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沈阳福陵 (一)

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和其她后妃的陵基。作为满清第一位开国皇帝的帝陵,且处于建国之初,一方面呈现出其具有女真(满)民族的传统风格色彩,另一方面又要有反映当时中原汉民族帝王陵寝的的时代特色。因此,盛京福陵建筑规制呈现别具一格的独特风貌。鸟瞰整个福陵建筑布局、规模宏大、形制为外城内郭、红墙黃瓦,背靠天柱山、前临浑河,呈现南低北高、这即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后建的盛京昭陵(北陵)也与入关后建造的清东陵与清西陵不同。其他的陵寝均为平地兴建的。而福陵为依山而建。占地557.3万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福陵的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建筑布局因山势形成前仰后高。陵园南北狭长地貌。形制为外城内郭,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宝城区。自南而北渐次升高。

整个占地面积为19.48万平方米,整座陵墓,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南北狭长,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福陵外城内郭,陵园四周环绕红色缭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900米,东西宽340米。陵园的四周环绕着红色缭墙,平面为长方形,南面墙正中开三楹歇山式的正门,称为正开门。墙壁上镶嵌五彩琉璃蟠龙,门外两侧有下马碑、牌坊、石狮和华表等,牌坊原为木制,乾隆时改为石制。具有一个王朝规制尚未完备时期的稚拙与古朴,是一座具有满民族特色的皇陵建筑群。

在福陵的西北原有清太祖的太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的陵墓,她是在清太祖死后殉葬的,时年37岁。墓前原有享殿等建筑,现已不存。

福陵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韩非子》曰“金寿富贵谓福”,取福气、运气之意,寓意大清福运长久。

福陵全图(选自钦定盛京通志(盛京全图)

福陵的最前面,曾经设置了“栅木”1514架。这些栅木是有用途的,作为帝王陵寝,忌讳被人打搅,要防止闲人闯入,所以,设置了这些栅木,其实就是“拒马木”“挡众木”,是一种警戒工具。福陵的这种做法,既节省了经费,又很实用,体现了简朴和务实。这种做法,现在我们在永陵里面还能看到,永陵的最前方,还保留着这种“栅木”。

始建于清朝建国之前的福陵,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其他陵寝。它继承了明朝的皇陵规制,建筑的设计与形式风格,具有一个王朝规制尚未完备时期的稚拙与古朴,是一座具有满族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皇陵建筑群。

  清太祖努尔哈赤 (1559~1626)  皇后叶赫纳拉氏·孟古(1575~1603)(网上图片)

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驾崩时,太祖陵尚没有修建(尚没选陵址),所以天命汗与生殉的大妃乌喇纳喇氏·阿巴亥等只好暂时安葬在盛京城内西北角。接着要为其选定吉壤的“大业”。最终选定位于城东北的石咀头山被选中。石咀头山为长白山余脉末端,其背倚辉山、兴隆岭。主峰高耸,两侧山峰逐次低下,前为浑河,视野开阔,大有所谓万山拱卫,众水朝宗的帝王象。按古代堪舆选择陵址“风水”要前有沼(河),后有靠(山)的标准,此为风水宝地。在此建陵,定能国运兴盛,帝祚绵长。明崇祯二年,清天聪三年(1629)开始兴建,经23年建设,清顺治八年(1651)建成。初称“太祖陵”、“先汗陵”。崇德元年(1636)四月,清太宗皇太极改国号与为“大清”。将太祖陵定名为“福陵”。此后康熙、乾隆年间均有增建。1929年被奉天省辟福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年代后,将其辟为公园。2004年7月1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陵”满语为“瑚图灵安阿蒙安”。《韩非子》“全寿富贵谓富”,取福气、运气之意。寓意大清福运长久。顺治八年1651)建成,并封福陵陵山为天柱山。寓意福陵如擎天大柱,支撑着大清江山。

“天柱”是古代神话中的擎天之柱,是支撑天地、保卫江山的命脉支柱。天柱山是长白山的余脉,原名石咀头山、东牟山,满清族人将其名改为“天柱”,将福陵陵山改为“天柱”,可见努尔哈赤在后代皇帝中的地位,他们相信老罕王在另一个世界里也会永保江山永固,万世不绝。

按古代选择陵址“风水”要前有沼(河),后有靠(山)的标准,福陵背依海拔265.8米的辉山,前临俗称沈水的浑河,后倚天柱山,自南而北地势渐高,万松耸翠,大殿凌云,占尽天柱山的风水宝地。

中国古代陵寝素有筑陵以象山,因山为陵或依山为陵的传统,概称山陵,实际是“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陵制与山水相称,盖难同”等。总之,建筑是居于从属地位的,而以自然山水为主题。

清代帝王对风水都十分重视,所以清朝的所有陵寝,都是由钦天监的堪舆家们察看风水并选定陵址的。在清代,专门察看风水的专门部门是漏刻科。它是清代钦天监下属的机构之一。职掌候时、诹日及择地诸事。到了光绪时,设有五官挈壶正满、蒙各一人,汉二人(从八品);五官司晨,汉军一人(从九品);博士,汉军一人,汉七人(从七品)等。候时,即昼夜轮值谯楼,报时报更。诹日,凡祭祀、朝贺、皇帝因事御殿、巡幸、临雍、经筵进书及诸庆典,以及营建兴工、出师、开沟、换戴凉帽、封印开印等,也都要由钦天监选择吉日、考其宜忌。择地,即凡从事各项营建,均先由钦天监漏刻科选择地形、相度地势、讲求风水。

因此,陵寝的营建必须达到和山水浑然一体,天子的遗骸和灵魂才能与大地山川相称、本配,达到永存常在。“自然景观与人为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神圣、永恒、崇高、庄严、肃静而又充满生气的纪念气氛”。东汉刘熙《释名·释制》所谓“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比德于山,比德于水,葬诸山川形胜之地,以生生不息、永恒不朽、崇高伟大的山川自然美,来激发和寄托对于先人的缅怀和敬仰,如司马迁说“高山仰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就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即“山陵”艺术的要髓,即主题思想之所在。

风水之术,由来以久,所谓风水,一般认为是出自晋人郭璞所传《葬经》“气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之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按中国风水学说,福陵所在的天柱山是天生福地,以陵寝作为主体,福陵正前方一定要有一条河来呼应,而犹如玉带般横亘于陵前的浑河就是使福陵日臻完美的重要条件。但浑河在清代其流到福陵之前时常常泛滥成灾。因此,有清一代,为了保护好祖陵神城的风水,清延曾大费其力地多次营建一系列的防洪设施,又称水法。

水法:在风水理论中提到“风水之法,得水为上”、“末看山时先看水,有山水无水体寻地”,水法的设置关乎景观及防汛。陵寝中多设玉带河和马槽沟,水流曲折、缓和。福陵有所不同,福陵宝城内为内排水,且红墙内有人工和天然的多道沟渠。为迅速排出湍急而下的雨水,蹬道两侧分别设置了一座一孔砖券桥。正红门外一百七十米有一潭水池,收纳山陵雨水,今名东湖,南向紧邻沈、抚的母亲河---浑河。

清福陵的修建以及后来的重建、改建都是在古代勘舆家的指导下进行,从选址到规划设计,考虑了陵寝建筑与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环境与陵寝建筑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有清一代的二百多年间,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 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福陵图(网上图片)

在清延绘制的《福陵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防洪设施的名称及方位。但这些设施并不是与陵寝同时建造的,而是经过历代累积而成的。清初修建这些水法,是为了使福陵的风水蕴壁合而珠圆之意,但自雍正时起,每到夏秋雨季来临,泛涨的浑河水常常使福陵正门前积水浸溢。雍正帝闻奏认为事关祖陵风水,故派通晓地理堪舆学问的福建总督高其倬赴盛京勘察。高其倬勘察后奏称,炷陵与永陵共祖同源,祥瑞之气顺浑河之水而来,无水不拱,无水不收是最善之地。福陵水法一定要重修。故共修引河一道,疏水河二道,建拦水坝一处,其前建所谓圆唇一处,使浑河之水重循故道,水法终于护住了福陵的佳气。

植被:“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树木繁茂与否和风水好坏分不开,“草木郁茂,生气相随”,“草木不茂,生成不来也”,“童山不可靠也”。福陵虽然立穴于孤山而没有来龙、朝山。地势较陡,但满山的茂林,形成了一个有情的绿色屏障,陵园内苍松林立,使气有所生,气有所生,气有所聚。植被对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起了重要作用。有些松树树龄已经好几百年了。

在陵寝上种树也是古代一种制度。福陵传说占地9九千亩,植松三万株古松树,号称“福陵叠翠”。现在虽然只留下一千六百多棵,但是微风拂过的时候,阵阵松涛的声音仍能让心胸为之一荡。风大时,则有虎啸龙吟!松林在陵外远处就可以看到,浓密墨绿的松林横卧于天际,望之蔚然而深秀。古松树种为东北黑松。陵松有“山树”“仪树”“海树”之分。“山树”是陵山上的树,“仪树”是风水红墙以里的树,“海树”是红墙以外的树。隆恩门和神道两旁的叫“站班松”,象征皇帝生前的文武大臣垂手恭立于陵前。

红墙金瓦中的参天古木,更增添了深远的空间层次,将女真的山城与传统的帝王陵墓建筑巧妙地结合起来。

清代,八旗防御官员每年都要对“盛京三陵”的树木进行查验,以保旺盛。

康熙年间随着国力的增强和汉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康熙在福陵原貌基础上,依明代陵寝对福陵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形成了今天占地500余公顷的规模。不仅开创了清帝陵的体制的先河,同时还保留了福陵原有的区别于关内、外其他清陵的特点。如方城为城堡式、隆恩门门楼高达三层,四角设置角楼等,均是关外盛京福、昭陵所独有。到了乾隆年间,几乎所有的主体建筑都被重修和拆修过。形成了清入关前后的陵寝建筑风格共存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经过前后诸多皇帝的多次累积修建,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建筑物三十二座,建筑面积达十九万四千八百平方米的宏伟建筑群。

整体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向北依次是大红门、神道石象生、一百零八磴、神功圣德碑及碑亭、方城之隆恩门、隆恩殿、大明楼和宝城、宝顶等。谒陵区从平地向高坡逐次升高,层次分明。陵园内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清幽,构成了一座金顶朱垣气势非凡的帝王陵寝。

特别是利用地形修筑的“一百零八蹬(108级台阶),象征着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是福陵的重要标志”。

福陵作为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陵寝制度、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殡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目光再向两侧延伸,便是矩形的缭墙,红色的缭墙将陵园围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肃穆凝重,显示墓主人与众不同的高贵身份。

福陵不仅借助天柱山势来展现自身的雄伟气派,而且注重实用,建筑形式别出心裁,在各具千秋的清陵中独领风骚。

在陵寝西北约1500米的后陵堡附近,为“寿康妃园寝”。“日俄战争”时,被倭奴炮火毁坏,陵北公家村及满堂村等处还有太祖之子塔拜、汤古岱以及“”皇姑“等宗室陪葬墓;陵西山里屯、二台子等处有弘毅公额亦都、直议公费英东等功臣陪葬墓,这些陪葬墓茔构成福陵总体建筑格局的一部分。

福陵风水图(网上图片)

龙脉:龙脉就是山脉,对基地或穴位来说就是文龙、来脉或后龙,最好后龙背后还有少祖、祖山几层。

明十三陵,清东陵、清极西陵均以燕山山脉作为结穴的来龙。燕山山脉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最窄处约200公里,海拔600~1500米,是中国三大干龙中的北干,三组陵寝远有燕山山脉为祖山,中距分别以昌平天寿山(明十三陵)、尊化昌瑞山(清东陵)、易县永宁山(清西陵)为少祖山,形成了层次深远、气势恢宏的天然底景。

清福陵所在地沈阳位于辽河平原,辽河平原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五十米以下,沈阳以北相对较高,这与明十三陵、清东陵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清福陵选址于天柱山南麓。天柱山,前称石咀头山,古称“东牟山”,海拔265米,属于长白山余脉。清代视长白山为祖宗发祥之地,大清祖陵(兴京永陵)即选址于长白山的“龙岗”山脉。福陵天柱山与永陵启运山为“同干分支”,同出一条脉系。福陵背后并没有层层远山的映衬,但这并不代表福陵气势单薄。相反,在远观时,天际突起缓和,苍穹下龙宫阙襟袍于满目葱翠之中,同样也形成了气势恢宏的景观效果。福陵山㥄展现出与明十三陵、清东陵龙脉意象明显不同的建筑外部空间构成方法,很好的诠释了“配合山川之胜势”的风水设计理念。

福陵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按古代堪舆学选择陵址“风水”要前有沼(河),后有靠(山)的标准,福陵所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福陵中轴线:龙脉方向和穴位间的方向,就是将来陵寝建筑布局的中轴线。清代保陵寝的方向主要凭据传统以南向为尊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了是为负阴抱阳,抵御西北向寒风。福陵中轴线北偏西约20度,选取角度与福陵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福陵中轴线与等高线垂直,建筑主体坐落于天柱山山顶较平坦的高地上。

砂山:来龙左右必须有起伏顿错而下的砂山,一重或二重,形成对穴区的环抱、拱卫。辅弼的形势,谓之左辅右弼,亦称左右护砂,或龙虎砂山,正所谓“龙无砂陏则孤,穴无砂护则寒”。福陵两侧成拱卫之势的天然山体是福陵有砂山。陵寝、山向北微微凹进,留出陵前明堂,并环抱前方浑河。

实际上,清代各陵亦多采用南偏东或南偏西。而明十三陵因山势变化,中轴线角度偏移更多,更明显。

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即产生的一种环境设计理论和初级的环境科学。

乾隆朝《福陵图》图片来自盛京《福陵志》

福陵作为满清修建的每一座帝陵,虽典制未备且规模有限,但却独树一帜、别具特色。称得上是一座天造地设的上佳吉壤。论始建年代,福陵晚于永陵,建筑规模小于昭陵,但福陵建在天柱山巅,使其成为关外三陵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帝王神丘。道光帝御诗“天柱巍峨岳镇东,桥山佳气郁菁葱”。以天柱山为主角,对风水选址来说天柱山脉是绝顶的龙脉之地。

福陵的选址除风水外还与八旗方位

按八旗方位选址石咀山地区不属于太祖努尔哈赤的正白旗(原正黃旗)旗。而属于大贝勒、正红旗旗主代善所有。在清初,八旗方位的制度非常严格,不仅诸王不许任意占领其他旗的领地,就是一国之“汗”也眦有旗下领地。也违反了八旗方位制度。但由于对风水思想的注重及对陵寝建筑对后世的影响,即要在这场“风水宝地”上建太祖陵,又要不违反八旗制度,最终采取了一种“变通”八旗方位的方式,即将原八旗方位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两个方位,解决了这个难题。

福陵选址前盛京八旗方位图

按八龙十二向的理论,清福陵的风水格局为庚阳金龙点穴,庚也是天干之第七位,其坐山天柱山位于亥位对应病,朝向巳位对应生。龙脉发源于东北方的丑位,丑位对应为之墓,符合建陵的要求,去对应丁位。清福陵的穴位则是符合建筑的形制基于墓出发朝向长生,已此为也许在选址时即包含了使其清朝江山永生永驻之意。

福陵鸟瞰

雪后福陵

福陵规模尽管比昭陵小,然而由于它有上述两大特点,再加之环境优美,仍独具魅力。所以,人们游罢昭陵,依然能兴致勃勃地续游福陵,而不会产生雷同感。

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由前向后地势逐渐升高,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第一,晋谒此陵时,由正红门到碑楼,须登108级石台阶。第二,建筑物随坡势起伏,显得更加错落有致、高大雄伟。

福陵之美,有口皆碑,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月初六日,康熙帝在第二次东巡故里恭祭

福陵后。曾写这样的诗句:

瑞靄钏灵阙,睛烟绕閟宫。

万山皆拱北,百冰尽洄东。

夭矫盘峰秀,纡回磴道通。

俯看环众象,遥睇极高崇。

松柏九丸直,冈峦面面同。

清人高士奇曾有诗云:“回瞻苍霭合,俯瞰曲流通。地是排云上,天因列柱崇。”。正是这里风光的具体写照。“天柱排青”也是著名的沈阳八景之一。

1929年,奉天省政府将福陵开辟成公园,因位于市区东部,故也称为东陵。除方城明楼曾在五十年代毁于雷火又很快修复外,其余保存完好。1963年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福陵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福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福陵既保留了明代的特点,又体现了清代的早期探索,是难得的兼具明清两代特点的古建筑群。清福陵是皇室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无论是建筑遗存,还是其所包涵的历史史实,都是研究清朝陵寝制度、丧葬礼仪乃至清初的殉葬制度、祭祀制度、职官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记录着明末、清朝及民国年间的历史。清福陵不仅是中国帝陵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最好见证。

福陵至今已有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

交通:

大东门乘218路;马路湾乘168路;沈阳北站乘168、148路;小津桥乘385路公交车。

东陵公园站下车既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帝国龙脉:清朝龙脉兴盛与衰落之谜(图)
清福陵系列 沈阳东陵 一
拜访清福陵
清太祖·清福陵
天柱排青悠悠山水间
【寻辽记 14】 沈阳清福陵 暮色天柱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