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图徽(人面鱼纹图)与护图徽(虎食人首)的对比分析

夏图徽(人面鱼纹图)与护图徽(虎食人首)的对比分析

一、商朝的护字徽

1、妇好墓出土的青铜铭文是微言文“护”

为什么我会认为“妇好”解释错了呢?其实在本人于202268日所著的《“双虎食人首”的起源解析:这种“双—单”构图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7400年的高庙遗址的“双凤朝阳”图》一文中就已经提出了“妇好”应该是“护”的观点,并提出高庙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双鸟朝阳图”就是“护”图徽的最早起源。

写完上文后,一直就觉得我的思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天忽然明确,商周青铜器上的“双虎食人首”图,实际就是夏族徽的演绎版。这个图,其实就是殷商时期的“夏”徽。

妇好墓青铜器铭文

甲骨文“守”和青铜铭文“护”

高庙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双鸟朝阳图”,属于图文性质,其含义由专职人员进行解说,这个解说就是“释图”或“按图说话”,即“微言图”;妇好墓青铜铭文是“文”,即“微言文”,其含义由专职人员解说,这个解说就是“释文”。所以中国的文字具有其独特的起源和发展逻辑。其由图到文,由文而字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

高庙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双鸟朝阳图”体现的是“双鸟”和太阳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护”,它衍生出来的文明观,就是“扈”“扈”“鹄”“古hu”的关系。

高庙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双鸟朝阳图”延伸到殷商时代,形成青铜铭文“护”(妇好墓青铜铭文),还形成了殷商文明内涵的“虎食人”青铜铭图。

青铜器耳上的“虎噬人首”纹(司母戊鼎)双虎食人首

2、商社(妇好墓)中的“虎食人首”青铜铭徽也是“护”铭徽

“双虎食人首”的青铜铭图的命名是传统命名。也有“单虎食人首”青铜铭图。这个“虎食人首”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虎食人首”的命名是根据图像直观而命名。这个命名是否是殷商时期的文明含义呢?不知道。直到商社(妇好墓)被打开,才知道“虎食人首”的文明内涵就是“护”。

青铜钺上的“虎噬人首”纹(妇好墓)

看商社(妇好墓)出土的青铜戉,伤命的铭文就是“护”字。所以这个青铜戉,是“护戉”,是商社(妇好墓)护国神器。

商社(妇好墓)是地穴式建筑,这是古人半地穴式居住习俗演变而来的建设社庙的习俗。国之重器,均收藏于神社。小日子建神社的文明习俗是承袭了中国的传统习俗。

对这种图案,有朋友总结说是“这种中间为主两侧翼护的构图模式至今依然长盛不衰”,中国传统的建筑理念也是沿中轴线两翼对称模式。

3、“虎食人首”之“食”是误解

                  殷墟青铜甗(祭祀遗物)

可以这样总结,就是发源于高庙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中太阳两翼鸟”的构图,演化成了文字时代的“护”字,这是中华文明的东流,在殷商时期形成“护”字徽和“虎食人首”铭徽。

“虎食人首”的“食”是理解错了。这种错误在殷墟出土煮人头的鼎后,更加难以纠正。

因为以上装着人头的青铜甗的出土,殷商被一类人群是做了“食人族”。其实,“祭祀用人头”证实夏文明的遗风。对于夏文明“祭祀以头”(夏者头也)的祭祀之风,我论述过无数次了。如果青铜甗中的人头不是用于祭祀而是用于食用,那么人头就不会遗留在青铜甗中。也有些人说“祭祀之后祭品会被吃掉”,对于这个认识也不知道来自何处?我参加的所有祭祀活动,祭品都是被丢弃的,没有人胆敢去食用祭品。也许有些不文明的族群有食用祭品的习俗,我不得而至。在早期祭祀活动中,会设立祖宗之尸处于祭祀之位上代替祖先接受祭祀,这个“祖宗之尸”是可以代替祖宗享用祭品的,这是“尸”唯一的特权,所以有“尸位素餐”的说法。

二、夏朝的夓字徽

1、夏图徽到文字夓(夏)的演变历程

这个话题我一直在讲,从未放弃过。夏图徽的源头,就是半坡时代的“人面鱼纹图”。

半坡时代的夏图徽“人面鱼纹图”

从具象夏、图文夏到文字夏的演变过程图

夏(夓)的造字逻辑

2、夓字的多种写法

甲骨文中的夏

甲骨文中的夏(殷商统治下的夏人:烈日下劳作的夏人。也就是夏天或夏季的夏

 我们在已知青铜铭文“夏”字有多挣写法。如《叔夷钟》中的“夏后”。

《叔夷钟》中的“剪伐夏后”

现存于美国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院商代“文夏父丁卣”中的青铜铭文“夏”就是“上日下頁”

3、本人对甲骨文“夓”的判断:在甲骨文中,“夓”字应该是“頁+攵”造型

我在本人所著的《“夏”归藏在一切与夏人有关的甲骨文中——兼论其他的什么字没有甲骨文一文中就提出【“夏”在甲骨文中的本字是“

+)】的观点,即在甲骨文中由【頁+攵】为主体组成的文字,都是跟“殷商统治下夏朝遗民”有关。

夏(夓)的造字法是“从攵,从頁,从臼。臼,两手;攵,两足;頁,人头”。我以前也说过“頭”是战国时代才造出来的字,战国以前没有“頭”,只有“頁”,“頁”就是“頭”。

实际上,在周朝进行了文字定型工作,完成了由“图文”和“微言文”到“文字”的演变。如周朝对夔、夒、夓进行了规范,从“文”和“微言文”将其分辨出来。甲骨文、金文都带有“图文”和“微言文”,而且很多“文”存在异写,周朝对文字的规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周朝作为夏朝的遗民,深刻理解“夓(夏)”的文明内涵。没有周朝,我们怎么会认识“夔”“夒”“夓(夏)”。

夔夒夓(夏)

4、“夓”被写作“夏”,是夏朝失去中原统治权后处于夏朝遗民被剥夺祭祀权

周朝为什么将“夏”写作“夏”呢?或者我为什么提出(“夏”在甲骨文中的本字是“

+)】的观点,即在甲骨文中由【頁+攵】为主体组成的文字,都是跟“殷商统治下夏朝遗民”有关。)的观点呢?只要考虑夏商关系这层历史蝶变,就很好理解了。

在商朝统治下的夏朝遗民,主要充作商朝的生产民,被剥夺了祭祀权。在“夓”字徽中,“臼”代表的是双手。在实际祭祀活动中,祭祀人有一个“双手向前上举起祭品、将祭品恭敬地敬奉给祖灵”的动作,“夓”中的“臼”,就是对这个“敬奉”动作的记录。那么将“夓”中的“臼”去掉,就是“夏”。在甲骨文中,去掉“臼”的“夏”,就是“頁+攵”的组合造型。也就是

+的造型在甲骨文中,与夏朝遗民工作有关的字,都会带有
+作偏旁。甲骨文中“夏季”的夏,就是借用烈日下劳作的夏朝遗民表达“夏季”。所以“夏季”之“夏”,也是与夏朝有关联的。

三、夓字徽和护字徽的思维共性是“以中为用”

从考古上追溯,护字徽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7800年的河南高庙文化,是“鸟++鸟”构图;夓字徽的起源要追溯到距今6800年的关中半坡文化,是“鱼+人面+鱼”或“羊角+人面+羊角”的构图。“鸟++鸟”体现的是鸟对日的护卫关系,“鸟”是为“日”服务的,所以是“太阳崇拜”;“鱼+人面+鱼”或“羊角+人面+羊角”体现的是鱼(羊角)对人的供养关系,“鱼(羊角)”作为食物是为“人面”服务的,“人面”即是“人灵”,“人灵”进一步升华成“祖灵”,所以“鱼+人面+鱼”或“羊角+人面+羊角”是“人灵(祖灵)崇拜”。

“人灵崇拜”来讲,秦岭以南的地区,在上古演化出“尸(夷)”。所以从“人灵崇拜”上对早期人群划分,就有秦岭北边的古夏人、秦岭南边的古尸(夷)人、东部的古日鸟人。日鸟是“鹄”,进入大漠草原后转化成“胡”;遗留东部的转化成“扈”“昊”“夋”。

半坡“人面鱼纹图”是以“頁”为中,组成“左耳鱼(或羊角)++右耳鱼(或羊角)”的构图,这种构图模式是“中+两翼”的构图手法,是夓图徽,演变成夓字徽,其原始文明含义是“人灵(祖灵)祭祀”;以高庙和河姆渡“左鸟++右鸟”的构图,这种构图模式也是“中+两翼”的构图手法,是护图徽,演变成护字徽,其原始文明内涵是“太阳崇拜”。

半坡“人面鱼纹图”在从图徽向字徽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由“耳双鱼(羊角)”到“耳双手”的演变;高庙和河姆渡“双鸟护日图”在从图徽向字徽的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日双鸟”向“子双女”的演变。

半坡“人面鱼纹图”与高庙、河姆渡“双鸟护日图”,基本构图原则的共性是“中”。所以“以中为用”的思维,是华夏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黄饮冰2022111日星期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民族虎崇拜 玄冥内司追魂局
商周共祖喾与古埃及公羊神
中国国家博馆馆藏青铜器龙虎纹青铜尊赏析
《探秘“海外藏”雕塑艺术》系列之三
本以为只是青铜,没想到却是王者
何尊(西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