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庞沛:投笔夏坝 从戎春城

    编者按:为纪念九一八国耻纪念日,本市一些知名人士,本社社员自发组织各种祭拜活动,撰文写诗,为此本刊编辑部从中选出部分稿件,以示纪念!

投笔夏坝   从戎春城
 “飞虎队”一个后勤官的日子
文/曹庞沛
(本文作者根据程君礼生前口述整理)
 
1941年12月8日凌晨,狂妄嚣张的日军悍然偷袭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此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爆发,代表正义的中苏美英缔结为“同盟国”,国际反法西斯联盟阵线正式成立。不久在东方战区中国的春城——昆明,中美盟军集结,准备共赴印缅战场协同作战,抵御入侵日军。

程君礼先生

此时,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形成了两种特殊的团体。一是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征召与美军自聘结成了一支译员队伍(后发展为5000人的特殊兵种),二是由宋美龄亲自主持、组建了战地服务团,并派遣亲信——在励志社“提倡新生活运动”立功的黄仁霖担任团长。
这年我刚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考入(重庆北碚夏坝)复旦大学外文系。

开 赴 昆 明
1942年3月,日军大肆进攻缅甸,中国西南边陲告急,一方面国民政府迅速抽调了10万精锐部队编组成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由美国史迪威将军担任总指挥,卫立煌挂帅为陆军上将司令长官,开往前线;另一方面,同盟国军事联盟在中国战区成立。由于陆续不断的美军来华援助,特别是陈纳德领导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队被转命名为美国第十四航空大队(The 4th Army Air-Force, U.S.A)后,于是形势所迫,战地服务团来渝征召大量人员。
当时的背景是:“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在这“血与火”汇合的滚滚洪流中,一大批绽发花季般年华在校园的学生,面对日寇的凶残,勇于从课堂走向战场,一颗赤心、满腔热血,于国家危亡之时、民族为难之际,高唱起“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铁锤、刀枪,走出工厂、田庄、课堂,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撼天动地的壮怀激烈之歌,服务于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之中;同时方显出学生本色。这批有思想、有觉悟、有知识、有文化的时代先锋,爱国主义真正武装了每一个人的头脑,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至高无上,当祖国召唤他的儿女,便会主动义无返顾、“刀剑出鞘”,用血肉筑起一道铁壁铜墙。

1944年昆明,程君礼在阳宗海美军高级修养所里游泳池跳水台前

为了保卫祖国,我毅然投笔从戎,也成为了那岁月独特学生铁军中的一员。不久,打起背包、扛起行囊、绑起腿脚,从市区“相国寺”出发,随着四、五十名战地服务团的成员乘坐一辆开往昆明的大车,歇宿在那种“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的幺店子,经贵阳转卡车到云南曲靖又换火车,通过一周艰辛的辗转才抵达昆明,紧接着先参加了为期三个月译员训练班的学习。
    译训班设置在昆明西郊的昆华农校,采取的是轮训制,一批接一批,每期上百人,大都来自各学校的学生。我们住在一栋具有典型云南民族特色建筑的大屋顶房子里,睡双人床,每人发了两套卡其布的军便装和一顶军帽。授课者除个别为美国教师外,主要是西南联大的教授,水平都很高。
教学以典型的美式强化训练方式进行。先介绍美国历史地理概况、人文背景、风土乡情、生活习惯,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军事术语、国际交往基本知识和日常会话,着重是口语练习,让大家熟悉听懂不同“品牌”的英语语音。同时改掉学员们都来自各地发音不免带有“湖南英语”、“浙江英语”、“重庆英语“的地方特色发音。我们还开设了英语航空词汇、气象词汇、以及社交礼仪和体育等课程。一般都是上午学习,下午进行军训、体育锻炼或自习。

“飞 虎”结 緣
1942年底,由于战争形势突变,我们的学习才一个多月就提前结束了。学员们被分成两批,一批分配到空军部队给美国盟军“飞虎队”担任译员;一批去了招待所,负责对美军人员的接待工作。我被分配到昆明巫家坝飞机场美军招待所,离昆明约10公里,那时机场上空整天都有飞机盘旋,每隔10来分钟总有一架起降,战事气氛十分浓厚。过了半年,该所主任因故调离,由我接任。后来我还在那次昆明爆发了很有影响的译员礼遇风波调解事件中,也沾光受益,获得了文职中校的军衔。
     我们这个招待所,由于地处特殊的区域位置,因此,主要任务就是专门接待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
     飞虎队最初只有45人,后来发展400多人,其中略有200多人在抗战中战死沙场。该队先后击落日机2600多架,击毙日本官兵66700多名。那时,我们20多名职员每一轮要担负起200多名美军将士的饮食起居服务工作,大家生活都实行签字免费制。食品来源为美军“SOS”后勤供给部队所提供,多为罐头,西式菜品为主,还有压缩饼干、巧克力、咸牛肉(com beef)、火腿、冰激淋粉、可口可乐等之类。
最有幸的是:在此我结识了陈纳德将军,他的公馆就紧靠在我们招待所的后面,我们时常往来,有工作联系过从的亲密关系。记得当年岭南大学文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的记者陈香梅女士来采访陈纳德将军,就是通过我们招待所办手续,并在我这里登记的。
一天,陈纳德将军执行任务回来,满面喜悦写在脸上,不用说就是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他路过招待所门前看见我喊到:“Mr.Cheng(程先生)今天我要送你一件礼物,感谢你们后勤服务所付出的辛勤工作,保证着我们有旺盛精力投入了高空的战斗”,说罢,走进公馆。不一会儿他拿出一张12英寸的照片让我看。
瞬间,我虽仅扫了一眼:这是将军自己身着威武少将军服的近照,图面上那两颗银色的星徽闪亮双肩,与他胸前佩戴的几排勋章交相辉映,耀眼夺目,充分显示出将帅风度和军人魅力,却留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他顺手翻过照片,以十分流利的笔触很快写出“victory is always with us(胜利同我们常在)”,并签上大名,赠送给了我。
我当时异常激动,因美国航空志愿大队共编的三个中队——一中队为“亚当与夏娃队”,该队机身上有亚当围着苹果树追夏娃的图案;二中队为“熊猫队”,机身上有飞行员的漫画图案;三中队为“地狱天使队”机身上有姿态各异的裸体图案,这些都是我早就心仪的宠型物,而陈纳德将军更是我的崇拜偶像。以致于后来此张照片被我装进精美的镜框,在自家客厅悬挂了几十年。
今天,我还能回想起将军那英俊的容貌,幽默的神情,结实的体态。眉宇间放射出一种胆识过人极富穿透性的目光,两片嘴唇紧闭着顽强、坚韧、果断和刚毅,一副西方典型勇敢神圣斗士的模样。
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上峰”嘉奖。两年后,我又被委派到阳宗海创办美军高级休养所并当所长。从普通招待所转调高级休养所,这也算是对我的一种“提升”吧。
阳宗海:位于昆明的西郊,湖北面有汤池温泉,历来有“明湖澄碧”的美誉。
据说,外国人的“蓝眼睛”与大自然的光色较为吻合,所以他们很会观察、选择风景。
这里,每年都要接待数批美军将校军官,是他们为期一个月休假在此轮换疗养的场所。故各种各样条件不错,设施设备齐全,房屋均为单间,有游泳池,舞厅等。吃的、用的、住的在战争年代全是高级品,而且基本上是美国品牌,货源充足,我也福享其中(这一段经历,后来我才知道曾被重庆广益中学老校长杨芳龄当年在重庆见到宋庆龄女士时专门讲到此事,作为学校的一种荣光)。

枪 炮“玫 瑰”
战争是残酷的,生活却是浪漫的。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的昆明,既是面临西南二战中印缅战区前线盟军的大本营,也是朝向东北中国抗战后方国民的大本营。前线战争的火药味交混、渗透进后方生活的气息之中,使其岁月在燃烧,青春在燃烧,激情在燃烧,热血在燃烧。

1944年9月9日,这寓意天长地久的吉祥美好日子,王德芬与程君礼喜结良缘,在昆明巡津街美军豪华礼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佟作的证婚人

特别是中国著名的一流学府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在我的伯父王世杰主持国民政府教育部工作的召集下,决定三校合一组织西南联大内迁昆明后,学者云集、群贤毕至,成为教育界第一次名校强强联手,中国历史上一代旷世的最高学府,造就了战时昆明的辉煌,耀眼全球。被历史学家称为“当时世界上一所没有任何围栏时代最好的大学”,享誉“中国大后方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的美名,后为“当代中国科学家的摇篮”。
那时,“枪炮与玫瑰”是我们花季年华的主题。
一方面在“枪炮岁月”:我们亲眼目睹、见证了一个社会动荡、时局频危、人心不安的乱世春城。昆明曾惨遭饱受日寇飞机野蛮的狂轰滥炸,“市井”一派凋敝,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贫困、饥饿、疾病主导了这陷于深重灾难“彩云之南”的悲伤色调。广大民众的实际收入越来越少,浮标开支越来越高,但真正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几年前的二十分之一,而且每况愈下。仅西南联大为例,学生穿的只是两套黄布制服,住的就是新宿舍也为土墙泥地稻草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屋40人,排满了双层床,一切生活靠救济金、贷金维持。在饮食上,因节约,学生们自办膳团,轮流采买,伙食费与贷金相等。全校师生一日两餐(早餐由自己解决),杨振宁、李正道等众多西南联大的学生只素无荤。市场上卖的糙米有相当多的沙子、稗子,经常是白饭伴辣椒,没有青菜,有时喝点菠菜豆腐汤就很高兴,更不用说吃肉了。那时为补贴开支,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挂牌刻章、朱自清熬夜写稿、沈从文以步当车、吴晗割爱卖书、梅贻琦夫人卖糕、李晨岚卖画、董作宾卖字是常事。
另一方面在“玫瑰生活”:我们所处的昆明有一条小东街,可以说它就是战前东方大都会——大上海的“大世界”,与重庆陪都的上清寺齐名。街上有家久负盛名的“南屏”电影院,时常放映美国好莱坞的经典爱情大片《魂断蓝桥》,还有那星罗密布的咖啡馆、酒吧、饭厅、商场。不时穿梭着美式敞篷吉普或“道奇”卡车,串起一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浮华世态中的热闹、繁荣之景象。
由于大量的援华美军以及物资的涌入,使这条街“全副武装”成了西式街。两旁的商店、街摊货源丰富,大多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其中不乏有一部份是美国兵每月领取的“给养”在此转卖,个别还是美军招待所服务员拿出来的“处理品”。男人的消费品主要有Camel(骆驼牌)香烟,“警报”酒;女人的消费品主要有Pounds(旁氏)雪花膏,Maxfactor(密斯费托)化妆品,最时髦的当数美国肉色长统玻璃丝袜,质地透明,虽是超薄型,却十分耐穿,套在脚腿上,显露裙衩处,美观、大方,东、西方习俗的亮点同收眼底。还有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Colgate(高露洁)牙膏,Safeguard(舒服佳)、Rolex(力士)香皂等。男人流行的时装是深色的长衫,女人靓丽的服饰是各种花色的旗袍,稍有讲究的就在裙沿镶上花边,打扮得楚楚动人。
因而这一条小小“天街”的两头,预示并存着一种双重的象征意义:则跨入“进口”,似乎是走向生活享受的天堂;且越过“出口”,可能会步入战争死亡的地狱。

烽 火 “鸳 鸯”
我常和我莫逆之交的复旦大学校友曹越华(校长吴南轩推荐到滇的战地译员、后为爱人的姐夫)、他的女友王德懿(国立交大毕业,后我的爱人就是她妹妺)、还有自己最亲爱的女友王德芬(有“南开中学淑女”之称),与烽火中的“岁寒三友”——非常要好的重庆南开中学同学蒲跃高(后在国家公安部)、周家骝(后在国家教委、“中国桥牌的先导”、我国著名的桥牌理论专家)、以及谢邦敏(后在北京中级人民法院任院长)、谢邦杰(后居美国)两兄弟、杨郁文、杨小捷(杨森的两个女儿、后居美国)等考入西南联大的学生在一起,有趣的是大家都在昆明西门外的附近租房,先后居于“金鸡巷”、“先生坡”。
除谈论国家大事,关心民族命运、研讨抗战前途外,我们时常三五成群,两兄弟、两姊妹等双双对对一起去郊游,迎着朝阳,送走晚霞,穿过显赫着昆明标志——相峙伫立的“金马”牌坊与“碧鸡”牌坊的金碧路,去晓东街“赶场”;还畅游闻名遐尔“翠堤春晓”的翠湖,踏青螳螂川、沐浴“天下第一汤”安宁温泉的龙气玉液,登高五华山,听圆通寺的暮鼓晨钟,上大观楼眺望“五百里滇池”, 逛文明街,领略“三市”(即夜市、春节儿童玩具集市、书市)所体现出的老昆明精华和古风民俗。
有时我们也要去光顾光华街上“第一中菜馆”的“海棠春”,景星街上的“小胖子烧鸭”,“仁和园破酥包子”,特别是品一个家乡人开办的“蜀香川菜馆”之麻辣佳肴。当地的名小吃有“过桥米线”、“炖牛奶”、“烧饵块”,一饱口福,使大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乐享青春紧张岁月难得的一点偷闲愉快。
1944年9月9日,这天寓意天长地久的吉祥美好日子,我与西南联大学生王德芬(南开中学同学)喜结良缘,在昆明巡津街美军豪华礼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校长梅贻琦亲临证婚。新婚燕尔,我们决定寻求或制作一种能见证结婚的信物,以示永恒的纪念。通过商量,想到了著名的闻一多教授。那天,我们结伴而行,去西南联大,恭请闻教授治印。闻教授常年身着一件褪了色的灰色的长袍,俊雅面容的两颊略蓄络腮,颔下飘曳着一绺美髯,一表学者风范,使人颇感亲和,毫无架子。在听我们说明情况后,他立即满口答应,还说了两句祝福的话语。不几天,就在我们送去的一枚牙象质料图章上用他擅长的钟鼎文雕刻出来“百年好合”四个大字,同时还刻上了以“甲申岁晏”结尾的边款,距今已经一个多甲子过去了,我仍然终身难忘。
昆明:是一座美丽、英雄的城市,天上人间都可圈可点,自古绝称四季如春驰名中外。她不但让世界感到有天然之春的气候、春的气息、春的气象;更使我觉得有人生之春的情感、春的情调、春的情怀,这一切都化作了青春的永恒。在此我度过了自己青春时代最宝贵的年华,直至抗战胜利结束。
日月如梭,往事似烟。以后,我的后半生融入了有“火炉”之称的重庆其火热生活之中。从解放起,一直在重庆市商业储运公司工作,曾任行政科长、教育科长、电大校长。长期担任市中区政协委员、民建支委委员、重庆市工商联咨议。
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还是在那“文革”疯狂的年代中,我这个解放初从香港放弃了去巴西做大亨,享受优厚富裕生活的机会,毅然带领全家回来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资本家”,由于家里墙上悬挂了几十年陈纳德将军送我的照片一瞬间被搜走,当作了“美蒋特务” 现场证据,遭到隔离审查和批斗。 

市民组织于2010抗战胜利65年专程在程君礼墓前祭奠抗战老兵

闻一多教授赠予我们那特别珍贵的“结婚证物”也被铺天盖地而来的“红海洋”席卷而去,直到后来落实政策,清仓退物时,我四处千方百计才打听到这枚象牙章的下落,被本单位车队队长用50元人民币买走,待自已准备用翻两番的高价买回找到他时,才知道并亲眼看到:已成了他叼在口中改装为的烟杆嘴子,正化作了吐出来的缕缕青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我痛心至极。 
改革开放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虽然自已此时退休,但却重焕出青春,仍老当益壮创办了重庆建兴财经培训学校,为第一任校长;还参加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子昂先生领导下的重庆市工商经济开发公司,任联络部经理,奔波于海内外,为重庆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奉献了余热。
   (文中图片作者提供)
 

作者近照及简介:

曹庞沛,1955年生于重庆,作家、楹联、书法、摄影艺术家,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重庆市楹联学会副会长,热衷挖掘南岸历史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问西东》片尾彩蛋里为啥没有汪曾祺?
梅贻琦在西南联大
文 | 父亲给我的三封信
21,在南开
重庆南开2023届高三九月考
“吉普女郎”:国民政府为何禁止她们与美军公然恋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