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叶企孙 2022-11-19 23:23小字号 【 编者按 】 2018年7月16日

2022-11-19 23:23
小字号

【 编者按 】

2018年7月16日,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叶企孙当年办公的地方——科学馆举行了“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名绊此生——纪念叶企孙先生诞辰120年”纪念活动及专题展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杨振宁、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院士、叶企孙的侄子叶铭汉院士等人齐聚,共同追忆这位“大师之师”。

叶企孙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他是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爱国者,一生培养了多位“两弹一星”元勋及学术大师。中国理论物理、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的文章《纪念叶企孙先生》说出了很多叶企孙的大师级学生的心声:“叶企孙以他毕生的精力,为我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创办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建设了北京大学物理系金属物理及磁学研究室,培养了一大批物理高级人才,其中不少是国内外著名物理学家。他从事教学工作五十余年及教育领导工作多年,为我国物理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善于识拔青年,奖腋后进,深受师生们的爱戴。……他是一位崇高的爱国者。……他生活非常简朴,对国家、社会从无高的要求,为国家、社会始终勤奋地工作,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人,把全部心血灌注于中国的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把毕生精力与智慧贡献给国家与民族,为后辈学人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叶企孙先生的爱国精神、科学业绩和优良品格是永恒的。”

叶企孙

叶企孙:大师之师

文/本刊记者  邓丽君  王颖卿

叶企孙1898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家族的熏陶下,自幼开始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学习传统文化。叶企孙的父亲是清朝举人,却不守旧,接受并推崇西方的先进文明,在与黄炎培等人奉派赴日考察教育后,回国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上海敬业学堂。学堂开设有包括西算、理化、博物等西方学科。叶企孙9岁时,入读了这所学校,为此后一生的开放包容、不拘一格育人才的朴素治学理念奠定了基础。

叶企孙15岁时的照片。拍完后,他在照片背后留下了几行字:一、戴平顶草帽拍照形式不佳,二、右手置花架上置法尚未得宜,三、二足如此摆列不雅观,四、长衫多皱处

弱冠赴哈佛留学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和200多名清华学子在上海码头,登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1920年,叶企孙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杰弗逊实验室,攻读实验物理硕士研究生学位。他的导师布里奇曼(P.W.Bridgman)是实验物理的鼻祖,提出了操作主义原则。叶企孙参与了美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的研究——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的影响,并完成博士论文。他做的课题受到当时欧美科学界的重视。布里奇曼认为他在高压磁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

叶企孙另一项为人所知的贡献,是他对普朗克常数h的测定。这是他和另外两人(William Duane、H·Palmer)一起合作完成的一项工作,测定了当时最精确的普朗克常数h。这一数据后来在国际上被沿用了十余年。

纪念叶企孙的书籍,从不同角度记录着这位沉寂又伟大的学者

创建清华物理系

20世纪初,自然科学进入新纪元,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被近代物理学取代,量子论和相对论更新着人们对物质的认识。而当时贫弱的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研究近乎空白,既没有仪器设备,也没有学科传统。

叶企孙的学生、北京大学教授张之翔认为,一个人得诺贝尔奖,如果有先天的条件,遇到关键的问题,恰巧在合适的地方可以研究这个问题,得出准确的结果,还不是很难;但要把一门学科移植到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国度,并让它开花结果,则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

1926年4月清华学校物理系全体教职工于科学馆大门口合影。第一排左起:郑衍芬、梅贻琦、叶企孙、贾连亨、萧文玉;第二排左起:施如为、阎裕昌、王平安、赵忠尧、王霖泽

而在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游历欧洲近半年后,叶企孙带着由杰弗逊实验室的经历、老师一丝不苟的实验作风等历练出的科学、理性、实证的学术品性,于1924年回到中国,投入祖国落后的教育事业。

1925年,叶企孙曾就读的清华学堂,从留美预备学校转变为一所正式的大学。次年,他和梅贻琦一起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并担任系主任。建系初期,全系只有梅贻琦、叶企孙两位教授。梅贻琦作为清华大学校长,忙于校务,实际真正担任教学工作的只有叶企孙一人。

据当时的学生回忆,叶企孙略有点口吃,有时还带上海口音。他讲话常常很慢,但是一字一句可以记下来,每个字都很精炼。他讲课细致,甚至于会超出课时,但是他讲的内容几乎没有学生听不懂的。遇到难懂的概念,他就反复讲,还会举各种实验现象为例进行讲解,注重理论和实验的联系。

1929年-1930年间,叶企孙等在清华大学住宅(北院7号)前合影。左起: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萧蘧、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三年之后,叶企孙亲赴南京,终于为物理系请到了第二位老师,研究X射线的专家吴有训。虽然叶企孙是系主任,却要求吴有训的工资必须高过自己。他们合作了将近二十年。他还为学生们请来了赵忠尧、周培源等名师。他对学生们表示,虽然自己讲课不好,但为他们请来的老师是最好的。

多年后,李政道曾对清华物理系的发展作出这样的评价:美国的加州理工学院,在1921年聘请密立根(R.A.Milkan)教授去主持校务后,不到十年成为世界的名校。当时的清华大学物理系虽然不能跟加州理工学院相比,但当时中国的具体条件比美国差多了。在同样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能把一个新创办的物理系办成为全国第一流,现在看来,在发展的速度上,在办系的成功上,叶老师的创业成就是可以跟20世纪初的加州理工学院相比美的,也是十分值得后人借鉴、研究的。

悉心培养杰出人才

梅贻琦有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叶企孙完全赞同。

清华大学1932年度校务会议成员。左起:叶企孙、陈岱孙、冯友兰、梅贻琦、杨公兆、张子高

叶企孙办清华物理系的时候,规定了物理系每年只能招14个人。他认为多于14个人,就很难了解学生们的性格、兴趣、品性了。而这14人中真正毕业的,有时候10个都不到,但毕业的学生大多很有成就,可谓“贵精不贵多”。

核物理学大师王淦昌就是叶企孙“挖”来的学生。王淦昌原先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但有一次他在叶企孙的课上被问到一个问题后,叶企孙认为他的回答中物理概念很清楚,对他印象深刻,此后便经常找他谈话,成功劝说他转到了物理系。后来,王淦昌成为了我国“两弹一星”的功臣。

1930年春,仅初中毕业的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轰动数学界。同年,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了解到华罗庚的自学经历和数学才华后,经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同意,打破常规,聘华罗庚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有了一份工资,华罗庚既可以独立在清华园生活,得到自学提高的机会,又可以旁听其他课程,并提高英语水平。在那段时间里,华罗庚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1933年,叶企孙召开会议,力排众议,破格提拔没有大学学历的华罗庚为助教。叶企孙说:“清华出了个华罗庚是好事,我们不要被资格所限制。”1936年,清华大学出资送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跟随数学大师哈代做研究。华罗庚随后发表多篇论文,在世界数学界赢得了声誉,终成知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道及叶企老,不觉泪盈眶,他对我的爱是说不尽的。” 

1936年清华物理系师生,第二排左三为叶企孙

1944年,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入西南联大,后者是抗日战争时期多所高校迁至昆明后“合成”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清华也位于其中。在叶企孙的电磁学课上,李政道在埋头看书。叶企孙发现这位“不认真”的学生能回答他的问题,还能看懂电磁学高级教程,便批准他免课。可在最后的考试中,因为李政道在实验中把电流计的悬丝弄坏了,叶企孙给了他83(58+25)分:实验不过关,理论的60分也被扣去了两分。李政道在日后十分感谢叶师教导他的实验意识和能力。虽然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学生,但在推荐优秀研究生赴美读博时,叶企孙行事公正、任人唯贤,破格推荐了当时还在读大二的李政道。十多年后,李政道和杨振宁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叶企孙把知悉每个学生的特点,作为自己教学任务的一部分。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他离开清华来到北大。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戴道生回忆,当时班上只有5个学生,叶企孙一两个礼拜就让学生到他家里去座谈。彼时只知道学习,不关心窗外事物的学生,被引导着去关注这个学科的前沿进展,视野也变得更加开阔。

清华西南联大领导人,右一为叶企孙

在吃不饱的年代,叶企孙还很关心学生的生活。1961年的一天,消瘦、甚至走路都有困难的张之翔在路上碰到叶企孙,叶企孙感到很惊讶,让张之翔第二天早上来自己家。次日,他把热好的牛奶给了这位吃不饱的学生,又将一个面包分给他和另一位研究生。

1977年,曾在“文革”中受到迫害的叶企孙逝世。据后来人的统计,除了前文中所提到的诸位著名学生,叶企孙还培养出了“力学之父”钱伟长、“光学之父”王大珩、“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导弹之父”钱学森、“氢弹之父”彭桓武、“卫星之父”赵九章等许多扬名四海的大科学家,其中两院院士多达55位,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北大物理楼里叶企孙的塑像

2018年,在叶企孙诞辰120周年活动结束后,作为主办方的清华大学表示,此次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并取得极大影响,皆因在叶企孙去世后,他的诸多大师级学生就不断地发起纪念老师的倡议,终致愿念成真。在纪念活动尾声,与会者一致表示:叶企孙先生毕生的成就远不止于此,希望叶企孙先生身上可贵的、跨越时间的文明品格、人性光辉能一代代传递下去,抵制、摒弃野蛮与偏见,让现代社会的文明生长能更有希望、更有机会。这就是叶企孙先生最值得后人铭记和怀念的意义。

(2022年第22期)

【责编 李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天地|叶企孙:培养出众多大师的传奇人物
他是培养大师的大师,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科学家中19人是他的学生,2人是他学生的学生,但他同时...
他培养了13位“两弹一星”,79位院士,终生未娶,晚年却乞讨为生
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
叶企孙:他一生未娶培养出79位院士,晚年却被赶出清华孤独离世
他是两弹一星元勋之祖,却蒙冤20载,晚年遇钱三强:快离我远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