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夏王朝 第二篇 第三章 古夏王国统治权力的分治和转移与女娲氏族的西迁

古夏王朝  第二篇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寰城叶家庙-庙底沟二期-夏城石家河-焦城

第三章 古夏王国统治权力的分治和转移与女娲氏族的西迁

距今6000年前,上古中国诸族呈现大分化的态势;从大约距今6000年以后,上古中国的分化趋势开始停止,兼并趋势逐步加强,形成六大地域集团(地域王朝),最终形成黄帝时期的超地域大统一格局。

上古中国主要族群迁移时间和迁移路线示意图(1

距今6000年到5600年中国上古六族原始分布(2)

 一、我所说的古夏王国,指考古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覆盖和影响的范围

在距今6000年以后上古中国形成六大地域集团,最早的“中国”出现在以陕州为中心的地域上,这就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以仰韶文化为标志的这个处于上古中国中部的上古集团,我称之为古夏王国,古夏王国政权,就是古夏王朝。

距今6000年∽距今5600年,是古夏王朝的早期阶段;距今5600年∽距今5300年,是古夏王朝的南北分治阶段;距今5300年∽距今5020年,是古夏王朝的权力转换阶段;距今5020年∽距今4495年,古夏王朝神农天子阶段。

1、华夏考古文化庙底沟文化的形成的回顾

距今6000年前后,以豫西、关中、晋南为中心区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兴起。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保持强劲的整合力,第一次对上古中国的西部、中部之诸文化进行整合,使关中、晋南、豫西豫中豫南、鄂北到汉江以东地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城邦共同体。这个以庙底沟文化为核心文化,统一上古中国中、西部和江汉平原东部的城邦共同体,就是最早的华夏氏族国家联邦。以后的华夏,都是以这个最早的华夏氏族国家集团为核心不断扩展而来。

在河南,有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年到8000年)及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到7800年)等先驱文化;在甘南、关中,有大地湾文化(距今8000年到4800年)接力发展;然后形成统一的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豫西渑池县仰韶村为仰韶文化命名地),在距今6000年前后形成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2、庙底沟文化的性质的回顾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以仰韶文化为主体,容纳西进的大汶口文化、北进的大溪-曲家岭文化、东进的半坡文化、南下的红山文化,汇于陕州(庙底沟)形成的。其族群主体是女娲氏和神农伏羲氏。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时期,女娲氏族与神农氏族建立夫婿关系,神农承袭伏羲之号,故称“神农伏羲氏”。

3、伏羲女娲氏族的形成与伏羲文化的是指是“女娲夫婿之族承袭伏羲称号”,女娲氏是本;伏羲氏依附女娲氏而流转

伏羲,既是唱响伏羲氏号的第一人的称号,也是承袭伏羲称号的后裔氏族的称号。如果理解了我说的中国上古的基本统治制度是氏族统治和封建统治,就自然会明白伏羲称号延续成百上千年的原因。

我也说伏羲者、夫婿也。伏羲文化的源头是夫婿文化。《帝王世纪》说:太皞庖牺氏经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天氏、无怀氏共十七主,历一千二百六十年。自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皞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天氏、无怀氏共15氏,皆承袭伏羲之号。为什么都承袭伏羲之号呢?因为这15氏都是女娲氏的夫婿之族。这实际上与上古“女婚男嫁”的婚姻习俗有关。女娲氏族的首领女娲与谁婚配,谁就是伏羲。伏羲实际上是依附于女娲而存在。只是在男性氏族时代,为了尊伏羲,再出现专门祭祀伏羲的伏羲氏族。少典氏就曾经“奉祭伏羲”而成为伏羲裔族。

大洪水和海浸叠加期间(距今6800年∽6000年),伏羲女娲处于鲁西南凫山,处海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才有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可能。第一代伏羲女娲传人创业的地点在鲁西南的凫山。

4、女娲氏与神农氏会于豫西陕州,融汇其他族群,形成以考古文化庙底沟文化为标志的古夏王国

大洪水和海浸结束后,女娲伏羲族群逐渐西迁。大约在距今6000年,女娲伏羲族群到淮阳之古宛丘。大约在距今5900年,女娲伏羲族群到豫西,与先期已经从关中半坡文化区域西迁到达陕州的神农族群、豫西其他族群一起形成了新的女娲伏羲群体以女娲为帝君、以神农为王君。

对于神农氏族的种族属性,我一直是以《列子.黄帝篇》的记载为准的。《列子.黄帝篇》说:【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句话说的就是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所谓“人面”,平面看是“人面”,立体看就是“人头”;所谓“蛇身”,就是蛇的身子;所谓“牛首”,就是人头的上面长双角,这个双角是牛角;所谓“虎鼻”,就是人面部的鼻子是老虎鼻子的形状。这样分析,那么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的中心构图元素就是“人头”(人面),其他都是附件。也就是说,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的图腾是“人头”(人面)加“蛇身”加“牛首”加“虎鼻”组成的,这个图腾,实际上也是夏图腾的一种类型。

神农氏与女娲氏的关系,我在《女娲不是大青蛙,媧者,女性生殖器也》一文中说过:神农氏的祖族曾经也是女娲氏的夫婿之族,承袭伏羲之称号,成为伏羲裔族。在承袭伏羲之称号的骨灰级别的15氏中,朱襄氏就属于神农系统。神农系统中与女娲联姻的可能就是这个朱襄氏。也有神农号朱襄氏的记载。所以神农氏族与女娲氏族的交集就在朱襄氏。朱襄氏之“朱”,也具有南方特色。神农氏的祖族是南方古华人(华尼尸人)糯农氏(农神氏),在距今7800年至7700年从湘鄂西沿古汉水经甘南迁入关中,形成古夏人神农氏。

二、在小冰期内(距今5600年至距今5300年)古夏王朝的分治和女权向男权的转移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间,由于气温下降,这个新的女娲伏羲神农族群一部分南下,形成神农体系;一部分继续留守中原,依然号称女娲氏。所以在小冰期里,古夏王朝形成了北女娲、南神农分治的局面。

1、小冰期里古夏王国的南北分治

在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降温期,女娲神农集团对北方采取守势,对南方逐步扩张进入到豫南鄂东北和江汉平原东部。在北线,建立了关中杨官寨古城、双槐树古城、郑州西山古城(距今5300年到4800年)等;在南线,建立了门板湾古城、叶家庙古城、石家河古城。南归发展的主要是神农族群。神农族群南下到鄂东北的随州和江汉平原东部的孝感,在随州诞生了新一代神农,在应城大富水流域建立了板门湾城,在澴川平原上建立了叶家庙城。

历史记载说神农氏,承袭伏羲氏王天下,实际是说神农氏承袭伏羲氏的称号,即神农伏羲氏。古籍记载神农氏是古城建筑者,神农氏时期古城林立,天下城国有达到了万级别。这个历史记载与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城池林立的考古发现在时间和事实上是契合的。

但是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具有神农传说和记载的随州地区,却只有生活遗迹,而不见古城建设。古城在哪里呢?鄂东北的澴川平原上有应城的门板湾古城和孝感的叶家庙古城,这几个古城孤独地分布于鄂东北,显然是与东部的一系列古城处于对立的局面。所以我认为叶家庙古城与板门湾古城是姊妹城,属于第一次南下时期的神农氏建立的城池。叶家庙古城是神农氏的都城——澴城。实际上,历史地看,随枣走廊是南下入澴川的古通道。随孝处于同一个文化板块。

2、古夏王国的权力转移:“神农氏代伏羲王天下”

神农氏的祖族起源于秦岭=桐柏=大别山以南的两湖地区,原本是华尼尸人农神(糯神或傩神)部。该族在南方的特色是发明了“糯的种植”,在鄂西和甘陕豫的特色是发明和推广了“粟的种植”。粟古称“稷”,“稷”是先楚语言,关中称之为“糜”,楚中谓之“稷”。神农族群在逐渐北移的过程中,深入到古夏人的生活地,自己也演变成了古夏人的一支,“人面鱼纹图”就是神农的图腾,神农族群的另一个文明标记是“华(日华,即太阳崇拜)”,在半坡时代演变成了“华(花)”。在伏羲女娲族群西返到豫西的时候,神农族群先期就已经从关中迁到了豫西,神农族群通过与女娲联姻,承袭了伏羲之称号;在男权崛起后,神农抛弃了伏羲的外衣,以神农称号王天下,也就是古籍所谓的“神农氏代伏羲王天下”。

受古气候变化的影响,神农族群经历了多次南北运动。神农氏北迁入中原创建的第一个文化是西安半坡文化(距今6800年到6300年),第二个文化是庙底沟文化(与西迁的女娲族群联合创建)。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女娲族群与神农族群组成婚姻联盟,神农氏为女娲氏的夫婿,承袭伏羲称号,是为神农伏羲氏。

大约距今5300年到5000年之间,女娲神农族群逐渐发生社会转型,社会性质逐渐由女性姓族社会转变成男性氏族社会。神农华夏在豫南和江汉平原崛起,坚持女权的女娲氏西迁(马家窑文化),遗留中原女娲氏演变成了有蟜氏。大约距今5000年前。神农氏不再承袭伏羲称号,以神农称号王天下。

三、女娲西迁与女娲中原遗民有蟜氏

1、甘南南佐遗址可能是女娲西迁的后勤保障基地

距今5300年,女娲氏西迁。这个期间,甘南的南佐古国的建设档次明显提高,这应该是女娲西迁到南佐古国,扩大了南佐古国的城市建设规模,随女娲西迁的当然其他文化族群,所以南佐遗址有诸多文化因素的表现。女娲可能是以南佐为基地,挺进西部的。

考古初步认为南佐遗址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确认这是一处黄土高原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中心聚落,碳十四测年距今约5100-4700年。

南佐遗址是距今5300年前后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专家们说这个遗址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这个遗址与女娲西迁正好契合。而且,我以前说在距今5300年的时候,处于冀中的古黄人一支也西迁了,但我不知道这一支古黄人去了西部什么位置。现在看来,西迁的这一支古黄人应该是到来甘南南佐,加入了女娲西迁大军的洪流。

2、中原有蟜氏

女娲西迁后,女娲在中原的遗民丧失了主体地位,演变成了中原有蟜氏。在距今5300年至5000年之间,女娲在西、神农在南,处于晋中南的姜人炎帝历山氏和处于山东的昊人少昊氏是最强大的两个族群。这个期间黄人黄帝天鼋氏的主体还在冀中,黄人轩辕氏在晋北,黄人少典氏在河洛。

历史记载炎帝和有熊出自少典氏和有蟜氏的联姻,大概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少典氏与有蟜氏联姻的后代,嫁到姜人去的一个儿子就是炎帝历山氏,在新郑继承少典有熊国国君的就是少典有熊氏。因为少典奉女娲氏之命去山东凫山承袭祭祀祭祀伏羲的职责,所以少典东迁到来凫山,少典氏建立的有熊国国君就由有熊氏担任。这些我在《女娲不是大青蛙,呙者,女性生殖器也》一文论述过。

四、女娲西迁形成了西部马家窑文化

我已经多次重复,马家窑文化是古夏人文化,不是古羌人文化。距今约5300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族群(女娲及其附属族群)一部西迁,在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生活。所以,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

庙底沟彩陶纹饰以“曲”为特色,体现出漩涡纹的原始态。马家窑文化继承了庙底沟旋涡纹,同时产生新的蛙纹。正因为在马家窑文化出现了蛙纹,所以有些学者把女娲崇拜与青蛙或蟾蜍崇拜联系在一起,以青蛙或蟾蜍来解释女娲崇拜。呙是女娲文化的根,不是蛙,所以把女娲解释成大青蛙或蟾蜍是错误的,只能说“青蛙”或“蟾蜍”是晚期的女娲文化的演化。我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女娲不是大青蛙,呙者,女性生殖器也》。

作为女娲晚期文化的马家窑文化,也的确体现了对庙底沟文化的继承和西部特色的演化。

女娲文明标志“涡”,对女娲大洪水历史的标记(3

呙,女性生殖器,女娲的文明标记之根(4

马家窑文化青蛙,女娲文明在西部的演化(5

马家窑文化蟾蜍,女娲文明在西部的演化(6

马家窑文化人面、巫、青蛙与女性生殖器呙的联合体组成的马家窑文化时期的新女娲族徽(7

马家窑文化的夏(夓)族徽(8

黄饮冰2024421日星期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庙底沟文化控制区域是女娲神农氏国联邦,即古夏王朝
从“民族”的定义出发,我们中华民族——6500年!确定
遥想女娲当年,是在哪里补天呢?她的后裔们,于今又都在何处呢?
黄帝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帝系,而是两个不同的帝系,都称黄帝
伏羲文化的产生与传播及继承与发展
伏羲时代就是一个王朝的八大理由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