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辨证思想在体质学上的体现
   关键词 伤寒论 辨证法思想 体质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19�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伤寒论》包含的体质类型大抵有七种,即阳虚、阳盛、阴虚、阴盛、气血俱虚、瘀血、痰湿。这种体质思想在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都有贯穿。体质就是指在常态下人体适应自然、防御外邪入侵以及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伤寒论》中含有丰富的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本文从《伤寒论》中有关体质在发病、治疗和预后等方面的相关阐述,探讨《伤寒论》的辨证法思想在体质学上的体现,旨在说明体质学在《伤寒论》辨证思想中的重要作用。现报告如下。
  人体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否
  在中医书籍中,将人体体质称为“禀赋”“素体”等。人体体质的强弱与疾病是否发生密切相关,如果人体的正气充盈,就可以对抗外界邪气侵袭,保护机体。同时,机体抵御歪斜侵袭的因素在中医学上又称为正气,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与正气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若体质强盛,则正气亦强;体质衰弱,则正气亦弱。因此,体质强,正气强,则不易发病;体质弱,正气弱,则易发病。伤寒初期,人体阳气的盛衰决定了发病是偏于阴还是偏于阳。若素体阳盛,由于阳盛体质的影响,将来会发展成为三阳证;返之如果素体阳虚,将来会因为阴虚体质的影响成为三阴证。若人体气血虚弱,外邪乘虚而入,邪气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发为少阳证。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即发病类型不同。虽感受相同的病邪,因人而异,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病证。
  另外,体质还决定着病证性质,如痰湿型、瘀血型体质,其发病多为新感诱发宿邪,新旧邪气相合而致病。如痰湿体质,发病多为新感诱发宿痰。瘀血体质则为体内素有瘀血,病则邪、瘀交作。
  因此,体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阴三阳病的传变、转归及误治后的变证。体质强,则疾病不易传遍,体质弱,则疾病易于传变。《伤寒论》270条曰:“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疾病的转归与体质有关。如《伤寒论》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所谓“系在太阴”即病在太阴,说明疾病可能要出现传遍。在这里,太阴病转归有两种倾向,都与体质有关。
  体质与治疗
  《伤寒论》在汤证的禁忌证中,反复强调由于人的休质不同,即使有相同的证侯,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伤寒论》第100条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此证是因患者素体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为少阳之邪相乘所致。体质虚弱为本,少阳之邪外乘为标,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故先与小建中汤,调和气血,建中止痛,以治里虚之本,后以小柴胡汤以和少阳。仲景在使用药物时,亦充分考虑到了体质因素的影响。如在使用三物白散治疗寒实结胸时,对巴豆的用量,提出“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的使用原则。仲景所说的强人就是体质强盛之人,巴豆用量应大,而赢者即是体质虚弱之人,巴豆用量应小。
  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同样体现了与人体体质结合的思想。如《伤寒论》34条曰:“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答黄连汤主之。”《伤寒论》163条曰:“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两条病机有相似之处,但因为体质阳盛阳虚的不同而立法不同。前条患者体质阳盛,表邪入里化热,故当解表清里;后条体质阳虚,表邪入里寒化,故当解表温里。因此,针对相似病机,因为体质的不同,要注意疾病的传变及治法的不同。
  张仲景所说的“咽喉干燥者”“淋家”“疮家”“�家”皆为素本阴虚有热之患者,对于这些体质的患者,要慎用汗法,若使用麻黄汤之类的峻汗之方药,就会导致“便血”、“�”、“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胸,不得眠”等严重后果。
  体质决定预后
  人体的体质包含了生病后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患者的体质较强,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则易将阴阳不平衡的状态自我调节为阴阳平和的状态,即如仲景所说的阴阳自和的状态。体质较强的患者,其自和能力强,预后较好。又如《伤寒论》第288条:“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踌卧,手足温者,可治。”说明了人的体质较强,则人体的自和能力强,可使阳气由虚转盛,故手足由寒转温,患者愈后较好。相反,若患者的体质较差,自和能力弱,不能逆转阳气虚衰的状态,可致真阳败亡而使患者愈后不好。如《伤寒论》第295条云:“少阴病,恶寒,身踌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此条以气上不上冲来反映患者体质的强弱,患者体质较强,虽经误下而正气不衰,正气上冲与邪相争,邪不得入里,说明病证未变,仍用桂枝汤;若气不上冲者,说明患者体质较弱,经误下后,里气已虚,不能抗邪,故不得与之。《伤寒论》第70条云:“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此条指因汗不如法,每因患者的体质阴阳的不同,而引起虚实不同的变证。若素体阳虚之人,发汗太过,更伤阳气,则温煦不及,故见“恶寒”之症;若患者素体阳盛,发汗过多,每可伤津化燥,外邪由表入里,转属阳明胃家实证,故见“不恶寒,但热者”。
  《伤寒论》中体质不仅与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且与疾病的传变,治疗和预后也有密切关系,《伤寒论》的辨证法思想不仅体现在遣方用药上,而且体现在体质学上,表现在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的相关性等方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谈瘟疫辨证总则
中医如何认识与诊治疾病
伤寒论 第328条诸家解说
李宏奇:我的学医行医之路——一个醉心岐黄的行医人(10)
幸福医话:对伤寒论中的六经理解,是学《伤寒论》的第一道门槛
伤寒论.太阳篇.3、4、5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