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的孩子“缺爱”吗?看看这四种迹象,只要有一种就需要警惕了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萨姐

作者:暖心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从小一直缺爱的孩子都有哪些特征”?

一位网友的总结很扎心:

极其反差的人设:外表无比坚韧,但却懂得刻意收敛情绪,常被人觉得过于疏离。讨好他人的倾向:只要呈现一段关系,会变成他人喜欢的风格,委屈自己而顾全大局。不会轻易相信他人:比常人更小心谨慎,需要长时间的推理判断,一旦相信他人后,就会掏心掏肺。不自信,总是患得患失:父母的怠慢和疏离,会让他不断否定自己,潜意识里觉得“我很差,不该被爱”…

爱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维持着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内动力。

当一个孩子长期没有被爱满足,内心始终有种“只有不断付出,才能得到爱”。

一旦孩子出现这种心理,会造成孩子终身的性格缺陷,很难养出健全的人格。

著名作家林海音曾说:每个人生理上的童年即将消逝,但心灵的童年会伴随终生。

因此,在孩子有迹可循的成长中,父母要警惕孩子的这四种迹象,只要有一种,说明孩子已经“缺爱”了。

如果不及时“补救”,会让孩子一生都缺爱。

01

性格暴躁,源自于内心的恐惧感

在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中,有一个性格暴躁的男孩。

只要一点火就能让他暴跳如雷。

节目中,张萌陪着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淘气的他弄坏了其他小朋友的气球。

张萌为了让他道歉,就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吃面包,故意“孤立”他,因此激怒了他。

他不仅朝着其他小朋友扔台灯,还把垃圾桶、玩具都扔向了张萌,甚至还对她使用暴力。

瞬间大家就给他挂上了“熊孩子”、“不听话”的标签。

其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抱怨说孩子太难管,说他两句就生气急眼,轻则大吼大叫,重则暴力反抗。

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认为这样的孩子是不听话、不懂事。

但却没有父母反思“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容易愤怒”?

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没有人爱。

孩子表面上的气势汹汹,其实他的内心处于恐惧和不安的状态。

从心理学上来说,当一个人发脾气时,是对感到无助和无力的情境作出的反应,是对周围人发出的变相信号,引来别人的注意。

就像雷雷一样,张萌的“孤立”让他产生了害怕和难过,就想用怒火来博取关注。

孩子的每一次暴怒都是在求助,愤怒的行为都是在呼唤爱。

美国心理学博士约翰·格雷曾提到了一个词叫“爱的油罐”:

每个人心里都有两个“爱的油罐”,一个是用来储备热情和乐趣,一个是用来储备爱。

人之所以会有情绪,就是因为心里那个爱的油罐在慢慢变少,尤其是父母的严厉训斥、棍棒教育,会让孩子内心的安全感逐渐消失,因此而产生易怒、暴躁的情绪。

孩子脾气暴躁的源头是父母爱给得不够。

只有为孩子的“油罐”持续不断地注入爱,才会减少孩子的易怒情绪。

因此父母千万不要把易怒的情绪带给孩子,用温柔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感受更多的爱。

02

性格叛逆,是想博得父母的关注

曾看过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13岁的男孩沉迷于网络游戏,利用上网课的时间玩游戏。

在父母与他沟通失败后,他的父亲一气之下摔掉了手机。

男孩因此而离家出走三天都没有回来,他即使很饿,也倔强地不肯妥协。

后来通过民警的调解,他才说出原因:就是希望得到认同。

原来男孩心里一直都在意“他是否能自己做主”,但是父母从不认同他,做错什么事,只会批评他,也从来不听他解释。

所以他故意唱反调。

男孩叛逆的根源是父母经常忽视他的感受,不关心他、不重视他,让他没有价值感。

孩子的问题不是他的行为,而是内心的需要。

从心理学上来说,叛逆是孩子博爱的一种方式。

因为无法衡量自己在父母心里的分量,所以会做出一些与期望背道而驰的事。

以前看到了一个词叫“推压杆效应”人在坐木质过山车时,会反复推压杆,检验压杆安不安全。

当孩子不断挑战父母的底线时,就像检验推压杆一样,是在反复试探父母的爱。

一位儿童认知行为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

几乎所有的网络成瘾、暴力习惯、抗拒父母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父母给予的爱不足”。

当父母的忽视给予得越多,孩子的安全感越弱。

作家乔西·西普曾经非常叛逆。

因为是孤儿,他被送到寄养家庭,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惹怒家长,然后计算自己被赶走的时间。

后来,他的最后一位养父,在他无论怎么叛逆,怎么惹事都接纳他,才让他慢慢有了生命力。

养父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后来他才开始悔过。

只有被信任感和亲密感支撑的爱才能给孩子源源不断的动力。

父母只有用心的陪伴,适度的尊重,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的用心中感受爱的流动。

03

特别黏人,只是害怕“被抛弃”

前几天,听一个朋友抱怨说“孩子都快5岁了,还特别黏人。”

吃饭要喂、睡觉要抱着,走哪儿都要跟着,不然就大哭大闹。

朋友说,过年的时候在亲戚家上个厕所,孩子都觉得是被抛下了,一个人在那儿哇哇大哭。

更烦恼的是,有一次她去接一个朋友,就把孩子交给外婆看,结果孩子拖拉硬拽都要黏着她。

每天在家总是“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让她觉得快要疯掉了。

实际上,很多妈妈都有这种无助又无奈的时候。

虽然觉得孩子黏自己是好事,但是总被孩子牵绊着,确实非常苦恼。

其实,孩子越黏人说明他的安全感越低。

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依恋理论,他指出:

婴幼儿与父母分离导致的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反应,他们将这种体验视为对他快乐的一种威胁 。

很多孩子总喜欢让父母陪着自己,是把父母视作安全感的源头,因为害怕与父母分离而产生的焦虑不安。

此时一旦被推开,就会出现“担心失去关注和爱,害怕被抛弃”的心理,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一位网友说过一段经历:

小时候妈妈特别忙,每次她回来,我总是特别黏她,总想让她抱我,她却总是不耐烦地推开我说“一边去”。

到后来,我开始不再期待她回来,每次一看见她就默默往旁边退开。

孩子3岁前,最需要安全感。

它最直接的表现是拥抱和抚摸,一旦缺少这些,很难建立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

就如心理学家指出的那样:

在婴幼儿期没有建立强烈的安全感依恋的孩子,一生都将缺乏与其他人建立深入而亲密的人际关系能力。

因此,对于黏人的孩子,满足他被拥抱、被陪伴的需求,是他未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石。

04

乖巧懂事,是被迫的选择

“你要听话一点,大家才喜欢”;“这孩子真懂事,不像我家的那么皮”;“听话一点,不然就把你丢掉”;

这些耳熟能详的话都在暗示着,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乖巧”和“懂事”。

然而孩子乖巧懂事真的是好事吗?

有心理咨询师曾经说过:

小时候表现得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来说,乖巧懂事的代价是丧失自我内驱力和意义感。

因为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才会把自己往乖和懂事上靠。

知乎上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爸妈比较忙,一直和奶奶生活,在奶奶家睡觉的第一晚,早上喊着妈妈半睡半醒。

在别人还在妈妈怀里撒娇时,她就学会了铺床、洗衣、刷碗。

那时候特别想回家,想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但是却不敢表露出来。

所以每次别人问她“想不想妈妈时”,她都会回答“不想”。

这时候大家都会夸她懂事。

当父母一直强调“你要懂事”,在孩子的脑海里就形成“我要懂事,父母才会爱我”的意念。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懂事并不是孩子内心的夙愿,更多的是被迫的选择。

孩子在害怕被抛弃的恐惧下,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符的乖巧和懂事。

这种长期不被尊重,心理边界被长期侵犯的结果,会让孩子活得越来越压抑,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被誉为乖乖女的张钧蜜,因为太听话而变得胆小、内向,父母早早为她规划好人生。

17岁前她都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后来她被选入国家的礼仪队,在妈妈阻止她时说:这个究竟是你的人生还是我的。

当她逃离“懂事”的枷锁,人生才开始迎难而上。

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内心感受尤为重要。

好的教育,都要给孩子一次“做自己”的机会,任性的孩子,才有获得爱的勇气。

05

心理学上提到了一个“无条件的爱”:

虽然我会表扬你,也会批评你,但重要的是,不管你做了什么,都不用担心我会抛弃你。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而是你这个人本身的存在,就已经值得被爱了。

养孩子本身是一场自我疗愈和成长的双向奔赴过程,父母给孩子的爱越深,越不该有附加条件。

我们要给孩子这样的爱:

成长上给予理解和接纳;选择上要尊重和支持;错误上选择安慰和包容;陪伴上让孩子感受到信任和亲密。

你爱孩子的那一瞬间,孩子就开始回馈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用心陪伴的孩子,都有这几个迹象
孩子内向怎么办?父母别乱来,教你这几招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么办?父母注意3件事,有效提升孩子自信力
家长打击孩子“自尊”的话,你说过多少遍?家长该好好反思了
容易生气的父母,养出的孩子大多是这种性格,让人很心疼
孩子这3种表现其实是内心缺乏安全感, 可惜很多家长还以为是高情商的表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