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卦 | 天才艺术家们都需要一个“相爱相杀”的死对头

纵观古今中外,“相爱相杀”真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关系,就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正反派往往只是因为理念的不同就大打出手,但是“死对头”又往往恰好是那个最了解彼此的人。

有句古诗说得好,“人生若只如初见”,许多人初初相识的时候总是交谈甚欢,久了以后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可调和的矛盾,假如说是两看相厌、老死不相往来也就算了,最怕的是还要大打出手。

传说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与弗洛伊德第一次见面时,他们进行了长达13小时情同父子的谈话,但最终荣格意识到他们观念上根本的不同,他发表了著名的决裂声明:“荣格正式不再信仰弗洛伊德”

荣格与弗洛伊德

艺术家同样如此,从梵高到高更、毕加索到马蒂斯……《竞争的艺术》中曾经提到,“当你全心崇拜一个人时,可能会忘了自己是谁。一旦你想找回自我,就会挣扎着脱离那人的影响。自身的独立性,总需要一场竞争来平衡。”

或多或少的,我们都曾经想过去“成为”某些别人,但终有一天,我们通过“推开”他们,走上那条确立自己的路。

梵高/高更:惊心动魄的62天

1887年的冬天,两位画家在巴黎画廊相遇、一见如故。梵高称赞高更的画“极富诗意”,高更赞赏梵高“对艺术的热情”,尤其称赞梵高的《向日葵》。

向日葵,梵高

除了欣赏对方的艺术风格,他们也拥有共同的爱好:同样热爱日本浮世绘艺术、喜欢没有混合的纯色……两位画家一拍即合,甚至决定要住到一起共同工作和画画。

最初的三周,一切都那么完美。两人共同散步,共同作画,描绘共同题材。即便有分歧,也只表现为理论上的探讨。

阿尔周边的风光,高更

在创作上,二人互相渗透,互为借鉴。高更在阿尔秋季画的许多作品都直接受到梵高的影响,他发现了厚笔触的重要性,风格由此变得粗犷,有时达到粗野的程度,画风大大有了力量,他还认识到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的铭黄色色彩,给人一种激情。

阿尔开花的果园,梵高

梵高跟高更接触后,也从他身上学会如何更好构图,不再满足于画一小块自然景色或风俗场景。高更还教他要舍弃阴影。在高更的指导下,梵高逐渐“转向抽象”,即较少地写生,试图更多地依靠记忆和想象。

《阿尔的舞厅》就是这一时期二人合作的经典作品。两位画家风格交融的特点在作品中表现得相当明显。梵高在很大程度上放弃自己,迎合高更,试图借助回忆,通过线条的约束和色彩的巧妙安排,追求“色彩的音乐”或“象征主义的诗意”。

阿尔的舞厅

但是现实往往是不可能像想象当中那么美好的,由于性格差异,加上作画方式不同,他们共同度过的62天里充满惊心动魄。

梵高是个内向的人,调色刀拿在手,在画布上点点戳戳,狠命地表露自己的情绪;而高更天性好乐,能说会道,作画时却像一个温柔的女子,画笔在布上轻轻一掠而过,留下薄薄一层颜色。

星月夜,梵高

仅仅过了一个月,梵高与高更表面上志同道合的情谊开始变质,普罗旺斯刮起了干寒强烈的风,他们出不了门,终日关在住所二楼的工作室里,难免不发生摩擦。

事实上,梵高倔强的性格远远比高更原来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高更在他面前经常会碰一鼻子灰。梵高外表像个老粗,不善辞令,但文化修养极高。

献给保罗·高更的自画像,梵高

他又是个心理不适症患者,跟高更争论拉斐尔、安格尔或德加的作品时,他会火冒三丈,变得异常粗暴。为了息事宁人,高更经常委曲求全结束论战,说一句:“你是对的”。

尽管二人恶斗不止,但梵高还是幻想着建立一个“南方画室”。一次,两人在咖啡馆时,梵高向高更提出了建立“南方画室”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再一次遭到了高更的讥讽。

梵高突然拿起一杯酒向高更头上掷去。高更躲了过去,他双手抱住梵高的身子,带他回到住处。第二天早上,梵高不停地向高更道歉,但高更不予接受,表示要返回巴黎。

文森特·梵高在画向日葵,保罗·高更

梵高拼命想把高更留下来,他恳求、哄骗、咒骂、威胁甚至哭泣,他觉得自己整个的生命都在于把高更留在阿尔。最终,高更留下了。

但是,随后的几天几夜里,高更半夜醒来都发现梵高一声不响地站在他的床边,在黑暗中瞪着眼睛盯着他,他感到恐惧,决定尽快离开。

一天晚上,高更独自外出散步。根据高更1903年写的回忆录,他当时几乎已经走过他们屋前的大广场,忽然听到后面传来熟悉的细碎而急促的脚步声。他刚转身,就看到梵高手执打开的剃刀,想向他扔去。也许是高更威严的眼光阻止了梵高,他不敢行凶,站在原地发愣,然后耷拉着脑袋回家去了。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文森特·梵高

当天晚上,高更不敢回家,住在旅馆里。而当他第二天回到画室时,看到很多人在那里,这时他才知道梵高割下了自己的耳朵,并把自己的耳朵洗净放在信封里,送给了妓女拉谢尔,请她“好好保存”。

梵高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高更打电话告诉了提奥后返回巴黎,躲到朋友家。此后他再也没有见到梵高。

毕加索/马蒂斯:半世纪的塑料友谊

相差12岁的毕加索与马蒂斯,是在收藏家斯坦因女士的机缘下结识的,她收藏有大量的塞尚、马蒂斯等大师的作品。

马蒂斯和毕加索

他们俩结识时,马蒂斯已经“功成名就”,毕加索依然是“无名之辈”。第一次见面时,马蒂斯兴致勃勃的高谈阔论,毕加索表面应和,心中却始终“意难平”。

马蒂斯始终认为是自己提携的毕加索:“在雷恩街,窗上常有小巧玲珑的黑人雕刻。……于是我买了一个给斯坦因。不久,毕加索来了,他立刻喜欢上这个小雕塑。第二天早晨,我走进他的画室,看到地上扔满画布,每张画布上都画着同样的内容——一副女人的面孔,上面只有一只眼睛……。立体派就这样诞生了。”

亚威农少女,毕加索

但当毕加索发表作为立体主义开山作的《亚威农少女》后,马蒂斯十分嫌弃,还大骂这是对现代艺术的嘲弄与亵渎。毕加索乘势反击:“与我相比,马蒂斯不过是个少妇。”

而马蒂斯也曾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和毕加索一起展出,就像和一名癫痫病人走在一起。”

舞蹈,马蒂斯

私底下互相吐槽,表面功夫却一个不落。据说有记者采访毕加索,“如果你重新开始画画,你会怎么画?”毕加索说:“我会像马蒂斯那样画!”记者:“天哪,马蒂斯的回答是像毕加索那样画!”

???这样的商业互吹……服气!不愧是塑料兄弟情。

为了做足表面功夫,两人还经常互换作品。毕加索收藏了马蒂斯画他女儿的《玛格丽特肖像》,马蒂斯则收藏了毕加索的《水壶、碗和柠檬》,据说选画时,双方选的都是对方最乏味的作品,以证明对手的平庸——据说毕加索还在马蒂斯的画上练飞镖。

水壶、碗和柠檬,毕加索

玛格丽特肖像,马蒂斯

不过,传说晚年的马蒂斯十分珍惜这份友谊,每当毕加索离开时,他总喃喃自语:“希望你常来,我们应该在一起多聊聊。如果我们俩有一个死了,有些话,另一个跟谁说去啊!”

波洛克/德·库宁:从密友到友尽

杰克逊·波洛克和德·库宁,都是二战前后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波洛克因为其作品中的“美国式愤怒”而走红,他在创作时没有构图、不做计划,在画布四周随意走动让画笔肆意涂抹。

波洛克在作画

他的画深深吸引了同时期的荷兰画家德·库宁,德·库宁正渴望这种风格的完全解放,他曾指责风格是一种欺诈:“任何一种绘画,都是今天生活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一种生存方式。”

德·库宁

波洛克则陷于自己的创作瓶颈中,两位艺术家一拍即合,很快成为密友。

不过,他们并没有成为想象中的“高山流水”式伙伴。当德·库宁展出《女人与自行车》时,波洛克怒不可遏地跑到画展上大喊:“叛徒!你竟然还在画人物,画那些早就该死的东西!”

女人与自行车,德·库宁

德·库宁回敬:“那你又在做什么呢?!”此时的波洛克已经很久没有作品了。

据说此后有一次在酒馆,库宁一拳挥到波洛克脸上。围观者起哄让波洛克还手,他不屑地说:“什么?让我打一个艺术家?”

闪光物质,波洛克

几年后,波洛克因酗酒车祸惨死。德·库宁对朋友说,“我亲眼看到他躺在坟墓里。一切都结束了……现在,我是第一了。”

……真是太真实了!

康斯太勃尔/透纳:风景画领域的死对头

1832 年 5 月 25 日,英国画家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正忙着为他的杰作《滑铁卢桥的揭幕典礼》(The Opening of Waterloo Bridge)做最后收尾工作。作为 19 世纪英格兰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他在这幅画上耗费了十多年的心血。

滑铁卢桥的揭幕典礼,康斯太勃尔

终于,第二天,他就要在英国伦敦皇家美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第 64 届年度展览的开幕仪式上向全世界展示这幅画作了。挂在他的画作边上的,是另一位颇有造诣的画家——约瑟夫·马洛德·威廉·透纳(J M W Turner)的《海景》(Helvoetsluys)。

泰晤士河的滑铁卢桥,透纳

看了康斯太勃尔最后一刻添上的几笔后,透纳决定在自己的画作上再添上一笔:他在水面上画了一只红色的浮标。

那一抹红色与灰色的天空和海洋构成的背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紧紧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前来参观展览的人们目不转睛地看着透纳的画作,乃至忽视了康斯太勃尔的作品。

泰晤士河口的船舶,透纳

这还只是这两位艺术家之间激烈竞争的冰山一角。

一年前,康斯太勃尔曾凭借自己在一家展览委员会中的地位,用自己的一幅画作撤换了透纳的画作,并将换下的透纳作品挂在了主展厅边上的一个侧室里。

干草车,康斯太勃尔

拉斐尔的作品受到了所有人的赞赏——所有人的意思是,除了米开朗基罗

据和他们同时代的艺术史学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言,竞争关系在当时的精英艺术家之间很常见。

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聚集了一切技艺精湛、渴望为梵蒂冈工作的艺术家——梵蒂冈是当时最大、而且也是几乎唯一需要艺术家的雇主。在这样一个受到限制的环境下,竞争的密度和强度自然也大大提升,从而催生了一系列艺术作品,这些杰作如今仍然挂在世界各地顶尖博物馆里。

卢浮宫画廊

并排展示出自不同艺术家之手的画作的展览方法,本意是为了方便比较不同画家的技艺和风格。不过与此同时,它也自然而然加重了每位艺术家所受到的压力。

教皇利奥十世(Pope Leo X)曾要求拉斐尔设计十条挂毯,挂在西斯廷教堂米开朗基罗设计的神圣天花板下。

西斯廷教堂天花板

在这一作品中,拉斐尔的艺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所有人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所有人的意思是,除了米开朗基罗。

这可没什么好惊讶的。米开朗基罗的脾气也和他的雕塑与画作一样出名。当年轻英俊的拉斐尔第一次出现在罗马的舞台上,并迅速受到教皇利奥十世的任用时,米开朗基罗就把他视作了一个劲敌。

哀悼基督,米开朗基罗

之后,米开朗基罗还一再指责拉斐尔抄袭剽窃。为了不让拉斐尔看到自己的作品,米开朗基罗甚至一度躲在隔板后面制作他绘制在天花板上的杰作。

而拉斐尔本人也不是吃素的,他想方设法看到了那幅作品,并在自己稍后的壁画《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中加入了一个直接取自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坐着的人像。

雅典学院,拉斐尔

正是由于这些阴谋诡计的存在,这两位艺术巨匠之间的竞争成为了艺术编年史上最有名的一段故事。

我们对手身上那些激起我们敌意的特质,其实恰恰正是我们想要在自己身上压制的东西:脆弱、焦虑、贪婪、侵略性和强烈的欲望。

看看你自己的“阴影”,认清你的终生对手——那是你愤怒的来源,或许也是你创造力的来源。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欢迎评论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相爱相杀
二十世纪十大艺术家
《竞争的艺术》,讲了四对画家的“友谊和博弈”
大师间的竞争 当培根遇到弗洛伊德
迷恋,崇拜,背叛,牵绊??四对改变艺术史的CP | artnet·揭秘
[组图]揭秘世界上最昂贵的15幅画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