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树洞实验 | 校园招新,你羡慕那些会社交的人吗? 附-父母报喜不报忧解答


假期结束啦,
树洞先生如期营业了

上期树洞实验——

你的父母是“报喜不报忧”的类型吗?

我们在留言和私信中精选了八个问题,

特邀心理专家为大家解答。

本期特邀心理专家@荆智慧


Q1

我爸妈也是报喜不报忧的人,总是替我们着想,不想我们为他们操心,其实现在的”留守父母“很普遍,他们还住在老家,苦苦盼着我们能回来看望他们,但是他们往往不说。想孩子了,打个电话,也尽说些让子女放心的话。他们也知道儿女的难处,不想给儿女增加压力。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父母,大爱无声,却感人肺腑,工作在外地,不能时常在他们身边,所以经常会打电话,一放假就会回家看看。告诉他们,只要哪里不舒服或者有什么问题,不能藏着掖着,要及时告诉自己,因为自己只有一父一母。

等父母年龄大了,一定要接他们一起生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做子女的,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赡养父母吧!让天下所有的父母,在有生之年,都能得到子女最好的照顾,过个幸福的晚年。


Q2

不止父母,我们一家人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性格,有困难都是自己默默去克服,不想给家人压力。虽然大家嘴上都说有压力,有困难说出来一起解决,实际还是自己担着,不好改。


Q3

我们家都是报喜不报忧的类型。前几天我妈跟我说她做了一个手术,查出来肠里有东西,开刀看了不是肿瘤是息肉,已经切除了。全都完事了才跟我说的。我都吓疯了。估计妈妈是怕一开始就跟我说,我就光速回去了。我自己也是这样的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委屈,给爸爸妈妈婆婆打电话永远都是:我俩最近特别好!


Q4

人这一辈子或多或少都有烦恼,母亲又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全部积压在心底,典型报喜不报忧类型,希望闺女别随我这点,我希望我可以成为她最可以依靠的人,哪怕我帮不上她什么,至少我可以是她可以倾诉的对象。


Q5

每天晚上八点钟左右,我妈都会问我吃没吃晚饭、有没有下班、到没到家……而我的回答永远都是,刚下班、刚下地铁、在楼下取快递……

其实,现实是,90% 的情况下,我这样回复完之后,都还在继续加班。


Q6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就是“把痛苦说给父母听只会得到双倍的痛苦”,还有一句话呢,叫做“报喜不报忧似乎成了当代年轻人最后可以坚守的「孝道」”。会觉得无奈,又觉得这是对于成年后独立人生的一道坎,我们慢慢的就会变成自己不想变成的哪一类人。

Q7

我想对我妈说一句,妈妈,我不在你身边的日子,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妈妈总是喜欢,问我回家吗,回家的话给你做xxx,其实我内心的想法是,无论我回不回去,都可以做这些菜啊,紧着自己喜欢的做,要把日常的每一天都过得好一点。


Q8

最近看了一部医生相关的电视剧,里面一度提到了安乐死,或者说是尊严死,身边恰巧就遇见了这样的老人,老人在病痛面前,说想要安乐死,可是身边的人就会揣摩这里面的意思,说这个说法,是在表达自己的求生欲。

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大家都不信任从口中说出的这些话,要靠着揣摩来猜想,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特邀心理专家@荆智慧

鉴于前7个问题都是报喜不报忧的话题,这里就做统一回答。最后一个问题单独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远在外地求学、工作的孩子往往会选择报喜不报忧的。一是于心不忍,二是把子女还当作没长大的孩子。于心不忍的父母往往把孩子当成生活的重心,一切以孩子的健康快乐为目标,为他们阻挡风雨,承担忧愁。另一种是把子女当作小孩,认为他们还不具备帮自己解决问题,或者习惯性把他们排除在解决问题的团队之外,自己想办法去解决。

无论哪一种,其是都不利于家庭携手解决问题,度过难关。子女也会从父母那里习得这样的模式,对父母也开始报喜不报忧。最后大家说着彼此将信将疑的话,维持表面上幸福美满的景象。这种模式在中国再常见不过了。


今天的留言中有人提到希望下一代能打破这种模式,喜忧都报。我们对下一代的期望,也是我们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如果隐瞒的只是虚惊一场或者无妨的小波折和小困难,实际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或许我们可以持中立态度,对此不做深入探究。

但新闻里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困境,无力解决,又不敢告诉父母,最终采取轻生的方式去了解问题,逃离困境。这种让人遗憾唏嘘的事情,本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结局可以更圆满。对于父母,我们很难纠正他们的固有模式,那么我们如何去做才能让我们的子女做到喜忧都报呢?

首先要给孩子传递出我爱你,愿意接纳你的优点和缺点的信号。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及时给予引导和帮助比一味的责怪批评和说教要有用。当孩子每次做错事,遇到难题,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是父母可以给我帮助,并且不会招来责骂的反馈后,他们就更愿意敞开心扉,有困难不一个人自己扛着了。

当父母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也可以尝试着对孩子说一说,也许并不能真的帮到什么,但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了信任、尊重和参与感。这样家庭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互相帮助解决难题而同舟共济的良性模式就会逐步形成。


假设那些被“校园贷”欺骗欠下“巨额债务”的孩子和父母有足够的亲密和坦诚的关系,那么父母出面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孩子也能从中汲取教训,父母也能审视自己,加强安全教育,对价值观进行引导,也不至于牺牲年轻的生命作为代价。

那么已经年迈的父母呢,他们总是报喜不报忧就没有办法了吗?当然有,当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离开父母身边到外地工作或成家,父母失去了生活的重心,自己的生活将就着过,对子女却说一切都好,内心孤独却不愿表达。


这时候能够鼓励父母开发自己的兴趣开好,拓展自己新的生活圈,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么子女也少一些担忧,多一份宽慰。而作为子女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关心父母,有条件的话,多回家看看。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对一件事的看法,往往带有我们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在里面的。我们不舍亲人离去,所以在病人言语中听到了求生欲。我们惧怕病痛,所以我们听到了他想要安静的离去。大家不妨在身体健康时讨论下彼此对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和态度,这样更能领会到病人言语中的真实意图。

预告 | 树洞实验第十四期

大学校园招新的时候,

总免不了各个社团里的“风云人物”,

在他们的领地里左右逢源、谈笑风生,

对比之下,更觉自己的木讷。

甚至常在热闹的场合里,

因为觉得自己无能、无趣而提前默默离席。

好羡慕那些会交际的人,

高情商的生物和自己俨然不同。

你会很羡慕、敬佩那些会交际应酬的人吗?

你会因为一直学不会或不自在常让自己很自责吗?


下期树洞实验第十四期——
校园招新,你羡慕那些会社交的人吗?
我们会从留言中精选8个问题,特邀心理专家为你解答。

下期特邀心理专家

@黄乔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医院心理治疗科执业医师,2011年毕业于广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心理医学方向),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长期从事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擅长诊治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抑郁状态、强迫症、睡眠障碍等疾病,在情感咨询、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年均诊治患者两千多人次,取得满意疗效。

-树洞实验参与方式-

树洞征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专家答疑时间:下周二(情绪的消解需要时间,也给我们多一点时间陪伴你)

参与方式:留言或者后台私信,我们会从每周留言精选10条交由专家团咨询解惑(留言描述越详细,我们才能更到位地为你解答哦~)

下周二追风将在“留言区”,

选出点赞数第1名+随机抽取1名幸运小伙伴,

分别赠送

50元京东E卡一张

点赞榜截止时间于2019年10月15日下午15:30

追风做你的树洞,为你解答,

快来留言叭~~

上期获奖小伙伴

@林挺 @爱由心生

请一周内联系追风后台领取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报喜报忧”到报喜不报忧
扎心!父母真的皆负担?其实我们比想象中更爱彼此~
年轻人,向父母报报忧吧
“新型不孝”的背后:父母一无所知,孩子不堪重负
Ask林曦04 | 时间不会再来,你想要做什么样的父母和儿女?
父母越老越“薄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