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法同心圆:不忘读书 方得始终(润德篇)

不忘读书 方得始终
——202212月份读书心得
连云港市赣榆区石桥中心小学 张波 

    卡塔尔世界杯终于落下帷幕,人到中年,完整看球成了奢望,剩下的只是碎片化的关注。其实我也追星,不光是球员精湛的球技,更是他们人格品质。梅西的谦逊忠贞,C罗的职业操守,莫德里奇的苦难逆袭……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人们热爱着足球,因为它不仅展示了英雄们励志的传奇,也寄托了普通人生活的梦想。

    足球是圆的,它是有圆心的。难以忘记阿根廷的夺冠一刹那,梅西激动得原地跪倒,而队友涌出中圈冲向守门员马丁内斯,当冲到半途才发现梅西还在原地,他们又飞奔过来,簇拥着大哥,一群人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的力量就是圆心。阿根廷做到了。反观夺冠大热门巴西,谁都想展示自己的球技,不比内马尔差,葡萄牙谁都想证明球队离开C罗照样玩得开,结果徒留内马尔轰然倒地的痛苦,C罗英雄迟暮的无奈……

    如果换成读书的话题,这个圆心就是初心。读书的初心在于提升境界,改变格局,做最好的自我。吃饭喝水能维持生命的新陈代谢,而阅读写作则是维持精神的吐故纳新。爱惜阅读的快乐时光,那是夏天的荷花,含蓄高雅;珍视阅读的真实感受,那是冬日的腊梅,坚韧迷人。

        42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诞辰日。1976年,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儿童图书日”,以唤起人们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绘本的关注。

    书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让孩子主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远胜于苦口婆心的说教,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以及未来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本书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作为被安徒生童话滋养长大的一代,我特意去书店买了一整套新版的《安徒生童话选》,送给自己8岁的儿子做礼物。以此希望他能识得书香,体味读书的乐趣。

    古人有“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励志语,也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劝学诗。在学校随处可见诸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标语图画,以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但我总觉得在这些读书的金玉良言中,古代的太过功利,而现在我们又过于循规蹈矩,能否起到激励的作用是很难说的。读书其实是很个体的事,其益处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总体来说我觉得读书应该分为精读和闲读,经典著作必须精读,否则容易断章取义,而且还要结合实践来读,学以致用;而闲读则是很自然地读,喜欢就读,不喜欢就不读,纯属个人爱好,增加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

    被誉为“最接地气”的作家柳青曾经这样定义阅读: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所以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写论文评职称,都算不上“阅读”,最多可以叫查资料积累知识而已。如果要这样界定的话,我的真正的读书生活应该从上师范开始的,此前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最多只能说是“念书”。当年喜欢读的,基本上都会被家长和老师定义为“闲书”,闲书一般是要藏在书桌洞里或者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偷看的。记得小学的时候看过的《小公鸡历险记》是儿童文学作家贺宜的中篇童话,封面就非常吸引人,上海儿童画家阿达的插图也惟妙惟肖。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躲在煤油灯下有滋有味地读了一晚上,第二天发现眼圈都黑了。初中时读过清代的如莲居士根据《说唐》改编的《隋唐英雄传》,这本可以叫做武侠的小说对我影响特别大。总共读过10多遍,有些章节都能背下来。令人称奇的是我们班坐在后边的一位男同学居然利用课堂时间搞创作,写出了一部手抄本的《瓦岗英雄》,在校园里广为流传。现在回头看来那时的想象力是多么惊人。中考结束时和同学们传阅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孙少平和田晓霞的名字,听上去多么亲切啊,仿佛就是自己一般。当时能借到手的书,如《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是来者不拒。那时候,看起闲书来还真可谓废寝忘食,一方面要抓紧看完还书,另一方面是因为“偷看”的刺激性和“挑战性”,使我逐渐养成了摘抄的习惯。

        1999年初,我们三个大专班被重新洗牌,分成文科班、理科班、自然班。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文科班,还记得当年王大桥老师(现在是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在一次《文学理论课》上这样说:中文是专业性很强的,如果我是初中校长,我一定会优先招聘你们的。当时的一句玩笑话,却令我们整整激动了一节课,荡漾起了我心中的“作家梦”。其实当时我也没想那么多,只是为了多读几本“闲书”罢了。后来学校合并为连云港师专,我们又被“调剂”到了中文系。于是在我“大学”的阅读书目中,除了小说散文之外,增加了一些“思想性”很强的书籍,《看不见的手》《时代三部曲》《肥臀丰乳》等,我都尽数收入囊中。《红楼梦》也是在那个时候读的,跟着黛玉垂泪,随着宝钗叹息,追逐探春远去的背影,探寻宝玉消失的雪野。在一段段铅状的文字中,释放着青春的萌动和思考。琼瑶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吊起了多少女孩子们恋爱的胃口,正如今天的小女生以韩剧中的欧巴为样板是一样的。那些撒哈拉的故事,又勾起人们对神奇黑非洲的幻想,也想来一场 “说走就走的旅行”,而大胡子荷西也成了男神一样的存在。我特别喜欢三毛说的那句话:逃学——要么为了自然,要么为了读书。至少那份想成为“文学青年”的冲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当年在校园里有一句调侃:一个好胃,被白酒废了;一个好官,被金钱废了;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现在得补充一下了:一本好书,被手机废了。当时我们流行做摘抄记笔记,在我们看来既可求知学问,又可养性怡情,还能练笔习字,一箭三雕。多年的抄记,磨练了我的意志,陶冶了我的情操。点滴的积累、率意的抄录、厚重的笔记、泛黄的纸页、已经被咀嚼了无数遍的情节,记录着我们青葱成长的岁月。

    抄记给我最大的好处是加深记忆,增强理解。抄写的过程就是消化知识的过程,对所读内容领悟越透彻,体会越深刻,记忆就越牢固。师范五年,我每年抄读笔记少则10万字,多则20万字,晨间夜幕里细细品味,以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平时牧马练兵,用时则信手拈来,真正做到了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参加工作后,图书室成了我的第二办公室。一个偶然的机会,图书室管理员临时请假,学校安排我兼职图书管理的工作。

    俗话说:做一件事容易,做好一件事难。每周三是学生固定的读书时间,起初只有几个学生光临,我看着这冷清的场面,心里五味杂陈,酸透极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每天空闲时,就到图书室里翻看图书,熟悉了解相关的内容,其目的是当好学生们读书的向导,向他们推荐适合不同级段阅读的书。仅仅一个月,果然奏效了,看书的学生越来越多。

    图书室里学生们安静地看着读着,《海底两万里》《格林童话》《小布头奇遇记》等深受了低年级的亲睐;《十万个为什么》《夏洛的网》《皮皮鲁总动员》等是中年级的宝贝;《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淘气包马小跳》等则是高年级的最爱。他们每一次快要离开图书室时,准会背上几句唐诗宋词,向我报告他们学到的成果。因为他们能从书中了解到人物的喜怒哀乐、不同的风土民情、多样的写作构思,播撒下一颗颗童蒙养正的种子。看着学生们凝神静思的样子,我多么想说:孩子,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呀!图书室里淡淡的清香味,透过窗户,飘漾在校园里,熏陶着每一位师生……

    守着学校偌大的图书馆,曾有过尽读室中藏书的豪情,于是读完古龙后读金庸,读完沈从文后读徐志摩,巴金之后是老舍。终于有一天,觉得小说有些读腻了,然后又回到了自己的专业,又从苏霍姆林斯基、杜威、陶行知一个个地读下去,曾经以为很高深的学术著作,居然是那么得奇妙,那么得引人入胜。而因为自己的兴趣指向的缘故,相关的史书也成了我的案头必备。《孟子》的仁政,为华夏提供了一种完美的政治理想;《唐律》的法治,为人类贡献了一个精美的制度模板;《资治通鉴》的严谨,对子孙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永乐大典》的恢弘,显示了古代中国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现在每当我拿起图书室钥匙开门的时候,那股书的墨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读书的热情慢慢点燃。特别是看到学生们在图书室里静静读书的时候,一种成就感就写在脸上,甜在心头。

  在文化呈现碎片化、快餐化、多元化的时代中,电子阅读越来越受青睐,但由此而生的“浅阅读化”倾向令人担忧。纸质的阅读就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坚守,但不宜过度解读。毕竟坚守传统,更多的是传统精神,而不是传统形式。如果过分重视形式,强调仪式感,甚至不惜以牺牲效率来解读形式,必然会陷入另一种泥潭。那就不再是对阅读的坚守,而是标准的守旧了。对于教师读书,我主张一定要读原著,读经典。毛主席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抄读可使我们感受深层次阅读带来的心灵滋养和精神冲击。由于边读边想,边想边记,会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在各种信息的相互碰撞下,时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最终把学习思考引向创造发现,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南师大郦波教授说:“真正的读书有三层境界,第一层你要读懂书中的人,第二层你要读懂写书的人,第三层你要读懂自己的心。”所以我经常想,别人的书都是解释,自己的心才是原文。你其实要通过别人的书读懂自己的心。如果真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不再是虔诚的读者,而是与作者灵魂交流的朋友,就有了“不用开门,明月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书中故人为同行”的心境。

    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应该多读什么书。我只能提供一个阅读参考的方向,具体书目却往往因人而异,不好把握。鲁迅也是最感给别人提供书单的。但是像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陈寅恪先生的《读书札记三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及梭罗的《凡尔登湖》等等,这些经典的书,我觉得应该去读。

    曾国藩说:不可一日不读书。他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晚年读到最后以至于把一只眼睛读瞎了。特别喜欢他讲的一句话,人之气质本由天生,本难改变,唯有读书一途可变人的气质。读书好,好读书,书读好。这是需要长期的积淀和养成的。我认为童年时光、上学期间和工作之余是人生读书极其重要的三个黄金时段。作为一辈子的事情,读书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的方式。我曾经总结了曾国藩八大读书方法:坚持读书、坚持摘抄、坚持早起、坚持写作、坚持练字、坚持静坐、坚持改过、坚持慎独。读书路上的八大坚持,让曾国藩从愚夫走向君子,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清代诗人袁枚诗云: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走在新时代的金光大道上,号角已然吹响,我们要不忘初心、不负重托、不遗余力、不辱使命,用知识武装头脑,把文化作为时尚,让阅读成为习惯,真正成为教育新长征路上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请无限相信读书的初心,相信读书的力量。

纸短情长 言不尽父爱如山       
——2022年12月份 读《傅雷家书》有感
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单兰艳

    天下的父亲,大多数就像钱钟书所说的那样,“望之俨然,接之也温”,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理解他。

                                        --题记

    一、渊源:《傅雷家书》与我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主要是写给傅聪的一百多封家信。该书以“人格教育”贯穿始末,蕴含着丰富的人生能量,家书中的文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傅雷的思想。

    从儿子第一次叛逆开始,我就找来了这本《傅雷家书》,希望能从中汲取教育大家的教子经验,虽说也是反复读过几遍了,但临到自己头上,似乎任何一种教育方式我都无法套用。结合这本书,我现在最想说的是,其实,每一个父母,仍然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像傅雷先生那样,经常对自己的教育做出理性的反思。

    二、还原:傅雷对孩子童年的教育

    “爸爸打得我真痛啊。”1979年,傅聪从英国首次回国,与父母好友钱钟书夫妇追忆往事时说。儿时练琴,他边弹奏边偷看《水浒》。父亲在三楼从琴声察觉出异样,下楼一声暴吼,“像李逵大喝一样,吓得人魂飞魄散。”5岁时,他在客厅写字,父亲在吃花生。不知何事父亲火了,顺手抡过来蚊香盘,击中他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彼时傅聪极叛逆,他不愿练琴,愤懑反抗父亲,“甚至于要出人命”。而傅雷面对傅聪的叛逆,全家从昆明迁回上海时就干脆把傅聪一人留在了昆明。此时,傅聪不过是十几岁的少年。
   读到这里,我不禁嘘唏不已,现在看来,傅雷就是一个典型的“狼爸”啊,用高压家教培养出了一名天才音乐家。
    但另一方面,傅雷对傅聪的教育又煞费苦心。他会用蝇头小楷细细抄下《艺术概论》的全文给傅聪作为艺术教材。每当傅聪要弹奏新的曲子,傅雷总是提前为他准备许多关于作者和曲子的背景材料。

    此时的傅雷,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一名典型的中国父亲躬身亲耕的特质。而今天生活中的中国父母们,又有几人能像傅雷这样,在要求孩子进步的时候,也能对自己提出类似的要求呢?

    三、反思:亦师亦友促成长

    距离让儿子成为了朋友。说到父亲的教育方式,亲自将《傅雷家书》编辑成册的傅敏是这样说的:“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是在逐步改变的,他说他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他是和我们一起在成长的。”而在《傅雷家书》中,我们看到最多的也是傅雷大量的“反思”与自责——那是他自己对儿子傅聪尚在身边的那些堪称暴虐、甚至带有伤害性的“父权式”高压教育,所做的理性复盘。在这些反思中,我清晰地感受到,傅雷先生的角色不仅仅是父亲,更是老师、是朋友、是共同进步的同学。每一封信件你都可以感受到这位父亲对儿子的尊重,也能感受到傅雷先生知识的渊博以及心胸的宽阔。此处摘抄几段我目看过的书信中觉得深有共鸣的文字与大家分享:

    “亲爱的孩子,……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自从傅聪远走异国,傅雷开始了一封封家信的书写,他是如此急切地要向儿子剖白自己。此时,面对信纸那一端的儿子,他似乎才真正摆正了他们之间的父子关系。而《傅雷家书》对于傅聪、以及对于后世的价值,也正是在这样如同朋友般的父子关系中得以升华。
   “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待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不知道作为父母的你是否写过或者和孩子说过此番话语?反正我在教育完孩子之后常常会后悔自己做得不够好。也许大部分时候确实也是话糙理不糙,但每当情绪占了上风,往往话赶话就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最后弄得彼此相互不理解。

    所以我也在反思,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是否能努力做到心平气和,是否能够做到不被情绪左右。唯有亦师亦友,才能换来孩子推心置腹的信任,才能真正做到陪伴孩子成长。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傅雷对于傅聪的教育,在家书沟通上,是严而有格的,是有商有量的,是如切如磋的。一本家书,万千情怀,纸短情长,承载着傅雷对儿子最深沉的父爱。有一句话说的好:只要还有明天,今天就是起跑线。让我们都主动一点,让每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都更美好!

一路书声 一路阳光
——2022年12月份  读《岁月如歌》有感
赣榆高级中学怀仁书院  类甜甜

    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书中以散文的方式向我们详细讲述了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数十年教育生涯的酸甜苦辣,这既是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从教经历,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家不断成长的教育思考。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一句话对于刚入职没多久的年轻教师的我来说,具有重要影响。它不仅体现了于老师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也传达于老师对我们这些新老师的殷切期盼。这也是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讲台的年轻教师所要理解、领悟并且要付诸行动的。

    《岁月如歌》写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写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千磨万击还坚劲

    日寇铁骑踏中华,家中父老多病痛,这便是于漪老师的童年生活环境。国家危难,家庭贫穷,但这些都没有打消于老师求学的意志。她说,“奋斗才能生存”,于是她告别母亲去苏州求学。战乱纷飞的年代,都德《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深深打动了年幼的于漪,炮火击毁了美好的童年,却留下了“一切为民族”的心灵震撼,这不仅是于漪老师进入镇江中学时所学到的校训,更是铸造师魂的基因,她说:“这五个大字掷地有声,镌刻我心。”是啊,不管生活的炮火有多猛,对教书育人的热爱与执着,于漪老师的赤诚如滔滔江水,哪管你“东西南北风”,我自笑傲“千磨万击还坚劲”!

    新时代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我们不能忘记“奋斗”的重要性,唯有奋斗,才能变得更强,祖国才能更强盛,少年强则国强!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完于老师的《门在哪儿》这篇文章时,我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我真的入门了吗?于老师认为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留下的痕迹有浓有淡,有深有浅,有伤痕有快乐,有失落有收获,但更多的是教育征程中自己的不足与遗憾,每想到此,总对学生心怀愧疚。自问当时确实尽了力也尽了心,可悲在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用不出力气。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们常说“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滴水”,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没有宽广的知识面,那么他一定是脆弱的,于老师在说这段话的时候应该是站在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的,但我想这句话也适用于任何学科。对我们新教师来说,只有大学里学的知识,远远还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升自己。这既包括学科知识的补充,也包括教育思想的提升。于老师告诉我们:“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只有当我们知识储备丰富、涉猎广泛时,站在讲台上我们才能不心虚,就像于老师说的那样,我们一定要提前备好课,肚子里有东西,才能有信心把话说出来,才能有底气把课讲完整。

    一个老师除了举手投足、衣着服饰等外在或清新、或端庄、或时尚、或雅致的风格外,最重要的是要有充实的文化底蕴。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老师一定能引领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穿插自如,开合有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的确,教师责任大如天,但我们所传授的知识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学习也应该是永无止境,不断地探索下去。书中,于老师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比如作为一名老师要学会用语言来黏住学生,也就是说要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充满魅力,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听得下去,而不是一听你上课就要打瞌睡那种;另外,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注重教后反思。于老师在书中写到:读书要会读,如果终日读书,学而不思,其实算不得读书,只是“对书”而已,面孔只对着书,学到的东西是有限的。回顾与反思是我必修的功课之一。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校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因此,学会进行教后反思,也是我们要学习的一节课……

    教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人情味的过程,我们在这一路领略不同的风景,感悟不同的人生,面对不同的学生,对自己本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未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必“吾将上下而求索”。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漪老师的心路历程,彷佛是在倾听于漪老师的谆谆教导,钦佩她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定信念;钦佩她在被疾病所累,仍执着于教育教学,身体力行;钦佩她面对困难时的坚定,面对荣誉时的淡然;钦佩她视每一个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用爱感化学生……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于漪老师的人格与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我肃然起敬。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终身学习。

    于漪老师,一路笑着走来。一路书声,一路阳光,伴我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与子——傅雷家书读后感800字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15篇】
每日荐书20210903
中考名著《傅雷家书》知识点
与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