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张贤亮逝世10周年|张贤亮:我一直在写一部立体散文


   跟张贤亮先生约好采访后,张贤亮先生特意让西部影城的工作人员先领记者参观了影城新近建好的展厅和遗址廊。虽然记者是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常客,但见到这两处新景点时,还是吃了一惊,不仅仅因为它采用了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还因为,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经常都有让游客感觉眼前一亮的东西。应该说,这就是张贤亮带给我们的精彩之处,也是镇北堡西部影城常去常新的原因所在。

  作为一个名扬海内外的作家、书法家、收藏家,张贤亮已经让我们见识了他精彩人生的一面。而作为一名旅游界的人士、一名民营企业家的一面,还是比较陌生的。记者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逐渐认识了一个旅游专家和他用13年时间创作的一部立体散文的全过程……

           

张贤亮生前居住的小院

            镇南堡走进电影界

  大家都知道的是,现在的镇北堡影城就是当年张贤亮的小说《绿化树》中描写的那个“镇南堡”。其实,张贤亮不仅仅是发现并用艺术的语言描绘出了那个镇南堡,更是张贤亮首先把它推荐给了电影界。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张贤亮先生平反后在宁夏文联工作。当时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军钊正在拍摄《一个和八个》,他从陕北一路来到宁夏采景,想找一个能够反映古城堡的场景。当他们来到刚刚恢复不久的宁夏文联打问时,就有人建议他们去问曾经被“劳改”了22年的张贤亮,张贤亮就叫人把张军钊领到镇北堡。

  当时,那里只是两座废弃的古堡,但有着独特眼光和视角的张军钊一眼就相中了,以至于《一个和八个》的部分场景都是在这里拍摄的。在此剧中,刚刚开始做摄像的张艺谋,刚刚出道的陈道明等都来到这里。

  对于张贤亮来说,真正由他亲自领到这里的第一个剧组,就是由谢晋导演拍摄、张贤亮做编剧的《牧马人》,这也是张贤亮的小说第一次被搬上荧幕。那时候,丛珊、朱时茂就在张贤亮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体验生活,因为有了这些体验,他们才把张贤亮小说中描写的那种感觉表演得淋漓尽致。

  再之后,镇北堡西部影城开始了它真正作为影城的起步阶段。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也看中了这块“宝地”,《黄河谣》、《东邪西毒》等电影陆续走进这里。张贤亮说,那时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甚至有一种说法是“要拍西部片,就到宁夏去”,《大话西游》、《双旗镇刀客》、《红高粱》等走向世界的大片纷纷从这里出炉。这里几乎成了西影厂的外景基地。

     

张贤亮先生的书法桌


           一不小心,走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圈子

  说起进入民营企业家的圈子,张贤亮先生特意用了“一不小心”这个词语。而其实,也确实是“一不小心”。

  说起办旅游产业,张贤亮说:“真正办旅游,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那时,全国上下掀起企事业单位办第三产业的热潮,张贤亮提议宁夏文联搞西部影城,但因为文联没有资金,注册时就用张贤亮版税的外汇存单做了抵押贷款。而到了1994年1月,国家又要求各企事业单位与第三产业脱钩,就是这一“脱”,就顺理成章地“脱”到了张贤亮的手里。

  张贤亮说:“我是一不小心走进了民营企业家的圈子。”因为是用自己的外汇存单做抵押,应该说,当时张贤亮是抱着努力还债的心理去经营西部影城的,但在经营的过程中,张贤亮发现,文化产业是最能产生高附加值的,是低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他开始将电影场景固化,使它们变成永久性的建筑,并将这些场景迅速转化为旅游产品,对于那时没有多少资金的张贤亮来说,这就是一条捷径。

  张贤亮从70多万元起家,13年之后他已拥有上亿元资产,这就足以说明张贤亮的眼光。


  


        从出卖荒凉转换为出卖历史文化

  但张贤亮不是普通的民营企业家,很多人以为他用了13年的时间就是为了打造一个西北独一无二的影视城,但其实,他从13年前就开始了他的一个伟大设想的建造。在上世纪90年代,张贤亮就发现,电影城并不是一个长久的产业,因为那时的电脑特技和声光电技术已经开始在很多影片中应用。但那时电脑技术和制作费用的限制,使得电脑制作不能够普及。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归有一天,拍电影就不需要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地去什么影视城了,而所有的场景都可以在电脑上制作完成。

  也就是因为这个,张贤亮从影城开始建设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将这里作为一个中国古代北方的小城镇来建设的。他自己出资搬迁这里原住的农民,除了当时的拆迁补偿外,还给影城迁出的农民每年7万元的赞助费,这在其他地方是没有前例的。

  张贤亮还将拍摄区周边300多米的地段、8000多米各种水电暖等线网全部埋藏于地下,使这里从一个无水无电无路的地方变为一个水、电、暖、通讯设施自成系统、内部基础设施全部实现现代化的现代化影城。

  张贤亮说,搞旅游,必须要有文化的眼光,要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他在全国各地收集各种各样的文物、古董,可以说,现在的西部影城已经是一个遍地是宝的地方了,讲到这里,张贤亮指着记者座下的木椅说:“这都是百年杨木、清朝时期的古董,每一把椅子都值几十万元。”

  他又指了指后面的一块古木,告诉记者说,一名德国游客想跟张贤亮要10厘米的一小段,说那就可以让他的家蓬荜生辉。而在影城新建的展厅里,仅门这一项就收集了上至明代、远到徽派、浙派的木雕门,形成了一道门文化的风景线。其他的床、椅、屏等明清家具更是赫赫有名。

  而这些,仅仅是张贤亮发展设想的一小部分,他要在影城现有的建筑之上,利用以前的电影场景,添加一些中国北方古人的生活场景,要把已经消失的或者正在消失的非物质遗产如木偶戏、皮影戏、拉洋片以及民间的叫卖声都在这里恢复,那时候,造纸的、打铁的、造酒的、纺线织布等各种民间手工业也将在这里重现,每一个游客都可以参与其中,体验中国古人的生活。

  13年时间,张贤亮始终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着这个地方,但他说“从出卖荒凉到出卖历史文化,这才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跨越,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让我做这件事”。

  



 张贤亮先生的书柜

                  高人就在我身边

  “中国的专家太多了,但缺乏干实事的人。”当记者问他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一个旅游和古文物的专家时,张贤亮犀利的一面展现出来,“我是一个实践者,不是一个专家!”

  最近,有传言说镇北堡西部影城之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是因为张贤亮背后有高人指点。听到这话,张贤亮笑了,他说:“哪里有什么高人,我就是善于吸收身边每一个人的智慧和闪光点。”

  他还说:“高人从哪来,一是从书本中来,再就是我周围的人。”在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建设中,每个地方的改造和动迁,都凝聚着西部影城人的智慧。张贤亮善于采纳下属意见在镇北堡西部影城是尽人皆知的,也就是因为如此,张贤亮的西部影城才能拢住人心,汇聚人才。

张贤亮先生给爱犬喂食

          烦恼即智慧

  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报社的同事请张贤亮先生在他的选集扉页上签名,并要求张贤亮先生写下“烦恼即智慧”这句话,张贤亮欣然答应了,并给记者解释了他在小说中写下这句话的感受。

  “烦恼即智慧”,这也许就是张贤亮先生的过人之处,也许这就是他在困苦中仍能迸发智慧火花的原因所在吧。

  办影城的这些年,张贤亮从来都没有停下他智慧的笔,他除了写下了上百万字的书稿之外,镇北堡西部影城就是他的另一个作品———一部长篇的立体散文。

  在这个年过七旬的老者眼中,记者看到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和永不止歇的动力。(作者张雪梅 来源:2017年4月《现代生活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想知道《灵与肉》、张贤亮和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关系吗?
银川遊记-8 “中国一绝”镇北堡西部影城 张贤亮纪念馆
【宁夏·银川】雨闯镇北堡,赏张贤亮的呕心沥血之作(图)
张贤亮:个人的命运要由自己负责
镇北堡西部影城
逛镇北堡西部影城(4)——西夏风情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