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个月,流亡了七千里 | 魔菇·早茶夜读

 

第1459夜


1996年摄于罗江老县城西街真武宫

文 / 魔菇

朋友前段时间带携家人去武汉旅行,临时决定租车去荆州,我赶紧说,“请千万不要去十堰,一定把它留着和我一起去;如果非要去十堰,请千万不要去郧阳,我指着那是我们的第一站呢。”伊赶紧说“好好好,我说话算话。”

2024年的旗帜又多插了一个,因为读了《西行记》。

开篇,李广田交代了和同事们带着学生从郧阳匆忙出发,沿着汉水一路向西,再向南,最后大队伍抵达抗战后方的四川绵阳罗江城。他在书中对这次行军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交代得颇为仔细,循着这些风餐露宿的师生脚步,我想计划一次“西行记”重走之旅。

 第一次长沙会战经过要图

抗战期间兵荒马乱,日本人步步紧逼,国民军节节败退。为求生,也为保存有生力量,教育界决定内迁,其中西南联大、西北联大的内迁最负盛名,无数大师及未来的学科奠基人涌现期间,他们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他们的治学与学习条件虽每况愈下,却从未中断。某种意义上,正是国破家亡让他们成长和成熟,路途的磨难与战争的残酷赋予他们无往不前的抗争力量。

这些年,对那段历史的再发现与讲述,让我们看到了若干优秀出版物和影视作品,《西行记》是那些迁徙中的一次重要记录,它更重要的价值是“现场感”,和西南联大的大学生相比,李广田带领的是更年轻的中学生;和经费充裕的大学内迁行动相比,这些中学生旅途的物质条件更艰苦,更考验教师的组织能力,更挑战所有人的精神与体魄。

这趟内迁自1938年12月1日开始,至1939年1月26日(民国27年12月1日- 29年1月26日)结束,历时近两月,而这并不是他们的首次征程。“西行”从1937年就开始了,当时山东沦陷,山东省教育厅计划将省内中学向后方撤退。10月初,第一批师生268人从济南撤往泰安,李广田,这一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青年教员成为第一批护送孩子们西行的骨干负责人。第二年1月,师生队伍从许昌和方城出发,原计划到湖北均县和郧阳建校,可惜首批师生们在5月到达目的地,10月,不远的湖北首府武汉就沦陷了。学校只能继续西行,呼啦啦一堆孩子,决定又如此仓促,因此《西行记》开篇的情绪就很低沉、沮丧,上一段旅途中发生的22名女生及其眷属命丧汉江的事件,也为此行蒙上一层浓厚的阴影。

李广田的散文风格清丽,笔力克制,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让他在带队西迁时没有心情成为“旅行者”,他直言“看风景的心情让人内疚”。不过他还是客观描写了不少引人入胜的山川风物,让我生发重走之心,我想将今日往日做一次比较,也想进入他们曾经进入的地方,隔空感受大地脉搏的跃动,可能物是人非,也可能有新的发现。

 1937年12月,山东省立济宁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签发的因受敌战事影响的西迁借读证明书。

让我印象更深刻的,是《西行记》对人物的描写,寥寥白描,却洞见众生。

其中有困苦的脚夫。他们劳乏之外唯一的慰藉就是抽大烟,李广田形容他们是“鬼”,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鬼”们孱弱空虚,选择了最艰辛的苦力,却如行尸走肉般,和穷乏交加的师生队伍相比,他们是社会更底层、更穷苦、更无出路的存在,国难之中,他们得过且过,犹如身在地狱。

也有被困住的退伍军人。洵阳的苏县长,他做过乡村教师,又弃家从戎,干到了团长,在战争中失去大部分朋友和下属,后因反对内战而解甲归田,养鸡种菜,侍奉母亲。他在母亲去世后,被朋友召唤再次投军。他们以为国共关系缓和,国家有了希望,然而日本人却来了。他随着部队辗转,最后到洵阳当父母官,他亲力亲为,平易近人,却自感毫无作为,因为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他希望这队师生留下来,希望他们成为当地的文化火种,却又底气不足,“这地方民智不开呀,所以,万一你们能留在这里呀,那就是洵阳万民之福了”。长期的苦闷让这位苏县长显得絮叨,他和李广田们的谈话中,还流露出个体的悲憾:他娶了一个乡下女人,但命中无子。书中没有更多细节,只让人推测,对这些面色疲惫却代表着“明天”的中学生,他是既怜爱又向往的,他真心想让孩子们留下来。

 山东师生流亡途中

还有历经时局变迁的吴姓老人。他和家人住在一处叫“高鼻梁”的高岭江畔,他年轻时是船户,跑过江湖,赔了钱,只靠经营一家小食店讨生活。因为有些阅历,他的谈吐显得平和有见识,看似谨小慎微,心内自有一杆称。他提醒队伍注意路上的歹人,也教他们应付野兽的经验。他在战乱中吃过很多亏,但胸怀朴素的大义,“不行,不行,不知道安民就永远得不到天下的,不论哪一家,不要人民是不能成事的!”他对李广田送的海盐无比感恩,虽不言谢,却热情地现磨豆汁回赠客人。在李广田的笔下,他的形象可敬可亲——他代表着那些真实的、百折不挠的、对生活抱持希望的人们,他们喂饱这些西行者,抚慰这些西行者,李广田将他们的动人力量传递给了读者。

 国立六中师生在绵阳校本部合影留念

我一边翻着地图,一边读完书,脑子里建构起着这一行的立体地理概念。我又查了一些背景资料,这所“国立六中”抵达四川后,设立了校本部和四个分校,分别在梓潼、德阳、绵阳和罗江,李广田最终落脚罗江。至此,这队山东流亡师生横跨鲁、豫、鄂、陕、川五省,行程7000里。

只是,不管是沿途的一些闲笔,还是最后几篇文章,已经暗含了李广田的命运走向。他厌烦官僚主义,更看不惯学生被当作官僚表演的“花边”。他为学生创作了昂扬的校歌——

我们是紫色的一群

我们是早晨的太阳

我们是迎日的朝云

我们是永久的少年人

 国立六中四分校“狂飙剧团”团员在重庆时合影

对政治现状的愤懑和对国家前途的焦虑,让他和进步的同事们积极带领学生组织戏剧社和读书会,帮学生确立心灵方向。他们和学生为沿途的民众演讲,表演戏剧,以唤醒他们的抗日斗志。他不断向学生传播进步思想,讲授苏俄作家和鲁迅的作品,因此招来非难和记恨。最终,这个“刺儿头”教师被校方强行解聘。

1941年,李广田不得不开启下一段“南行记”。他去往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执教,又一年后,迁至昆明。




本期编辑:白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烽火中,一所中学的七千里跋涉
朱自清先生在叙永
父亲李广田在西南联大
弦歌绝唱南湖畔
寻根‖西南联大在叙永
西南联大在蒙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