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中心论》新二十五 中国古人的迁移和文明传播简史

《中国中心论》新二十五 中国古人的迁移和文明传播简史

|黄饮冰

人类是地球环境巨变的产物。这个地球环境的巨变,包括地球气温的巨变、地球地理环境的巨变等等。人类的进化链总体是延续的,从低等灵长类、高等灵长类、古猿、人猿、猿人、智人到现代人。但是这种延续在某一地域来讲,就有中断的情况发生。所以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必须充分考虑地球环境的巨变这一现实。在人智未开启前,地球环境的巨变起决定性的作用;人智开启后,人类才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人智驱动力才逐渐显现作用。

一、古人类和古文明迁移的原因           

(一)温变

在自然状态下,温变本身会引起人类的南北迁移运动。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地方生活久了,也会形成一个人群适应的温度区。随着温变就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温度升高,人群就会向北移动。温度降低,人群就会向南迁移。他们会一直迁到各人群适应的温度区为止。

(二)洪水、海浸、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

温变带来的是地球气温的变化。冰川期和温暖期就是温变的结果。气温升高、气温稳定和气温下降以及各种极端气温,都会给人类巨大的影响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消亡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决定着文明的兴衰。

温变带来的还有地球水环境的变化。水环境的变化决定着生态环境的变化。水环境的变化还可以导致地壳受力的变化,引起地壳的升降,地壳的升降又可以诱发地震和各种地质灾害,最后又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

在没有诱因的情况下,地震和火山喷发也会有规律地进行着,古人类的主要分布地带,如两湖、湖南、江淮、长江下游、东北等地,都避开了地震带,这是古人有意识适应性选择的结果。

传说中黄帝死时发生“地裂”,此时黄帝处于涿鹿之阿,即涿鹿山下的平原上,黄帝不幸,当时正处于地震带上,且正巧发生了地震,所以黄帝的死因应该是地震导致地裂。

洪水对于古代中国来说,是经常发生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地理构造。中国有很多独立的环形地理构造,在末次冰川期内这些独立的环形地理构造对人类躲避冰期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但温暖期到来后,冰川融化和雨水增多,却会产生很大的伤害,因为排水不畅,洪水囤聚流不出去,带来的就是毁灭性的灾难。如四川、关中、中原、江淮、两湖等地区,都是独立的地理构造,在出水通道未形成前,就极易发生洪灾,而且很长时间内洪水不退。特别是整个河北、河南和江淮地区,容易形成内涝,因为黄河、淮河的下海通道在古代经常不通畅,下海通道经常被淤塞堵住了。中国还经常发生因为海水顶托导致洪水不退,也经常发生海浸。古代黄河下游有九条逆河,什么是“逆河”呢?就是海水倒灌之河流。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钱塘江大潮,就是海水倒灌形成的。逆河的形成,与中国东部海拔低有相当大的联系。

而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能够形成洪水,但是不易形成内涝,洪水不会长期囤聚而不走。所以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洪水,是漫灌式的洪水,洪水可以漫灌到大地上,但很快就会消退,洪水下海顺畅。

世界的洪水传说,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洪水突发且很强烈,二个是洪水波及面很大且较长时间不消退。这个长期不退的洪水,只能发生在中国。所以大洪水的传说的发源地是中国,而不是其他的地方。

(三)长江水道的形成对南方文明的影响

长江三峡水道的形成,与温变、地震和水灾有关。温变、地震、水灾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温度相对升高,雨水增加,冰川加速融化,洪水就会频发。水量增加囤聚在四川,就会诱发那里的地震发生。地震发生,对三峡水道的形成又是一个加速作用。

1、距今5000年以前,根本就没有长江存在

在距今5000年以前,长江三峡没有形成,川水与鄂水之间没有贯通起来。所以我一直在说,距今5000年以前,四川盆地(成都平原)是一个古老的大湖,这里可能就是西海。成都平原上的文明不超过距今5000年,成都平原不是文明的起源地,判断的依据在于此。

两湖平原的中心部位,是两湖分居,湖北是古云梦泽,湖南是洞庭湖,也可能洞庭湖本身就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云梦古泽的水道在武穴到九江处被隔断,导致在长江未贯通前,云梦古泽也是一个独立的古湖泊。

九江以下现在是鄱阳湖。但在长江水道未贯通前,并没有鄱阳湖,是湖泊沼泽地带,有九江或三江水道入海。姑且把鄱阳湖也算一个独立水系吧!

再往东到江苏浙江安徽了。吴越之间是太湖水系,太湖同样是一个独立的水系。太湖古称“震泽”,这里远古有五湖分布。古代的所谓“三江五湖”,实际指的是吴越之间的水系湖泊分布情况。安徽是巢湖水系,巢湖古称是“澎蠡”,真正的澎蠡应该是巢湖,而不是鄱阳湖。

所以,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长江一线,存在多个独立的水系:四川古湖水系、云梦古泽水系、彭蠡水系、震泽水系。长江水道没有贯通起来。距今1.3万年后到长江水道形成前,南方的古文明基本是环绕这几个古湖而分布的。

2、文明在两湖地区发展壮大,得益于四川古湖的保护

距今5000年前没有长江,对两湖平原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保护作用。末次冰期结束后(距今1.3万年),随着温度升高,在西部很容易形成很强的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西部的冰融性洪水和雨水性洪水被四川拦截而留在四川,对两湖地区不会带来巨大的冲击,两湖地区只有本地区的雨水性洪水产生影响。正是这个原因,中华文明首先在两湖地区发展了几千年。

相比之下,由于上游没有四川盆地这样的地理构造存在,西部的冰融性洪水形成后是直接由西向东冲击,加上各地区的雨水性洪水和东部的海浸一起作用,对中国青甘陕豫以至于江淮的地区古人形成过多次的灭顶性灾难,这一区域的早期文明经常被毁灭。特别是距今7800年到距今6000年这个期间,洪水和海浸一起发生作用,从华北、河南山东、江淮一直到中国东南在海水中浸泡了上千年,对古文明的毁灭力很强大。

3、长江水系贯通后,南方文明主体北移

在末次冰期内,由于水量小,长江沿线的各个水系并无干扰,各个古湖的规模也不大。在距今13000年的时候末次冰期结束后,巨大的影响就来了。

看地图,青藏高原东缘的几条河流,都是向南流的,这些河流没有进入四川。所以金沙江同样也应该流入云南,四川只接受岷江一类河流的水注入,水的加入和水的蒸发基本维持平衡,所以四川古湖不大。

问题在于,金沙江处于四川的西南边缘,只要发生意外,就会改道流入四川。我一直推测,在距今13000年的时候,由于西部强烈的冰融性洪水的作用,在四川云南边发生了一场地震,金沙江改变了流向,折转入了四川。金沙江进入四川,彻底改变了四川水情。四川古湖水位迅速升高,由于此时三峡水道没有形成,川水只能囤聚在四川盆地,此前成都平原上如果有人类居住,也被毁了。实际上在末次冰川期内,四川盆地上是不可能有人居住的,因为冰川期成都平原也应该是沼泽地带或冬季被冰川覆盖。

川水囤聚,就会诱发地震。青藏高原东缘、古三峡地区均在地震带上,没有诱因也会经常发生地震,何况现在囤聚了大量的水。在川水囤聚到距今5000年到4500年之间,古三峡地区的地震终于爆发了,而且可能是接连发生地震。这样古三峡水道逐渐地被打开了。

大约在距今5000年到4500年的时候,三峡水道逐渐贯通,但三峡还是很狭小。川水开始向东进入云梦古泽(洞庭湖)。四川盆地水量减少,成都平原显露出来,成都平原上的宝墩文化开始出现。宝墩文化是蜀文化的源头。而宝墩文化的主要源头来自岷山(岷江上游地区)的营盘山文化(距今5500年到6000年)。当然,在成都平原显露出来后,成都平原四周的山地里的原居民都会有人出山进入成都平原,蜀文明就是在这种多成分的融合下逐渐形成的,到三星堆时期达到盛期。

川水下到两湖,导致的结果是云梦古泽扩大到极致,这个时候云梦古泽和洞庭湖就合二为一了。江汉平原上的古华人就会向外迁徙,四川成都平原就是其中的一个迁移方向。处于江汉平原和鄂西的文明程度较高的原居民,会有人口向成都平原迁移。所以从文化上讲,蜀文明的文化源头在江汉地区。

川水的冲击在两湖地区引起了很大的变化。一个是在距今4600年的时候,石家河文化兴起,屈家岭文化消落了。二个是湖南澧阳平原上的古城如从大溪文化到屈家岭文化都很发达的城头山古城,到这个时候就不可能存在了,所以在石家河文化时期,城头上就被废弃了。湖南地区的古人口和湖北地区的古人口再次发生了分离。文明的中心从城头山转移到了江汉平原中北部的石家河,湖南退回蛮荒,稻民又演变成了山民。

大约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之间,强大的川水终于冲击出了宽阔的三峡水道,巨大的洪水下达两湖地区,石家河文化也消失了。两湖地区巨大的洪水把武穴到九江地段冲开出了宽大的河道,两湖之水呼啸而下,水夹带着大量的河沙进入九江以下,泥沙逐渐的沉积导致了鄱阳湖的逐渐形成。九江也逐渐拓宽为一江。

九江到大海之间本来就没有阻碍,洪水迅速东进到吴越之间,对这里的良渚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良渚文明在太湖地区的消失,转向现在的长江以北。本来是海湾的太湖在这个期间形成封闭湖泊,与大海隔离开了。

距今4200年到4000年长江形成了,带来的好处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冲积平原,陆地向大海延伸了不少。问题是这个时候南方变得更加炎热,泛滥的洪水导致大气更加潮湿,蚊蝇滋生,虫蛇横行,沼泽密布,南方的生态环境恶化到了极致。整个长江一线的文明,整体向北迁移,如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环太湖平原上的文明,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几乎彻底消失。

因为此期间黄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地区,即中原地区,洪水消退,正温暖湿润,具有了承载大量人口的能力,而且经过几千年西部冰川的消融,西部冰川萎缩到了极致,很难再形成巨大的冰融性洪水冲击中原地区;海上冰川融化对海水的影响也逐渐微弱,海岸线基本稳定下来,东部海浸也基本没有发生。所以距今4000年后,文明在中原以至于江淮之间稳定发展。

这个时候中原和江淮地区应该适宜于种植水稻,至少在黄河下游和淮水流域应该种植大量的水稻,而且大量的旱作作物也在普遍种植。即水旱两作模式在中原及江淮地区得到推广。其中,中国人也很有可能培育出来新品种——大麦和小麦,这是夏文明兴旺发达的农业基础。

二、古人类的迁移、路线和古文明的分布

对古人类的分布和迁移,本文从末次冰期开始讲起。末次冰期以前的迁移,我在前面的文章讲过了。

(一)第四纪末次冰期内古人类的两次分化

 1、在距今70000年到13000年的末次冰川期内,中国的古人口发生了一次南北分化:南方的华尼人与北方的华尼安人的分化(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南北分界)

从目前的考古来看,北方有代表性的遗址,有中国西部——甘肃秦安大地湾,有中国东北北京地区的山顶洞人,还有华北的泥河湾遗址。但是连续贯穿整个末次冰期的遗址,是甘肃秦安大地湾。

大地湾遗址开始于距今60000年,结束于距今5000年。大地湾第13文化层形成于距今6000020000年,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这是中国北方文化一直延续的一个点。

如果把燧人氏当作北方主体族群的话,燧人氏的主要居住区,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地湾。所以我把大地湾看作是末次冰期内北方人口的大本营,是末次冰川期内北方人口的总来源地。

根据中国的传说和中华文明烙印性的文字,我把大地湾人命名为“华尼安”人,燧人氏是华尼安人的主体族群。在末次冰川期内活动于北半球高纬度区域的族群,如活动于北亚、中亚、西亚、欧洲及北非的古人,都应归属于华尼安人。

华尼安人来自泛滇黔地区的华尼人。在距今70000年到60000年之间,因为印尼超级火山爆发,一部分华尼人北迁到大地湾。

2、古华人和古胡人的分化

在距今20000年前或者更早,中国南部人口发生了一次东西分化:华尼人和胡尼人的分化。南方的西部为古华(华尼)人,两湖、江西为古胡(胡尼)人。古胡人持续向东发展进入东海古大陆(姆大陆),还演变出胡姆人。河姆渡人就是胡姆人的后裔。古胡人和古华人的一度生活在泛滇黔,属华胡原始群。

(二)距今20000年—13000年(末次冰期盛期是距今2.1万年到1.8万年)

距今20000年到18000年,南方的湖南玉蟾岩人和江西仙人洞人先后发明了陶器,后发明了古栽培稻种植。以陶器和种子为标志,最早的人类文明出现于中国南方。

在距今20000万年到13000年,大地湾第四期文化出现。在大地湾第4期文化层,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这个现象说明,在陶器发明后和种植业发明前,南方有少量人口迁移到了大地湾,带来了陶器制作技术。

这个时期,北部的华尼安人依然传统地过着渔猎采集的生活,他们主要捕获的动物是羊和牛,或许这个时候华尼安人也驯服了马,已经开始在西部和北部的草原上驰骋。南部的胡人种植水稻,华人种植旱稻。

华尼安人崇拜火与羊,华人崇拜火、蛇龙和虎。胡人崇拜太阳、鳄龙和鹄。水稻的原始名称是“谷”,旱稻的原始名称是“秜”。

距今13000年前,华尼安人通过白令海峡进入了美洲。美洲人类历史开始。

(三)距今13000年到9000(第一次洪水泛滥期,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期)

由于青藏高原的保护,在冰期中国这边的冰川活动并不剧烈,气温会下降(泛滇黔地区气温不会下降)但比其他地方温度环境优良,也不会形成大陆冰盖,冰川存在于海拔2600以上,部分高山会形成山岳冰川。

距今13000年前后,在中国第四纪冰川期结束,气温回暖,进入温暖期。其他地区还在冰冻中。其他地区的末次冰期结束时间在距今12500年到10000年之间。

由冰川期进入温暖期,是一个温度突变的过程,即温度突然就升高到一定的程度。这个突然升温,让冰川迅速融化,会在短期产生大量的冰融性水。由于中国的冰川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其他地方的一些高山上,所以西部地区和一些有冰川的高山下的地区,首先受到突发冰融性山洪的影响,这个影响是灾难性和毁灭性的。对于西部地震带上的一些地区,还会诱发地震。如青藏高原东缘、四川西部和四川西南、云南等地,会发生地震。如金沙江(古黑水)本来是从青藏高原东缘流入云南,经中南半岛流入南海的,但在距今13000年左右,因为地震改变了流向,流入了四川盆地。

1、第一次洪水泛滥期

由于突然气温回暖,在距今9000年以前,冰川迅速融化,雨水突然增多,所以从距今13000年到9000年,是第一个洪水泛滥期。先是西部发生冰融性洪水,接着是雨水性洪水和冰融性洪水一起作用,最后还加入了海浸。

由于水量的增加,导致大地受力变化,洪水泛滥期还夹杂着大地震、滑坡等灾害。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冰川期,各个水系都萎缩了,原有的河道和下海的水道都消失了。所以这个时期的洪水、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是分区域爆发的。中国大地上各处的古文明都遭受到剧烈的打击。

这个时期,中国各大地理区域都有大湖泊形成。在长江一线,四川盆地之成都平原形成了四川古湖,两湖地区形成了云梦古泽。黄河、淮水的下海通道没有形成,中原、鲁西南以至于江淮之间,沼泽和湖泊遍布,内涝严重不退。

2、北方西部和中部华尼安人北迁

由于气温升高带来的洪水和地震及地震引发的河流改道,中国西部的古文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由于他们已经习惯了低温生活,不适应高温,所以劫后遗民们会向北迁移。

这从大地湾遗址可以看出来。大地湾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文化的特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说明新的人群因素加入,彻底改变了大地湾的原始文化。

从距今13000年起始,中国西部的华尼安人就开始了北进的征程。西部的华尼安人是最早开始北迁的中国古人。此时冰川期刚刚结束,中国西北严重沙漠化还没有得到改善,华尼安人主体是向北迁移到大漠草原,进入北亚,一部分华尼安人经北亚辗转西进入欧州。此时期沙漠冰川的融化也可能使沙漠边缘一些地区的河流和草原得到一定的恢复,不排除有华尼安人进入到中国西北的沙漠边缘地带生活。

大约在距今9000年前,随着黄河、渭水上游的冰融性洪水与本区域的雨水性洪水累积在一起冲击到中原地区,对中原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原古文明遭到毁灭。所谓的“河图洛书”,就是中原的原居民——华尼安人的文明成就,后来重新出土,成为了伏羲文化的源头。

中原地区的幸存的华尼安人是最后迁移的一批华尼安人。这个时候中国西北和中亚、西亚的环境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沙漠草原和沙漠绿洲大量出现,所以不少来自中原地区的华尼安人直接西进到西域和中亚、西亚和欧洲南部,成为这些地区的早期居民。

河北省徐水县成南头(距今105009700年左右)、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最新鉴定为距今约10300-8700),都是在距今9000年前后消失了,消失的最后时间,就是他们被洪水淹没的最后时间点。至于什么时候被淹没,跟各文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程有关。

3、南方西部的华尼人北迁和东迁

由于气温升高带来的洪水、地震和河流改道的作用,滇黔高原上的古华尼人,在距今13000年以后陆续向北和向东迁移。一支沿四川古湖西缘和青藏高原东缘的草原地带北迁,最后进入到甘肃大地湾一带,填补了大地湾的人口空缺。一部出武陵山和南岭下到两湖地区。

南岭以南的人口,也会向北迁移以避高温。

这个时期东部沿海人群和东海古大陆上的人群的生活因为海浸的原因遭受影响。

(四)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候平稳期)

距今9000年到8000年,气温趋于稳定,文明得到恢复。这个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文明开始复苏兴旺起来。如大地湾文化、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到7800年)、彭头山文化(距今9000年到7800)兴起。这些地方的主要人口来自南方。

这个时期,西亚早期文明开始现出端倪。从西亚早期文明养羊看,西亚早期文明的创造者是来自中国的华尼安人。

这个时期,华尼人和留住中国的少量华尼安人在渭水上游形成了古夏人(华尼夏人,简称尼夏),古夏人出现在中国西部。

古夏人分3支。一支为尼夏(大夏)。大夏人居中国西北。这一支经西域越葱岭进入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和环地中海地区,成为这里的新主人;一支为西夏(戎夏),一直雄踞中国西部,是中国西部诸多族群的最早源头。一支为东夏。他们开始处于甘西、陕南、豫西地区,后经秦晋高原如河北新乐,再经新乐入雷泽,形成女娲伏羲支系。

这个时期,古胡人和华尼人在两湖地区形成了古华人(华尼尸,简称尼尸)。沿海居民依然为胡尼人。胡姆人还生活在东海内的古大陆上。

(五)距今8000年到6000年(第二次洪水泛滥期,地质灾害频发期)

在距今8000年到6000年为高温期。西部冰川和海上冰山再次加速融化,出现高于现在25的海平面。这个时期洪水、地震和海浸一起,给中国的古文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但是中国西部文明(仰韶文化)和两湖文明(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因为地势高走向了兴盛。

这个时期中国人群进行了再一次的组合和分化。中国以外的古人口同样也进行着组合和分化。

    1、大夏人西迁

距今7800年的以后,由于洪水和海浸的影响,中国古人口不断地向北、向西部的高处迁移,又一次引起了古人口的西向和北向的连锁迁移。大批的尼夏人(大夏人)越过葱岭进入中亚、西亚、南亚,更远的到达了环地中海地区。尼夏人的进入,融合了先期进入这些地区的华尼安人,建立了从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及南亚次大陆到中国西北的大夏文明圈。

因为这个时期雨水足够多,沙漠干旱地区的环境也得到了优化,为文明西移创造了条件,而中国东部大量的地区变成了大海,人口生活地域萎缩到了极致,人口也不得不西迁。中国东部只有海中高地上有人口遗留,容量有限。

2、东部岛民出现,伏羲文化在鲁南凫山诞生,太昊文化在太沂蒙地区诞生

这个时期,中国东部沿海和东海古陆(姆大陆)文明几乎被灭绝,少量人口迁移到了中国东部的水中高地上。有两个字很形象,一个是“凫”,一个是“島”,就是海水中的陆地,鸟栖息的地方,人和鸟在这些地方同居。如泰蒙沂山区、鲁西南丘陵地区、江浙高地,都有人口居住。

距今6800年前后,豫东山东处于海中,人们生活于水中高地上。水中高地上的旱作农业基本毁灭,岛民们重回渔猎捕鸟的原始生活状态,伏羲出现,重新教人们渔猎捕鸟技术。中国东部水中之洲上的伏羲文化在鲁西南的凫山兴起,正是这次大洪水催生了豫东鲁西的伏羲文化。

由于东海古大陆完全消失,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到5300年)在东南沿海的浙江余杭河姆渡出现,河姆渡人是古东海大陆遗民。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到)在环太湖地区出现,马家浜文化在距今4000年发展成为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到4000年),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后李文化(大约距今8500——7500年)、山东滕州的北辛文化(距今7300年~6300年)最终被洪水淹没了。只有大汶口文化(太昊文化,距今6300年到4500年)因为处于泰沂蒙山区,坚持到距今4500年被龙山文化代替。

3、东北黄人开始形成

这个时期河南舞阳的贾湖文化(距今9000年到7800年)消失了。这个时期东北的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年到7400年)出现。黄人在中国东北开始形成。兴隆洼文化应该来源于贾湖文化。作为种植水稻的族群,贾湖人来自南方的湖南,可能与彭头山是姊妹文化,一南一北,相互照应。贾湖文明消失时,正好裴李岗、老官台、兴隆洼兴起,所以不排除贾湖人向这三个方向迁移。

河南新郑有裴李岗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陕西华县有老官台文化(距今80007000年)在距今8000年出现、在距今7000年走向了消亡。

4、西部南北文明均走向发达

距今7000年的时候,西部(甘肃省到河南省)仰韶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兴起。在大地湾,7000年—5000年进入仰韶文化时期了。距今6800年到6300年,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出现。仰韶文化成为了中原主体文化。

这个时期中国南部平原上的文明消失。如彭头山文化在距今7800年消失。南方居民撤向四周的山区,南方山地文明兴起。如湖南的大唐文化、高庙文化(距今7800年到6800年)、鄂西和江汉边的城背溪文化(距今8500年到7000年)兴起了,之后大溪文化(6400年到5300年)兴起。

南部和东南的稻作文明并没有毁灭,无非是从平原转移到了山边或高地上。

大溪文化包括重庆巫山瞿塘峡南侧的大溪文化遗址,以及湖南、湖北的10多处遗址。在距今6000年以前,最早的城池在湖南城头山(距今6000年到4800年)开始建筑。实际上,距今7000年前就有人在城头山上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另一个湖南代表性的遗址是汤家岗(距今6000年),也是一个古城遗址。这说明大溪文化已经进入了两湖平原,表明南部洪水在距今7000年到6400年之间就在逐步消退。

从目前的考古看,处于武陵山中的高庙,没有稻作农业存在的迹象。所以我判断,这个时期的高庙,是专门的神职人员居住的地方,是祭祀之国。高庙的神职人员接受其他稻民的供养。说明这个时期,祭祀宗教已经专业化和专门化了。

在距今6400年到5300年,最早的稻田出现在城头山。

在距今6300年前,以城头山为代表的众多城国开始在两湖平原上组建。最早的城国是城头山,城头山的筑城时间可以早到距今6300年。

在距今6000年以前,即在青铜时代到来之前,中国人玩着玉器、用着石器、木器、篾器和陶器,在发达的稻作农业和水产捕捞业的支撑下,进入到了城邦国家时代。

5、雅利安人出现在西方

距今7500年的时候,从中国西部北进的华尼安人,在以高加索为中心的欧亚广大地区生活着。西方历史上开始有华尼安人(雅利安)的传说。

6、伏羲文明的代表——《连山易》诞生

《易》有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在这个洪水期,居住在海中之州上的人们,看到的除了水,就是山,想方设法的就是山相连,所以为《连山》。《海经》就是《连山易》。

(六)距今6000年——5000年(气温下降期,距今5600年到5000年是一次小冰期)

1、雅利安人西进入北欧、西欧和南下

距今6000年的时候,处于欧亚之间高加索地区的华尼安人进入欧亚大草原,在欧亚大草原,特别是乌拉尔一带,华尼安人逐渐演变成了西方历史上的雅利安人,成为了游牧民族,活动于广阔的欧亚大草原上。使用青铜、马拉车的雅利安人,开始了影响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历史进程。

大约距今6000年前后,少量雅利安人进入北欧和西欧,与这里的尼安德特人的后裔马尔特人或日耳曼人融合,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的北蛮人——泛日耳曼人。

距今5600年到5000年,雅利安人开始陆续南下。

2、大夏文明在西亚和环地中海地区发展起来

距今6000年左右,苏美尔城邦在西亚出现。随后古埃及城邦登上历史舞台。苏美尔和古埃及的出现,标志着尼夏文明圈在外西域形成。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都属于大夏人。

3、中国洪水消退,神农文明的代表——《归藏易》诞生

距今6000年的时候,中国的洪水和海浸开始消退。引起第二次大洪水消退的首要原因,是距今6000年左右的一次大地震,大地震发生在鲁西南,这次地震打开了中原洪水的下海通道。所以中原地区的大洪水的消退是从距今6000年开始的,豫西摆脱了洪水的控制,中原地区的新农业文明首先在豫西兴起。我说真正的神农氏距今5900年兴起于庙底沟,就是这个道理。

洪水消退的第二个原因,是距今5600年到5000年,气温短暂下降,海平面回落,大洪水彻底结束。中国东部的平原大地显露出来。重新从海水中显露出来的东部平原大地,河流湖泊纵横,把平原大地分割成无数的“陆洲”。所以这个时期的地貌,就一个“洲”字可以形容。当然,“周”字也是“洲”的意思,所以说“周”来自东部,是东部的语言,是有道理的。

显露出来的平原大地就是“大荒”,所以这是产生《大荒经》的时期。流水消失于大荒,万物归藏于大荒,故《大荒》就是《归藏》。

这个时期人们生活于“大荒”之上,农业就要再度兴旺,神农氏应运而生,重新教人稼穑。神农氏的业务推广到了中国大部分地区。

南方的农业文明一直就是持续的,所以我说中原神农氏来自南方,即江汉地区(鄂西鄂北)。从整体看,豫西南和鄂西北是一个文化区,即神农文化中心区。

4、中国古人和古文明的再次分化组合,神农文明第一次统一中原、江淮和江汉

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主体为5500年前)在辽河上游走向兴旺。当然,红山文化最旺盛的时代是距今5500年前,这与距今5600年到5000年气温短暂下降是互相应证的。红山文化族群是农业族群,气温下降对农业不利,所以红山文化的主体时代是距今5500年前。以后温度下降,红山文化就进入了萎缩期。

距今5600年的时候,两湖地区有一支人群进入到了东部。距今5600年到5300年,东部出现凌家滩文化。

距今5300年的时候,河姆渡文化消失了。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到4000年)在环太湖诞生。长江下游及江浙文明统一于良渚文化。

距今5000年前后,仰韶文化衰微了。山东和江淮之间的大汶口文化继续发展着。但是在距今5500年的时候,大汶口中期文化开始。这是一个显著地变化,与降温有关。

从大汶口中期文化遗存的墓葬头大多朝东或朝北和大汶口早期文化遗存的墓葬头主要朝向为东,也有朝向北的的情况可以看出,说明大汶口人本身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北方来源,一个是东方来源,因为古人墓葬头向要向着家乡的方向。早期的大汶口人主要来自东方,少数来自北方。

中期的大汶口有很多的北来人口,导致大汶口人口中来自东方和来自北方的人口几乎相等。大汶口晚期的头向一般朝向东,说明在大汶口晚期,人种融合已经完成,风俗习惯以大汶口原本的风俗习惯为准。

但是在大汶口晚期,胶东半岛的部分墓葬头却盛行头向西或西北的葬式。说明西部人口进入到了胶东半岛,这部分西来人口保持了独立性。

从时间看,大汶口来自北方的人口,主要来自红山文化。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距今6300年)到中期(距今5500年),红山文化一直对大汶口文化在施加影响,在中期影响达到最大。但这个影响并没有达到改变大汶口文化的程度,所以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和中期,红山文化人口没有整体南下入山东。距今5600年到5300年,东北的黄人在小冰期的影响下才整体南下,因为黄人是农业族群,降温对农业不利。

红山文化是黄人文化,黄人之帝是黄帝。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和中期是太昊文化,晚期是少昊文化。这个少昊是“修太昊之法”的凤姓少昊,不是后来的姬姓少昊。少昊是在充分融入太昊彻底接受了太昊文化之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成为山东的主体族群的。少昊崛起,太昊就衰微了。山东和江淮之间,两昊并存一直到黄帝族群主体入山东、杀两昊而封自己的长子清为少昊统领东方为止。以后所说的少昊,就是黄帝系之少昊了。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个历史的转换。

到距今5300年,两湖地区的大溪文化被江汉兴起来的京山屈家岭文化(距今5300年到4600年)代替。在屈家岭文化时期,筑城而居成为了普遍的行为。此期间长江中游的土城,主要分布在澧阳平原和江汉平原上,说明这个时期两湖地区的城邦已经形成了两个集团。东北方向是神农集团,西南方向的是王母集团。

这个时候文明的中心已经开始转移到了江汉平原上。两湖文明逐渐统一于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是早期神农文化。最早的“黑陶文化”起源自屈家岭文化,从“黑陶文化”看,龙山文化、良渚文化中的黑陶文化,总根在江汉地区。整个江汉、中原、良渚、山东和江淮,最后统一于黑陶文明。我的看法是黑陶文明是神农氏文明的象征,历史和传说说神农氏为天下“共主”,“黑陶”就是信物。“神农氏为天下共主即天子”,是信史。

在距今5900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在豫西陕州兴起。但是庙底沟类型在豫西地区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就消失了(证据是庙底沟类型文化存续时间不长),原因就在于距今5600年到5000年气温短暂下降,庙底沟人南下到了江汉地区。这从庙底沟类型对江汉地区的影响可以看出,但庙底沟类型对湖南几乎没有影响,所以我判断庙底沟人进入了江汉地区,并融入了江汉。距今5300年屈家岭文化崛起,就可能是庙底沟类型文化和大溪文化在江汉地区融合的结果。这个时候湖南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

(七)距今50004000

在距今5000年开始,气候总体趋于温和,但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发生了一次降温事件,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发生了一次极热事件。

距今5000年前,雅利安人进入部落联盟阶段。这个时期处于黑海的一支雅利安人进入小亚细亚,另一只进入了巴尔干地区。雅利安人开始对大夏人展开攻击。在大夏人面前,雅利安人被称为是“蛮人”。

距今4900年的时候,一部分神农族群从江汉地区重新回到庙底沟,开创了庙底沟二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就是中原地区最早的龙山文化,实际是北进的屈家岭文化。

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这200年间,庙底沟二期文化(北进的屈家岭文化)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说明发源于庙底沟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原的主体文化。原因是距今4800年到4600年,北方气温再次短暂下降,水灾再次发生。这次气温下降是一个意外,因为一颗彗星与地球在晋南、华北平原南部相撞,导致了短暂的气温下降和意外的洪水发生。庙底沟人只得再次回到江汉地区,这是庙底沟二期文化(距今4900年到4800年)消失的原因,也是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兴起的原因。

距今4600年,在江汉地区,屈家岭文化被石家河文化代替。石家河城邦进入兴盛期。这个时候的良渚文化,实际就是东进的石家河文化。被石家河化的良渚文化北进入山东和江淮,引发了山东龙山文化的诞生。

距今4600年,气候恢复,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再度兴旺起来,这个时期龙山文化在豫西、豫东和豫北展开分布,并进入甘陕。这标志着江汉文明恢复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

距今4500年的时候,最早的蜀文明——宝墩文化,在城都平原上出现。

这个时期,中国的江汉地区、东部地区、东南地区具有共同的文化特色,就是黑陶。这些地区在文化上统一于黑陶文化,成为一个统一的黑陶文明区域,即神农文明区域。

距今4300年后,神农政权北移中原。江汉地区移交给夏后氏管理。所以石家河文化的前期,江汉的主人是天子神农,石家河文化的后期,江汉的主人是夏后氏。夏后氏的代表人物是有崇伯鲧和大禹。

所谓的庙底沟二期文化,良渚早期文化,实际就是北进和东进的屈家岭文化。所谓的龙山文化,晚期的良渚文化,都是石家河文化。

距今4800年到4600年的气温下降,导致中国北部的文明遭受打击。已经从中国西北地区进入到秦晋地区的炎帝族群(羊姜族)和已经从中国东北地区进入到华北地区的黄帝族群(黄人蛇鸟族)交汇于中国华北地区。开始黄帝族群不敌炎帝族群,在华北生活一段时间后进入山东,后从山东进入豫东鲁西地区。在豫东鲁西的黄帝族群,向东用兵统一了两昊统治区域,向西与神农族群结盟,成为了神农族群的一部分。在神农实力衰微的时候,黄帝取得了征伐权,待神农“以征不享”,以后就是黄帝帮神农打击炎帝和融合炎帝、消灭蚩尤,代神农而为“天子”,天下归于黄帝。从起源上讲,黄帝族群和神农族群都来自古华人,出自两湖地区。

帝尧时期(距今4200年),气温出现一个短暂的炎热期,洪水和海浸再次发生。

从历史传说和记载来看,这次洪水发生时,没有发生大风大雨,但洪水长期不退。洪水的来源是气温炎热导致冰川融化,大量的冰融性水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形成洪水,同时引发西部地震在黄河上游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破口后巨大的洪水横冲直下,给黄河流域带来巨大的伤害,黄河上游的大量文明被洪水毁灭,中原地区重新变成泽国。

由于三峡水道在距今4200年时还未形成,青藏高原东缘的冰融性洪水直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受此次洪水影响较大,成都平原文明遭受毁灭性打击。屯聚于四川盆地的洪水终于冲开了三峡水道,长江中下游流域也受到巨大冲击。

这次炎热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距今4000年左右。在帝尧时期,中国人口再次大量西迁。

(八)距今4000年以后

距今4000年到殷商,中原处于温凉期,而南方炎热。经过大禹治水,中原地区洪水消退,中国的古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原,中原文明——夏文明走向强盛。

在距今4200年到4000年之间,长江三峡形成,川水直下,江汉地区和湖南澧阳平原成泽国,人烟稀少,沦为蛮荒之地。

南方炎热而潮湿,雨水频繁,洪水频发,不适宜于人类生存,在距今4000年左右,沿长江一线,湖北的石家河文明、四川的三星堆文明、环太湖的良渚文明,都走向了衰落。

到夏末商初(距今3800年前后),由于中原地区夏政权和商政权交恶,不少夏人重返江汉地区,黄陂之盘龙城、孝感之金神城都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这些在商代早期出现的江汉古城的性质是夏城,代表了夏后氏族群的回归,并不代表商政权的统治达到了江汉地区。这个时候,三星堆文明也同时闪耀着光芒,这都是夏人回归的结果。

对于南方的气候,《尚书》卷九《夏书·胤征》说“火炎昆冈,玉石俱焚。”,昆冈即古昆仑,亦即滇黔高原。《史记·货殖列传》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这些说法很形象。地球气温升高,南方自然不适宜于古人类居住,因为古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还较微弱,向北迁徙是适应高温的自然选择。但是地球气温降低,南方就会兴盛起来,向南迁徙也是适应低温的自然选择。

距今4000年,雅利安人处于东欧草原的一支,西进入意大利,形成拉丁人。另一批雅利安人向西、向北迁移,形成北欧西欧的松散型的日耳曼人(泛日耳曼人):西欧的塞尔特人和北欧的日耳曼人。还有一支雅利安人从里海西岸出发,南下入伊朗高原,形成伊朗雅利安人。在雅利安人强劲的南下扩张下,从环地中海、西亚、中亚、南亚次大陆到中国西北部的尼夏文明圈遭到了毁灭。

最近3000年出现四个四个相对寒冷期,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400年,公元1200年,公元1700年,曾导致汉水结冰。这几次低温,都带来了游牧民族的疯狂的南下行为,对南方的农业文明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公元前1500年的时候,雅利安人的马和战车正在南亚横行,南亚秩序还没有建立。

公元前1000年的时候,欧洲一遍蛮荒和黑暗,传说中的爱琴岛文明,这时还没有出现曙光。爱琴海岛屿上,或许有来自古埃及或两湖流域的人口在生活着,这些零星的人口属大夏人。

而在中国,夏人的一部——周人已经完成了复国运动。周天子君临天下,文明正盛。

三、中国古人在距今5000年前发明了啤酒

《参考消息》2016524有一篇文章《考古证明中国5000年前酿啤酒 :中西结合的产物》。文章称:英媒称,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523的报告,在中国北方一处考古遗址发现的陶器中保存大量大约5000年前的啤酒成分,而且这个啤酒配方中同时含有东方和西方的元素。这个资料表明至少在距今5000年中国人已经在中原地区种植大麦了。

这个距今5000年以前的啤酒,发现于中国北方的渭河的一个分支旁,地址叫“米家崖”。啤酒配方是大麦、黍米、薏米和块茎。美国科学家所谓的西方元素,就是“大麦”。这个西方元素很牵强,因为即使大麦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但此时种植大麦的人是中国古人而不是西方古人,啤酒配方与西方根本就没有关系。从这个事实可以看到,西方学者维护西方在文明起源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顽固。

黄饮冰201667星期二于孝感。2016730修改定稿。2017712星期三最后编辑。本文原标题《古人类的迁移原因、路线和古文明的分布》。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曾用名楚天孤客,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现生活、工作于湖北省孝感市。黄饮冰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网络独立评论人。研究汇聚成《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族群的起源和形成假说》。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一点资信开设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明丨中国史前2000年:更迭的长江中游
世界文明摇篮形成与华北文明摇篮的夭折
历史上湖南湖北为何要分家?
先民开拓湖南地区
石家河原居民是华夏而非三苗
徐海亮:河南龙山时期自然灾害与大禹治水真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