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小荣:王昭君,千古绝唱一佳人

王昭君,千古绝唱一佳人

                文/王小荣

王昭君(王嫱)出塞和亲匈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王昭君也因为自己的和亲行为名垂青史,还引起历代众多文人的吟咏,那才称得上真正是“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据《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王昭君是南郡秭归(今天的湖北秭归县)人,十七岁时以“良家子”被选入宫,为后宫待诏。对“良家子”,《史记·李将军列传》“索隐”引如淳注说得明白,那就是“非医、巫、商贾、百工也”。也就是农家,所以在《汉宫秋》里汉元帝才有“俺江山千万里,直寻到茅舍两三家”的唱词。当时汉元帝除了有三宫六院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宫女呀待诏呀,那是佳丽成群,美女如云。汉元帝根本无法与这些宫女待诏一一相见,只能由画师为这些宫女待诏画像,拿今天流行的话说就是写真了,然后元帝就根据画像选定被幸的人。

在这里,画师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了,他可以把你画得很美丽,也可以把你画得丑陋,让你无缘与元帝相见。因此,这些宫女待诏为了能被元帝宠幸,都向画师毛延寿行贿。而王昭君不向毛延寿行贿,毛延寿为了报复她,使其永不得见元帝,就在其画像上点了一颗黑痣,丑化了昭君,结果昭君被“深锁后宫”。
《西京杂记》可能是王昭君出塞远嫁的最早记录了。该书中《画工弃市》条说,“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按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西京杂记》一书,在旧《唐书》中著录为东晋葛洪所著。但在《西京杂记》开篇中,葛洪说这本书不是他著的,他只是一个抄录者:“洪家世有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题目,但以甲乙丙丁纪其卷数。先父传之。歆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未得缔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已,失前后之次,无事类之辨。后好事者以意次第之,始甲终癸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有小异同耳。并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今抄出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以裨《汉书》之阙。”如葛洪所述,《西京杂记》内容是西汉刘歆准备写《汉书》所收集的资料,因为还没有动笔就去逝了,后这些资料为班固所撰《汉书》的原始材料。如此则“画工弃市”中所涉及的事就是真实的。
因为刘歆及其父刘向掌握汉室名籍,撰写校核史书,知道汉元帝宫中许多秘事。王昭君出塞时,刘歆已年十八岁。昭君为毛延寿所误,汉元帝查实情况并诛杀京城画师,这是轰动朝野的事,刘歆有可能亲耳听到甚至是亲目看到。毛延寿的个人行为,让京城的其它画师都受到株连,一同被杀。
汉武帝即位前,汉朝采用和亲的方式对待匈奴。那是因为汉时国力微弱,和亲是为了换取边境暂时安宁。而和亲政策,却始于刘敬。《史记·刘敬列传》中,刘邦依刘敬的提议,想把女儿长公主鲁元嫁给冒顿单于以和亲,但吕后坚决反对,说“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这吕后那是整死不干。《汉书·匈奴传赞》中说,“昔和亲之论,发于刘敬。是时天下初定,新遭平城之难,故从其言,约结和亲,赂遗单于,冀以救安边境。孝惠、高后时遵而不违,匈奴寇盗不为衰止,而单于反以加骄倨。
逮至孝文,兴通关市,妻以汉女,增厚其赂,岁以千金,而匈奴数背约束,边境屡被其害。”也就是说,在和亲政策下,匈奴就是不知足的贪心,和亲的政治策略并非长久之计,边境还是常受到侵扰。在由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1979年,人民出版社)中说,汉朝初建,内部政权不巩固,社会经济尚未恢复,无力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反击。汉高祖就采纳娄敬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还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同匈奴结为兄弟,“经过文帝、景帝,直到武帝初年,西汉政府一直执行这一政策”。在这里,《中国史稿》和《汉书·匈奴传赞》及《史记·刘敬列传》中对和亲政策的始提者“娄敬”和“刘敬”应该是同一人,《前汉演义》中也说是刘敬。可以认为,《中国史稿》中的娄敬有误,有可能是音近造成的结果。
武帝即位后,为了联络乌孙共同抗击匈奴,也曾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冒充公主嫁给乌孙王昆莫。但这个刘细君并不习惯乌孙的生活。《汉书·西域传》记载,她整日悲愁,曾作楚歌说,“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个刘细君想的就是回归汉宫,她的境界与王昭君相差甚远。后随着国力充实,遂由和亲政策改变为战争策略,武力解决,以防御性战争作为解除匈奴入侵和威胁的手段。经过几次决定性的战役,匈奴接连大败,元气大伤。到了武帝末年,匈奴也无力与大汉抗衡,特别是公元前71年与乌孙的联合打击后,匈奴从此再无力与大汉抗衡,这是在昭君出塞前39年。
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内部发生了内讧,先是五单于争立,相互攻杀,这种状况,拿通俗话说就是自取灭亡。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呼韩邪单于夺取匈奴统治权,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对抗。仅过二年,呼韩邪单于失败,被迫从单于庭出走,因怕受到汉朝与郅支单于的两面夹击,于是主动与大汉朝联和。在宣帝甘露三年,呼韩邪单于南下,入汉求见汉帝,随后率部留居于今天的黄河河套北面塞下,由大汉朝派兵保护。这是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而居住在漠北的郅支单于,初见呼韩邪单于投汉,也怕遭到呼韩邪单于与大汉的联合出击,所以也派使者入汉朝,还送来侍子入朝侍奉,就是把侍子送来汉朝当人质,以示友好。后来见汉朝出兵出谷物资助呼韩邪单于,自度也无力统一匈奴,于是索还侍子,与大汉朝决裂,还把汉朝派去的使者谷吉杀了,向西(今天的伊犁河流域一带)发展。于是汉朝派甘延寿及副校尉陈汤于公元前36年剿杀了郅支。这是昭君出塞前3年。
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呼韩邪单于见大汉灭了郅支,他是“且喜且惧”。喜者,当然是郅支被灭,自己没有了政敌,无后患之忧。而惧者,是以郅支单于作为与大汉力量间平衡的支点没有了,自己原先在汉朝与郅支部之间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不复存在,而汉朝的日益强大,说不定那天自己也会被大汉灭了。因此,只有完全倒向大汉朝,才有可能保全自己的安全。为此,他上书汉帝,“常愿谒见天子,……今郅支已伏诛,愿入朝见”。这一要求得到汉元帝的允许,于是在公元前33年,也就是竟宁元年的春正月,呼韩邪单于又一次入朝,在朝见期间,他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在这种背景下,王昭君正式进入历史视角。
对这一历史事件,《前汉演义》第九十回“斩郅支陈汤立奇功,嫁匈奴王嫱留遗恨”中说,呼韩邪单于“因郅支受诛,且喜且惧”,到汉朝面见元帝,面乞和亲。“因前代有和亲故事,辄取宗室子女,充作公主,出嫁单于”,因此元帝答应了呼韩邪单于的要求。就把后宫中未曾召幸过的宫女画像取来,“展览一周,任意提起御笔,点选一人,命有司代办妆奁,选好吉日,将其嫁与单于。”这样就选中了图像表现中被“破脸”的王昭君。“待至吉期已届,那宫女装束停当,至御前辞行。元帝不瞧犹可,瞧了一眼,竟是一个芳蓉绝代的丽姝……身材无不合度,最可怜的是两道黛眉浅颦微蹙,似有含嗔怨的模样。”那元帝见她如此美丽,“本欲将她留下,又恐失信于外人,且被臣民非议”而只好忍痛割爱。但元帝心中始终不乐,回宫后命人又把王昭君的画像取来查看,发现“十分中得两三分,还是草草描成,毫无生气。又将已经召幸过的宫女比较一番,觉得画工精美,比本人要胜过几分。不由大怒道,'可恨画工,故意毁损丽容。
若非作弊,定有他图’。当即命人查画工,乃是杜陵人毛延寿,曾绘王嫱面貌,索贿不获,故意把花容月貌,绘做泥塑木雕一般。”于是把这个毛延寿给杀了。书中还说,“元帝遣归呼韩邪,尚是纪念王昭君,愁绪无聊,恹恹成疾,便要从此归天了”。据史记载,王昭君是当年正月远嫁,元帝把这一年竟改为“竟宁元年”。三个月后,元帝驾崩。
在众多写昭君出塞的文学作品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马致远的《汉宫秋》。《汉宫秋》全名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这是我国古代十大悲剧戏剧之一。该剧说汉元帝继位后,在全国范围内广征美女,以充宫室,就派中大夫毛延寿到全国各地挑选美女,并画成图像送元帝新自选定并临幸。而毛延寿不思忠于元帝,反而趁机向这些被选中的美女的家庭索贿,大发横财。他在画这些美女画像时就依据行贿的多少所画,行贿多的就画得美,行贿少的就画得差些。在画到王昭君时,他向王家索要一百两黄金。王家是一个乡农人家,无金可出,且王昭君本身就很美,她就对毛延寿索贿不予理睬。毛延寿为报复她,就故意“点破美人图”,就是在王昭君的脸上点了一可痣,让本来很美的王昭君变得很难看。这样一来,汉元帝在选时根本就看不上她,王昭君就被打入冷宫,永不得见汉元帝。
在冷宫中,王昭君夜弹琵琶,被暗访美女的汉元帝发现,受宠后被封为明妃。元帝得到明妃后,二人如胶似漆,元帝数十天不上朝。元帝在得知王昭君被画师毛延寿所害的真相后,就下命令要把毛延寿杀了。毛延寿得知消息后就带着王昭君的真图跑到匈奴献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就派出使者威胁汉元帝,要元帝立即派明妃和亲,否则就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灭汉。元帝舍不得昭君,昭君却顾全大局,愿意为国家做出牺牲,主动要求出塞外和亲。元帝在灞桥哭哭啼啼为昭君送行,昭君走到黑河投河而死。痴情于昭君的呼韩邪单于为昭君修了青冢,还把大汉的卖国者毛延寿捆了送交汉元帝处罚,并承诺与汉朝永远结为“甥舅”,元帝也把毛延寿杀了。
在《汉宫秋》里,马致远刻意放大了匈奴的蛮横和仗势欺人,描写汉元帝及汉文武大臣的无能,于是出现了汉元帝责备文武大臣“若如此久已后也不用文武,只凭佳人平定天下便了。”还虚构了毛延寿卖国求荣。在剧中,汉元帝一出场就唱“后宫寂寞如何是好”,在巧遇王昭君后就如获至宝,沉缅于王昭君的美色中,数十天不上朝理国事。而当呼韩邪单于以“俺有百万雄兵,刻日南侵”强索王昭君时,他只会回忆他刘家如何战胜楚项夺取天下,唱着“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的词句,埋怨自己的大臣武将无用,而如何保边防,保护自己的美女明妃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剧中的毛延寿以中大夫的身份出场。他一出场就唱“为人雕心雁孤,做事欺大压小。全凭谄佞奸贪,一生受用不了。”元帝登场后说“后宫寂寞”,他马上就说“陛下,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子,尚欲易妇。况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进言元帝全国选美,他好趁机从中捞财。而王昭君则在灞桥“留下汉家衣服”,在番汉交界处举一杯酒望南浇奠后纵身投江而亡,不愿进入番国之境。
《汉宫秋》中通过汉元帝的唱词来展示王昭君之美丽。“【醉中天】将两叶赛宫样眉儿画,把一个宜梳裹脸儿搽,额角香钿帖翠花,一笑有倾城价。若是勾践姑台上见她,那西施半筹也不纳,更敢早十年败国亡家。”汉元帝说王昭君之美丽,如果让勾践早发现了她并让她入吴,足以提前十年灭吴。写汉元帝思念昭君之情,那是情真意切:“【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馀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月黄昏;月黄昏,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收江南】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这是《汉宫秋》第三折中汉元帝思念王昭君的唱辞。
《汉宫秋》是末本戏,即由“正末”主唱。也就是说,在这部戏里,主角是汉元帝,正末从戏的开头唱到尾,全剧王昭君没有一句唱词。《汉宫秋》中的除人物外,其它历史事件与真实的历史全对不上号。历史上昭君从没有被元帝封过明妃,也没有被宠幸过,毛延寿只是一个画师,根本就不是朝中大臣。王昭君是正月远嫁出塞,三个月后汉元帝死了,若非是鬼魂,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在皇宫中于秋夜思念昭君了。但由于《汉宫秋》的流传,王昭君是明妃的身份深入人心,广为称颂。后世许多文学大师多有写明妃之作流传。
高阳的小说《汉宫名媛王昭君》更是与《汉宫秋》一脉相承:昭君被选入汉宫,受到画师毛延寿陷害而备受冷落。呼韩邪单于朝汉求亲,汉元帝答应将公主嫁给他。而公主坚决不同意,于是汉元帝决定将宫女封为公主后出嫁。王昭君就被封为长公主,还深受太后的喜爱。当汉元帝发现王昭君非常美丽就宠幸了她,被封为明妃,还想以李代桃僵的计策让昭君的结拜姐妹韩文代她出嫁。但昭君顾全大局,毅然舍弃元帝的宠爱,要求出塞和亲。在高阳的小说中,毛延寿向元帝说昭君脸上“淫痣”和“白虎痣”,昭君的结拜姐妹则向元帝说,昭君右眉心有几乎看不出来的朱砂痣,元帝居然知道这个痣是“碧草丹珠”,是主生贵子的标志。高阳在小说中体现的是大汉至上的观点。小说中王昭君自述说,她作出远嫁的决定“才于国,于君,于公,于私,于人,于己都有利。”
上世纪二十年代,郭沫若从宣扬“五四精神”的角度,也写有《王昭君》的大戏。在这部戏里,王昭君不仅揍了毛延寿这个可恶之人一巴掌,还拒绝汉元帝的宠幸。解放后,曹禺从颂扬民族大团结的角度也写了一部《王昭君》的大戏。在这部戏里,呼韩邪雄才大略,通晓汉族文字、风俗,把大汉都城长安看成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看清了只有汉匈友好才能享受“边城晏闭,牛羊遍野”。而汉元帝也是通情达理,儒雅、才情十足。昭君则是个性十足,抗旨不给呼韩邪单于唱汉元帝点的《鹿鸣》,而是坚持唱情曲《长相思》。还对元帝说,“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兄弟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长地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王昭君说的理直气壮,让汉元帝无任何反驳的理由。

王安石《明妃曲》也是影响较大的作品。他从侧面描写王昭君之美,说“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说王昭君走出汉宫要去和亲时,不梳妆不打扮,脸上还挂满了泪痕。她徘徊留念,不忍离去,那忧愁的面容让元帝神魂颠倒,不能自持。这里从相反的方向进行渲染,说王昭君满面泪痕,鬓发不整,因为留念汉宫而“无颜色”,在这种情况下还让汉元帝不能自持,那么化了妆后的王昭君自然更加美丽了。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浪荡子情遗九龙佩”中,黛玉所作的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五美吟中《明妃》诗说,“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对此诗,薛定钗作如下评论。“做诗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若要随人脚踪走去,纵使字句精工,已落第二义,竟算不得好诗。即如前人所咏昭君诗甚多,有悲挽昭君的,有怨恨延寿的,又有讥汉帝不能使画工图貌贤臣而画美人的,纷纷不一。后来王荆公复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永叔有'耳目所见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二诗俱能各出己见,不与人同。今日林妹妹这五道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在这里,林黛玉是“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以寄感慨”之作。黛玉认为昭君没有受到汉元帝的宠幸而远嫁他乡,是“红颜薄命”,而且还埋怨汉元帝为什么把“予夺权”交给画工毛延寿。
王昭君自从出塞远嫁后,一直没有回到大汉朝。她死后也被埋在了大汉国土之外。最早记录昭君墓的文字记录见于唐时杜佑所著的《通典》上。该书卷一七九单于府下说所领金河县有昭君墓。宋时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三八振武军下,也说昭君墓在金河县西北,并说因墓上草色常青,因此称为“青冢”。《清一统志》上记载说,“昭君死,葬黑河岸,朝暮有愁云怨雾覆冢上”。清宋荦《筠廊偶笔》中说,“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故曰青冢”。
传说中的昭君墓有多处,在内蒙古在区内就有十几个。青冢历来也被文人吟咏之地。《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薛宝琴所作的“十首怀古诗”中第七首“青冢怀古”就是写王昭君墓的,“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或堪笑,樗栎应惭万古羞”。元人张翥《昭君怨》中就有“身后谁如遗冢。千载草青青,有芳名。”《前汉演义》中说,“昭君老死塞外,墓上草色独青,与他处黄草不同,当时呼为青冢。后人因她红粉飘零,远入夷狄,特为谱入乐府,名昭君怨。或说她跨马出塞,马上自弹琵琶,创成此调,如泣如诉,后来不从胡礼,服毒自尽。这都是为色生怜,凭空臆造。”这是比较中恳的评价。翦伯赞在他的《内蒙访古》中说,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
唉,身前不知身后事,身前事由后世人来评论。
 
作者近照及简介:

王小荣,四川宜宾南溪区人,198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物理系,中学高级教师。爱好读书、游山玩水、集邮,收集地名邮戳、各类文史材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王昭君下嫁三人,最后服毒自尽,结束了悲剧的一生!
历史上王昭君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揭秘:王嫱为何会有落雁之称?王嫱究竟是谁?
古代名字相同的两位女子,一个嫁给了3位皇帝,一个生下3位皇帝!
王昭君死后葬身何处?她在匈奴过得好吗?
(4)昭君出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