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获奖季大热门《寄生虫》的几点个人解读

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作品《寄生虫》,在刚刚结束的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一举拿走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原最佳外语片)四项含金量非常高的大奖。

这部在去年五月份韩国上映以后,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关注,在戛纳摘走了金棕榈大奖之后,更是席卷了全球各大电影节的众多重要奖项,可以这样评价《寄生虫》在全球影坛刮起了一股来势凶猛的韩流。

在本届奥斯卡金像奖《寄生虫》成为最大赢家之后,这两天鲤鱼与网友的互动中,关于这部的话题一下子多了起来。一部厚重深刻的电影,每一位观众的解读各有不同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这里鲤鱼对于这部大家热议的几个焦点话题,进行一下个人的梳理和解读。

还是鲤鱼经常说的那句老话,电影不是数学没有唯一的正解,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能够让每一位观众产生不同方向的共鸣,从而引发讨论和思考,才是艺术区别于科学,最大的魅力所在。

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寄生虫》的逻辑设定。

在与网友的交流过程中,很多网友诟病这部的逻辑设定,认为电影的很多情节过于离奇,缺乏逻辑严密性,这个观点我个人不太赞同。

对于欣赏一部电影来说,理解导演的创作意图才能更好的欣赏一部电影。从电影这门艺术产生开始,就存在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两大阵营之争。对于普通影迷来说没有站队的必要,毕竟哪一边都是俊才辈出创作了无数的经典之作。

当阅片量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影迷一般能够判断自己更喜欢哪一种风格,但是两种风格任何一种都没有绝对的优势。认为现实主义一定高于形式主义,是一种自以为是的误判,只能说还有很多好电影没看过的人,才会产生这种狂妄的自大。

如果要系统分析电影的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绝对够北影的博导专门开一门课,普通影迷没有时间和精力搞得门清,当然强迫症除外。直白一点,现实主义就是导演尽量用镜头还原生活;而形式主义镜头为导演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是导演对生活理解的凝练和升华。

我个人觉得《寄生虫》属于后者,导演奉俊昊并没有还原生活的创作初衷。奉俊昊是类型片高手,即使现在《寄生虫》已经拿下了众多奖项,这部也还是一部商业类型片,而不是一部所谓的艺术片。换言之这部不用去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思维,而导演用自己的离奇故事,揭露了真实的社会问题,导演的创作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不难理解,读《聊斋志异》或者《十日谈》时,讨论作品逻辑严密性的读者,怕是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吧。

《寄生虫》凭什么受到了各大电影节评委的青睐

当一部电影在电影节获奖之后,总会看到一批学院派的影评人,拉片一样的吹捧电影镜头语言的艺术价值。

曾经看到一位百万级粉丝的大V,教育一位小白影迷,大意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创新和故事哪个更重要,还用讨论吗?看故事可以去听评书,电影创作当然要追求镜头语言的艺术价值。

读书肯定是一件好事,可是如果把读书视作可以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资本,真的还不如不读。既然知道镜头语言的概念,就应该知道语言是什么,口头语言、文学语言、绘画语言...什么语言都一样,既然是语言,目的当然都是为了表达。

当然我们和猴子不同,猴子的叫声也有表达的作用,我们的语言有技巧和艺术,但是如果口吐莲花天花乱坠的语言艺术,最终却不知所云,无法正确表达主题,也注定是一部失败的作品,任何一种语言系统都一样,镜头语言也是如此。

这届奥斯卡金像奖,如果从镜头语言角度评价,我觉得最惊艳的是《1917》,但是如果从整部电影评价,《1917》不如《寄生虫》。这两天看了一个视频盛赞《寄生虫》的蒙太奇剪辑技巧,一部优秀的电影在很多方面都是很出色的,但是我仍然认为奉俊昊在这方面不错,但绝对算不上是顶尖的高手,《寄生虫》能够得到各大电影节的青睐,源于电影深刻的主题,来自于电影的社会意义,而不是单纯对电影艺术的贡献。

前段时间看到一段金球奖获奖之后,奉俊昊接受媒体采访的视频,大意是《寄生虫》是在说资本主义的问题,而美国是全世界最资本主义的国家,所以才会在美国大受欢迎,奉俊昊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非常中肯。

《寄生虫》揭露了什么社会问题

大约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教怎样总结中心思想时,给过一个公式,语文也能有公式到现在我也只能觉得呵呵了。大概是通过什么,赞美、歌颂、反映、揭露、批判什么,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个对于考试来说挺管用的,不用考试以后屁都不是。

前面说过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每一位观众因为自身的原因,会从不同的角度对电影进行不同的解读。比如有网友认为,这部是在生活困境的压力之下,人渐渐变得道德沦丧成为杀人凶手的心路历程。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但是我要再次强调,看电影不是解一元一次方程式一定会有正解,用数学思维欣赏不了电影。我的不同意只能代表我的观点不同,而不同的观点之间,没有对错高下之分,看过电影之后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终归是一件好事。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至少揭露了全世界范围内的两大社会问题,贫富差异和阶级固化,而且预言了继续漠视这些问题的后果,就是贫富两个阶级的激烈冲突,最终玉石俱焚一同毁灭。

贫富差距

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个比较好理解,而且看不到缓解的趋势。举个简单的例子,两个50后的普通工人,都是公交司机,一个生活在北京,一个生活在四川的三线城市。一模一样的工作,那么他们在三十年前的收入,除了国家地区差异的一些副食补贴外基本相同,福利待遇也差不多,都有福利分房住、劳保口罩戴和降温茶喝。

假设他们所有的人生轨迹都一样,都工作了三十五年之后退休了。可是北京二环的一套70平米的福利房,跟泸州二环的一套同样平米的房子,造成了两个人至少超过五百万的资产差距。这个例子只是在普通人之间,只是因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而造成的不同结果,两人主观上没有为这个结果做丝毫的努力,那么这种结局是怎么造成的,原因可想而知。

上面的例子还存在地域的差异,那么换一下,一名50后的北京公交司机和一名80后的北京公交司机呢?同样与个体没任何关系。

这个例子还是大范围的,在30多年的时间里每个个体身不由己而形成的差距。再举个例子,有一次我载着岳父在等交通信号,旁边是一辆福特的卡车,老头说这车真有劲,我告诉他这车得值一百多万。老头吓了一跳,作为一名东北三线城市的退休公务员,当得知别人的一辆车能买自己住的房子四五套时,他还是吓了一跳。

《寄生虫》中三个家庭,奉俊昊用符号化的极端方式表现了这种差距,没房子,地下室和豪宅。再次提醒大家不用去思考,电影故事的逻辑严密性,电影表现的这种差距生活中存在吗?应该没有观众会质疑,那么这已经足够了。

阶级固化

阶级固化比贫富差距难理解一点,而且不是那么显而易见。阶级固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内陆重新上映的一部印度电影《流浪者》中讲的很言简意赅,法官的儿子还是法官,贼的儿子还是贼。

有网友说只要自己勤奋即使起跑线不同也不可能输掉一辈子。从这句话可以断定这位朋友的家庭环境一定不错,吃过苦的孩子说不出这么轻松的话。同时这个人一定很年轻,否则没吃过猪肉也总会见过猪跑,年轻人自信是件好事,不过下次嫌父母唠叨的时候,记住自己的自信是父母给了自己很好的一个起跑线。

不同家庭的阶级差异,对于人生的影响真的只是起跑线那么简单吗,这个想法太天真了。同一座大城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和一个外来务工家庭的两个同龄的孩子,在大学毕业之前生活经历会有多大的差距我来说说。

从幼儿园开始中产阶级的家庭,就会竭力避免自己孩子与另一个家庭孩子的交集。这与歧视无关,这是现状,当自己的孩子操着一口外地口音,带着脏字要和父母玩卖鱼的游戏时,换一个幼儿园是大部分家长的选择。

小学到初中,学区房的概念直接用财富分配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个投资绝对不亏。孩子可以上名校,投资也有很大的机会升值,前提是家长能拿出买房子的钱。而即使两个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变得公平了吗?开玩笑,初中名校没有王牌补课班做坚强的后盾基本属于白费。当然我现实生活中见过不用补课的学霸,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中考还能考入名校的,都是家庭肯在教育上投资,并且有能力投资的家庭。

高中三年之后,两个孩子一个进入985,另一个上了一所高职是大概率事件。一定会有杠精说见过新闻报道哪位寒门学子的事迹,来反驳上面的例子。杠精的愚蠢就是喜欢用特例来掩盖大多数,而忽略问题的关键所在。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两个孩子不是只有起跑线不同,而是赛道、线路、目标,甚至喝的补充饮料都不同。哪里是起跑线那么简单,而是在成为另一个阶级之前,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都毫无公平可言。当一个孩子在塑胶跑道上飞奔时,另一个孩子正在进行越野拉力赛。

富人都是该死的吸血鬼,穷人都又懒又蠢。

这部电影的名字《寄生虫》非常值得玩味,从电影的情节来看,两个贫困的家庭寄生在富人家庭之中。而对于大部分内陆观众来说,只要稍微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难理解奉俊昊表层之下的另一面。

电影在描述了贫富差距与阶级固化的社会现状之后,到了电影结尾部分的激烈冲突阶段,把最后的流血事件理解为一个个体的犯罪故事,这样的观众格局太小了。电影中的两起杀人事件,都不是精心策划的谋杀,是名副其实的激情杀人,或者说是极度压抑之后的瞬间爆发更为恰当。

《寄生虫》中这种情节设定很极端吗?一点都不,从古到今人类的历史中不止一次的发生过类似的爆发,而且不是个体,而是绝望并且无力改变现状的整个阶级,激情澎湃的毁灭一切从头再来。

哪来的自信谴责贫困潦倒不应该成为杀人的理由,贫困潦倒而且要世世代代祖祖辈辈都贫困潦倒,绝对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杀人理由。同时我要不幸的告诉大家,如果电影中描绘的爆发一旦发生,被杀的理由也再简单不过了,因为你有钱,甚至只是因为你有口饭吃,这个理由已经足够该死了。作为内陆人,我们不应该蠢到,在这片土地上一百年内就曾经发生过的事,吃饱了几天饭就都忘记的一干二净吧。轻易忘记过去的人绝对没有未来,这句不同意反驳。

在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和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贫富阶级的对立情绪也会越来越激化,不止是在《寄生虫》这部电影之中。大家可以试着和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不同阶级交流一下,就会轻易的感觉到,越来越多的穷人,觉得富人都在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各个都是该死的吸血鬼;反之大多数富人则认为,贫穷的原因主要是懒惰和愚蠢。

这里我要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我一点都不觉得穷人懒惰,我认识的绝大多数穷人都比我起得早,比我干的多,比我更辛苦,但是他们仍然贫穷。说实话对看过这部电影仍然认为贫穷是个体原因造成的朋友,我觉得你不仅没有很好的理解这部电影,也没有理解奉俊昊的创作初衷,更不可能理解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在全世界拿到几十个电影奖项。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看着电影,喝着拿铁休闲而惬意,可是不要忘记于此同时有人正在为了温饱而四处奔波。如果自认为强者的阶级,对于弱者的困境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应该就是坐在火山口享受温暖吧。

电影能否成为医治社会顽疾的良药

我十分尊敬的一位北影教授,在《寄生虫》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之后,发表评论大意说社会出现顽疾的时候,电影应该成为一剂良药。虽然这位老师的大部分观点我都十分赞同,但是这回我觉得他可能是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夸大了电影的社会意义。

最近我的睡眠挺好的,白天刷令人焦虑的新闻,晚上却还能安然入睡,傻吃孽睡越来越没心没肺了。

治病这件事,最起码要从承认自己有病开始,如果一直不承认自己有病,也就没什么必要治病。电影的社会意义,或许就是能让更多的观众,警觉到这个社会生病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盘它
《寄生虫》从摄影角度是如何完成对贫富阶级对立的表达?
《寄生虫》比《燃烧》差?还是好?思维方式别这么简单粗暴
穷人与富人之战:《寄生虫》与奉俊昊电影
三刷《寄生虫》:小人物的人生,就只配仰视吗?
寄生虫:奉俊昊对贫与富的思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