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梵高油画全集(中)

在凡高短短的37年生命里程中,在他10年的创作时间和两年半的黄金期里,他共创作了油画877幅,还有素描1037幅,水彩画150幅。正一艺术通过不懈的努力编成了凡高油画上、中、下集以及集外画,共850多幅,除了10几幅实在一团黑看不清的以外,几乎包括了凡高油画的全部。

151、阿尔的朗卢桥和洗衣妇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凡高创作进入阿尔时期(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1888年2月21日, 凡高离开巴黎到达法国南部的阿尔, 住在卡列尔饭店。这一张是他到达后的3月间所画。天空是蓝色的,河水也是蓝色的,金色的吊桥,横跨在河的两岸,吊桥在河水里映出倒影,倒影是蓝色的。一群洗衣女子如同火烈鸟,搅乱了河水的平静,她们在碧蓝的河水里浣洗五颜六色的衣衫,她们边洗衣服边唱歌,她们把水手的心也搅乱了。她们向船上的水手泼水,水手向她们吹着粗鲁的口哨,用粗鲁的话语撩拨她们。一辆双轮马车从吊桥上路过,马车停在吊桥上,是谁探出头来张望,又是谁把这个画面凝固在画布上,让这群洗衣女子在画布上鲜活了数百年。

152、诗人1888年3月份 阿尔 布面油画 45x60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是凡高朋友尤金·博赫的肖像,凡高将这幅画取名叫《诗人》(Poet)。对于尤金·博赫也许不为人所知,但对于凡高一生中只卖出一幅画的《阿尔的红葡萄园》应该广为人知,买这幅画的人名叫安娜·博赫,一位比利时艺术家兼收藏家,在1890年初她曾支付400比利时法郎买下这幅作品。她的哥哥就是这个在天青石蓝背景衬托下穿着黄西装的画中人,名叫尤金·博赫(Eugene Boch 1855-1941),生于圣瓦斯特,他和劳特累克曾经是法国历史画家柯尔蒙的学生,凡高的好友,诗歌爱好者,后来也成为比利时画家。他的画名气不大,倒是凡高给他画的这幅肖像画名气很大,因为许多人把他当作凡高了。正一艺术20160528艰难地收集资料写完这段介绍后发现,这肖像与凡高自画像倒真有几分相像,特别是这个脑袋,不信?请看梵高《宛如和尚的自画像》(见本集P219)。

153、远处有阿尔的雪景1888年2月 纸板布面油画 50x60cm 私人收藏

154朗卢桥与打伞女士1888年春 阿尔 布面油画 49.5x64cm 科隆沃尔拉夫-理查兹博物馆

朗卢桥是位于阿尔小镇以南3公里处的一座吊桥,凡高初到阿尔时, 皑皑白雪正覆盖着普罗旺斯, 冬去春来, 阿尔变得天朗气清。树下片片未消的残雪宛如早春花丛中的白色彩带, 凡高认为, 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天堂,5月, 他创作了这幅朗卢桥。作品的色彩明亮、透明,画面呈现一片宁静,宽阔的天空和水面上几个稀疏的物体,在他的安排下成为色彩的实验,这是他来巴黎以后才有的风格。在阿尔, 凡高开始用芦杆笔写生, 然后据此创作油画。他描绘朗卢桥的作品有五幅(包括素描、油画和水彩画)。朗卢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破坏,1960年重新整修复原。

155、威格拉运河上的桥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6x49cm 私人收藏

威格拉运河上的这座桥叫格莱兹桥,是凡高刚到阿尔后的习作,凡高在给弟弟的信中提到过这幅画。不起眼的小桥,跳动着音符的河水,河岸忙碌着的洗衣女,包括远处烟囱里飘出的炊烟,飘浮着的白云,一切的一切都是充满生活气息,这是画家初到阿尔,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的真实反映吧!

156、阿尔站附近的林荫道1888年3月 布面油画 46.0 x 49.5 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1888年3月,凡高画了大量的花卉和鲜花盛开的树木。在阿尔, 他惊喜地发现这里有着南方特有的更明亮和更温暖的色彩。由于他的弟弟提奥的帮助, 凡高的三幅油画和几幅素描得以在巴黎的独立沙龙(the Salon des Artistes Indépendants in Paris)展出。

157、果园里盛开的杏树1888年3月 布面油画 64.5 x 80.5 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58、朗卢桥和运河旁的路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9.5x74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这幅画传达出一种质朴的乡野气息,展现的是那里贫瘠的土地,那样的吊桥是简陋的,而且不能让汽车通过,那样的偏僻的农业文明是不允许工业文明的社会浸入的。但那里却有着现代文明的骚动,你看那河里的水,不是能够倒影出天空的宁静,而是吹起了波澜。那河边的小路,更是闪现着草摇曳的身影,没有人从那里走过,那里仿佛是一个荒废的地方。是被人们遗忘的土地,还是凡高心中的向往,是不是只有那样的空间才能寄存他的灵魂或是思想。

159篮子里的六只桔子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5x54cm 洛桑私人收藏

在给提奥的信中, 凡·高写道:“我刚好画完一幅习作, 与吕西安·毕沙罗(卡米尔·毕沙罗之子)存有的我的一幅习作想像, 只是这时我画的是桔子。”

160、盛开的桃树(纪念莫夫)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6.0 x 49.5 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在给提奥的信中, 凡·高写道:“我把画架摆在果树园里, 在室外光下画了一幅油画——淡紫色的耕地, 一道芦苇篱笆, 两株玫瑰红色的桃树, 衬着一片明快的蓝色与白色的天空。这大概是我所画的最好的一幅风景画。我刚把画带回来, 就接到姐姐寄来的追悼莫夫的通知。一种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是什么)把我抓住了, 堵住了我的喉咙, 我在我画上写上:纪念莫夫, 文森特与提奥。”作品深切地表达了凡高对他的绘画老师莫夫的崇敬和哀悼之情。

161、圣玛利的街道1888年3月 阿尔 布面油画 38.3x46.1cm 私人收藏

162、繁花盛开的果园凡高 荷兰 1888年3-4月 布面油画 72.4 x 53.3 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凡高描绘果园和花儿的一幅画。1888年2月,凡高来到了普罗旺斯,这里风景迷人的罗纳河与温暖的地中海岸气候以及明亮的阳光再一次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在这个时期,他的创作题材从巴黎时期的静物转向了普罗旺斯热情善良的人民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创作了包括《繁花盛开的果园》等脍炙人口的作品。画中的果园繁花争艳, 果树斗妍, 妩媚可人, 生命的精华从大地中缓慢而颤动地渗出, 升入沐浴在凉爽微风中的平和天空之中。

163、阿尔的吊桥凡高 荷兰 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60x65cm 科隆沃尔拉夫-理查兹博物馆

在蓝色天空下,一辆小马车正通过的一座吊桥,和天空同色的河水、绿草,橘色的河堤,还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妇女。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声响。天空是一片蓝,水波荡漾的深邃运河,均远离巴黎的喧嚣,漫游在郊外的梵高,仿佛可以听到他自己快活的声息,这就是凡高著名画作《阿尔的吊桥》。

164白色的果园1888年4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81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在2月到达阿尔的凡·高, 先是画了《朗卢桥》, 接下来画的就是这幅白色的果园。第473信开头即表示, 离开巴黎喧扰的生活, 才让他感到自然界的清新美丽, 很是陶然。“我沈醉于工作。每一棵树都盛开着, 我渴望着能描绘出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的普罗旺斯果园。”474信又说:“我又画了一张新的果园, 有粉红色的桃树、淡粉红色的杏树, 画得还不错。”这一幅画中的花画法有点像点彩派, 但不像印象派那样只以捕捉光与空气为目的, 而是要传达花的香味与气息, 表现幻想的花云。树干与大地画得很坚牢, 营造了这幅画的真实性。

165、柳树旁的小径1888年4月 阿尔 布面油画 31.5x38.5cm 私人收藏

166、花朵盛开的果园, 柏树林边1888年4月 布面油画 32.5x40.0cm 纽约Richard J. Bernhard收藏

在他宁静的时刻里, 他的阳光普照的广阔原野多么明朗, 他的果园中繁花争艳斗妍, 李树和苹果树雪白一片, 妩媚可人, 生命的精华从大地中缓慢而颤动地渗出, 升入沐浴在凉爽微风中的平和天空之柔软的灰白色中。(米尔博)

167、蓝珐琅咖啡壶、陶器和水果1888年5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81cm 洛桑私人收藏

凡高说,此画中有六种不同的蓝色, 四五种黄色与桔黄色。这幅油画确实使其他一切画失色;虽然仅仅是一幅静物, 但因为素描扎实, 它完全能够站得住脚。据说这幅画是凡高最喜欢自己的两幅画中的一幅。

168、阿尔附近的小路1888年5月 布面油画 61x50cm 格赖夫斯瓦尔德(德国)波美拉尼亚基金会

169、教堂外的田野1888年5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我不知道,除了凡高,谁还能,把麦田描绘的如此绚丽多姿和惊心动魄。麦田之爱是自然与生命之爱的象征,这样一种爱在凡高身上持续终生。尼德兰黑土上的麦田,童年故乡津德尔特金光灿灿的麦田,伦敦郊外、巴黎蒙马特尔高地附近、法国南方阿尔骄阳下的麦田、以及奥维尔在旋转在燃烧的麦田,我们看到了凡高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和壮烈。凡高说过:“眼前,这痛苦有时如此弥漫,布满整个地平线,以至酿成绝望的大洪水。我们最好去看麦田,即便是画中的麦田也行”。这幅画原称为前景有鸢尾花的阿尔风景,十年前正一艺术就改之为教堂外的田野。

170、田野上的农舍1888年5月 布面油画 45x50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71、阿尔附近田野上的农舍1888年5月 阿尔 布面油画 24.5x35 cm 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

172、在暴风雨的天空下1888年5月 阿尔 帆布油画 59.5x70cm 列支敦士登瓦杜兹基金会

2015年11月5日,《在暴风雨的天空下》(Landscape undera Stormy Sky)在美国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会上,以5401万美元的价格成交。这幅帆布油画是梵高1888年5月在法国南部的阿尔创作的,作品描绘了暴风雨来临前的葱翠田野。同一时期,凡高还创作了多幅关于天空和田野的作品。

173、圣玛利的海景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4x53cm 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这幅画所用的技法是厚涂法,颜料涂得很厚实, 用笔痕迹清晰可见, 相当有气势,产生十分具有质感的效果。厚涂法是将颜料的容器改用金属管子,颜料必须做得比以前浓而稠,才能从管口适当地挤出。像这种涂得厚厚的绘画技法称之为“厚涂法”(impasto),被许多印象派的画家所采用。下图是凡高博物馆展示的当年凡高绘画使用的颜料工具。

174、圣玛利海滩的渔船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81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888年6月,凡高游览了圣玛利渔村。圣玛利(LesSaintes Maries de laMer),是法国南部普鲁旺斯地区的一个地中海边的渔村,离凡高居住的阿尔五十公里左右,圣玛丽海滩是地中海沿岸很有特色的度假胜地,拥有一片难得的绵延数十里的沙滩,凡高在此完成了几幅以渔船为画题的作品,他很喜欢这里的海。这幅画色彩清亮,笔触明快,凡高在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形容:“这幅画画的是海滩上的渔船,偌大的船身躺在灼热的沙滩上,大海远远地消失在蓝色的朦胧中,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但是太阳已经下山,人们只能凭借一些投影与沙滩上方热空气的颤动,而感到天气的晴朗。

175、莱斯附近的海景1888年夏 阿尔 布面油画 64.3x50.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油画中苍穹的大海与孤独的小船,给欣赏着带来一种分离感。仿佛那船和大海是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辽阔、宁静、孤独同时存在于这幅油画中。它灰冷的主色调,反而衬托出画家梵高那种奋不顾身的追求。

176、运煤船1888年夏 阿尔 画布油画 71x95cm 私人收藏

177、圣玛利海滩的渔船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81.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178、朱阿夫兵 (半身像)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54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888年6月, 凡高遇到朱阿夫团的陆军中尉米里耶(Milliet),朱阿夫是指法国非洲殖民地远征军中的原住民士兵。凡高从这时开始画阿尔男人的肖像画,首先画的就是这个朱阿夫兵。这个大兵虽有阳刚之气, 却又透出几分粗野, 凡高在一封信里用动物的危险性作比喻对这们士兵做了如下的描述: “这是个脸小脖子粗的年轻人, 那目光凶得像老虎……还长着一颗像镀了青铜的猫一盘的小脑袋。”

179、坐着的朱阿夫兵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81x65cm 阿根廷私人收藏

在这幅全身坐姿肖像画中, 士兵那肥大的红裤子占据了画面的前景, 一直伸展到墙与地板接合处。这个士兵皮肤黝黑, 一只手停留在被衣服遮盖着的生殖器上面, 这也是画面上被衣服所充斥的空间的中央部位, 因此人物显得十分性感, 而服装像气球般的膨胀着进一步暗示了生殖器一往无前的冲劲儿。这幅画呈现出凡·高人物画的典型风格, 人物表情的描绘相当传神, 用色对比强烈。地板瓷砖的纹理和人物的姿态, 使画面空间看起来不平稳。

180、小麦的绿穗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181、麦田与麦草堆1888年6月 阿尔 私人收藏 布面油画 28.5x37cm 私人收藏

182、播种者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x80.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在这幅《播种者》画中,凡高使用了强烈黄蓝对比色来表现夕阳下的麦田景观。开阔的前景和紧实的背景, 呈现出后退延伸的效果。农夫的姿态和位置与地面上的土沟, 形成上下动势的平衡。可以把《播种者》和《收割者》作一比较。凡高说过:“在这个收割者身上, 我看到一个模糊不明的形象, 他在酷热中恶魔般地乱砍, 以便结束他的活儿。在人性是他砍下来的庄稼这个意义上, 我从他身上看到了死亡的形象。所以他是我更早尝试的’播种者’的反面, 你可以这样认为。然而, 这一死亡没有什么可悲的地方;它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太阳以灿烂的金光淹没一切。"又说"那是死亡的形象, 犹如大自然这部伟大的书籍所告诉我们的, 但是我所追求的是’近乎微笑’。"

183、收获景象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画完《白色的果园》之后, 凡·高又将阿尔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搬上画布。这幅作品再次显示了色彩的和谐——前景呈赭石和橘黄色, 中景穿插着几簇绿色矮树丛和一片金黄色的田野, 远处露出青山蓝天。黄色田野中, 蓝色的手推车和红色的铧犁格外醍目。凡·高为创作这幅油画, 共画了四张习作, 它们的构图大致相似, 手推车始终位于画面中央。为了使作品产生纵深感, 给人以从高视点远望景色的印象, 凡·高让天空只占画幅的六分之一。蓝色手推车构成画面的焦点, 位于画面正中央。

184、日落: 阿尔附近的麦田凡高 荷兰 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73.5x92cm 瑞士温特索尔博物馆藏

特别打动人心灵的,是凡高画了白日沉入阿尔的一幅画,《夕照下的麦田》。画中的阿尔是个躺在天边的黑色的长影子,看出已是工业时代了,有烟囱飘着两三道黑色长烟,走近它只有穿过那无边的金色的麦田,那轮坠入阿尔的夕阳,金光淡淡,它背衬的天蓝得发绿,它看上去就更像一轮沉甸甸的月亮,一寸一寸地露出脸庞。也许你会突然知道了这幅画特别打动人的,其实不是阿尔沉入了黑夜,夕阳落入了地心,也不是金光返照的辉煌麦田,而是黑蓝的晚景和金色麦田的交界线上,有两个彼此搀扶的微小人影,也像黑夜和麦田一样,一个黑衣,一个黄衫,他们在那里的样子那么仓惶茫然,孤独无依,仿佛身后幽冥般的阿尔城他们刚刚逃离出,而面前无边的金色麦田,他们敢进入里面吗?

185、普罗旺斯的收割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50.0 x 60.0 cm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馆

186、麦田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50x61cm荷兰阿姆斯特丹波尔基金会

187、小山似的麦田1888年6月 阿尔 纸板布面油画 54x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188、普罗旺斯的干草垛1888年6月 布面油画 73x92.5cm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189、从麦田远望阿尔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54cm 巴黎罗丹美术馆

凡高在信中谈到这幅画:“这里现在是无风的大热天——这正是我需要的。这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太阳, 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光, 我只能够称它为黄色, 硫磺色的淡黄, 淡金黄色。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黄色啊!”

190、收割者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6x93cm 俄亥俄州托莱多艺术博物馆

“收割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凡高作品中反复出现, 近似他的占有物。不论借自米勒的还是源自大自然的, 收割者似乎被普罗旺斯的太阳烧烤的风景所淹没。死亡的念头一开始就见之于凡高的艺术。在早期的作品中, 死亡和幻灭总是与表现生命的主题相对照, 而在后来的作品中, 死亡则意味着善终。(皮亚洛夫斯基)

191、普罗旺斯农庄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6.1x60.9cm 美国华盛顿国家画廊

192、麦垛1888年6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5.2x66.6cm 火奴鲁鲁檀香山艺术学会

193、岩石上的橡树1888年7月初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5cm 美国休斯顿艺术博物馆

194、运河边的洗衣妇1888年7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4x60cm 纽约私人收藏

195、新割的草坪和有垂枝的树1888年7月 画布油画 60.5x73.5cm 私人收藏

196坐着的莫斯梅1888年7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74cm 华盛顿国立艺术画廊

我们发现凡·高在为一位不知名的少女(La Mousmé)所画的肖像中首先做了这种尝试。这幅作品创作在朱阿夫兵之后,取的是皮埃尔·洛蒂的小说《菊花夫人》中未出师的那个小艺妓的名字,它的风格跟凡·高对日本版画的热情完全合拍。在给提奥的信中,凡·高就是用日本版画的术语来描述这幅作品的(L514)。然而,这幅作品本身并没有洛蒂小说人物身上那种古雅和异国情调的性魅力。画中的少女完全是个文质彬彬的正派女子。其姿态就像正式肖像画上的成年人,端庄地坐在一张弯木椅上,手里拿着一枝夹竹桃花——按照凡·高的说法,这种花"象征着爱情"。虽然她点过于严肃、姿势过于僵直,但是带条纹和斑点的服装色彩艳丽、图案花哨,对此起到了抵消作用。个即将成年的女孩,她基本符合凡·高要画一个"未出师的艺妓"的意图。这位法国姑娘正处在成年与活泼的青春期之间,具有凡·高所认为的理想女性特征。

197、 三朵向日葵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8x73.5cm 美国私人收藏

这幅画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一个《向日葵》,凡高一生共创作了11 幅向日葵,按照创作地及时间,分为两部分,其中四幅是1887年在巴黎创作的,七幅是1888-1889年在法国阿尔小镇创作的。凡高在阿尔创作的向日葵,是其巅峰之作,被认为是植物界的《蒙娜丽莎》。这幅画创作于1888年8月,正是花期很短的向日葵的开花季节,凡高说过:“我每天从日出开始工作,因为那些花会很快凋零,哪怕中间有一朵打蔫都很麻烦。”凡高在阿尔居住期间,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巨大的金色向日葵的千姿百态,既有紧闭的苞蕾,也有盛开的花盘,花朵的黄色呈现出丰富的色调,从深橙色到近乎绿色都有。这些向日葵在凡高的画中,不管是偏明亮的金黄,还是偏沉暗的褐色,凡高都是用这种向生力极强的植物,来述说他是如何像向日葵一样,渴望阳光,渴望激情,渴望生活。

198、花瓶与五朵向日葵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8x69cm 二战时毁于火灾

《花瓶与五朵向日葵》被认为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二幅向日葵,浓重的宝蓝色墙壁前,罐子里有三朵花,前景的桌上放着另外三朵。明明是六朵向日葵,却名叫“花瓶与五朵向日葵”(Still Life: Vase with Five Sunflowers ),不知道凡高的这些画是谁给命名的。梵高非常重视画面质感,很多笔触是向上提起的,造成花朵怒放的感觉。他的笔触非常粗狂,犹如雕塑一般,充满遒劲的爆发力,就像这幅画,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然而,这幅向日葵的命运最为不幸,1920年,一位日本收藏家不远万里买回了这幅画,但在1945年、也就是二战时期,美国对大阪进行轰炸,画作也未能幸免于难,这是个悲剧。

199、十二朵向日葵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1x72cm 德国慕尼黑新皮纳克提美术馆

这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三幅向日葵作品,给人以无比逼真的感受,这也是梵高为后人熟知的一幅佳作。在这作品里强烈的色彩和画中铬黄色布满整个画面,让观者触目惊心。画面中的色彩非常的洗练、奔放、大胆, 色彩不受主题拘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1888年8月21日,凡高从阿尔写给妹妹的信:“此刻我正在画插在黄陶罐里的12朵向日葵花束,接下来我打算用向日葵来装饰我的工作室,除了向日葵,什么都不要。我不介意走远一点,尽管这里不是平原,但是这一辈子我确实没见过真正的山呢。等高更来了的话,我们可以一起远足。”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甚至将自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写给弟弟 提奥的信中多次谈到《向日葵》的系列作品,其中说明有十二株和十四株向日葵的两种构图。他以12来表示基督十二门徒,他还将南方画室(友人之家)的成员定为12人,加上本人和弟弟西奥两人,一共14人。唯独没有十三朵的,因为基督教里,13是不吉利的数字。

200十四朵向日葵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2.1x73cm 英国伦敦国家画廊

这是凡高在阿尔所创作的第四个向日葵作品,也是该系列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画中15朵向日葵从一只简单的陶罐里冒出来,背景是耀眼的黄色。花儿有的新鲜挺拔,环绕着火焰般摇曳着的花瓣,有的则快要结子,已经开始凋萎。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这幅画是英国伦敦国家画廊1924年直接从梵高家人手中购得。创作这幅画时,梵高用他典型的详尽和精确的描述习惯,描述了他在阿尔创作向日葵的过程:“我画了三次,第一次,三朵大向日葵在一只绿花瓶里,明亮的背景;第二次,三朵,一朵枯萎并掉了叶子,另一朵是蓓蕾,背景是品蓝;最后一幅是明亮的,我希望,开始创作第四幅。这第四幅有14朵花,黄色背景。”还有,这第四幅是唯一一幅将Vincent(文森特)的签名放在花瓶的上半部。

201、十四朵向日葵1889年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100.5x76.5cm 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

在完成四幅向日葵创作之后不久,梵高又创作了三幅副本或改版,其中一幅于1987年3月10日由佳士得在日本拍卖,众多买家争相竞拍,在4分多钟的较量下,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一举夺得这幅向日葵。凡高用简练的笔法表现出植物形貌,充满了律动感及生命力。整幅画仍维持一贯的黄色调,只是较为轻亮。这幅画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五幅向日葵,创作时间在1889年1月,这时经过了1888年12月23日梵高因与高更争吵而失望与自责,将所有不属于自己的错误揽到自己身上,割下了一小块耳朵,经治疗后身体刚刚得到恢复,他立刻意识到他已经创作出了重要的东西,并且他的向日葵如此与众不同,几乎可以当作画家的签名,当时别的画家还在画牡丹或蜀葵之类的花儿,他告诉弟弟提奥说,“向日葵是我的”。

202、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1889年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5x73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这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第六个向日葵作品,此画以黄色和橙色为主调,用绿色和蓝色的细腻笔触勾勒出花瓣和花茎,签名和一朵花的中心也使用了蓝色。籽粒上的浓重色点具有醒目的效果,纤细的笔触力图表现花盘的饱满和纹理的婀娜感觉。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粗壮的笔触,在这里,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凡高在信中说到这幅画:“在黄色背景前面的一幅十四朵花,好像我以前所画的一样。不同之处是这幅画更大一些,它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我认为这一幅是以更加简练的手法画出来的。”他还作了形象的描绘:“在我的黄颜色房间里——带紫色圆环的向日葵突出在一片黄颜色的背景之前,花梗浸在一只黄颜色的壶中,壶放在一张黄颜色的桌上。画面的一角上,画家的签名:文森特。黄颜色的太阳透过我房间里的黄颜色窗帘,一派生气沐浴在一片金色之中。早晨,我在床上醒来,想象这一切必定是芳香扑鼻。”

203、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1889年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2x72.5cm 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

费城博物馆收藏的《向日葵》是凡高在阿尔创作的七幅向日葵的最后一幅。绚丽明亮的铬黄色把整个画面烘托得满怀激情,花蕊在相叠的点彩下,呈现不同的色泽,花瓣在交叉条纹的烘托下,显得突出而浑厚,背景与花瓶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笔法下,制造出肌理的粗糙美。十二朵向日葵在凡·高豪放又多变的艺术笔法下,像在一团团熊熊燃烧、旋转不停的火球,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在一个多世纪之后依旧栩栩如生地呈现世人的眼前。可以说凡高用他的画笔赋予了这些向日葵新的生命。

204、花瓶中的夹竹桃凡高 荷兰 1888年8月 布面油画 68.3x73.7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夹竹桃一头联系着死(包括其剧毒),另一头联系的是生(再恶劣的环境也可生长),展示着大自然生生死死间的端然气度。至于凡高的夹竹桃,画过不止一幅,那份集怒放与颓败于一身、既挣扎又安然之美,与他的向日葵、丝柏树等一脉相承,展示了与向日葵、丝柏树不一样的现代风骨。

205、吉普赛人露营的大篷车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5x51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凡高的动荡生活,似乎与吉卜赛人的生活习惯有某种相似之处,而其艺术上的反叛性格也在这幅大篷车队的作品中得到象征性的暗示。

206、蒙马茹尔日落1888年夏 阿尔 帆布油画 73.3x93.3cm 私人收藏

这幅名为《蒙马茹尔日落》油画,曾被认为是赝品,2013年9月被鉴定为凡高的真迹。“发现如此重量级的画作,在凡高博物馆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阿姆斯特丹凡高博物馆馆长阿克斯鲁赫尔9月9日在该博物馆网站上表示,新发现一幅凡高的真迹非常罕见。这幅画由凡高于1888年夏天创作完成,1908年被挪威收藏家买下,但一直以为并非真迹,故被弃置于阁楼。专家们通过对帆布和颜料进行科学分析,证实了这幅作品是真迹。它所用的帆布和颜料与梵-高在19世纪80年代末创作巅峰时期所用的材料一样,同时期的作品包括《向日葵》和《黄色的房子》。此外,梵-高在1890年的作品清单以及他写给兄弟西奥的两封书信中均提到了这幅作品。而且帆布的背面写有数字180,而提奥的凡高作品收藏目录使用了同样的编号。从2013年9月24日起对外公开展出,流落民间近百年的凡高巅峰时期画作终于走到了大众面前。在这幅画中,画家描绘了日落时分普罗旺斯蒙马茹尔一带的景观,橡树歪歪扭扭地生长在干燥的土地上,灌木丛与色彩丰富的黄昏的天空相映成趣。

207、邮递员约瑟夫·鲁林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3x81.2cm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1888年8月,凡高认识了邮递员约瑟夫·鲁林(Joseph Roulin)。与农民佩兴斯·埃斯卡利耶对比之下,邮差约瑟夫·鲁林则是官僚权威的代表。凡·高曾描述过鲁林的习惯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欢摆父亲的架子,有苏格拉底式的小聪明,爱慷慨激昂地发表政治见解,所有这些都暗示他是个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天蓝色的背景使画面显得很明艳,这明艳的背景衬托出颜色较深的人物轮廓,使制服上金黄色的装饰和鲁林微仰长满胡须的脸格外醒目。画的下半部分是这位辩论起来劲头十足的邮差的身体。孔雀蓝的光亮部分使人物的胸部显得饱满和宽阔。那双手从袖筒中伸出来似乎在摆动。

208、邮递员约瑟夫·鲁林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1x47.9cm 底特律底特律艺术协会

凡·高曾描述过鲁林的习惯和性格——他好喝酒,喜欢摆父亲的架子,有苏格拉底式的小聪明,爱慷慨激昂地发表政治见解,所有这些都暗示他是个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的男性。在铁路邮局和凡·高的"黄房子"附近有一家"车站咖啡馆",鲁林是那里的常客,并且常在那里高谈阔论。凡·高曾提到,"他口若悬河地争辩着,颇有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的讲演风度"。(L550)不过,这并非仅仅指的是鲁林的激情,在凡·高眼里,鲁林似乎是革命的共和理想的化身。他在信中告诉贝尔纳和威廉敏娜:"他是个铁杆儿共和派,就像那老唐居伊。"(B14,W5)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有一次我看着他唱马赛曲,我还以为我看到了1789年的景象,不是明年那个89年,而是99年前那个89年。"

209、阿曼德·鲁林的肖像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6x55cm德国埃森富克旺博物馆

这幅画描绘了阿曼德酷酷的装扮,优雅的姿态,生动的黄色外套,粉红的衬衣领子,黑色帽子、背心和领带,但表情似乎有些伤心,或者因为坐着感到无聊。他的身子填满了画面,给人一种自信、男性化的年轻人的印象。阿曼德是凡高的好友邮差鲁林的儿子,2017年6月他因电影《至爱梵高》而火了一把。该片的主角就是这幅画中的阿曼德,为了替其父亲邮差约瑟夫·鲁林送一封凡高生前写给弟弟提奥的信而踏上了漫长的旅程,凡高的死因也随之浮出水面。据说为了拍这部片子两位英国导演准备了七年,深入研究凡高的800封书信和相关书籍,并在全世界找了15个国家的125位画家,画出65000张与凡高生活和作品有关的油画,构成这部95分钟的动画长片。

210、阿曼德·鲁林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54cm 鹿特丹波瓦曼斯·凡勃宁根博物馆藏

这是凡高为阿曼德画的第二张油画,也是凡高为他画的仅有的两幅,都是用65×54厘米的大帆布制成的。画中的他,一身黑打扮,身体略微转过身,双眼低下,似乎是一个伤心的年轻人,即使是帽子的角度似乎也表示伤感。凡高是1888年12月为他画的,这一年他17岁,他1871年5月5日出生于兰贝斯克,1945年11月14日去世。他是邮差约瑟夫·鲁林的长子,他的父亲曾是凡高的绘画模特,也帮助凡高送信给弟弟提奥。在“割耳”事件之后,作为凡高的好友,他因拒绝签署怠慢(Diss)凡高的文件后,遭到其他居民恶意的言语嘲讽。对此,阿曼德·鲁林非常不理解,所以当父亲提出要让他给死去的凡高送信时,他推诿扯皮,甚至还把信丢在路边。但最后信还是通过加歇医生转交到提奥的遗孀手中。

211、铁路车厢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45x50cm 法国阿维尼翁博物馆

212、佩兴斯·埃斯克利耶肖像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4x64cm 西蒙艺术博物馆

这是普罗旺斯的牧羊人的肖像。1888年他为巴黎的观众描绘了阿尔人的形象。阿尔的现代气息有别于巴黎的现代气息,因此他笔下的那些人物也跟巴黎人大不相同,他甚至暗示放牛老汉佩兴斯·埃斯卡利耶的肖像画可以和图卢兹-洛特累克的"化妆粉"配对,该画中是一位身着无袖衬衫正在梳妆打扮的年轻女子,凡·高也承认这是"很古怪的搭配"。凡·高的这种搭配的怪念头反映了他乌托邦式的文化组合: 城市文化加乡村文化、性文化加纯朴文化,再加上现代文化气重击声。由于普罗旺斯人的这些别具一格的画像是准备拿到巴黎去展示的,也就等于一个社会群体去见另一个社会群体,所以阿尔人的这些肖像画便构成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另一种现代型画廊。

213、放牛老汉埃斯克利耶肖像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6x69cm 私人收藏

凡·高将农民模特——放牛老汉佩兴斯·埃斯卡利耶描绘为一种’手不离锄头的人,这效仿的是米勒1860到1862年的绘画风格。埃斯卡利耶在两张肖像中都是以饱经风霜的老农的形象出现的,他身穿蓝色罩衫,头戴草帽,因劳作而变得粗糙的双手祈祷似地叠放在牧牛杖上,手的位置在画面中央,画面的背景是热烈的桔黄色。这幅作品颇具圣像意味,凡·高的画将埃斯卡利耶一生经历所留下的标记做了神圣化的处理。火红色的袖口和围巾格外醒目地衬托出那双祈祷似的手,红色的笔痕突出了凹隐的眼睛和布满皱纹的皮肤,微侧的头显得严肃而专注,向上望的目光里甚至带着哀求的神情。那根牧牛杖可以说是模仿了米勒的锄头,却又是很不相同的一种支撑工具。米勒笔下农民的锄头象征着毫无成效的劳动,而这根牧牛杖却表现了颇有含义的休息,拿锄头的农民显得疲惫不堪,拄牧牛杖的农民面带着虔敬的表情。实际上,米勒表现的是农民的绝望,而凡·高表现的是饱经岁月的风霜之后的温良和尊严。

214、从码头运沙船上卸货的工人1888年8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5.1x66.2cm 德国埃森富克旺博物馆

215、出发到塔哈斯孔的画家1888年秋天 阿尔 布面油画 烧毁

这是凡高写生途中的自画像,这幅画完成于1888年,是梵高前往写生途中的场景。对梵高而言,画画是一种绝对需要,这能让他暂时逃离忧郁的侵害,沉浸于自我的快乐之中。

216、日落时的柳树1888年秋 阿尔 纸板油画 31.5x34.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谁在画一棵柳树的时候, 如果把它看作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如果他把自己的全部注意集中在这一棵树上, 一直到赋予它以某种生命力, 毫不松懈, 那么它会真正画得富有生气, 而周围的事物也都会跟着显得生机勃勃。(凡·高)

217、老磨坊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4.5x54cm 纽约水牛城公共美术馆

218第三张朱阿夫兵米里耶的肖像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0x49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凡高有位朋友是朱阿夫兵营中的军官——米里耶中尉, 他想用米里耶作模特, 来完成“大情人画像”。米里耶是参加过东南亚北部泫战役的老兵, 在凡高给他画的这幅半身像上, 他身着军装、头戴军帽, 胸前挂着奖章。这幅肖像意味着“军人的英武”或“军人的潇酒”, 这也正是博德莱尔所推崇的现代生活题材。

219、宛如和尚的自画像1888年9月 布面油画 62x52cm 美国哈佛大学美术馆

这是献给高更的自画像,创作于1888年9月,梵高用一个宗教人物形象——实际上是僧人和牧师两个宗教人物形象来抵消被人认为疯画家的形象。在梵高心目中,僧人是俭朴勤恳的人,肯为崇高的事业献身,像耶稣一样,富有灵感,是能够创造理想化事物的典范。

220、文森特在阿尔的房子 (黄房子)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x91.5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1888年5月凡高在阿尔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屋"。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凡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凡·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穷朋友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3日到达阿尔)。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凡·高打算把阿尔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 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 它并不华贵, 正相反, 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 从现在起, 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

221、梵高在阿尔勒的家1888年9月份 阿尔 褐色钢笔水彩 24.5 cm×30.5cm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我四下去打听拉丁马广场2号——梵高的那个黄色的小楼。我们跑到那里,空荡荡一无所有。仔细找了找,却见一个牌子立着。呀,上边竟然印着梵高的那幅名作《在阿尔的房子》——正是那座黄色的小楼!然而牌子上的文字说这座小楼早在二战期间毁于战火。我们脚下的土地就是黄色小楼的遗址。(冯骥才)

222、阿尔夜间咖啡馆室内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0x89cm 耶鲁大学艺术画廊

凡高当年在阿尔描绘的这家咖啡馆如今依然矗立在拉马丁广场。凡高抵达阿尔后, 一直住在这里, 后来怀着建造艺术家聚居地的希望, 搬入黄屋, 与高更共同生活了两个月。凡高阿尔时期的作品, 总令人充满阳光的明亮的风景画, 其实他受夜景刺激而绘画作亦为数不少。这幅作品色彩耀眼, 凡高有意使用这种色调来表现令人忐忑不安的场景。为了强调房间的纵深感, 他选择了高视点, 透视线非常精确。黄、绿色点染的晕圈渲染了煤气灯放射的刺眼光线, 其强度感到难受。本幅画采用高视点, 并以台球桌为中心展开放射状的景物安排。画中运用透视法的原则, 黄红绿三色互补, 同时使整个画面产生压迫感。冷清的咖啡馆中, 人物散坐在屋内两侧, 寥寥可数, 越发呈现出咖啡馆内空荡荡的气氛。老板站在偏离中央的地方, 孑然一身, 在这间大屋子里, 看上去格外渺小。这个不祥之地弥漫着凄凉和孤寂的气氛。

223、阿尔夜间咖啡馆室外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81x65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这家名叫兰卡散尔的咖啡馆, 由于通宵营业, 因而被称之为“夜间的咖啡馆”。凡高曾用两个通宵画了一幅咖啡馆室内的作品, 这幅《夜间咖啡馆室外》是同期的作品。他时常觉得夜间比白天更充满了生气蓬勃的色彩, 所以几度跑到户外描画星星。星光是这幅作品的背景,这幅作品被称为凡高星光三部曲的第一部。画中, 在煤气灯照耀下的橘黄色的天蓬, 与深蓝色的星空形成同形逆向的对比, 好像在暗示着希望与悔恨、幻想与豪放的复杂心态。凡高已慢慢地在画面上显露出他那种繁杂而不安、彷徨而紧张的精神状况。在凡高完成此画的100多年后, 这家咖啡馆一直是阿尔人饮酒的地方, 现在被称做凡高的咖啡馆, 仍旧保留着那黄色的雨蓬和所有的东西。

224、罗纳河上星光灿烂的夜空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5x82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这是凡高再度尝试夜景的不朽之作。凡高信中说道:“当我望着天上的星星时, 常常产生好像地图上代表城镇的黑点的幻觉。我问自己, 为什么天空中闪亮的点, 不像法国地图上的黑点那样容易接近呢?我们可以搭火车到塔拉斯康或者卢昂, 我们却不能到星星上去。……所以我想, 霍乱、肾结石、肺结核、癌症可能是去天国的旅行工具, 一如船、汽车和火车是地上的旅行工具一样。寿终正寝者, 就是慢慢步行到天国去的。”这幅画天空的星光与岸边灯光的倒影, 互相响应。这种光线的处理方式, 反应了凡·高独特的视觉美学。而画中使用分色性的笔触, 可以上溯到“塞纳河及大杰特桥”的作法。

225、有垂柳的公园是诗人的花园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芝加哥艺术协会

在阿尔勒的梵高住所的周围,有三个公园,梵高为此画了一些草图和油画作品,梵高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画出了公园的一角。这幅画绘于1888年,色彩极其艳丽而清新,使人观之眼前一亮、心旷神怡,绘制的应该是春季的景象,是梵高为数不多此类作品中的典范。

226、阿尔公共花园的小路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227、特里凯特人行天桥1888年9月份 画布油画 73.5x92.5cm 办黎士美术官藏

228、公园里的蓝色杉树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私人收藏

229、阿尔公共花園的入口1888年9月 布面油画 72.5x91cm 私人菲利浦收藏

230、新犁过的土地1888年9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5x92.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231、文森特在阿尔的卧室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x90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这张卧室画是一幅很重要的作品, 它表现了凡·高内心世界中的一些东西。在1888年9月, 凡·高搬入"黄房子", 靠提奥供给的生活费, 把住宅布置一新。在此之前, 他独自一人生活了好几个月。他希望将黄房子建成他梦想的艺术家聚居地。他选择了式样普通、格调不俗的家具来布置, 而他自己房间的摆设却出奇的简朴。提奥劝说高更去与哥哥同住。凡·高在等待高更的日子里, 运用鲜明的黄色和淡蓝色, 描绘了自己的卧室。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道:"我这次画的只是我的卧室。这幅画要由色彩来当家……就是说, 要通过色彩, 表现出休息或睡眠的氛围。一走进这个房间, 想像力就可以得到休息……四四方方的家具表现卧室不应受到干扰的宁静。"值得注意的是, 凡·高为阿尔的黄房子所画的唯一一张内景所表现的并不是画室, 而是他自己的卧室。在给贝尔纳的信中(B22), 他曾说过冷色调的蓝中带紫的墙壁给人以"绝对宁静"的感觉, 可是这种宁静里也弥漫着避难的气息。

232、凡高母亲的肖像凡高 法国 1888年10月 布面油画 40.5x32.5cm 美国加州巴萨迪那诺顿西蒙博物馆

这是凡高母亲的肖像画,创作于1888年10月,通过这幅油画,可以看出,虽然梵高的内心那样孤独寂寞,忧郁哀愁,但他对母亲是一种真诚的爱,向往爱的世界。画面母亲的慈祥,表现出画家内心深处的美好祝福和希望。

233、老紫杉树的树干1888年10月末 阿尔 布面油画 91x71cm 伦敦艺术画廊

234、戴红帽子的高更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37x33cm 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

头戴红色贝雷帽,身披绿色外衣,凡高以厚涂法技巧绘画了这个“高贵的野蛮人”的气质。高更比梵高大五岁,自幼家境富裕,年轻时当海员周游过世界,他与梵高人生经历差别很大,画风也有很大不同,但两人都处在强烈求新求变的心理状态中,1887年11月,二位大师级画家在巴黎画廊相遇,一见如故。1888年2月21日,梵高搭火车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小镇,邀请高更前来一同作画。1888年10月23日,高更在提奥的资助下,来到阿尔。仅仅过了一个月,梵高与高更表面上志同道合的情谊开始变质,因为个性差异导致两人矛盾不断,在一次大吵之后凡高割掉自己的一只耳朵,高更匆忙逃离了阿尔,两人再无相见。

235、播种者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x91.5cm 温特图尔艺术机构收藏

236、阿尔蒙特马儒林荫路上的铁路桥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1x92cm 苏黎世美术馆

237、绿色的葡萄园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2x92cm 奥特罗克罗-穆勒博物馆藏

238、阿尔的红葡萄园1888年1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3x75cm 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

这幅画是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普照的阳光、火一般的光线的扩散、血红色的葡萄园、热情和精张的色调的炽热。凡·高希望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画出酒的酵素和醉意、令人发狂的热气腾腾。他的色彩中的喧闹性暗示了无节制的狂欢, 葡萄园被看作是异常的促进者和主要的源泉。本幅画呈现凡·高惯用的深远空间感。他用红色来描绘葡萄树, 极具表现性。凡高还将画中的阿尔农妇, 画成布列塔尼地方的装扮。

239、播种者 1888年11月 阿尔 粗麻布面油画 93x73.5cm 苏黎世Bührle基金会收藏

人物是一个变暗的剪影, 被后面日轮的色彩压力压得萎缩了, 他让那谷粒的黄色线条(像一片片阳光)洒落到地上。这样的画充满了象征意义, 太阳的统治一切的存在表达了这样一个想法:生活是在一个巨大外界意志的影响下度过的, 像播种、收获这些工作不是单纯的工作, 而是一个生与死的寓言。(休斯)

240、阿尔的女人凡高 荷兰 1888年11月 布面油画 92.5x73.5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作品是凡高描绘的具有阿尔当地特征的妇人肖像。1888年2月,梵高在朋友推荐下来到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并很快爱上了这儿。阿尔的女子以具有“地中海地区特有的美”而著称,凡高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寻找具有此种特征的模特。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阿尔人,名叫玛丽·吉努,她跟丈夫一起经营一家档次不高的车站咖啡馆,梵高和高更都经常去,并以她为模特。凡高把这个咖啡馆画进了《阿尔夜间的露天咖啡馆》那幅作品里。在吉努太太的这幅肖像里,梵高用很多脸部轮廓线来表现吉努太太陷入沉思,手套和阳伞为女主人公的普罗旺斯装束增添了新潮气息。

241、阿尔的妇女: 吉努太太和书1888年1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1.4x73.7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凡高画过一幅拿手套带雨伞的吉努太太,但在第二幅肖像画中(即本幅), 这两样东西被书籍取代了——书是凡·高最喜爱的社会新潮的标志。他在好几幅静物作品里描绘了封皮艳丽的法国小说, 静物画里的这些小说集中地象征着女人、艺术和社会新潮或者说展示了现代社会里五花八门的故事。吉努太太面前的那几本书并没有书名, 可是画家却用颜色红的封面、绿和白的内页——暗示了它们生动的内容。多角的轮廓线充满了画面。从书的护封到女人的肩膀, 再到她的发式和鼻尖, 轮廓线的边边角角汇总起来和颜色一起把女主人公沉思的样子生动地烘托出来。

242、阿里斯康道路1888年1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1.7x73.5cm 私人收藏

这幅画在2015年5月5日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和现代主义晚间拍卖中,拍出了6633万美元,约合4.11亿元人民币。梵高于1888年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完成这件作品,那年秋天,梵高与高更进行以“南方画室”命名的艺术实验:二人并肩创作,日以继夜地讨论和试验,此作正见证了他们这段短暂的合作关系。其后二人意见不合,关系越发紧张,梵高最终在年底彻底崩溃。此幅作品出自梵高与高更共同作画初期兴致饱满的日子,并无伤感情绪,彰显阿里斯康道路的迷人风光。当地为欧洲最著名的罗马时期墓地之一,这条林荫大道也被称为“墓园路”,画中可见道路两旁的罗马式陵墓遗迹。在1888年,这里是情侣的约会胜地,时髦的单身阿尔女子也喜欢在此一展绰约身姿。

243、烟花女子1888年10月 阿尔 布面油画 33.0x41.0cm 宾夕法尼亚Barnes基金会

244、艾顿花园的回忆1888年11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5x92.5cm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245、阿尔的舞厅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5x81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 《阿尔的舞厅》是梵高和高更为数不多的合作作品。它见证了两人之间的友谊,画作的主题是他们经常光顾的一家舞厅的一个节日之夜。晃眼的金黄色块,诡异的靛蓝色块,色彩纯粹,气氛热闹,强烈的反差让空间具有饱和感,烘托出一种奇特、令人不安而又充满迷幻色彩的美。画中右侧的女性形象,一下子便抓住观众的视线,传递出一种不安的情绪。透过这潜藏的不安,人们似乎可以读出画家内心的剑拔弩张。

246、表演场外的观众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247、梵高的椅子1888年12月 阿尔 画布油画 93x73.5cm 伦敦国家画廊

阿尔的凡高充满了自信,尽管物质生活极度困难,他仍然梦想在阿尔成立一个新色彩主义画家的画派,即“友人之家”(“未来画室”)。他向朋友寄出请柬,遗憾的是只有高更一人于10月23日到达了阿尔。开始几个星期相处还算和睦,到11月间,便经常因为绘画意见的不同而发生争执。这幅《凡高的椅子》画于12月,椅子周围空无一人,传达出浓浓的悲凉情绪。大概凡高已意识到高更将要离去,而自己又要陷入没有欢乐也没有争论的孤独境地。

248、高更的坐椅凡高1888年12月布面油画 90.3x72.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高更的椅子》是梵高创作于1888年12月的一幅油画,画中是高更的手扶椅,这是画家梵高与高更分手前绘制的高更空椅子:素朴的造型,坐垫温暖的绿色和椅架偏紫的蓝色,看得出两位画家临别时和平珍惜的心情。两本厚书,点燃的烛台似乎传达了一种对友情庄严神圣的呵护之心。

249、吸烟者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62x47cm 巴恩斯基金会

250、读小说1888年12月 阿尔 布面油画 92x73cm 日本私人收藏

对她的兄长来说, 威尔跟那位读书的阿尔女子一样, 也是位小说读者。在这幅作品里, 躲在一边看小说的是威尔, 而不是吉努太太。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幅作品的谁, 画面上一个比吉努太太年轻得多的阿尔女子正在一家书店里全神贯注地而不是神情恍惚地读着手中的小说。这幅作品是凡·高为数不多的带背景的肖像画中的一幅。凡·高先是画了一幅名为"埃顿花园的回忆"的奇异作品, 其中有威尔和他们的, 这张画他是想挂在卧室里的。画完"埃顿花园的回忆"之后, 凡·高紧接着就画了这幅"读小说"。

251、摇篮曲凡高 荷兰 1888年12月 布面油画 92.7x73.7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又叫《摇摇篮的鲁林夫人》,既表现了母性又没让婴儿露面。画面上的鲁林太太稍微侧着身子,侧身的角度刚好避免和看画者有直接的目光接触。她坐在一张扶手椅里,右手搭在左手上,凡高还有几张同样的画都是左手搭在右手上,神态有些忧郁,因为她那张脸显得有点呆板,看上去正在出神地想什么心事,她既不瞧看画者,也没低头瞅那个并未画出来的婴儿,画面上唯一涉及婴儿的东西是她手中那根拉摇篮的绳子,而这一小段绳索似乎还能让人联想到祈祷用的一串念珠。

252、耳朵上绑绷带叼烟斗的自画像凡高 荷兰 1889年1月 布面油画 51x45cmcm 美国芝加哥艺术协会

凡高1888年12月与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他画这张画使自己和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1889年初,凡高的母亲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她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这儿他比以往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并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自己的墙上。

253、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凡高 1889年1月阿尔 布面油画 60x49cm 伦敦可陶德学院画廊

这幅《割掉耳朵后的自画像》,是给后人留下的第一幅展现梵高当时在阿尔勒的精神状态的自画像。画家有一个高高的向上斜的前额、一个强有力的鹰勾鼻子、三角形不对称的脸孔和那突出的颧骨、下陷的双颊,他的形象给人以极其深刻印象。梵高的自画像,往往成为对画家心理探索的佐证,是画家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画家在描绘自己时,敢于剖析,毫不掩饰地揭示出他性格中最令人感到意外,却又是最为动人的一面。此幅肖像作于他的“割耳朵事件”发生一个多月之后。此刻,画家已找到了他内心的自我平衡。

254、阿尔医院的庭院1889年4月 阿尔 布面油画 73x92cm 私人收藏

凡高在阿尔医院住院期间,针对阿尔医院的花园绘制了一些素描和油画,这是其中的画作之一,画的是周围四栋建筑物中央的花园,被称作阿尔医院的花园,也被称作阿尔勒医院的庭院。在这里,梵高选择了一个比较高的视角,这也许是因为,他把画架放置在庭院上方二楼阳台上的缘故。花圃以及放射状地块围绕的喷泉,构图中规中矩,以此常规而非自由的模式表达出画家当时宁静的心境。

255、克劳盛开的桃树1889年4月 画布油彩 65.5x81.5cm 伦敦考陶尔德学院美术馆藏

256、阿尔的树木与花朵1889年4月 阿尔 布面油画 50.5x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257、鸢尾花1889年5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1x93cm 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凡高创作进入圣雷米时期(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1889年5月,梵高自愿来到离阿尔25公里的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而是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代表作品有:《星月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本幅画是凡·高到圣雷米之后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画中色彩丰富, 线条细致而多变, 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 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258、丁香花1889年5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2x92cm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259、大山下的绿色田野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53x70cm 伦敦私人收藏

260、春天日出时的麦田1889年5-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2x92cm 荷兰国立渥特罗库勒穆勒美术馆

261、星月夜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2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星月夜》是凡高圣雷米时期最著名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这幅画又称星光灿烂的夜空, 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 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 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凡·高来说, 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 暗示着某种神性, 让人联想到凡·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树, 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 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262、柏树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93.3x74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凡·高结束了在阿尔短暂而又紧张的生活。他在阿尔居住了年余, 经历了几次戏剧性事件之后(与高更闹翻、割耳), 他自愿住进离家不远的圣-雷米精神病院。在幻觉和精神继续发作的间隙期间, 他又能够正常作画了, 于是趁机拼命工作。这个时期, 柏树似乎取代了他心爱的主题——向日葵, 频频出现在他作于圣-雷米的作品中。这些巨柱似的柏树, 枝丫拥攒, 在正午的炎炎烈日之下仿佛冲腾的黑色火焰。柏树成荫的阴暗小径在他的心中或许取代了北方哥特式教堂神秘莫测的正厅。这些柏树摆脱了天生的刚直, 好似团团巨大的黑色火舌, 拔地而起, 翻卷缭绕, 直上云宵。它们使我们再一次窥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263、麦田里的丝柏树凡高 荷兰 1889年9月初 布面油画 50.5cmX100.5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梵高共画了两张很相似麦田里的丝柏树。他曾这样写道:“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柏树,很想把它画成像向日葵那样的作品。但是很奇怪,何以没有人画得像我所看到的一般。柏树的线条与比例确实很美,宛如埃及的宫女。”这一张画同圣-雷米时期的许多风景画一样。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柏树像一团黑色的火焰,不停地向天空喷吐着。虽然一切都在起伏摇动,但整个画面看来,却有一种古典式的明朗与均衡感。暖色与冷色的微妙对比,轻重与形状的比例,这些不但形成结实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

264、绿色麦田与柏树凡高 荷兰 1889年9月 布面油画 73x93.4cm 英国伦敦国立美术馆

这是梵高创作于1889年9月初的一幅风景油画,现存于伦敦国家画廊。画中那随风摇晃的柏树犹如擅动的灵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舞,那是灵魂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生活的渴望,那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欲绝。画家梵高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力量、梵高的作品总是充满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热情,他经常运用飞舞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来抒发这种激情。在这幅画里道路旁的柏树就像黑色的火焰,这些卷曲着的线条相互扭结着窜向天空。柏树旁是一片金色耀眼的麦田,这是梵高最喜爱的色彩,因为它是太阳的色彩,生命的象征。梵高还用一种短促急速和旋转的线条,把天空和道路描绘成永不休止、滚滚向前的湍急河流。这些色彩和笔触表达出梵高内心的紧张和冲动,即使相当理智的人,也很难在这幅画前保持平静的心情。梵高的画并不深奥,也没有故作惊人之举,他只是用一种单纯平易的艺术语言,直抒他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亲切和真诚,使他的艺术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265、麦田与柏树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2.5x91.5cm 伦敦国立画廊

画作《麦田与柏树》是画家梵高创作于1889年9月初的一幅风景油画,现存于伦敦国家画廊。油画中那随风摇晃的柏树犹如擅动的灵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舞,那是灵魂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生活的渴望,那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欲绝。画家梵高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力量。

266、有丝柏的麦田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51.5x65cm 私人收藏 (1970.2.25索斯比拍卖行)

267、柏树和两个妇女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93x73cm 欧特娄国立克罗-米勒博物馆

268、白云下的橄榄树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2.5 x 92 cm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本幅画的构图可以明显地划分为四层: 土地、橄榄树、山脉、天空, 四者在颜色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中生动的线条笔触和天上如孩童画般的白云, 呈现出律动感。

269、圣保罗医院后面的大山1889年6月初圣雷米 布面油画70.5x88.5cm 丹麦哥本哈根卡尔斯伯美术馆

270、绿色麦田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2cm 苏黎世美术馆

271、罂粟地1889年6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1x91cm 不来梅艺术大厅

272、麥田1889年6月份奥维尔 布面油画54x65cm 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

273、月升夜景1889年7月初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2 x 92 cm 荷兰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这里现在是无风的大热天——这正是我需要的。这是一个无法形容的太阳, 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光, 我只能够称它为黄色, 硫磺色的淡黄, 淡金黄色。这是一种多么美丽的黄色啊!(凡·高) 梵高宁肯被阿尔的太阳灼光了头发,他依然伫立在火样的光中,仰望着太阳,象一座丰碑!——他想吸进太阳的能量,抑或是在热光中融化,升腾?

274、圣雷米的山和隐蔽的村舍1889年7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1.8x90.8cm 纽约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

1889年5月8日凡高住进阿尔东北20公里处的圣雷米疗养院。在这里, 短期内他曾恢复健康, 但7月的时候再度发作。这幅画是他在发作之前, 于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画的。到了9月, 寄出这幅画时, 他说:“这幅画也许会看山不像山, 轮廓画得那么粗大, 好像手指一样……不过, 只要线条生动, 仍然不失为一幅好画。”有力的笔触好像自大地中涌现出来, 形成一连串的弯曲, 这种画法, 可以说是学自中国国画的画法。扭曲、崩颓、上卷、翻滚般的笔触或成群或纠缠, 显示凡高内心的苦闷已与宇宙生长的矛盾化成一体, 无数短促的流动线条可以感觉出画家晚年所受东方版画的影响。

275、自画像1889年8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43.5x57cm 华盛顿国立艺术画廊

在给提奥的信中, 他写道:“这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弱又苍白, 样子像个鬼。”在这幅作品里, 凡·高穿着深蓝色画室罩衫, 手拿着调色板和画笔, 仿佛在声明他已经又开始作画了。画面中央的桔红色胡子、紧锁的眉和紧闭的嘴顽强地宣示着自己坚定不移的风度, 同时也再一次表现了画家的气质。不管他觉得这幅作品多么像"鬼", 它跟1888年初在巴黎画的那幅"画架前的自画像"中毫无表情的"死"幽灵完全不同, 这里所展现的是一个刚烈、坚强的幽灵似的人物。这幅画家宣告自己"又回来了"的作品落到了荷兰画家兼评论家J.J.伊萨克逊的手上, 也算是遇到了知音, 因为伊萨克逊是第一位正式写文章评论凡·高在画坛上重要地位的人。

276、有犁田者的田野1889年8月末 圣雷米 布面油画 49x62cm 私人收藏 8130万美金

2017年11月13日,一位中国收藏家斥资5.39亿人民币(约为8130万美金)拍下了梵高的名画《有围栏的麦田和犁田的人》,但即使成交价已经达到了惊人的5亿人民币,也没有打破梵高最贵拍卖画作的记录。这幅《有围栏的麦田和犁田的人》由佳士得上拍,据悉当天主要竞标者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而名画竞投底价为42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8亿元)由波特代表的会员开始竞标后,就将价格拉到5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64亿元),之后有竞标者再出价至6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97亿元),此时一名中国人扮程咬金杀入竞标行列,最后由他以约合人民币5.39亿元价格成交。

277、麦田收割者凡高 1889年9月圣雷米布面油画 74x92cm 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

这幅画是凡高在法国的一个精神病疗养院里创作的,那时主要是临摹他喜欢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有少数自己的创作,这便是其中的一副。太阳像个大的咸蛋黄,天空有点发绿,山丘却是蓝色的,从低到高,拉成一条斜线,稀疏的坐落着几个简陋的房子,大面积金黄的麦田,麦浪随风翻滚着,是个丰收的秋天吧?可只有一个人挥舞着镰刀在收割,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眼里的世界如此美好,可是却只有你一人在欣赏?这幅画很能代表凡高抽象派的画法,笔触非常简单,直线、点、圆圈,那收割者甚至有点丑陋,可是色彩却如此浓烈,金色的麦浪好漂亮,蓝色的山丘绵延着,太阳在最上端跟麦田呼应着,有一种凄楚的美。

278、日出时有收割者的麦田1889年9月初 布面油画 73x92cm 私人收藏

画面上以横贯的山脉与村落为中景, 分隔下方大片麦田和上方的天空。麦田的黄色与地平线上的冷色调相调合。波动的麦田和静谧的山脉之间产生对比, 而收割人的姿态与山势走向相呼应, 并与麦田左侧的草束连成一气。这是一个轮廓人物, 他好像一个为要在大热天把他的工作做完而拼命干活的魔鬼; 我在这个人物身上看到了死神的影子, 他收割的也许是人类。因此这可以说是与我以前所画的播种者相反的题材。但是在这个死神身上, 却没有一点悲哀的味道; 他在明朗的日光下干活, 太阳以一种纯金般的光普照大地。

279、凡高在阿尔的卧室凡高 荷兰 1889年 布面油画 57.5x74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鲜明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和亲切的主题,不仅是凡高最受欢迎的作品, 也是他自己最中意的作品。阿尔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座小城,凡高是1888年9月搬入阿尔这间“黄房子”, 靠弟弟提奥供给的生活费, 把住宅布置一新。梵高的的卧室是宁静平和的象征,但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旋转的感觉,从梵高画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墙壁和装饰带有视觉冲击的感觉,给了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船舶机舱里的印象。奇怪的是两把椅子对着一张笨重的木制床,家具阻挡着两扇紫色的门,墙上的画给人感觉几乎随时都会掉下来,而且墙壁本身不是方形的,斜角的天花板和黄色的百叶窗显得非常困乏,整个房间似乎都拥挤到后面窗口边上狭窄的一块地方。但不管怎样,整个效果给人感觉是非常愉快的。下面两张名画照片由正一艺术2015年11月18日拍于巴黎奥赛博物馆,没有进行PS(图像处理)。

280、文森特在阿尔的卧室1889年9月初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2cm 芝加哥艺术协会

281、自画像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65x54cm 巴黎奥赛美术馆

在给提奥的信中, 他写道: “其中一幅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又苍白, 象个鬼。"提到另一幅时, 他写道: "现在我的样子看起来比从前(在巴黎时)了, 甚至比那时还健康。”。凡·高把第二幅自画像(即本幅)看作自己神志正常的标志。“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 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 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 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 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 把这幅画给他看看。” 与凡·高自己看法正相反, 这面孔绝非平静, 表情也绝非茫然呆滞;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坚定、专注、决不退缩。作者用旋动的冰蓝色笔触描绘出似乎在颤动的背景, 背景衬托出身着中产阶级上衣和坎肩、留着桔红色头发和胡须的画面主公, 同时画家的面孔又出现了我们所熟悉的气质性光彩。凡·高这幅作品的目的即是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他让提奥把这幅毕沙罗看, 这表明他急切地想离开医院, 想回到画家群体的环境中去。在同一封信中, 他还写道: "一个人毕竟不应该仅仅作画, 他还必须跟人见面, 必须不时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并且通过与别人的接触给自己补充思想内容。"凡·高把这幅作品看作自己身心复原和可以重新作画的标志, 因此当他回到北方时, 便从提奥那里将它取走, 把它带到了奥弗。这幅作品感动了奥弗的加歇医生, 他想要一幅摹绘品。然而凡·高并没有留的摹绘品, 不过也许是为了让这位恩人高兴, 他采用这幅作品的色调和笔法风格, 为医生画了一幅肖像。凡·高的自画像所表现的是现代画家的气质与抱负, 是从画家的立场上追求的乌托邦式的理想境界。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 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而他的眼神, 就如安东尼阿得所说的, "能把一个人穿透"一般。

282、自画像 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45x51cm 挪威奥斯陆国立艺术馆

283、圣保罗医院的服务员特拉比克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61x46cm 瑞士索洛图恩美术馆

1889年,梵高是圣雷米市(Saint Remy)圣保罗医院的病人,他当时为接待员特拉比克和他的妻子绘制了肖像。这个男人令画家十分着迷。“一张很有趣的脸”,梵高在给自己弟弟提奥的信中这样写。画作中的颜料使用粗犷而写实,铺陈的方式表现在接待员脸上交叉纵横的线条上,体现出他的感情,甚至他遭受的苦难。但是也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气质,这在凡·高很多出色的肖像画中都有体现,其标志就是紧系的领结和紧扣着外套的黄色纽扣。梵高十分喜欢这幅肖像,此后他又画了一幅,并送给了他的弟弟,现在人们知道的是这个版本。原作被画家送给了模特,从那之后就消失了

284、夫人肖像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63.7x48cm 冬宫博物馆

285、年轻农民的肖像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61x50 cm 私人收藏

我把一幅农民的肖像画在收获的季节里,在南方的炎热的气候里,强烈的橘黄色的阴影闪亮得犹如火红的铁,因此我在阴影里使用了古金的明亮的色调。(凡高)

286、凡高最后一幅自画像1889年9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40x31cm 瑞士私人收藏

这是梵高去世之前最后一幅自画像,完成于1889年9月,当时他特意刮掉了胡子,因为这是给母亲的生日礼物,尽管跟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好、很少联系,但是他仍想给母亲展现儿子最健康的一面。但是他最终把它挂在了自己家的墙上,选择了另外一幅有阿尔卧室的送给了母亲。画面整体呈蓝色色调,不同层次的蓝色上,用硬朗的线条表现微妙的表情变化,这都表明梵高已经很熟练的掌握了人物的造型技巧。这幅自画像在1998年拍卖出7150万美元的高价,成为史上最昂贵的自画像。梵高说,希望百年之后人们看到他的自画像,看到的是一个个幽灵,你觉得他做到了吗?

287、桑树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54x65cm 美国加州巴萨迪纳诺顿西蒙美术馆

288、山上的两棵白杨树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61.6x45.7cm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此画又名《圣·雷米的白杨树》,这幅画同《大梧桐树》都是画家的晚期代表作。在1888年与高更发生激烈冲突而诱发了精神病后,第二年4月,梵高住进了圣·雷米的圣保罗精神病院接受治疗。由于他的病情是间歇性的,医生很快就同意了他可以在别人的陪同下到医院外面散步。这幅气势宏大的风景画作于1889年10月,在给弟弟的信中,他写道:“提奥,我……做了一幅写生画,有两颗变黄的白杨树,背景是山。”高大的白杨树倾斜而缠绕,像梵高笔下的丝柏树一样,产生了向上旋转升腾的动感。此外,梵高以深浅不同的蓝色短粗笔调表现天空,这是梵高的标志性画法。

289、有农夫的田野1889年10月初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5x92cm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美术馆

290、有农夫和磨坊的田野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54x67cm 波士顿美术馆

291、男人出海了(Demont-Breton摹作) 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66x51cm 私人收藏 (1989年纽约索斯比拍卖行)

2014年2月5日,伦敦苏富比举行了印象派及现代艺术夜场拍卖,凡高创作于1889年作品《男人出海去》(L’HOMME EST EN MER),估价6,000,000至8,000,000英镑,成交价达16,882,500英镑,折合2802万美元,超出估价多倍。作品描绘年轻母亲等待出海丈夫归家的情景,画面萦绕人心。

292、圣保罗医院花园里的树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90.2 x 73.3cm 拉斯维加斯哈默艺术博物馆

我们看到树木纠缠在一起,犹如在厮打的巨人,以多节的、威吓的手臂之姿态和绿色鬃毛的悲剧性的飞扬,显露出一种桀骜不驯的力量、肌肉的眩示、血般温热的树液、飓风雷霆的怀有恶意的大自然之永恒的挑战。

293、蓝色的溪谷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2cm 波士顿美术馆

294、圣保罗教堂1889年10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44.5 x 60cm 美国伊丽莎白·泰勒收藏

295、播种者(米勒摹作),1889年10月 圣雷米 80.8x66cm 私人收藏

凡高临摹米勒播种者的画作,在1881年时画过一幅,像当时的所有作品一样,色调偏暗,这幅明亮开朗多了,显示画家人生越是低迷越渴望光明和力量。对于米勒的《播种者》这幅作品,凡高在摹画中以超人之美加以发挥,运动感得到加强,视野得到扩展,线条被增强到象征的意义。米勒仍然活在摹作中,但文森特灌注了一些他自己的东西,通过这些东西,这幅画一下子就取得了一种崭新的光辉。

296、雨中的麦田1889年11月初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3x93.1cm 费城艺术博物馆

297、有房舍和农夫的景色1889年12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33x41cm 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298、草地上的两只兔子1889年12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33x40.5cm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299、有断树的田野和山脉1889年12月 圣雷米 布面油画 73x91.5cm 奥特罗克罗勒-穆勒博物馆

300、采摘橄榄凡高 荷兰 1889年12月 布面油画 72.4x89.9cm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幅将颜色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橄榄树一片鲜艳的绿色,波浪形的大地呈赭色,天空则是橄榄树形的橘色和灰色相间,形成了赏心悦目的画面。凡高的画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正一艺术2017年9月26日原创赏析。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凡高的绘画创作

根据凡高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特点,正一艺术把凡高的绘画创作活动划分为七个时期:

1、早期创作(1881年4月12日-1883年9月12日)包括

埃顿时期(1881年4月12日-1881年12月30日)

海牙时期(1881年12月31日-1883年9月12日)

德伦特时期(1883年9月-1883年12月)

梵高的创作初期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1881年4月,梵高到父母居住的埃顿,他开始了绘画的学习和创作。1881年12月梵高来到海牙,他得到了已经很有名气的画家亲戚安东·莫夫(Anton Mauve 1838.11.18-1888.2.5)的帮助,梵高在莫夫的指点下,绘画技法进步很快。1883年9月,与西恩赴荷兰北部之德伦特开始画油画。12月回到荷兰南部之纽南。梵高1881前曾在荷兰博里那日矿区投身宗教工作时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可以说,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2、纽南时期创作(1883年12月-1885年11月27日)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梵高苦练素描技巧。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所谓的著名都是后人评价的结果,当时的梵高只是个待业青年)-《吃土豆的人》。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梵高最早的油画是作于1882年。这些早期的画作说明他在年青时对于明暗对比的应用、厚涂颜料和颜色缺乏光泽方面,受到荷兰画派影响颇深。在纽南时期的肖像习作使梵高学会了构图,自此其肖像画创作变得成熟。

梵高早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吃土豆的人》完成于1885年,是这个时期的典型作品。这幅画是他1883年到1885年间在纽南逗留期间观察和工作的产物。在海牙居住时,由于工业化,城市贫民区的居民被驱赶到矿场山底下工作,他们的悲惨处境带给梵高很深的印象,所以他就着手画一系列农民习作,描绘他家附近田间和村庄里的人物。

3、安特卫普时期创作(1885年11月28日—1886年2月28日)

1885年11月底,梵高决定去安特卫普,在那里的3个月里,他努力的学习绘画并沉醉于其中。在此期间,他了解鲁本斯的绘画,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些都对他此后的绘画历程有很大影响。梵高此时期的作品延续了纽南时期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沉的笔触,但他也渐渐使画布变得明亮了些,色彩也丰富了些。

4、巴黎时期创作(1886年3月—1888年2月20日)

1886年2月底,梵高同提奥一同前往巴黎。巴黎之行成为梵高艺术上的转折点,在那里,他接触到早期印象画派艺术,结识了劳特累克、高更、毕沙罗、修拉和塞尚,并参加印象主义画家们的集会,从马奈、莫奈、雷诺阿的光色变幻的色彩价值中受到启发,促使他改变自己原先的阴郁风格。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很快,梵高走了一条新路。他内心有一种更为强烈的主观愿望需要表达。他需要找到一种能够充分传达内心感受的绘画方法。他从德拉克洛瓦和当时流行于巴黎的日本版画中吸取养分。德拉克洛瓦的鲜明色彩和奔放笔触给他带来视觉冲击;他又从日本版画中看到一种东方式的主观变形效果和使用原色的魅力。

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画面变得明亮起来。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如点彩法等。这一时期梵高开始了大量的自画像的创作。2年后,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城市生活。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而他独特的个性告诉我们,梵高的绘画不属于任何流派,于是梵高带着希望来到法国南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迎来了他最辉煌的创作时期。

5、阿尔勒时期创作(1888年2月21日—1889年5月3日)

1888年,梵高前往法国南方阿尔勒实践自己的理想。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纯个人的表现形式,他认为作品的真正价值在于诚实体现个人的感受。他要把自己情感作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和表现对象。在阿尔的短短的两年中,他创作激情喷涌而出。他在给提奥的信中说道:“我经常神志不清,意识不到自我,画面就像梦幻一样冲我而来。”

这个时期,他画肖像画、自画像、柏树、向日葵、麦田、星空、太阳。这时颜料的革新也给他带来鼓舞。他尝试用一种原色来表达主题,用近似的补色作画面的呼应与映衬,或用鲜明的对比色作深入的延伸。

从《向日葵》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高纯度色彩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明亮的铭黄作为背景,衬托着用中黄和橙黄描绘的向日葵,令画面有一种极致的灿烂效果。

他还以蓝色或黄色基调尝试画不同的自画像,他深入探寻自己内心的奥秘,以及在激情驱使下出现的不同的情绪张力。梵高是继伦勃朗之后又一个大量绘画自画像的艺术家,他像伦勃朗一样,有一种深入自己精神深处的愿望,他的孤傲与自我期许令他不断地趋向自己的内在。

而《夜间咖啡馆》则有着巨大的压抑感。梵高将红色和绿色并置,以期达到画面的不和谐效果,桌球台像一具棺材那样醒目地横陈在中间,零落的几个人散置在周围,死气沉沉。梵高在信中曾谈到这幅画:“我在《夜间咖啡馆》里利用红色和绿色来表现人类的可怕情景,这些色彩不是呆板地按照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而是一种富有暗示力的色彩运用……我试图表现出夜间咖啡馆是一个令人发疯、犯罪的场所;我通过柔和的粉红色、血红色、深红的酒色和一种甜蜜的绿色、委罗奈斯绿相对照来达到这一目的。这一切表现出一种火热的地狱气氛、惨白的苦痛、黑暗,压制着昏昏欲睡的人们。”

《黄房子》为梵高在阿尔勒的居所,他租下位于画面上建筑物右侧一个小房间,希望尽快接纳高更前来一同居住与绘画。梵高画这幅画是充满感情的,他打算把黄房子变成一个画家之家,这是他的一个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想法。他曾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谈到了他的设想:“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它并不华贵,正相反,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在这幅作品里,黄色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左侧,在深蓝色天空下闪闪发亮。他当初想把这幅画画成夜景:“窗口亮着,空中繁星闪烁”,但在定稿时,他强调了阳光的照射所带给人温暖的感觉。

在阿尔勒,猛烈的阳光和刺目的麦田使他“疯狂”。梵高的创作进入了高峰。虽受法国印象派和日本浮世绘影响,但他的作品已极具个性,这源自其独特的视角和敏感的性格。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他不满足于只是理性的“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要借助绘画“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所以,梵高是用心灵作画的大师。梵高在阿尔创作了大量的作品,但仍无法卖出以养活自己。《向日葵》《收获景象》《夜间咖啡馆-室外》《夜间咖啡座-室内》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幸好,梵高在艺术上有着勃勃雄心,他不相信先前的艺术家已经捕捉到了法国南部的所有风光。在他看来,许多艺术家的作品遗漏了事物的精华。“贤明的主啊,我已经看过了一些画家的作品,他们根本没有真正画出这些事物,”他欢呼道,“在这里我还有充足的发挥空间。”

举个例子,没有人曾经捕捉过阿尔勒镇上中年中产阶级妇女独特的形象。“这里有一些妇女像弗拉戈纳尔或是雷诺阿画中的人物。但是,这里还有一些女人是此前在绘画中从未被赋予某种标记的。”他还发现自己在阿尔勒镇外看到的在田间劳作的农夫也被艺术家忽略了:“米勒重新唤起了我们的思考,使我们能够看到大自然中的居民。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画出真正的法国南方人。”“我们现在已经基本知道如何去看待农夫了吗?不,几乎没有人知道如何将他们表现出来。”

在梵高于1888年踏上普罗旺斯之前,百年来一直有画家把这个地方的景色搬上画布。普罗旺斯比较知名的艺术家有弗拉戈纳尔、康斯坦丁、毕道尔和艾吉耶。他们全部都是现实主义画家,他们都信奉一个经典的,而且较少引起争议的观点,即他们的任务就是在画布上展现了一个视觉世界的精确版本。他们走进普罗旺斯的田野、山川,画出了栩栩如生的柏树、林子、青草、麦子、云朵和公牛。

然而梵高却坚持认为,他们中的大部分并没有画出这些景物的神髓,对普罗旺斯的描绘不够真切。我们倾向于将那些充分表达出周遭世界核心要素的图画称为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世界是如此复杂,并足以使两幅描绘同一个地方的现实主义作品因艺术家风格和气质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两个现实主义画家有可能坐在同一片橄榄林的一端,创作出迥异的素描。每一幅现实主义作品都代表一种选择,画家从真实世界中选取他认为突出的特质来表现:没有一副绘画作品可以捕捉整个世界,就好像尼采略带嘲讽地指出的那样:现实主义画家。

6、圣雷米时期创作(1889年5月3日-1890年5月16日)

1889年2月,梵高第二次精神病复发。他白天在自己工作室里画画,到了晚上住进医院。阿尔城的一些居民递交了一份申请:请求当地政府对梵高进行隔离。同年5月,梵高第三次发病。

1889年5月8日,梵高自愿来到离阿尔勒25公里的圣·雷米。在圣-保罗精神病院治疗。这时的梵高已陷入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中。他每隔几个月发一次病,但事后却非常清醒,并且经常到户外作画。令人惊叹的是,梵高在这样的情形下并没有颓废,开始以火一般的热情继续画画。他画的不是阿尔城的向日葵画,而是柏树和橄榄树画,画出了一幅幅更加成熟,更加大胆,更加令人震撼的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许多都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旋转的线条,粗犷有力,让人感到画家复杂强烈的感情和表达的冲动。

《星空》呈现的是奇异璀璨的夜空景象。原本寂静的星空在梵高笔下变得躁动、奔放和跳跃,粗重的笔触有力地扫过画面,使云层像蓝色的火焰一样旋转和燃烧,星星则宛如太阳一般含着硕大的黄色光晕。画面映现出一种疯狂与诡异的情绪,强力地传达着梵高的内心景象。

梵高在圣·雷米病院中所画的最初的油画中,画满了这里的花或植物。其中最出色的显然是在花园里画的一幅大油画, 画中的鸢尾花好像是由花和叶子精致编成的纺织品, 上面几乎既看不见地, 也看不见天。整个画面构图以相同形状的花、相同形状的叶子、相同的颜色反复出现来表现百花盛开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情景。

代表作品有:《星夜》、《柏树》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这时,评论家开始评论梵高,而且卖出了他生前唯一一张油画《在阿尔勒红葡萄园》。

7、奥维尔时期创作(1890年5月21日—1890年7月29日)

1890年5月17日,梵高前往巴黎,与弟弟提奥和他的妻子,及他们刚出生一年多的儿子见面(梵高的侄子也叫文森特·梵·高,后来成为出色的工程师,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就是在他的奔走下建立的。)

5月21日,梵高搬到巴黎附近的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的治疗。一切都很顺利。但《麦田群鸦》这一著名作品被认为预示了梵高的死亡。

梵高在奥维尔创作的作品中, 有13幅画面窄长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 在意境上似乎构成了一个整体, 而且明显地带有乡间乌托邦色彩。研究梵高的学者乌都注意到了这十几幅画另具一格的构图。它们同属一类, 两个正方形的长度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所表现的内容都类似于皮维·德·沙瓦纳和卡米耶·毕沙罗的装饰画。梵高来奥弗途经巴黎时看到过他们那些装饰画。然而, 人们一般总是把梵高这些两个正方形长度的作品一幅一幅地单个分析。例如"麦田群鸦"就一直被孤立看待, 人们盲目地认为它是梵高的"最后一幅作品", 认为这幅画从根本上说是作者心理的自我表现, 说这幅作品以及梵高在奥弗的其他作品是作者精神变态的产物, 暗示了作者即将自杀。这样看法掩盖了这些作品的真正内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但若从总体上考察, 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装饰画系列, 它们所描绘的田野、树林、花园, 甚至单人的肖像, 都反映了一种现代的田园生活理想。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奥维尔这地方非常美,那些越来越少的古老茅屋,更美!"——梵高

我更相信那美丽来自梵高的心中!——左立新

在这最末期的作品中,更显得自在阔达,宛如深藏在自然中魅惑的根源,被他的笔尖诱上了画布。南法时期的作品中,蓄满血丝、煎熬的视线,至此时已有改变,现在的线条像舞台上的音乐,含有律动感。柔软的笔触时而强、时而轻,那种缓急轻重感,变得很自在。

《麦田群鸦》尽管有着他那惯有的金黄色,但却充满令人不安的气氛,蓝天中弥漫着低沉的乌云,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掠过麦田,像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虽然红绿色相间的小路和黄色的麦田在波动起伏,像是在奋力抗争,但整个画面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似乎空气也凝固了。狂暴跳动的笔触增加了一种紧张感和压抑感。画作反映了他痛苦绝望的心境。他在信中写道:“忧郁的天空下是广阔的麦田,我无需费力表达我的悲伤和极度孤独。”“我听见乌鸦的翅膀拍着大地。”

画完这幅画的第二天,7月27日,星期天。他来到这块麦田上,对着自己的胸膛开了一枪。但没有打中要害,他自己支撑着回到旅店。他拒绝接受治疗,也有说是由于子弹太深了,已无法医治。

7月28日一早,提奥赶到奥维尔。他坐在梵高床边和他一起回忆童年的时光……

梵高在弥留之际说道:“痛苦将永存”

7月29日黎明,梵高逝世。死时年仅37岁。

凡高简要生平:以下是电影《梵高传》中,童年凡高离家上寄宿学校前的一段对白:童年凡高:“要呆多少时间?”预言家:“大概三年吧。”“然后呢?”“你会去巴黎、英格兰,在那里卖画,你还会恋爱,遭到拒绝,丢掉工作后,在一个煤矿当传教士,被解雇,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和一个妓女结合,画了800幅画,在普若旺斯变疯,在医院住上一年,37岁时自杀。”“我的画能卖出去吗?”“一幅!”摘自15年前正一艺术在凡高诞生150周年纪念日所作的“纪念凡高”专辑。正一艺术2018年9月5日完成并上传凡高油画全集(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梵高油画作品欣赏】
梵高最著名的15幅画
【远方·经典秀】北京《梵高经典画作欣赏》文/云出岫
凡高系列(30):凡高的向日葵15幅
梵高向日葵赏析
凡高油画全集(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