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少不读汪曾祺,不务正业and游手好吃?|少年读邻

755 | 读城记2020




保持乐观泰然

寻找生活中的善良与美好


文 /九年级  冯佳音

初二时学过一篇散文《昆明的雨》 ,全文以雨为线索,叙写出了对昆明生活的深情回忆,那其中弥漫的诗意与热爱隐隐让我感动,就这样我知道了汪曾祺先生。如今我从 《宁作我》这本文学自传中又了解到汪曾祺先生不同时期的经历,这才是我第一次全面了解这位作家。掩卷而思,他留给我的印象是,写的文章朴实平淡,人挺率真有趣。

汪曾祺的文章并不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文笔自然简单,但总带着几分灵动活泼,自然而然地让你沉浸其中。传记靠前的部分,童年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像看打鱼、修船、逛寺庙等,在他的笔下都变得生动起来,“鱼鹰都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这只船辛苦了很久,他累了,他正在休息” “‘随喜’一番,看看佛像,在大的青石上躺一躺”。他以一颗童心描绘自己快乐的童年,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传记最吸引我的就是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那段读书时光了。他遇见的教授与同学应该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但在他的讲述中却是朴素的,带有人间烟火味儿的。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告诫过他,写人物要写的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汪曾祺便用朴实贴切的文字对这些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无论老师的声望多高,也不加以渲染,而是客观地去观察去呈现。他写沈从文先生就是这样,沈先生的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但若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是会受益匪浅,终身受用。三言两语便说清了沈先生的教学特色,平平淡淡中流露出对沈先生的佩服与感激。其实那段岁月是很艰苦的,但在这本传记中却似乎感受不到。比如跑警报是躲避日本炮弹轰炸一项措施,本应该是紧张危险的,而汪曾祺并没有写恐慌的场面,而是津津有味地讲述其间发生的趣事,有人趁此抓住谈恋爱的机会,哲学系的研究生运用推理去捡金子,也有同学不跑警报,而是去畅快地洗头或慢慢地煮莲子……原来紧急的逃命中也可以有这样的淡然与闲适。读到这里,我越发觉得汪曾祺有颗有趣的心灵。

1946年5月3日 西南联大中文系全体师生在教室前合影

他的文章还充满着温暖,字里行间中透露着不愿将痛苦带给别人,对啊,他本就是个温暖向上的作家。有一段时间他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环境恶劣的张家口进行改造,“右派”的生活总归是不好过的。然而他将那些艰辛的日子轻描淡写,还发现挖掘生活中的美好。在他心中,扛一百七十斤的麻袋,等于增长了力气;喷波尔多,增添了好些诗意,再苦再累的活都变成了学习新技能或是积累新经验的机会。事情真的这么顺利吗?不,一定不是,应该是他以温暖的文字隐藏自己的委屈与辛酸,还有那个时代的不公与黑暗。

这本传记的题目叫“宁作我”,如果问我从中读到了汪曾祺怎样的坚持?我觉得他温暖有趣的性格始终贯穿全书,他总能在任何时候保持一种乐观泰然的心态,寻找到生活中的善良与美好。他是很与众不同的一个人,他的坚持不是孟子所说的那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意志坚定,而比较接近苏轼的气质,苏轼一生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政治打击,不断被贬谪,但没有被悲伤和痛苦压倒,而是随遇而安、苦中作乐。虽然相隔千年,两人都具有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排行榜上的《宁作我》

正是这样的性格与经历,形成了汪曾祺平淡朴实的写作风格,真的是文如其人啊!那他的性格及创作特色源自何处呢?传记中给出了明确的答复,首先离不开多才多艺,温和善良的父亲对他的熏陶,而沈从文先生的言传身教与西南联大宽容、坦荡的学风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本传记以梦见沈先生结束,足以证明他与西南联大的缘分情感之深厚。

这本文学自传是由汪曾祺自己的散文片段组成,与别人写的传记相比,读起来更亲切,更有趣,仿佛汪曾祺先生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自传的编者将散落各处的文段拢到一块儿,而我就自由徜徉在这些淡淡的文字中,一点一点拼凑出属于我的汪曾祺印象,感受他那份“宁做我”的执着与率真。

只有他

能让快城市享受平淡

文 /高一  张乐涵

一开始我真的以为这就是汪曾祺自己给自己写的一个传记,本来对自传这方面有点抗拒的我便有点害怕去读,因为我对自传的了解我觉得自传比较无聊,我更喜欢看一些名人名家的著作,故事啊,诗歌什么的,但当我开始读这本自传我发现这是由老师们编辑的,汪曾祺先生的所有作品从中摘录一些段子凑成的一本神奇的自传,就像很多张脸,取其最可爱的部分,拼凑成一张全新的脸,这种编写手法我还是第一次读,于是我对于这本书提起了很大的兴趣。

其实最开始我对汪曾祺先生的书并不是十分了解,只是在去年我着手想写一些作文发现我的阅读量和素材真的太少了,于是我在当当网上趁着双十一打折季,囤积了一些名人名篇,其中就包括汪曾祺先生著名的《人间草木》,但是还没来得及读,我就只能把他放到我书架里了。最早阅读的汪老的一篇文章大概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多年父子成兄弟》了,当时我也是对这篇文章十分感兴趣,我非常羡慕汪曾祺和他的父亲的相处模式,相信很多的人都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包括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节选也出现在了本书中,我觉得穿插的十分巧妙,在阅读的时候又一次的被他们父子的情谊感动了。

从本书的封面看起,雪白的一片,一不小心可能弄上点污渍什么的,三个字十分的醒目,一定是杨早老师,抱歉抱歉说错了,是宁作我。其实我觉得这三个字搁在一起有点拧巴,我想一定是有什么典故,后来查询了一下出自《世说新语·品藻》的一句话——“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大概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就是我自己,虽然事事彷徨,但不如不去迎合他人的标准做自己,骄傲的生活着,我觉得这个品格应该是穿插过了汪曾祺先生所有的作品的。

本书的编写方式是由汪曾祺先生一生所逗留的地方为标准,将汪老作品中描写的地方生活集中起来在进行编录,让人看着十分有条律,但是汪老的作品大多以散文为主,有时候我看着一段比如描写的是走马灯,但下一段立马切换为烟花,有时候会让我看着措手不及,但是把一章节读完便会知道他这一章的主题是什么,便有了舒适质感。

常常听别人说,看汪曾祺先生的作品不能那么功利,要似坐在一个夏日的午后,端起一杯茶,看小桥流水,品生活之感,或许我们多多少少在读书的时候都想急于想知道他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呀,描写的到底是一个什么场景,传达给我们了一个什么思想。但我觉得这一套真的不适于读汪曾祺先生的书,他所发现的生活的美,就譬如父亲给我们剪了一个风筝,姐姐给我做了一个“扫晴娘”,抑或是继母为我换衣服,祖父教我学诗,我的初恋,父亲帮我出主意写情书,很小的很小的事情,在汪老面前都是惟妙惟肖的一幅画,令观者幸福,心动。生在动荡年代的他并未因为当前的困顿而迷失了自己,反而像入桃花源一般,有一个自己的小天地,看到他的老师沈从文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这话真的一点没错。但我也会换个角度想,或许生活并不是全部是岁月静好,汪老文中的岁月静好如果放到现在我读起来会感觉到向往,同时也有一丝觉得矫揉造作,生活并不是全是花花草草,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也许只生活在我们的梦中吧,当代社会总是有一些人看不起真正搞文化的,我们可以说他们无知没有情趣,却也不得不承认现代社会发展科学占比比人文文化多的多,可能以后我再拿起汪老先生的书就是我退休了之后和丈夫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蝉鸣,再去慢慢体会汪曾祺先生的慢生活了。

汪曾祺画作:《水乡赖此救急》

看完本书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的一生其实并不十分一帆风顺,也因各种各样的事情烦恼,例如被打做右派,但我在汪老的一篇采访中看到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老从这个角度总结自己曾经的过往其实是让我大吃了一惊的,当然我也对汪老的胸襟与豁达起了敬意,或许只有他那样的人,才能真正写出让快城市享受到平淡的朴实文章吧。

散散的散文让我在这个浮躁的暑假找到了对于心灵的一个容身之地,也非常感谢汪老给我们创造描绘了他经历的那个世界,也许只有他会有真正的体会吧,其实像现在所谓的一些慢生活,慢综艺,真的很容易给人带来一种不适和作秀感,建议他们还是多读读汪老的书,享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向往的生活吧。

感谢岳红艳老师的指导与推荐

杨早、凌云岚:《拾读汪曾祺》
未读·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年版





希望大家看完了,觉得不错的,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吧。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从文遇到汪曾祺
淡,是人生最浓的滋味
做梦的空间能有多大||吴光辉
汪曾祺首部文学自传《宁作我》问世, “佛系”不是汪老的底色
“生活家”汪曾祺
沈从文如此教写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