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画里的夏日指南

前言

///

"我的故事总是在夏天,因为夏天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掩饰心中的欲望。

——姜文《阳关灿烂的日子》

是的,这或许便是坦诚相待吧。随着夏日的来临,小编也借着夏日的感觉,回顾了几部电影:《菊次郎的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这句台词却令小编印象深刻。于是,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以古画中的夏日作为主题来做一个线上展览呢?答案是可以的,但画作的寻找与分析却是一个难点,因为没有人做过,而且时间较短。

所以今天这篇《古画中的夏日指南》可能只是这个系列的开始,一段旅程的地图而已。小编将带领着各位去探索历朝历代的夏日绘画,去解读画中的意向,去搜寻作画者在画面中所要展现的,那一股夏日想要表达的欲望以及寻求共鸣的孤独。

其实古画里的夏日饮食本来是这一次展览的一部分,因为时间原因只能被搁置。这个坑,咱们日后会用一篇专门的推文去介绍这个。此次展览选择了三个意向:山、午睡图、荷花,为何会选择这三个意向作为指南的节点,在稍后的分主题介绍中,小编也会提及。

在"夏日山中"这个主题中,小编关注的点可能更多是山。这是一个文人画久远的话题,千年的话题。在之前的推文中,小编也多次提及"山"对于文人之意义。秦代,自始皇帝开始寻求长生之道后,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去探索名山大川。《山海经》更像是人们对于山林的一种敬畏,以一种原始图腾的形式来记录山川以及栖息其中的动物,这不免提高了山林的神秘性,同时也是我们祖先刻在DNA里的记忆,是一种对于危险的警惕与远离。

夏日的山同样如此,我们可以在画中看到大量山腰与山底的房屋,却未曾在山顶看见过。这是文人给神秘与山林的自留地。所以,在画中,文人于山,更多的是体验,不是拥有,而这份体验可以传递千年。

名称:九夏清泉

作者:蓝瑛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25cm×96cm

艺术时期:明代

避暑图是书画史上较为常见的题材,但小编在这里却将其排除在了这次展览之中。原因之一是大部分的避暑图为皇帝的避暑行宫描述,描绘的是大量建筑场景,若不是能对建筑进行分析,便显得着实无趣。将注意力集中在夏日的山,主要是要体验古画中夏日山中的活力。

蓝瑛一生漫游南北,饱览名胜。而这幅《九夏清泉》是其晚年之作。夏日山中本就是避暑最佳去处,而清凉可口的山泉也能为洗涤登山的疲惫。画里利用一条溪流将观众的视觉从山脚引入了最终的溪水尽头,十分巧妙。

画面描绘的是主人公与好友游历山川的场景。可以看到一股清泉自山间始,经由无数条支流最终流入山脚。山泉的尽头有一亭榭,应为此三人的目的地。山脚处也有茅屋数间,或为隐士所居,或为主人公避暑之所。山脚溪上建一木桥,桥上有二人正在交谈,而主人公身着朱衣,立于二人前,这应是蓝瑛的晚年回忆。

名称:夏山甘雨图轴

作者:高克恭

创作时间:元代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38 x62cm

高克恭的这幅画描绘的是夏日山中的一场暴雨。不同于元代江南画家的个人化的画风,高克恭更倾向于金代画家风格——偏现实描绘下的写意。山间的天气本就多变,风雨骤来,行旅、渔夫、牧童来不及走避,从画面人物中便能看出,他们想要逃离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在画面的C位,之字形河流中间的小船上有一位船客,扎着方形头巾,应该是为儒士。没有佩戴任何雨具,而怀中捧着似古筝的物体,他侧脸躺在船头,仿佛在观赏着夏雨欲来的山景,仿佛在为这磅礴的自然之景在配乐。

雨来时,大地湿润一片。画家巧妙运用大片湿墨来表现夏日暴雨的淋漓。浓淡墨的搭配使得画面空间感在纵向中得以拉开。画树则随风俯扬,水面波纹同时往画面的右方,说明画面的风向是自左向右的,而人物顺风、逆风也能够从人物的体态中体现出来。

画面中的云雾均以留白的形式表现,相较于线条勾勒是更贴近于现实的一种描绘。虽然画中并未提及这场雨是久旱之后来的,但从画面中却能够感受到炎热夏日一场暴雨后空气中的甘甜。高克恭是少数民族,故元代时也曾担任过京师贡补工部令史。画山水初学二米,后学董源、李成笔法,专取写意气韵,从这幅画中也能看出。

名称:夏云欲雨图轴

作者:刘珏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95cmx165.7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同样是夏日山中遇雨题材,刘珏的这幅《夏云欲雨图》则大不相同。在这幅绘画中,山峦填满大半画面,气势逼人,山体几乎全用长披麻皴,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右侧的浓云以细笔勾轮廓,淡墨渲染,生动地刻画出云朵急速翻滚变化之态。蜿蜒的山体,盘旋的山径,翻转的云朵,流动的瀑布,溅起的浪花,共同营造出深山中风云激荡、大雨欲来之势。画面最具静感的是右下角的木桥,并行平直的线条,两侧的过廊,皆增加了桥体的稳定感,而这些则更加衬托出整幅画面的撼人之气。

在画面的右上方,收藏者沈周题了一首诗。而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却是“我因题句感夙昔,物是人非怀莫堪。”原是刘珏死于成化八年(1472),距沈周题诗已有三十多年,难怪诗人要在题诗中抒发出深切的缅怀之情和“物是人非”的感叹。

名称:清吟消夏图轴

作者:宋旭

创作时间:壬午七夕(1582)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01.9x50.5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野水钓舟,远山遥岑,轻烟弥漫山间,明月高悬隐约其上,下有水田房舍。林屋外五人憩饮聚谈,时闻蛙鸣。此画描绘的是乡间清夏夜色,画家并未选择延伸画的上半部分,却选择延展了下半部分渔夫夜钓的场景。这样的方式也正是要暗示主人公的归途。

中国自古便有睡午觉的传统,这与农耕民族的属性息息相关。在夏日最为炎热之时,本就不能够进行农事活动,此时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午睡也能够调节调节自身状态,以便下午更好的农事活动。

慢慢地,午睡不仅仅是作为农事活动的休息方式,而同时文人也开始加入了午睡的行列。自元代开始,午睡题材的绘画也逐渐出现。但在午睡图的题材上判定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若按照只有明确有文字注释的可算,模糊不清的便不算,那么午睡图恐怕也就寥寥几件而已。

宋代 佚名 《柳荫消夏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应该是最早的夏季午睡图了,但小编也没有找到其更多的相关信息了。这应该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早期出版物中才扫描版,从这幅《柳荫高士图》从人物形态与题字可以看出与竹林七贤相似。人物下方垫有豹子皮,说明人物身份应该为贵族。仿佛是刚刚睡醒,正在看缣帛上的文字,而旁边的碗里似乎放着饮品。从夏日来推断,可能是冰水。

名称:竹榻憩睡图

作者:佚名(元)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6cm×29.2cm

收藏机构: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元代,榻开始传入。《竹榻憩睡图》中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榻的基本形态,而这里高士的必备品豹子皮又一次出现,可见当时的动物皮毛作为床垫是如此地受欢迎。床榻周围还有半包围式的屏风,但不同于五代时期,没有出现山,只有较为密集的水纹。配合上炎炎夏日,水能够清洁身体,江河的水纹视觉符号也能够给你一丝凉爽之意。

这里的屏风隔绝了高士外部生活场所的延展,使得视觉中心仍在高士身上。昔日的竹子的符号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以竹林变为了竹榻,但作为高士身份的符号还是集齐了。

名称:槐荫消夏图

作者:王齐翰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5.9cmx25.2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五代

而王齐翰的《槐荫消夏图》则是用文房工具直接点名人物身份。在盛夏的绿槐浓荫下,一男子袒胸、翘足,仰卧在凉榻上,闭目养神,怡然自得。床头立着一面屏风,上面绘有雪景寒林图,给人一种清凉扑面的感觉。在他伸手可及的茶几上,放着书卷、香炉、蜡台、茶漏等物件。观其画,使人想象出这样一个情景:一阵凉风吹过,带走了周围的燠热。主人躺在凉榻上眯了一会儿,起身喝几口茶,然后又躺下来闭目养神,闲散怡然,惬意自得。

此图原载《历代名笔集胜册》第一册(见《虚斋名画录》)。签题王齐翰作。按《宣和画谱》(卷四),齐翰,金陵人,事江南主李煜为翰林待诏。“画道释人物多思致;好作山林丘壑隐岩幽卜,无一点朝市风埃气。”今存者有《勘书图》(即《挑耳图》),与此图作风不同,故以它为北宋画院中人所作为是。

名称:消夏图卷

作者:刘贯道

材质:绢本浅设色

大小:29.3cmx71.2cm

收藏机构: 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艺术时期:元代

《消夏图》卷描绘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的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侧,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画的右方有两名女子持长柄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画面布局左密右疏,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袒胸卧于榻上之人。他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从他的衣着神态来看,应是一位超逸的高士,人们认为他是西晋的阮咸。

因为刘贯道的人物画仅见《西清割记》、《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七贤图》一卷,而《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之时代特征,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可推知此图所绘的超逸之士即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而且此图应为刘贯道的《七贤图》之一段。《江村书画目》定此图为南宋刘松年作,后来吴湖帆发现图左竹枝空隙间款“毋道”二字,“毋”即“贯”字之首,作者应是刘贯道。“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是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大小阮”,《晋书》说他“任达不拘”,“妙解音律,善弹琵琶”。乐器阮咸(又称阮)是古琵琶的一种,就是因为阮咸善弹而得名。《消夏图》中榻上斜放的乐器应是此物,据此也可印证榻上之人就是阮咸。 

《消夏图》的作者刘贯道,生卒年不详,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工释道人物,悉宗晋唐,集前人之长,为一时高手,他还能作鸟兽花竹,山水宗法郭熙,佳处逼真。其传世之作《消夏图》是元代人物画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名称:明代 周臣 山亭纳凉图轴

作者:周臣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95.9x58.9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明代的午睡图与前代不同的便是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宋代之前,人们更加热衷于游乐山水之中,或结庐于山中,多为茅屋。而明代为其文事活动单独在园林之中建立一个场所。

图绘奇石卓然直立,芭蕉数株掩映其间。树石高耸蔽亭,亭内一文士左倚臂搁,右执羽扇,旁置卷、册、茗尊各一,席地纳凉于风雅中。亭外童子,正伸臂摘采蜀葵花以供瓶插,益显现出悠闲宁谧之气氛。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在《荷塘忆旧图》中的题诗,这首小词清新脱俗。词中描绘的是夏末,荷花开了便是开过了,随即引来的便是采莲藕的农事活动。当诗人回忆夏天之时,最先联想到的便是荷花与采莲之事,足见荷与夏的紧密。

"荷"不仅仅代表着夏天,也代表着佳人。在诗经中就有对采莲女的热切追求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在风吹日晒的夏天采莲女可能并没有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美丽,而采莲女却有着与莲花一样高洁的品质。

唐人将荷花引进了园林,于是采莲成为了一种游戏,成为贵族夏日纳凉项目。夏日赏荷也称为文人士大夫的热爱,不方面是因为荷花红绿的色彩搭配确实让人在视觉上有凉爽的感觉,其次是文人千年以来对于莲花的赞誉,让莲花已经人格化,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名称:柳院消暑图页

作者: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9cmx29.2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这是一幅宋代经典的书斋图,宋代为满足隐居的条件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为园林,一种为乡间书斋。这幅图便是乡间书斋,这幅宋代佚名的《柳院消暑图》与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在构图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主人公均在两棵树木之间,眺望远方。右上方均为远山,而左下方均为书斋场景。与之不同的是,此幅图对书斋院景做了详细的描绘,芭蕉、假山这种园林式的装饰物刻画得十分清晰。院侧十数簇庭花盛开,绿草如茵,有侍者捧盒而来。

从主人公眺望的方向,可以看见近景为一处荷塘,点点荷叶和简洁的远山处理得富有节奏感。当然这幅画也藏着一些小秘密,便是侍童手上拿的扇子。可以看到这把扇子非常大,而当时宋代已经出现了团扇,羽扇,而侍童手上拿的是“婴”,是为了给帝王遮挡面容所用。那图中的这位帝王又是谁呢?

“远山如黛心敞亮,近水荷叶自清凉。白衣似雪人高洁,垂柳拂动风微扬。”画面中很明显是一派江南山水,且画风极似南宋的小品山水。当然,是谁,小编在这就不作判断了,大家也可以踊跃地猜一猜。

名称:荷亭消夏图页

作者:佚名(宋)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6.2cm×26.3cm

作品类型:中国绘画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宋代

同样是描绘荷塘消夏,画家们却给出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从近景看便有半壁怪石,让人联想到刘松年喜爱在怪石中藏名,怪石上又有一松傍石而立。中景又绘有柳树低垂,树下绘二人。远景绘一亭榭水阁。再往后便是青峰、洲渚了。在不大的画面中,画家绘有五层空间关系,足显画家功力。

名称:瓶荷图

作者:沈周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03cmX60cm

收藏机构: 天津博物馆

艺术时期:明代

这幅图是一幅清供题材,也是沈周作品中比较少见的工笔花鸟画,画上绘一铜壶,内植荷花荷叶各三株,交错而生。荷叶向背以深浅不同绿色区分,多取其背,使画面变浓艳为淡雅,凸现清高风格。作品形象写实,用笔简括,色泽温润,格调质朴。插花所用的铜壶以墨笔勾轮廓,没骨法渲染明暗,立体感很强。

沈周选择了荷花三种状态:花苞、花瓣微张、盛开,荷叶也选择了三种大小不一的,以达到交错之美。在题跋中沈周说明了荷花的来源: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夏天,一如既往的闷热。五月十八日(6月29日),一场“荷花燕”正在沈周位于相城的家中展开。怎料,一年后,陪伴沈周四十二年的妻子病逝。在妻子病逝后,沈周也疾病缠身,好友韩宿田陪伴沈周一年后病愈,并绘制了此图《瓶荷图》。

“一乐一慽,皆自有定。以今之慽而省昨者之乐,不能无感慨也。”这是沈周这段题跋的末句,昨日荷花不在,佳人亦不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亡妻的思念。

名称:杜陵诗意图册八开之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作者:谢时臣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2.3x18.6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明代

杜陵即唐朝大诗人杜甫,谢时臣《杜陵诗意图册》各图均根据杜诗之意而作。这幅画便是根据杜甫早年的诗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所作,当时的杜甫为留在长安,不得不与陪着贵公子们挟妓同游。公子们在竹林深处交谈,而不远处便有一处荷塘。荷花澹澹,微风拂过,摇曳身姿。杜甫看着这幅场景,顿时能从炎炎夏日中感受到一丝凉意。

谢时臣并没有按照诗句里的描述,而是通过自己重塑了这个故事。杜甫坐在草席之上,手上拿着蒲扇,一手撑地,在静静地观赏了荷塘景色。旁一侍者拿着物品站立在旁,远处有一竹林,两位高士在其中交谈,一高士正踏桥而来。竹、松暗喻了人物品质,这是文人画的基本操作了。

名称:美人消夏图轴

作者:宋旭

创作时间:1594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109×45cm

艺术时期:明代

夏日炎炎,男子可以脱衣袒胸,女子又能如何。这是明代宋旭的《美人消夏图轴》,是中国古代绘画中为数不多记录古代深闺之中女性脱衣袒胸的场景。右上方有题诗:“白苎衣裳懒自裁,手摇罗扇此徘徊。水晶宫殿凉风少,欲劝君王筑露台。甲午夏六月,石门宋旭画。”

可见这幅画不是宋旭所见,而是根据元末明初诗人陈基《题水殿纳凉图》诗句所创作。那么,同样也有一个问题。宋旭作为一个明代人,根据前人诗句作画,无可厚非。但将女子描绘如此“坦荡”便有些奇怪,且这位“苏松派”的鼻祖一生喜爱云游,多居于寺庙精舍,后来人们称其为“发僧”,便是带头发的僧人。当然,后来他真就入了佛门,所以为何绘此图,让人摸不着头脑。

名称:弘历观荷抚琴图

作者:郎世宁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299.5cm x 156.9cm

收藏机构: 北京故宫博物院

夏日炎炎,荷花盛开,同时也成为了摆拍的圣地。不同于现代大爷大妈的摆拍,乾隆帝的摆拍极具文化标杆意味,毕竟封建帝王的形象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政治性。画家不仅仅要表现帝王的“文气”,还要表现君权神授的“仙气”,松上又添两只仙鹤,却多了几分俗气。

名称:清院本十二月令—六月纳凉

西文名称:Activities of the 12 Months: The 6th Month

作者:唐岱 丁观鹏

材质:绢本设色

大小:175cm x 97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古代农历六月是最为炎热的时候,因为按照农耕活动,这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急务,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个时候用不同的方式纳凉。《清院本十二月令—六月纳凉》记录的便是这个季节,不过场景却在皇室的夏日行宫中。在整个画面中,以绿色为基本基调,也符合纳凉的主题。画中一片荷塘,垂柳浓荫,画家用青蓝调子的彩色,一层层的涂染,衬托出万顷清凉。仕女们有的在高楼消暑,有的在池塘采莲,有的在凭栏垂钓,有的在放艇清游,使人有一种水上风来,暗香浮动的感受。

在前文中我们讲到,唐人将荷花的种子引进了园林,因为采莲女的文化意象,使得贵族女子在夏日采莲成为了一种游戏。

名称:人物山水图册 荷花开了

作者:金农

材质:纸本设色

大小:24.3cmx31.2cm

收藏机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

艺术时期:清代

荷花开了,便是开过的意思。这是金农回忆里的画面,还记得金牛湖上一同剥莲蓬之人吗?金农利用了一个俯视的视角,像是一个人在回忆自己的往事,能从画中能够看到一男子伫立在木桥之上,看着荷塘景色。初看不知画之意,再看已成画中人。

"荷花开了,银塘悄悄,新凉早,碧翅蜻蜓多少?六六水窗通,扇底微风,记得那人同坐,纤手剥莲蓬。"金农的这首诗,很直白,也很清新。荷花已败,到了采莲藕的季节了,可"采莲女"又去了哪里?金农便是利用这种不经意回忆的方式去表现那种淡淡的悲伤。

名称:荷

作者:朱耷

材质:纸本墨笔

艺术时期:清代

"万柄绿荷衰飒尽,雨中无可盖眠鸥。当时乍叠青钱满,肯信池塘有暮秋。"有人爱盛时之莲,自然便有人偏独爱枯莲。八大山人便是独爱这枯荷,或许与他的身份相符,明王朝的遗民,明朝亡了,对于八大山人而言所有的寄托都留在了大明王朝。一叶枯荷,傲立在秋风之中。

此次展览选择了三个主题意象来描述古画中的夏天,自然是不齐全的。因为古画夏日里的主题实在是太多了,小编能做的只能是有限的。但这次的主题也能够与之前的许多线上展览主题相互串联,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点。例如,在《柳塘消夏图》中发现的细节就可以与之前扇子的展览联系在一起。如八大山人的枯荷意象就可以与明代遗民画的残山剩水联系在一起。当然大家对这些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在我们的线上展览的系列里查找小编之前所写的文章。


弘雅书房公众号长期接受投稿,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直达小程序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彦青 ]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 苏汉臣 杰作八幅赏析
放大“百倍”的古画,才是临摹的最佳资料!
古画里的中秋,尤其是唐伯虎的这幅,你一定要看
中国传世古画超清大图(二十四)
古画里的群芳竞秀01
历代名家画荷(全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