈耶,保护学校。


包豪斯的第二任校长:迈耶(1928-1931)


       迈耶成为包豪斯的掌门人之后,包豪斯又从非政治化的纯粹设计学院陷入政治的漩涡。他与格罗最大的区别是为达到自己社会试验的目的,置学校的存亡于不顾,甚至宁愿牺牲包豪斯。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政治气氛异常浓厚,每逢新年晚会,学生都大唱俄国革命歌曲,标语口号随处可见,学生对设计失去兴趣,更关注德国政治。这样一来,连德绍市长也遭受非议,说他拿纳税人的钱支持布尔什维克, 1930年迈耶被迫辞职。1931年,密斯接任包豪斯校长,他首先结束了学校长期泛政治化的局面,恢复教学;其次他对学院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把包豪斯从一个以工业设计为中心转变成以建筑设计为中心的设计学院。学校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回到格罗时代的水平了。1932年,右翼政府还是关闭了德绍包豪斯学校,包豪斯最重要的时期结束了。


被停办的德绍包豪斯 1932


       密斯决定把包豪斯迁到柏林,作为一个私立学院重新开业,地点是柏林一座废弃不用的旧电话公司大楼。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两次被驱逐的包豪斯再次被褐衫队查封。虽然密斯积极活动,自行转型,甚至在呼吁希特勒当选的名单上签字,打压政治上的反对者和包豪斯的现代艺术代表者,也无法让包豪斯“改头换面”后重新开张。一年后,德制联盟也遭到纳粹政府的取缔命运。


被驱逐的包豪斯学生 1933


1933年包豪斯被查封后,密斯在安抚学生


       从某种角度来看,纳粹德国将大量的文化和科学精英从德国驱赶到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在事实上造成了包豪斯现代的设计教学体系(欧洲体系)在美国的传播,最后发展形成了国际主义风格。

 




|     柒     |


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体系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of Bauhaus



1921至1922年冬季学期的课程表,白天大块时间是在工坊度过,然后为伊顿和柯利的形式课程,然后还有人体绘画、机械制图和讲座等作为补充


       如果说莫里斯的反机器,重手工的实践,体现了艺术手工的价值,包豪斯的试验范围就广泛得多。包豪斯发展成为一个功能主义的学校并把自己定义为一个工业的思考工厂。格罗皮乌斯强调:“必须在所有日用品中有计划地抛弃不必要的东西,让它们形成典型的模式。”格罗希望让包豪斯的艺术教育,通过标准化和功能化适应大工业时代机器生产,但开放办学思路却以传统匠人和工作坊的形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无意中给僵硬冷漠机器带来了某种具有手工特性的柔软和温度。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巨大贡献是教育框架的建立,教育方法的实践和理论结合实际运用的探索,以及工作室的组织模式。


学生在金属工作坊制图


学生习作:石膏形体研究(1920-21)


       格罗是一个善于发现天才的伯乐。包豪斯初期,学校经费紧张而又没有名气。格罗常常出人意料地聘用不出名的但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包容他们某些方面的怪癖。他对种艺术流派保持开放态度,德国表现主义、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都对包豪斯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这种开放态度吸引了一批欧洲各国的优秀艺术家前来。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包豪斯成为闻名国际的现代前卫艺术教育中心,而许多格罗麾下的教员也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教员中不乏特立独行者,其中最具个性色彩的教师莫过于约翰.伊顿(1888-1967)。伊顿是个瑞士画家和艺术教师,他对早期包豪斯的教育体系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伊顿的基础课(Vorkurs)是包豪斯的教学核心,一度曾占据学院的大部分课时。只有经过基础课的学生才能进入工作坊学习。伊顿的教学理念可归结为两个相对的概念:直觉和方法。他强调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材料的认识,同时最早引入现代的色彩体系。他的基础课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以前的视觉习惯“洗掉”,代以理性的甚至是宗教性的视觉规律,利用这种基础,启发学生潜在的想象了力。伊顿是马兹达南教派(Mazdaznan)的信徒,为了表达自己对宗教的虔诚,伊顿长期光头,还大量食蒜,他的学生也人人吃蒜,包豪斯早期的特色之一就是蒜气冲天。



魏玛时期的重要教师:约翰.伊顿(1920)


学生作业:伊顿让学生分析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并通过自己的感受重新表达出来,让原来的画作得到“新生”


       包豪斯初期两位比较有名的艺术家教员是德国表现主义大师包尔.克利(1879-1940)和康定斯基(1866-1944)。克利的作品是神秘的、表现的,但同时具有理性的成分。 他知识广博,喜欢把艺术理论简单化、明确化。克利认为,所有复杂的有机形态都是从简单的基本形态中演变出来的,要掌握复杂的自然形态,关键在于了解自然形态形成的过程。他强调,不应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法则形成自然,不是单纯再现外表。克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把理论课、基础课和创作课联系起来,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启发,深受学生的欢迎和爱戴。


包豪斯魏玛时期,格罗(中)和他的两员大将:康定斯基(左)和包克利(右)


       康定斯基来到包豪斯时,正值他的艺术高峰期。他曾在慕尼黑学习艺术,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成员之一。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他曾回国参与俄国的艺术试验。1920年他起草莫斯科艺术与文化学院大纲,受到《包豪斯宣言》的极大影响。1921年斯大林开始排斥艺术试验,康定斯基回到德国,他和格罗一拍即合,世界上第一个真正完全抽象的画家来到包豪斯教学。


    康定斯基是一位非常杰出的艺术理论家,知识广博,从美术到物理学都有很深的造诣。他认为,未来的艺术一定是多种媒介的综合,不会再是单一的表现,是一种“综合艺术”(Gesamtkunstwerk)。康定斯基为人简单寡言,但他建立了包豪斯最具系统性的基础课程。


这是格罗在1922年公布的教学大纲:开始半年先进行基础课(Vorlehre),  中间两个圆环代表了三年半的工坊学习,并伴随着形式课程。工坊按材料分成石、木、金、纺、色彩、玻璃、土,比如木,有分为家具和木雕。在最中心是建筑包括工地实习,设计和建筑工程学


       1921年,荷兰风格派的精神领袖杜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来到包豪斯教学,在魏玛组织“结构主义和达达主义大会”,但他的教学却是混乱和无序的。


1924年的杜斯博格


荷兰风格派空间和面的处理手法在这个1924年的学生报亭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在这个设计中,我们还看到现代广告的手法


       1922年,伊顿的神秘主义和杜斯博格无政府主义使包豪斯教学越来越走向与世隔绝的乌托邦时,格罗意识到这偏离了教学宗旨,他公开劝说伊顿辞职,使学院回到理性和系统性的轨道上来。


       接替伊顿的是莫霍利.纳吉(Moholy-Nagy)。纳吉是匈牙利人,自学成才,格罗把他招到包豪斯。纳吉把伊顿带有宗教色彩、个人情感和自我修养内容的课程全部剔除,从各个角度推进俄国构成主义:平面设计、绘画、实验电影、产品设计、家具,努力使教学从原来的表现主义立场转变到理性的、科学的和利用新媒介的轨道上去。他对包豪斯方向的改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纳吉除了重塑基础课,还改造金属作坊,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作品,具有简洁的几何形式和明确的功能。包豪斯被纳粹关闭后,纳吉去到美国,在芝加哥建立“新包豪斯”,后来“新包豪斯”遭到密斯的排斥。


1925年纳吉妻子为丈夫拍摄的肖像


纳吉指导下的学生作品:黄铜烟缸 1924年


纳吉指导下的学生作品:镀银黄铜茶壶 1924年


       迁到德绍后,包豪斯的基础课程体系更为完善。由包豪斯自己培养的第一批四个硕士研究生毕业,包括阿尔帕斯(Josef Albers)、拜耶(Herbert Bayer)、布劳耶(Marcel Breuer)、施密特(Joost Schmidt),布劳耶是杰出的建筑家和家具设计家,拜耶和阿尔帕斯日后都成为世界著名的平面设计家,这些人全部被格罗聘用为教师。这批人实际设计能力已经超过他们的老师,又能胜任基础课教育。



布劳耶是建筑界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1920年他来到德国,成为包豪斯学校的第一期学生。布劳耶更多的使用实木胶合板设计他最初的家具,1924毕业后任教至1928年,马塞尔·布劳耶成为当时众多设计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在这期间他更有机会进一步发展并突破他以前的设计思想,同时他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密斯、柯布西耶等设计大师。布劳耶在家具设计领域的才华令所有同仁敬佩。他的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是世界上第一把钢管皮革椅。


       包豪斯在德绍时期的课程,已经比较明确地分为几个大类,即

1)必修基础课

2)辅助基础课

3)工艺技术基础课(如金具、木工、家具、陶瓷、玻璃、编织、墙纸、印刷)

4)专门课题(如产品设计、舞台设计、展览设计、建筑设计、平面设计)

5)理论课(艺术史、哲学、设计理论)

6)建筑工程专业课程


       可以看见,德绍时期的包豪斯仍是一个综合艺术设计学校,并非建筑学院,其内涵也非单纯建筑学院所能相比。


       我曾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大(TU-Darmstadt)留学,其教学组织的框架还能见到包豪斯的影子。首先是综合,学生在初期的基础课十分广泛,需要对材料有深刻的认识,并且进行大量的美术训练,到高年级后,也不分建筑、园林、规划、艺术甚至包括结构设计等,完全由学生按兴趣和能力选择,所以毕业生一般综合能力较强。其次是工作室模式和社会实践。学生以作坊形式在工作室工作,工作室的讨论和学习的作用并不亚于课堂理论的作用。工作室不分年级,自由组合,对新学生很有帮助。还有就是学生们基本平时都在事务所工作或实习,对进入和了解行业有很大帮助。


       包豪斯的基础课、理论课、实践课,工作室基本为今后的现代设计学院奠定了基础,许多学校甚至还没有达到当年包豪斯的高度。技术和理论的统一时基础课的关键,而德绍时期的全方位设计教育又是艺术升华的温床和未来大师的摇篮。

 

毕业18年后,2015我重回德国的母校,达姆斯塔特工大,和当时雕塑工作坊的助教,现在的建筑系主任Arien 合影




|     捌     |


包豪斯之外

 Beyond Bauhaus


       百年后,当大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和功能化不再是社会进步的主要目标;当密斯风格的现代建筑发展到前篇一律而被当代建筑所抛弃,而百年前包豪斯的某些设计却在当今还散发出一种青春的气息,试问是时代造就还是个性使然?在上世纪各种极端的艺术主张中,包豪斯虽然前卫,但显得中庸。为其中庸,是吸纳了多种“极端”艺术主张,不偏一方、不执一端而已。也许美并没有标准,也没有国际风格,包豪斯吸纳了当时的一流的前卫艺术家,绽放出实验性的花朵。也许这以后,一切将这些成果变成放之四海皆为准的努力都是多余的,或许国际主义风格本来是工业时代资本逐利的产物。


风华正茂的包豪斯人(1928)


       格罗能大度地聘请名不见经传的“大蒜”宗师伊顿,从而有了沿袭至今的包豪斯基础课系统;延请俄国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发展出“整体艺术”的理论;培养出马谢.布劳耶等新一代设计大师; 将绘画、手工艺、家具设计、纺织、舞台表演及建筑融为一体。格罗两次推荐密斯作为校长的候选人,虽然密斯对这位同门师兄终身心怀芥蒂,认为格罗是个社会活动家,在建筑艺术上比不上他。


       格罗和密斯曾在二战以前同时竞争哈弗建筑学院院长的职位,结果格罗胜出;密斯则去了芝加哥的伊利诺理工学院,成为建筑系主任,结果整个大学被他设计成“密斯风格”。莫霍利.纳吉(Moholy Nagy)早他一年来到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密斯对此无法容忍,因为他才是“包豪斯校长”。他一直冷落这些老包豪斯人,看不起他们的课程设置。


1926年柏林大都会剧院的包豪斯演出


       和其他几位大师不同,格罗在美国成立的设计所采取平等的工作室形式,并非如赖特、密斯和柯布一样自我中心。赖特早于柯布交恶,称柯布为“写小册子的画家”,柯布则回敬赖特“不认识这位建筑家”;赖特拒绝了格罗到塔里埃森访问他,看不起包豪斯的功能主义;唯一有过过往的赖特和密斯,从初期惺惺相惜的热火也慢慢化为敬而远之的冰霜。现代建筑师不复传统工匠的协作精神,人人期盼成为受人膜拜的英雄,好像一群刺猬,虽然在冬天也需要抱团取暖,但绝对不能靠得太近。


还是“野武士”的密斯设计的钢管椅 (1927)


       中世纪工匠追求共同的至善典范,现代建筑师追求不同的独到境界;中世纪工匠以自然为师,现代建筑师以科学理性为宗;前者不反对直观、具象和自然的美;后者以直观、具象甚至人类自身为耻,偏爱宏大叙事、抽象理论和科技玄学…


学生编织作品 1923年


1922年学生的陶土作品(高50cm)


学生作品:茶壶 1923年(高12cm)


       但是,人性是复杂的,就连反对装饰的态度最坚决的鲁斯(Aldolf Loos)和密斯都存在内在的自我矛盾,虽然他们鼓吹“装饰即罪恶”和“少就是多”,但鲁斯本人却喜好在他设计的房子内使用贵重的材料和自然图案,他热衷收集装饰艺术品、也热衷于男性时装;密斯的巴塞罗那馆少了贵重的大理石装饰材料和院子里的裸女雕塑也会显得毫无生气,另外他一辈子也不会住进过他为别人设计的玻璃盒子。也许在极端主义盛行的时代,只有喊出几句极端的言论,才能引起关注和点赞。


“摒弃装饰”的密斯巴塞罗那馆之一


“摒弃装饰”的密斯巴塞罗那馆之二


       德制联盟的创始人穆特休斯是普鲁士王朝派往英国的设计间谍,他考察了莫里斯运动对提升德国产品水平的可能性,青出于蓝地倡导功能和实用主义美学,反对装饰;贝伦斯实践了他的理想,他的徒弟格罗创立了现代的设计教育体系,发扬了德制联盟的主张。而流亡的现代大师们又把现代设计教育体系通过美国传遍了全世界。


学生作品,纳吉金属作坊出品:可升降吊灯 1926年


马塞尔·布劳耶1923年学生时期的家具作品


布劳尔的第一把钢管椅(1927)一个学生戴面具坐在上面


       从莫里斯到贝伦斯,再到格罗皮乌斯,我们看到虽然设计的目的和手段随州时代的发展有所变化,但其中存在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一种中世纪行会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体现,平等、开放、精益求精,主张将艺术家、企业家、工匠结合到一起。


1930 日本女学生在纺织工作坊


       极端的风格虽然能盛行一时,宽容的中立却能绽放长久的光芒,这就是我们回望包豪斯时所看到的那种光芒。或许某一天,当机器和手工不再越走越远,功能和装饰不再不共戴天,理性和感性不再相互排斥、科学和意识不再背道而驰;当它们在某个维度、某种层次、某个境界再度交汇、再度融合之时,我们的生活会再度笼罩于宁静而又澄澈的光芒之中……


人才济济的德绍包豪斯:(左起)Josef Albers, Hinnerk Scheper, Geog Muche, L.Moholy-Nagy, Herbert Bayer, Joost Schmidt, Walter Gropius, Marcel Breuer, Wassily Kandinsky, Paul Klee, Lyonel Feiniger, Gunta Stolzl, Oskar Schlemmer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少即是多”是我说的:顶尖设计师密斯凡德罗 | 优设网
设计概论练习题
没错,“Less is More”就是他说的
【环球文创】包豪斯运动,影响了整个世界
论设计,苹果只能算小学生 | 包豪斯的前世今生
为何历经百年仍让人热血沸腾!| 包豪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