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封面故事 | 每一个发光的 “我” ,共同构成 “我们”
userphoto

2022.05.16 四川

关注

心语团队的成员,散布在全国各地。

他们之中,有远在西南山区渴望成长的乡村教师,有初出茅庐寻找发展方向的年轻教师,有从事教育数十年试图突破瓶颈的名优教师。他们拥有完全不同的学科背景和人生故事,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班主任,在走进他们之前,心语团队的存在是“默然”的,成员之间的绝大部分互动发生在网络上。然而,当真正走进他们,耳旁仿佛响起震耳欲聋的声响,那是每一个个体生命被激发、自发生长的声音。

在这些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一些显而易见的共同特征,比如,克服了职业倦怠,内心柔软,行动力强,积极好学,在各自的人生舞台、教学舞台上不知疲倦地发着光和热,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借助乡村的优势,李溦带领孩子们开创“乡土课程“,

花鸟树木,瓜果蔬菜,都是他们学习的材料

李溦:

在乡村,看无限广大的世界

我们是通过乡村教师李溦知道心语的。

5年前,刚刚师范毕业的李溦选择回到乡村,做起了一名乡村教师。

那是山东省淄博沣水镇第三小学,学生人数100人左右,每个年级仅一个班。(如今,这所农村小规模小学已经因为生源问题而被撤并入邻村的学校,即李溦老师目前任教的学校。)

实习期一过便做起班主任的李溦,内心里装着一个“夏山学校”的乡村教育梦。

正如后来在入围马云乡村教师评选前600名时,记者问她为什么年纪轻轻却选择回到乡村,她诧异又自信地反问:乡村不好吗?乡村真的不是外界想象的那样,只有穷和苦,乡村有它独特的魅力,更有无限的教育可能性!

五年过去,李溦的梦想未曾改变,但是,她自己却发生了变化——从只有一腔热血的追梦青年,成长为知道如何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向梦想的成熟乡村教师——这个改变,更多是在心语的影响下实现的。

当初,除了克服乡村地理条件的客观限制,她首先遭遇的,是所有新入职班主任都将面临的问题:班级管理问题、与学生及家长沟通的问题。只是,同样的问题在乡村学校表现更加突出——由于多数孩子是留守儿童,从小远离父母,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培养方面相对欠缺,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家长对学校教育支持不足等。

于是,在校长的指引和支持下,急切渴望学习的李溦加入了心语线上学习团队,从此打开了一个多元的世界。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其中不乏与她有同样背景的乡村教师。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而这每一位“榜样”,都成为李溦教育路上的指路人。

她学习马邦勇老师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经验,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建立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自强文化,告诉孩子们:苔花虽然小而卑,也可以开放得美丽盛大;她又学习康秀兰老师“班级公约”的管理模式,培养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于是,当她外出开会时,这样的一幕发生了:在没有任何老师组织下,孩子们自发完成了集合、早操、有序散场等一系列动作,成为学校的一道风景线。

心语是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又有很多以不同地域和特色组织起来的小的学习共同体。同在淄博的范荣老师和她的“心语·草房子”对李溦的影响最大。除了跟随团队读书、写作,范荣老师也成为李溦教育教学上请教最多的那个人。

在家校沟通上,范荣老师的循环日记及家书,被李溦运用起来。循环日记,即四名孩子共用一本班级日记本,在循环记录日记的过程中,孩子们既得到文字表达的训练,又共同分享了很多班级趣事,增强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及班级凝聚力。李溦也尝试走进班级每一位孩子的家中,了解孩子们的家庭情况,与家长沟通。

面对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李溦想起郑立平老师常常说:树木都是向着光生长的,孩子都是向着赞美发展的。她以此时时提醒自己:更加耐心,更加平和,更用心去挖掘孩子们身上的优点。

得益于班级文化和自主管理的成效,李溦开始有更多心力实践自己的教育梦想,此

时,大量的阅读又带给她更多的教育智慧。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很自然地成为李溦重要的课堂内容:春日采摘槐花,清明折柳、放风筝,端午采艾、包粽子;秋日,当三小那棵硕大的柿子树上果儿逐渐泛黄,孩子们的课堂又从教室搬到了树下。

李溦在自己的教学笔记中写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如一片叶子抽出、一朵花

开放、一棵树生长,是一种自然的时序,春日的繁华、夏季的喧闹、秋野的庄严、冬天的肃杀,都让我们经验着,以便生发我们的智慧。”

大山与乡村,更没能阻挡李溦和孩子们开放学习的心,和那一双双看世界的眼睛。

放大版的世界地图、中国地图,在教室里悬挂起来,李溦带领孩子们从地图中了解自己家乡所在的位置,将“大世界”的概念种进孩子们的心里;班级图书角也建立起来,孩子们以阅读为双眼,在每日读书、分享中,认识着更广阔的世界。

李溦从“心语”学到了很多班级文化建设的妙招,

在她的带领下,孩子们的自主管理能力非常强

徐晓彤:

出走又归来,和孩子相互成全

相较青年教师李溦,烟台教师徐晓彤近20年的从教之路,显得更加曲折波澜。

她曾用一个令人心惊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教育生活:“好像在过地狱般的生活”,并且连用了三个“不喜欢”:不喜欢这个行业,不喜欢当老师,也不喜欢我的岗位!

她用义无反顾的“出走”,来反抗不理想的工作环境——“没有理想,疲惫倦怠,同事之间相互排挤。我还年轻,我带着满腔的理想来到这里,想发展,想成长,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我所看到环境和想象差距却是巨大的。”

“骄傲”的徐晓彤果断丢掉铁饭碗,丢掉了用山东省优秀毕业生身份换来的中学编制,没有任何准备地投入到社会之中。她先后尝试了很多职业以及自主创业,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一年以后,走投无路,她被迫重新回到学校。

这一次是滨州市某私立学校,尽管这所学校的人文环境不错,但她不得不面对更低的起点:私立小学,没有编制,不乐观的薪水。

在这里,作为班主任,教学之外有更多的事务需要徐晓彤去忙碌。一边忙得晕头转向,一边与学生斗智斗勇。她形容当时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猫和老鼠。学生见了徐晓彤,就像老鼠见了猫,会贴着墙根迅速溜走,避之而不及。与家长呢?——如临大敌,接受不了任何意见,总觉得他们在故意挑我毛病。

很快,情绪的副作用在身体上有了表现——她在体检中查出严重的乳腺增生。当她拿着CT片找到医生时,医生一脸诧异,问她:你是做什么工作的?得知她是小学教师。医生更是难掩诧异——年纪轻轻,至于吗,跟一群孩子生那么大的气!

医生的话,在徐晓彤的脑海里炸开了。她哭了,第一次觉得自己如此可笑又可悲。

如今,回首那段经历,徐晓彤依旧泪流满面,这一次,不是为自己,而是发自内心懊悔:我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甚至连合格的老师都算不上。

转折发生在2009年,那一年,徐晓彤通过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结识了郑立平老师,并拜其为师,从此开始跟随心语团队成长。徐晓彤这样形容:从那以后,我才开始慢慢理解教师这个职业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获得作为教师的幸福感。

郑立平常说,决定一个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和高度的,不是那些技巧方法,归根到底是他们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学生观、教师观、工作观。转变观念,才能真正转变教育行为。

而观念的转变,是从学习、从阅读开始的。

徐晓彤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未读过大学教材之外的教育读物”的自己,会在工作几年后重启专业学习之路,她的阅读从教育专业书籍,逐渐拓展到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文史哲等等。除了自己读书,她还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在徐晓彤班里,低年级孩子一学年的阅读量高达150本,高年级孩子不仅重量,更注重阅读的质及思维训练。

逐渐地,有孩子发现,往日令他们避之不及的徐老师“越来越爱笑了”。当她不再扮演那只苛刻、威严、管控的“猫”,孩子们自然也就不再是“老鼠”,而是渐渐靠近。他们尝试着跟她打招呼,在食堂故意放慢吃饭速度只为等她一起回教室,在操场上自然挽起她的胳膊,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小事,竟让徐晓彤有些泪目。

重新认识师生关系,这一次,徐晓彤用了“成全”二字——不只是我成全孩子,也不只是孩子成全我,而是我们彼此成全。

“这也是郑老师一直在做的事情,成全身边的每一个人。”徐晓彤对“成全”最直观的认识,来自师父郑立平。

她讲述起师父的故事,比如做校长的他,如何通过“校长悄悄话”去看见每一个孩子;作为班主任榜样的他,又如何鼓励心语每一位处在不同阶段的班主任。

似乎每一位心语的老师总能讲出这样一些动人的故事来,比如,他在火车上安排好每一位老师的座位后,自己拿着站票拖着行李箱往另外的车厢走,还开玩笑安慰老师们;再比如,不但为偏远山区的老师免除学习费用,还自掏腰包资助他们;帮助河南水灾受灾老师筹款。一件一件的小事,却成为心语班主任们心中的行为标尺。

“去成全孩子,去发现每一个孩子身上所蕴含的能量和潜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怀抱这样的信念,徐晓彤不再焦虑。即便面对的是十分调皮的孩子,她也有办法巧妙引导。比如满地爬的捣蛋鬼,因为嗓门洪亮而被安排担任晨读领读员,最终在她的一步一步引导和鼓励下,变得自信而闪亮。

更让徐晓彤惊喜的是,当她明确教育的真正意义之后,她自己的生命也开始生动起来:不再紧绷,内心柔软而放松——“遇到开心事我会兴奋地和孩子们分享,感动时我毫不遮掩地在孩子们面前流泪,生气了,我也会表达出来。当我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在他们面前变得真实而生动时,孩子们反倒更亲近和信任我了,班级氛围也越来越好。”

现在,40岁出头徐晓彤依然不肯放下一线班主任工作,乐在其中。而“晓彤工作室”也成为学校年轻班主任们的“发电站” 和“补给站”。

摆脱了“猫和老鼠”的关系,

如今的徐晓彤和学生关系非常亲密

王新芹、康秀兰:

年过不惑,重读经典

潍坊市昌乐县新城中学地理教师、班主任王新芹,42岁才遇见郑立平老师。她用5年时间,成为心语团队的成长代言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心语,她和徐晓彤,李溦一样,用不断的学习,把自己活成一个“发光体”,再毫无保留地惠泽他人。

王新芹有着典型的山东人,爽朗直率。在此之前,凭借敢想敢干的作风,她早已经成为学校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学第一,班级管理第一,并负责学校德育工作。如此一位成熟的老教师,在进入心语之后,又为何称自己过去都是“闭门造车”,而又如何实现“天翻地覆的成长” 呢?

王新芹讲述起自己因为学校事务误打误撞进入心语团队的感受:“所有人都在学习,有人在读书,有人在写教学日记,有人在做班级文化建设,只有自己不知道该做什么。”她问郑立平老师:我应该先做什么呢?

出乎意料的是,郑老师回应她:你“玩”就行。

不喜欢读书的王新芹便真的以“玩”的心态在群里游荡:翻翻他人的教学日记,听听其他班主任和专家的分享。就在这个过程中,一股难以准确描述的感受在她的心中升起,直到郑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她:“我们都是昨天的人,都在用昨天的知识和思维领着今天的孩子们走向未来的生活。我们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孩子们日益需求的新客船?”

前所未有的学习紧迫感,催逼着42岁的她艰难地捧起教育经典。

一个人读不下去,就跟随团队的“同读共读”线上小组,每天固定时间一字一句地诵读。小组中年过50的张玉芝老师,早已对郑立平老师的《把班级还给学生》读得滚瓜烂熟,但她依然坚持戴着老花镜陪大家读书,成为王新芹的榜样。

就这样,她读完了一本又一本。读的过程,王新芹对过往教育的反思也开始了。

《把班级还给学生》里的一段话,让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怎么才算一个成功的班主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不是仅靠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也不是单指有几个学生特长突出。我想,当每一个学生都像对家那样爱恋、牵挂、信任、依靠班级的时候,当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愉悦、振奋、自豪的时候,班主任就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幸福的。而相融的氛围、和谐的环境,其实就是最好的“育人文化”。

反观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我给他们留下的感觉是这个班主任严、苦,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情感。我不想要这样的教育。” 作为天生的行动派,王新芹立即着手改变,从重建班级文化开始,尝试用自然而然的 “化育”,替代生硬的“管控型”育人方式。

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在她的班级里,活动开始多起来,欢声笑语多起来。一个“让班级因我而温暖”“让班级因我而优秀”的 “卓越八一班”,在昌乐县新城中学绽放了。而后,王新芹成立了自己的卓越班主任成长工作室,并成为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核心成员。

另一位老教师康秀兰,与王新芹一样,也在寻求突破瓶颈的过程中结识了郑立平老师及心语团队,而后彻底改变了自己的教育之路。

走出困境的方式是专注自我成长。除了大量阅读,从2018年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开始,康秀兰笔耕不辍,写下了教育文章近千篇。

2021年,年近知天命的康秀兰做出一个令所有人瞠目的大胆决定:从工作几十年的山东省潍坊市某重点小学,带着自己的编制,一并转入一所基础薄弱的九年一贯制提升校。由于新学校在离家更远的高新区,十几年不开车的她,将开车技能重新拾起来,每天从家到学校奔波数十公里往返。

在新学校,康秀兰身上担起更多的责任,除了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她还须负责学校一到六年级整体德育教育规划及实施,同时,她成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室,帮助家长共同成长。在此之外,她的个人公众号累积关注度超一万人,两百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班主任跟随她进行线上学习。而她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

曾经,很多人对她转校的决定持不理解态度。但是康秀兰说自己“累并快乐着”,她想起“傻师父”郑立平老师说过的话:不怕累,不怕被人沾光。她真诚地希望着自己能做得多一点、更多一点,不断成长,幸福自己的同时,也幸福别人。

“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受益,因为如果我影响一个班主任,他就会影响一个班级,而我影响一位家长,就能影响一个家庭。

“心语”让王新芹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性,

她改变“管控型”的育人方式,

以活动为载体,让班级充满了欢声笑语

转到薄弱学校,康秀兰的目的很简单,

她只想为教育再多做一点

韩庆芳:

三人成众,成长共同体的力量

郑立平常常对班主任们说的一句话是:和教育结婚,和孩子好好过日子。

做了20年班主任的韩庆芳感慨,无数的心语老师,无论是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还是老教师,他们其实都在学着做一件事,那就是和孩子一起好好过日子。

韩庆芳是心语团队的创始人之一,见证并参与了心语发展的全过程。如今,她依然奋进在班主任工作一线。

在她的班里,她首先关注两件事情,一件是学生们是否睡好觉,另一件是学生们是否吃好饭——每天早晨孩子们到校,她会细心留意每一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到饭点,她要亲自看着每一个孩子出了教室去食堂了,自己才能放心去吃饭。她说,“过日子的基础是吃得好、睡得香、身体结实、心理健康,然后才是好好学习。”

她也曾和前文讲述的徐晓彤、王新芹老师,以及教育领域许许多多传统好老师一样,严厉负责、兢兢业业、教学成绩突出,却让自己和学生都精神紧绷、相互对抗——比如,她会每天早晨五点出现在操场上,催促学生起床,监督他们晨练;她曾因为太过严厉而与学生发生冲突,被学生整蛊;她也因为毕业班的高压,长期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跟随心语获得专业上的成长之后,她开始转变思维,发现班主任原来也可以用“和孩子一起好好过日子”的心态“轻松”做。“轻松”并不意味着不作为,相反,需要更好地读懂孩子。

为读懂孩子,韩庆芳研究学习了心理学,并成为一名心理指导师,在教育教学之外,同时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她用“树洞君的故事”的方式与孩子们沟通,将“树洞”(心理信箱)安置在校园的不显眼的角落。每天,她都会抽出时间阅读孩子们记录在纸上的心事,并亲手给孩子们写回信,及时给予遇到问题的孩子以帮助。

为了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她还学习了家庭教育,成为了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目前,她正朝着职业生涯规划师奋进。

现在,孩子们亲切地称韩庆芳为“韩妈妈”,给她写信表达心中的爱。在信中,他们这样说:“6班就是我的家,而你就是我们这个家里最爱的妈妈。”“亲爱的韩妈妈,在与你相处的时光里,你不仅仅是一位老师,更像一位妈妈照顾着我们。”“谢谢你百般的宠爱,谢谢你的认可,谢谢你默默地等候我们开花。”

韩庆芳深情地读着这些稚嫩的文字,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心语作为一个自发民间教育组织,为什么能够经受住国内教育的风起云涌,并且更加壮大?韩庆芳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成长主动性被唤醒了”。每一位班主任都可以在心语找到展示的舞台,这给予了他们职业认同感、效能感以及幸福感。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心语是一个成长共同体,更是一个跨界融合的智慧共同体。”在这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这里,任何一个小话题,也都可以成为一个研究微课题,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孩子手机管理”问题,在老师们的头脑风暴之下,抽丝剥茧,最终形成真正接地气、有帮助的研究成果。

如今,即将进入知天命年龄的韩庆芳分享了自己的“一日生活清单”,在这份清单里,她除了是一位任务繁重的班主任,负责教育教学工作,她更是一位充满求知热情的成长者:体育锻炼、每日读书、百变计划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公众号写作、整理出版专著、喜马拉雅学习节目,丰富而充实。

从小耳濡目染,韩庆芳的儿子也主动选择和妈妈一样,成为了一名教师、一名高中班主任。

韩庆芳曾在谈及郑立平老师时说,“他是一个让我仰望的人,是我的星空,是我的星辰大海。”而她也希望自己能够活成儿子的“星辰大海”。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教师也是可以有职业幸福感的,做教师是一件幸福的事。”

如今,韩庆芳的爱人、儿子都加入了心语团队,她开玩笑说,我们仨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了。

学生眼里的韩庆芳,是老师,更是妈妈

END

2022年/第39期2022/5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寻教育的桃花源
农村最美乡村乡村教师事迹材料
李素怀:从“抑郁症”患者到“马云乡村教师奖”得主 | 好老师专访
敖双英:每间教室都是生命的原野
【原创】安徽省|苑祝标:爱满“黑土地”
随笔‖你好,607班(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