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野樱开,流浪汉来 | 哈哈呆呆·早茶夜读

 

第1467夜



东京的流浪汉



文 / 哈哈呆呆

你的身边有流浪汉吗?

在你居住的城市,能看见流浪汉吗?

01

小时候的记忆里,流浪汉不算是什么稀奇的事物。闹市街头、巷子角落、垃圾场附近,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
他们通常不分季节,总是穿着鼓鼓囊囊、颜色黑污、难辨颜色样式的衣服。身上通常挂着不只一个罐子,通常是捡的八宝粥或奶粉罐,里面还会放着一两只勺子或筷子,每每走动就会发出叮咣的响声。流浪者里男性居多,也偶有女性,不过路人很难一眼分清:一方面,满是脏污、少有表情的面庞上,连性别特征都愈发模糊;另一方面,每逢经过流浪汉身旁,人们总是会快速通过,不愿看也不敢多看,仿佛与之眼神相对,就会有不详发生。
流浪汉是城市里的异类,是文明和现代化的对立面,是市容改造的重点对象——这是一直留在我们许多人印象中不言自明的道理。这些年来,随着城市越发繁华,像在北京上海这样的都会,几乎看不到流浪汉的存在了。
看不见的东西近似等于没有,或许是大家日子都过好了吧,或许是经济发展惠及每个人了吧——这样想着想着,渐渐地,流浪汉仿佛也从这个时代消失了。
但,果真如此吗?
真的存在没有流浪汉的城市吗?流浪汉为什么会不见了,他们去哪里了呢?

02

东京这座城市,情况也是类似。
当下的东京,街上可见的流浪汉数量比往昔少了很多,这当然「得益」于东京奥运会。奥运申办成功之后,为改善市容,政府多次对流浪汉聚集区进行整治,比如池袋西口公园,新宿的东京都厅地下,上野公园等地。据说不少流浪汉被迫离开东京,搬到千叶和琦玉去生活。
另外,下町即传统的东京平民区,尤其是隅田川两岸,区政府为了避免流浪汉在河岸两边安营驻扎,也在不断扩建绿地公园、或用建筑材料占用闲置土地,让流浪者无处逗留。2010年代,东京新地标「天空树」所在的墨田区政府专门制订条例,禁止任何人随意捡拾空罐废纸,这更是堵死了流浪汉为数不多的营生方式,相当于变相驱逐。
 隅田川两旁的流浪汉临时住宅(网图)
不过,即便如此,东京流浪汉的存在感还是很强的。汪涌豪老师在十年前的随笔里写到,樱花满开的上野公园里,流浪汉的数量或许比鸽子还多。这个表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通过其他文章才了解到,不光因为上野公园历来是流浪汉聚集地,赏樱时节,游客遗留下来的各种食品垃圾,成为流浪汉平日难觅的美食,甚至会有其他地区的流浪汉专程赶到上野——普通市民的「春日花见会」,俨然也促成了流浪者的集会。

03

此外,日本的各种文艺作品里,流浪汉也是常客。不少甚至担纲主角。
小说类的,比如上世纪70年代,安部公房以流浪汉为第一人称写的实验小说《箱男》,很像是日本版的《地下室手记》。尤其前半段,主人公详细如何加工制作自己容身纸箱的描写,在荒诞之中,也和现实不谋而合。事实上,流浪汉居住的ダンボール(纸箱、包装箱)应该是什么样,有着不成文的规则:野外和公园里,流浪汉的「住宿标准」可以适当高一些,可以搭帐篷,甚至可以建造简易房子。但在繁华地段,流浪汉们只能住在纸箱内,任何搭建行为都会被立刻拆除。更有甚者,像东京都厅地下,流浪汉只能搭建没有房顶的纸质围墙,任何有顶的设施,哪怕就是一个带盖的纸箱子,也属于「违法建筑」。
 新宿都厅下的纸质围墙(左,网图)流浪汉大本营上野公园(右,网图)
近几年,在日韩国女作家柳美里基于大量的上野流浪汉访谈,虚构了一个福岛出身、终身漂泊的流浪汉老人一生坎坷经历的小说《JR上野公园口》,颇有昭和、平成年代《活着》的味道。故事里最让我触动的,是每逢皇室成员因公务到访上野公园时,公园管理者都会提前几日在流浪汉的居所处张贴启事,告诉他们应于何时离开上野公园,并把简易住宅和生活家当收好、藏匿在隐蔽处。等活动结束后,这些流浪汉才能回到「自己的家」。所以每逢官方庆典仪式的「好日子」,就是这些流浪汉无家可归的「坏日子」,无论雨雪风暴,毫无例外。

04

电影里的流浪汉更是不计其数。在我的观影经历里,印象最深的流浪汉形象有几个。
一个是在黑泽清2008年拍摄的《东京奏鸣曲》里,失业的中年白领男子,无法和家人坦白自己的真实处境,只能每天西装革履假装上班,中午就去露天广场和流浪汉一起接受志愿者配餐,无所事事一天后,再装作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现实中,不少类似的中年人失业久了,因绝望、耻辱、欠债等原因,甚至会抛家弃子,直接过上风餐露宿的流浪汉生活。令人唏嘘的是,这些人哪怕睡在露天的板凳上,外表也弄得体面,有时根本看不出他们的真实处境。这些并非虚构,NHK的系列访谈纪实《三十不立》里也有详细的描写。
 排队等待领取餐食的流浪汉(网图)
传统意义上的流浪汉形象,以《嫌疑人的献身》的描写最为残忍。在这个著名的东野圭吾侦探故事里,天才数学家石神为了帮邻居母女洗脱杀人的罪责,设计了一个「妙计」,通过杀死完全无关的流浪汉,混淆尸体死亡时间,干扰警方调查。平素中规中矩生活、与世无争的流浪汉,就这样成了「以爱为名」的牺牲品。而我们一旦沉浸故事,代入主人公视角,甚至会把这个牺牲视为精妙的设计,内心还会为主角开脱罪责。

05

此外,以流浪汉作为主角或主题的电影也不在少数。
上世纪60年代,铃木清顺导演拍摄的电影,名字就叫《东京流浪汉》。不过它本身是一个实验色彩、风格至上的黑帮片,和真正的流浪汉没什么关系。

 电影《东京流浪汉》《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海报
2022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原型就来自于一个社会事件。一位普通中老年女性,在疫情下沦为流浪者,每天衣装整洁、带着大行李箱睡在公交站,却被暴力的陌生男子袭击致死。在这个影片里,导演生硬地改换了结局,让主人公活了下来,甚至还让她和其他流浪者一起合谋,制造炸弹,威胁警醒世人。不过,在我看来,这种虚构的、强行给出的希望,反倒让现实中的绝望更加残酷。
不过,在众多流浪汉作品中,我最爱的是一部动画电影。很多人都听过,那就是动画天才今敏的遗作《东京教父》。这部动画以「奇迹」为主题,讲述了从圣诞节到新年,三个东京流浪者为一个弃婴寻找父母的故事。故事里虽然满是巧合的奇遇和梦幻般的童话结尾,却是我看过最具现实色彩、最有悲悯心态,最令人心酸的一部社会题材作品。其中对流浪汉群体的生活方式、为何走到如此境遇、包括会有怎样的结局——描摹得格外细腻,可以看成是东京流浪汉和底层人士的生活百科全书。
 电影《东京教父》海报
囿于篇幅,《东京教父》的主人公分析、故事涉及的社会阶层,描画的城市细节我会在下期再谈。

06

每一座城市都少不了流浪汉的存在。但有些城市,能够看见流浪汉,愿意去看见流浪汉,有些则致力于让流浪汉看不见。
至于我们个人,能不能看见流浪汉,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对待他们,事关一个人的人生阅历和阶级自认,也事关人的本性和良心。这一点上,我觉得自己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章:

流浪汉的社会调查:

李淼《日本流浪汉生存指南》

柳美里《JR上野公园口》

NHK《三十不立》

2020年11月16日大林三佐子命案

流浪汉的艺术创作:

安部公房《箱男》

今敏《东京教父》

高桥伴明《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

本期编辑:白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流浪者的归宿,《东京教父》的温柔
东京上野公园盛开的桜花
日本东京上野恩赐公园
那年去东瀛(21)上野樱花烂漫的时节(2022-11-03 11:55:24)
日本的春天 东京上野公园的樱花
章蓉:日本的“流浪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