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阅读邻居NO.115 | AI谁也不爱,挑战无处不在……好像并不耽误读书

想通了,不和AI较劲了

下面请在场的各位,你看到所有书的任何问题,跟两位编辑或者跟我做一个交流。
半价优惠:关于知识,从去年到现在最大的一个冲击就是AI。尤其是通用型AI推出来后,知识获取的方式突然就改变了,相比于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AI对人类就是降维打击,而且还是跨了好级的。我自己就开始思考,我们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不是该变了,拼记忆力是肯定拼不过AI的,甚至一辈子获取的知识,甚至都不如通用AI几个礼拜的训练内容。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接受一个知识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我觉得思考的过程比纯粹一个标准答案要有趣、有意思的多。我元旦时去了罗马尼亚转了一圈,我对这个地方很陌生,一边游玩一边了解当地的知识,包括历史、人文、当地人生活等。对于这些内容,如果通过网络,是可以马上搜出来一大片,但是对于我一个陌生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发现一些我自己不知道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乐趣,比如当地的花店很多,面包口味很丰富,甜品的甜度普遍高,小杯咖啡就真的是一口,等等。后来我就想通了,我不再纠结于AI和知识的传递方式。
第二点,我从年初开始,读了好几本特别厚的书,每本都有60多万字,让我很痛苦,为什么?因为携带不方便。我更喜欢读纸质书,这么厚的书我到一个地方去需要带很大的包才可以装的下,在路上坐地铁公交车,没办法拿出来。我看到轻读推出的小版本,这个对我很有吸引,包括厚度,一两天天就可以放完。
杨早:可以放进你的衣服口袋里。
半价优惠:对。至少厚量我还是比较喜欢的。还有一点,我们现在有很多优秀的长文章,包括公号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形式出版。刚才你们介绍的,有七八万字的,十几万字的,音乐那本可能二十几万字,这个厚度很方便阅读。
Kiwi:这个问题我们考虑过。知乎或其他平台上的优质答主,我们能不能整理他的一系列回答做一本书?现在金三银四大家找工作很难,可不可以做一本关于如何找工作、怎样找到好工作的书?能不能和Boss直聘这样的平台联动,看看他们有没有比较好的建议?这些就是比较偏实操,也很贴近我们生活的东西。刚才您说AI环境下一个人去体验某种东西,思考过程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是私人生命史里必不可少的部分,轻读文库也有考虑做一个与乐趣相关的系列,可能会邀请一些在某个领域做得比较好的、乐在其中的人,请他来分享一些他的职业生涯和生命历程中的种种,AI的发展给不同行业带来的影响,业内人士如何应对、如何思变等等话题可能也会被纳入其中。

AI独立于我,怎么给我东西?

杨早:刚才说到写作,我有一位老师叫钱理群,一辈子的著作有三分之二是退休后完成的。对钱老师来说,写作绝对不是一种苦事,因为没有人非要他写不可,他也不考虑出版的问题,他就是要写。我们做网络文学,有一些网络作者也不是为了挣钱或者什么,我就是要写,可能很多人不理解,写作也可以成为快乐。我们阅读邻居每年做写作训练,还是很多人会深以为苦,每到月底才交稿,其实可以研究一下,有些人把写作当作快乐是怎么做到的。
还有刚才说到AI的问题,我刚才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小时候对科技的幻想很多,哪些现在实现了呢?像随便查一个词就能哗啦哗啦流出很多东西来,这个事情已经实现了,甚至超过我们想象了。但是我不知道像“传递”,就是以前幻想的人机芯片,你放个芯片在我脑子里,我就什么都知道了,甚至可以有创造性的思想,这个事情进步大吗?现在有AI,但AI是独立于我的,AI怎么给我东西呢?它的知识没有到我的脑子里。比如断电了,这个时候怎么办?你去个荒岛怎么办?我是有这种恐惧的,我如果太过于依赖云、AI这些东西的话,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了,比如碰到战乱、大毁灭,那怎么办?我在一个困顿的环境怎么办?这始终是一个很大的疑问。AI先不说它的能力如何,但目前来看,始终跟我的关系不够紧密。我觉得有些知识打上我的印迹以后,会变得不是一样的知识,它会带着我的记忆,我的体温,存在于世间。怎么样产生独特的知识,这个可能是另外一个问题。我甚至觉得是N文库应该回答的问题,怎么变成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东西?这是我经常想到AI时会很疑惑的问题。

阿飞:刚才说到AI,大家知道现在的AI发展到什么恐怖程度了吗?现在高考阅卷已经都是AI在阅卷了,我感觉这个信息如果披露出来大众会恐慌的。
读者:客观题应该可以。
阿飞:不止客观题,主观题也是AI在阅卷了。一个高考季需要多少阅卷老师,连续工作一个多月,现在都可以被AI替代了,甚至AI统计的得分点比阅卷老师还要精准,教育部有个统计数字,人工阅卷如果准确率在92%的话,AI阅卷可能会超过98%,这个太恐怖了。
不过刚才杨老师有句话我也非常赞同,AI是很厉害,但是它替代不了那个我。ChatGPT现在不是也可以写很多文章吗,那么它写的文章和你写的文章有什么区别?可能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讲,这个功能完全就足够用了,因为普通人其实也是编辑复制粘贴,可对于真正想表达出自我的人来讲,这个“我”还是不能被替代的。说句题外话,去年我自己的阅读写作任务又没完成,感觉写东西还是很痛苦啊!
杨早:你应该用AI写。
阿飞:还是算了,不能用AI,那个也不是我。

读书就一定高级吗?

阿飞说回到今天的主题,刚刚杨老师问的一个问题,怎么分的N系列、T系列、Q系列,他们老板没有来嘛,要我说很多事肯定是老板定的,分了就分了,也可能刚开始就先做一个Q系列,后面慢慢多了,就想着可以分个系列了。我猜可能N系列会讲道理的东西多一些,前期Q系列更多的是以问答的方式,内容比较轻松,形式上也不用那么拘泥。其实我是觉得比起前端的如何分类,不如想清楚我们的目标读者是谁,细分市场在哪儿。
杨早:当老师的人天生有秩序感,先分类。
阿飞:对,这个也是对的,分类有助于清醒哈哈。但实际上无所谓的,目标读者是谁这个比较重要。我其实一直在想他们老板要做这么一个东西,干嘛做这么一个东西呢,又是给谁看的呢。杨老师说写作是一个乐趣,我现在没时间体会这个乐趣了,今年就索性躺平不写了。但为什么要读书呢,读书就一定高级一点吗?也不见得。而且现在读书渠道太多了,什么叫读书,什么叫不读书,看有形的书才叫读书吗?手机上有知乎、微博,有各种读书软件,有一些专业领域的小知识也做的非常好,有一阵子我关注一个专门讲大明服饰的博主,长了很多见识。还有做量子物理的、做电影的……
我是不太清楚做文字公众号和做这个文库编辑的区别,在我这个外行人的眼里,大家都是在根据自己喜好传播知识。我个人感觉对这套书我还会有不满足的地方,因为也是在摘、在译嘛!当然,怎么摘,摘什么,这也是包含了编辑的思想和心血在里面,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应该去找和你有共鸣的人,也即是你的目标读者、目标市场在哪里。
我虽然是00后孩子的家长,但也不太了解现在00后、10后的孩子们更愿意看哪些内容、哪些形式的书,可能还需要再做一些人物场景的描绘吧。不过无论如何,选定一个方向,坚定地走下去,这是没问题的,现在的市场体量足够容纳很多东西。

Q文库就像一个引子

靳佳奇:三个老师都说到了为什么《树变成草是真的吗?》那本书在Q里面,其实那本书的作者跟N文库的这两本的作者甚至都是同一个作者,但是他的书为什么在Q文库里面,其实很有趣,我们N文库后面还要专门把同一个作者的几部作品放在一起,像福冈伸一一样专门给他做一个文集。我觉得Q文库就像一个引子,你可能看到Q文库里面只是一个问题的提问,但是你对同一个作者他对花花草草细分的问题就可以看N文库,N文库还会写植物,会写战斗的植物和一动不动的植物、在我们身边的植物,会写三本,每一个细分下去就是一个更细致的领域,我们就把它放在N文库里面。
还有刚才这位老师提到能不能把公众号里的文章整合一下,那其实就跟这个福冈伸一的这个书是一样的,福冈伸一的书不是他从头写到尾,像《流动的河流是一种动态平衡》这一本是福冈伸一在《朝日新闻》上专栏的集合,就像公众号文章一样,里面的每一篇短很多五六百字的汉字,包括杨老师说的结合了很多实事,比如哪个生物学家突然得了诺贝尔奖,或者哪个生物学家或者艺术家突然去世了,他会结合这个社会新闻甚至具体到这个事情发生的日期描写他的感受,描述过程中有的时候引出他很擅长的生物学的知识,有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引出,就单纯是对社会事情的讨论,甚至有的时候是偏哲学跟感悟的,这本书把他从2015-2020年很多专栏收集了起来,并且保留了每个专栏本身的标题,再加上作者本人对这些专栏纲领性的总结。可能在阅读那本书的感觉真的有一种在看公众号文章的感觉。
还有为什么会选很多日本作家的书,日本的很多出版社真的很爱做小开本的书,他们的开本比我们做的更小,很多日本人会在地铁上看小文库,我们也想达到并不是知识的灌输,或者让大家觉得知识是很伟岸的。其实知识就是像在看公众号一样,就是给我们一个阅读的空间,把这种专栏做成书,其实给那些更喜欢看纸质书的人一个更多的选择吧,不一定是非要学到什么东西才能看。
半价优惠:现在有了高科技,有了搜索,关键字一搜就全出来了。
杨早:分类跟时间一样是人类的喜好,过年,新的一年,一元复始,其实都是你自己造出来的时间嘛,12月31号跟1月1号有什么区别?但是人就愿意有仪式感,无所谓,分类还能讲出很多道道来,什么T是一横一直,让我想起《一代宗师》里说人就是一横一竖等等。不同的阐释,主要是讲故事的需要,我觉得不必把分类看得太重。

标准就是起码得吸引编辑

布洛君:我想问的问题跟前面几位讲得很相似,我看到的时候我的疑问是在选书的时候引进国外书的时候是什么标准呢?他们的质量是和我们在看到的公众号上看到的10万+,或者知乎上很多的回答有什么区别?是要高出他们很多?因为现在意见太多了,包括具体的问题,怎么确定引进的书的质量,我同样的时间读这一本书得到的更多,还是搜一个高赞回答收获更多?比方说我现在觉得韩国的小说我会喜欢读,从八二年的金智英开始,最近我看到《发生在徐英洞的故事》觉得写的质量很高,可见他们引进的时候就已经把国外好的作家筛选了出来。同种情况下我去读韩国的小说感觉比国内的青年小说家写得更深刻,因为现在国内出版市场也很活跃,引进的难度更高,国内的出版更容易,同样的时间我会选国外的。这种是在国外销量达到多少万册,或者获了什么奖,是这种原因引进,或者是作者等等,我会好奇这个问题。
靳佳奇:Q文库涉及打包的问题,Q文库这些选题在国外出版社打包的时候,已经有筛选过程了。像T文库的选题没有打包的过程,我们是从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作者中选择的,并且我们之后再找轻读的选题的时候也没有固定的标准,我们并不是想打包一个外国人筛选过的标准,我们更想自己筛选。
您刚才还提到了选择选题的方式。在这里,作者是很重要的权重,如果这个作者有在国外得过一些奖,或者有些前作已经得到了好评,我们肯定更倾向于关注他后续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者很少,大部分国外的作者在中国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我个人会更关注这个作者的经历。像《二进制改变世界》的作者是澳大利亚人,她的经历很吸引我,她从事过很多不一样的行业,比如当过垃圾分析员。作者的个人经历会影响到创作,同时我还会关心他能不能把他的生活经历变成有趣的知识。

当然拿到一本书最先看的是主题,如果这个主题能吸引到我,吸引到编辑,说明这个主题起码你做的时候不会特别厌烦它,编辑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影响到选择。还有产品线的要求,像T文库就要找刚才领域的知识,我肯定很关心这个领域当中最新的变化,像《人与机器人》那本就是从机器人角度切入的,《二进制改变世界》是从计算机发展历史切入的,我们之后找选题也会着重关注跟AI话题相关的新作。我们也考虑到我们要做的就是轻,我们不想把这个话题做沉重,也会考虑这本书成书之后体量、页数,以及表达形式是不是青年读者喜欢的,这是我们看选题的时候比较关注的东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琅嬛文库作者杨振喜手稿
从深圳了解我们,从我们了解深圳
为什么很多编辑入行四五年,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打造丛书秘诀,偷师学艺必读
一般自费出书选题是不是都能通过
如何出版一本自己的书?
作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广度、深度、温度,这3点你至少要强一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