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代十国到底是怎样的一段历史?为什么后人很少再提及这段历史?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五代十国开始。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其中共有十国割据纵横交替,史称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

    首先,这段历史短暂。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存续五六十年。如此混乱短暂的历史,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很容易被史家一笔带过,无须过多缀述。这段历史,也是中国历史的至暗时期,似乎是一种倒退,应该笔伐,又何必渲染。

    其次,这段历史乱而血腥。大一统的唐王朝覆灭,军阀割据政权林立。割据,战乱,天灾人祸,充斥着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国合纵连横,战火不断,场面血腥,百姓凄苦。所以说,五代十国是一个非常乱而黑暗的时期。宋朝建立大一统的局面,这种军阀割据,各国混战的历史也得以结束。

    最后,五代十国时期,思想文化杂乱无章。儒家思想和汉文化受到冲击。各国各自为阵,统治无方,国家风雨飘摇,百姓无所适从,看不到希望。汉族及汉文化差一点遭到毁灭。史家很难理出一个历史脉络。痛心、悲惜!

    这段历史太短暂,五代总共53年,加上十国也就72年,而且城头变幻大王旗,换皇帝比换内裤都勤快,老百姓都没记住老皇帝是谁,新皇帝就又登基了,不说十国,光五代的53年里,就出现了14个皇帝。

    平均4年换一个皇帝,村支书干满一届还要5年,这当个皇帝,还不如村支书干的时间长。别说千年后的现在人,就是北宋的人,也不一定能搞清楚五代的传承关系。

    后世的史官基本不会重点去记录五代十国的历史,记得我们小时候学历史,只是提到唐末的农民起义,然后就过渡到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了。搞的我一直有一种错觉,赵匡胤也是农民起义军的一支,是赵匡胤直接取代了唐朝。

    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五代十国的历史,看一下那混乱的53年到底都发生了些什么。

    如果把五代十国比作一台戏的话,那唱戏的主角就是五代,舞台下的十国就是看戏的。因为十国主要在南方(除了北汉在北方),而且,基本上是独立发展,不参与中原地区的攻伐(除了南吴和南唐)。

    所以,我主要讲一下五代的历史更替,可能会捎带着讲一点十国。

    唐朝末年,唐僖宗在位的时候,重用宦官田令孜。我们知道,一般只要是宦官专权,那就是亡国的征兆,唐朝也不例外。

    于是就爆发了农民起义,最早是裘甫和庞勋起义,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是,却点燃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起义热情。

    在山东曹州,就是这两天火出圈的“宇宙中心,曹县”,有一个中年大叔,名字叫黄巢,他不做汉服,也不做棺材,他是贩卖私盐的,这个行当,在古代是个暴利行业,所以,黄巢家里有钱。

    黄巢不但有钱,而且还很有才华,年轻的时候发誓要走仕途,参加了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一怒之下,回家继承了家族产业,继续贩卖私盐。还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诗《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55岁的黄巢看到农民起义的火苗正旺,又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怀才不遇,毅然的放弃了家族产业,加入了农民起义军首领王仙芝的队伍。在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为首领,自封“冲天大将军”。

    大家注意这个称呼,和他科举落榜后写的诗,是有关联的。

    黄巢造反后,队伍越来越大,没几年就打进了长安城,赶跑了唐僖宗。黄巢也开开心心的登了基,当了皇帝,立国号为“大齐”。

    然而,就在黄巢志得意满时,他旗下的大将朱温倒了霉。因为他当时镇守的同州(陕西省大荔县)是扼守长安的战略要地,各地唐军要想收复长安,就必须要先拿下同州,而当时的黄巢在长安纸醉金迷,每天就是专心于淫乐,把军务全都交给一个跟朱温有仇的人处理,所以朱温就倒了霉,正面不断被唐军猛攻,后方也没有人支援他。

    朱温吃了很大的亏,眼瞅自己要完,于是在绝望中,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率部投降唐军,反叛黄巢。

    唐僖宗见朱温主动投降,大喜过望,他为了树立朱温为先进模范,就加封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且还把河南开封附近一大块地盘划给了朱温当根据地。

    于是朱温就摇身一变,成了唐朝的节度使。

    主动招募朱温后,一个叫李克用的沙陀人走入了唐僖宗的眼帘。这位仁兄很能打,手下有一支精锐沙陀骑兵,战斗力冠绝天下。只不过由于他跟山西的几个节度使有过节,被朝廷定性成叛军,被赶到漠北草原去了。

    唐僖宗当时觉得,管你是白猫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因而唐僖宗就派人招募了李克用,许以李克用高官厚禄,让他去打黄巢。李克用当时正在漠北草原吃沙子,朝廷现在如此看重他,他自然是屁颠屁颠的带兵杀回,征讨黄巢了。

    不久后,在李克用的猛攻下,黄巢的义军就被赶出了长安,而李克用也因为收复长安军功居首,被唐僖宗任命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

    李克用当时很开心,屁颠屁颠就去上任了。

    正在李克用开心时,朱温却开心不起来。因为黄巢被赶出长安后,沿着崤函通道一路走到了朱温的地盘上,黄巢当时要找根据地落脚,就想吞并朱温,顺便收拾朱温这个二五仔,把朱温削的很惨。

    朱温挨了黄巢的揍,就求爷爷告奶奶的找附近的几位节度使帮忙,其中,李克用的沙陀军也被朱温拉去了。后来在各路节度使联军的夹击下,黄巢败走,最终被杀。朱温和李克用都开心了。

    然而,干死了黄巢,领了朝廷封赏后,李克用和朱温却又起了矛盾。

    当时朱温感谢李克用救他,就设宴款待,但李克用并不领情。在酒宴上,李克用大骂朱温算什么东西?一个投降的贼罢了,若不是你投降的早,前几天干死黄巢时,连你也一起弄死!

    李克用骂完朱温后,见朱温没反应,他就更来劲了,表示今晚哪也不去了,就在城里最好的衙署睡下了。

    朱温挨了李克用的嘲讽,起初不敢吭声,因为他打不过李克用,但是他听说李克用今晚不走了,要睡在城里,他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他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便连夜派兵围了李克用的官邸,打算干死李克用,吞并他的沙坨骑兵。

    当然我们知道,朱温的暗杀失败了,李克用被侍卫拼死救出,逃回了大营。

    但自此之后,朱温和李克用杠上了。而他俩的矛盾,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整个五代历史的前二十年,都是这次“汴州城雨夜杀人事件”的后续。

    二十年后,朱温和李克用都发展成了大军阀,其中朱温占据河南、关中,李克用占据河东,两人相互不服,动辄就兵戎相见。朱温在混战中,稍稍占点上风。

    公元904年,朱温为了控制唐昭宗,想把他从长安接到洛阳软禁,但又担心唐廷的大臣反对他,于是他命令养子朱友谅假托昭宗诏令,策划了“白马驿之祸”,把唐朝丞相崔胤等三十多人全部诛杀,并一把大火烧了长安城。

    事后,李克用不服朱温,认为这种小人都能得志,太没有天理了,于是他就联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西川节度使王建、襄阳节度使赵匡凝等地方实力派组成了反朱温联盟,以兴复唐室讨伐朱温为名,倡议天下共伐之。

    朱温当时腹背受敌,被打得很被动,于是他就豁出去了,杀了唐昭宗。

    公元907年,朱温正式登基,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唐朝至此正式灭亡。

    就在这一年,朱温封了几个王。

    封王审知为闽王,势力范围在今天的福建,后来独立,成为十国中的“闽国”。

    封马殷为楚王,势力范围在今天的湖南,后来独立,成为十国中的“南楚”。

    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势力范围在今天的湖北,后来独立,成为十国中的“南平”。

    封刘隐为大彭郡王,势力范围在今天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后来独立,成为十国中的“南汉”。

    大唐的疆域,在朱温手里开始土崩瓦解。
    顺便提一下,就是在五代十国时期,静海节度使脱离了中原王朝的控制,自立为王,后来变成了中原王朝的藩属国,静海节度使控制的范围就是现在的越南北部。

    得知朱温篡唐,李克用大哭不止,他这个人虽然一辈子桀骜不驯,但是他对大唐皇朝却始终是忠心耿耿。后来李克用一病不起,在朱温登基的第二年,病死了。

    李克用临死前,叫来自己的儿子李存勖,拿出了三根箭,说:这三根箭给你,每一根代表我的一个敌人。一个是朱温,一个是刘仁恭,一个是耶律阿保机。这三个人都和我们有血海深仇,你一定要帮我把仇报了。

    李存勖痛哭不已,埋葬了李克用,从此担负起了同朱温对抗的重任。

    朱温听说李克用死了,高兴坏了,但想了想李存勖,他又头疼了。这位官二代可比他老爹难对付多了。于是朱温整兵备武,攻打山西,打算先下手为强,消灭李存勖。

    然而,朱温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对外,他搞不定李存勖,对内他又荒淫无度。他当时荒唐到让儿子们把自己的媳妇送进宫,看谁的媳妇伺候的到位,就立谁为太子。朱温的儿子们为了争夺帝位,也就不要脸了,纷纷把自己媳妇送入宫陪老爹。

    最后,博王朱友文的媳妇伺候的到位,朱温临死前便传位给了朱友文。

    这位朱友文,本名康勤,是朱温的养子,不是亲生儿子。在当朱温养子前,他一直在后方负责朱温集团的后勤供应及保障工作。也就是说他这个人,没带过兵,不会打仗。

    五代乱世,没打过仗的人当皇帝,而且还是靠媳妇伺候自己的养父才当的皇帝,你说这样的人能服众吗?

    所以很自然,朱温还没死透前,朱温的儿子郢王朱友珪就抢先一步,杀了朱温,然后迅速伪造圣旨,也杀了朱友文,自己继位。

    可怜朱温一代枭雄,戎马一生,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自己儿子的手里。

    说到朱友珪,这位也不是一般人。他的母亲是个营妓,早年间朱温和他母亲野合后,忽然有一天这个营妓就找到了朱温,说我怀了你的孩子,你要负责。朱温当时正跟着黄巢造反,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听说自己有儿子,多少都是件好事,于是也就没怎么怀疑,直接把朱友珪认做了儿子。所以朱友珪到底是不是朱温儿子,一直是个谜,备受非议,很多人都看不起他。

    朱友珪当皇帝后,本想笼络大将。可大将们都不听他的,觉得一个野种也能当皇帝,太丢我们后梁的名声了。于是这帮人就把朱友珪干掉了,扶持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登基继位。

    后梁方面的连续内讧,被远在太原的李存勖看在了眼里,他觉得朱温是个垃圾,他儿子更是垃圾,于是他就发兵攻打后梁。

    还别说,他这一打,还真就趁后梁内乱不堪时,灭了后梁。

    公元923年,李存勖把后梁踩在脚下,于洛阳登基称帝,国号为唐,史称“后唐”。

    灭后梁之前,李存勖还顺手灭了幽州,也就是当年李克用临死前给李存勖叮嘱,一定要消灭的刘仁恭的地盘。

    灭后梁后,李存勖又顺手了灭了前蜀,于是一时之间,天下统一了一半,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政权,盛极一时。

    不过,学过中学课文《伶官传序》的同学应该也知道,李存勖在历史上也只是个打酱油的角色。他只风光了三年。

    公元926年,因为李存勖治国无方,各地驻军纷纷造反,李存勖平乱时被暗箭射死,皇位落到了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手上。

    李嗣源相比李存勖,是个好皇帝,后唐在他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他在位时期,是五代时期难得的国泰民安的时期。不过,李嗣源哪里都好,唯一不好的就是他的几个儿子跟朱温的儿子一样,都是废柴。

    李嗣源临死前后,他的儿子们就在争夺皇位这个问题上,打了起来。首先出兵的是李嗣源的儿子秦王李从荣。这哥们看老爸快不行了,而自己平时在朝廷里人望不够,按照正常程序想继位不可能,便起兵造反。

    当时还在病榻上的李嗣源知道这个消息,连气带吓,他在部署完禁军平叛,杀了李从荣全家之后,很快就一命归西了。

    李嗣源死后,他生前中意的继承人,宋王李从厚继了位。李从厚这个人资质一般,但是疑心病却很重,他总是觉得有刁民想要加害他,于是他便每天没事就琢磨一下怎么加强统治,强化手中的权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思索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把各个节度使对调,削弱节度使的根基。

    结果这一下,他就玩大了,他的哥哥李从珂联合著名卖国贼,同时也是李嗣源的养子石敬塘起兵,把他推翻,然后李从珂自己做了皇帝。

    李从珂登基之后,跟李从厚一样,也是整天疑神疑鬼,觉得有人要害他。他觉得石敬塘能助他造反,肯定也能造自己的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把石敬塘逼毛了,投靠了契丹,打算借契丹的力量推翻后唐,自立为帝。

    当时投靠契丹的人不止石敬塘一个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也投靠了契丹,赵德钧也想自己当皇帝。契丹一看有两个人来搬救兵,就坐地起价,让石敬塘和赵德钧开价。于是两人开始了疯狂的加注竞争,最后石敬瑭一咬牙,把整个幽云十六州全送给契丹了。

    PS:当时幽云十六州是赵德钧的地盘,所以石敬塘才能那么大方。

    契丹人看到石敬塘开出的价码,当时就乐开了花。为了尽快让石敬塘兑现承诺,契丹立即出兵,帮石敬瑭打退了来犯的后唐军,并且一口气还把后唐给灭掉了,逼得李从珂自焚身亡。

    之后,石敬瑭在契丹的支持下称帝,不仅正式割让了幽云地区,而且还恬不知耻的认比他小十几岁的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为爸爸。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后唐灭亡,一直在江南割据的吴国的权臣徐知诰顺势接手,他干掉了吴国国主后,自己登基做了皇帝。为了宣示他的正统,他给自己改了个名叫李昪,并定国号为唐,表示自己才是唐朝的延续。并且他还拒不承认石敬塘政权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后唐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也趁着石敬瑭灭唐的机会,也占据了整个四川,登基称帝,国号为蜀。为了把这个蜀和之前的蜀国进行区分,大家一般都称之为“后蜀”。

    面对周围政权都不服的情况,石敬瑭表示很气愤。但是气愤没有用,因为他是被契丹人扶持上台的,他手上没有多少兵。任意一个节度使造反,他都不见得搞得定。

    所以他做了皇帝后,任务只有两个,一是小心翼翼的维护和契丹的父子关系,二是小心翼翼的维护和各地节度使的君臣关系。活的就像个小媳妇似的。

    公元942年,当了七年憋屈皇帝的石敬塘抑郁而亡。(被契丹人骂死的)

    石敬瑭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太小,他手下那帮节度使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做了新皇帝。石重贵能力一般,但是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问手下群臣:咱们给契丹当臣子是不是太丢人了?

    臣子表示,是的,是的,太丢人了,咱们跟契丹开干吧!于是,后晋就跟契丹开干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后晋节度使们和石重贵的不满心态是不一样的。节度使们认为后晋向契丹低头,确实很丢人,但他们并不反对石重贵认契丹大汗为父。因为石重贵丢脸,只是他一个人丢脸,与国家没关系。这种心态上的差距最终导致了石重贵最后的失败。

    石重贵得到众节度使支持后,于是果断停止了对契丹的朝贡。愤怒的契丹人马上派使臣过来质问,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即表示,我有十万大军!你牛,你打过来啊!敢来,我分分钟教你做人!

    石重贵的嚣张态度传回契丹后,愤怒的耶律德光立马点齐兵马,南下伐晋。然而由于石重贵此时占据了大义名分,竟然真还有不少人来帮他抵挡契丹人,堪堪将契丹军队挡了下来——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刚建国不久的辽国战斗力还没能对中原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连续两次胜利,却让石重贵沾沾自喜了起来,他觉得自己果然是真命天子,果然牛到不行啊,于是,他开始在京城肆意寻欢作乐,疏于朝政。这让许多将领觉得尼玛大晋要完,不如投奔契丹得了。

    终于在卖国贼的引路下,契丹大军冲破了晋军的防线,顺利的杀到了开封城下。石重贵沦为阶下囚,被送到了契丹,北宋年间他病死北地,再没能看见中原的土地。

    耶律德光大败石重贵后,也是洋洋得意,他在开封继位,正式称皇帝。然而没过多久他就病死了。

    皇帝死了,辽国大臣们只好撤退,赶紧回去拥立新皇帝。至于中原,不管了,谁爱当中原的皇帝,谁就去当吧。

    契丹大军撤走后,后晋大将刘知远赶紧带兵冲进了开封城。为了稳住局面,刘知远先是宣布契丹人先前委任的大小傀儡官员在他这里依然有效,然后他又宣布自己姓刘,祖上可以追溯到汉朝,因此他称帝后,国号就用大汉,他建立的政权史称“后汉”。(刘知远是沙坨人,他其实不姓刘,刘姓是他后来自己改的)

    当了皇帝后,刘知远跟当年的李重厚、李重珂一样,总觉得有刁民害他,所以他在临死前就给儿子刘承祐写下了一份诛杀名单,吩咐刘承祐继位后先把这些人叫进宫杀了,然后再杀了他们全家。

    刘承祐继位后,照着老爸的意思做了,但是下手不利落,他杀了当时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郭威的全家,但却没杀郭威本人(在外地驻守,逃过一劫),结果郭威就起兵推翻了刘承祐。

    郭威搞死刘承祐后,一本正经的和群臣讨论后汉帝国的继承问题。群臣们表示呵呵,还继承个毛线啊?郭威你自己当皇帝就好了。

    郭威说那可不行,我是来清君侧的,然后他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人来继位。

    不过刘赟还没到开封,北方边关却突然传来了契丹人入侵的消息。郭威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表示他愿意领着大军准备去好好教训一下契丹人。

    然而,郭威大军刚走到澶州,士兵们就突然哗变了,大家把郭威从大帅的大帐里生拉硬拽出来,对郭威厉声喝问到:现在大家决定让你来做皇帝,你自己说,你是做呢?还是做呢?还是做呢?

    郭威当时便表示,你们这样不好,你们这样不好。当然了,嘴上说不好,郭威的身体还是很主动的。

    最后,郭威接过了部下递过来的黄袍,在澶州前线加冕皇帝。

    这个场景是不是感觉很熟?是的,后来的赵匡胤就是学的郭威,步骤流程一模一样。

    郭威称帝后,率部杀回开封。这时候刘赟还不知道这事,正在兴高采烈的往京城赶,等他到京城后,就被郭威留在京城的心腹给软禁了起来,最后被杀了。

    等到郭威回京城后,他先是在后汉太后面前痛哭流涕,说不是自己想做皇帝,实在是三军意愿难违啊!哭够了之后,郭威让下面的人给他查族谱,看最远能查到哪位先贤。下面的人为了拍马屁,便说郭威的血统可以追溯到周文王的弟弟虢叔身上,因此郭威建立的政权,国号就叫作周,史称“后周”。

    平心而论,郭威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他节俭不奢,又励精图治,大周朝在他手下,很有点中兴气象。然而,他登基的时候年纪就已经很大了,因此在位三年就死了。最后他的养子郭荣继位(郭威的亲生子女都被刘承佑杀了),是为周世宗。

    后周新皇即位,有一个人十分高兴。这个人就是刘崇,大家还记得那个被郭威忽悠了的刘赟么?刘崇是他爸爸。刘赟这个倒霉孩子被郭威干掉后,刘崇顿足捶胸,大骂郭威无耻,然后他就在山西搞起了独立,国号依然是后汉,不过因为所处地理位置偏僻,所以大家称呼这个政权为“北汉”。

    刘崇知道郭威死掉的消息之后,觉得郭荣肯定不如郭威,手下的将领桀骜难驯,一时间多少会有点人心浮动,于是他趁这个机会联络契丹打了过去。结果最终被郭荣朕御驾亲征,狠狠的削了一顿。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大战中,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一马当先,带头冲锋,在乱军之中将北汉大将张元徽斩于马下,颇有一副斗将的勇猛劲。

    班师回朝后,郭荣做战后总结,他先是收拾了战斗中表现很渣的几个将领,接着又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禁军大练兵行动,总体原则就是:清退掉不能打的,从地方上选拔能打的进来,组成精锐之师。

    这个套路是不是很眼熟?是的,北宋后来的禁军、厢军制度,就是从周世宗这里学的。

    由于在大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赵匡胤被擢升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成为了禁军的高级将领。

    郭荣整军备武努力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总要找个目标开开刀看看成效怎么样,于是他就挑南唐练了练手,连续发动了几次战争,打的南唐后蜀叫苦连天,南唐皇帝李璟最后主动放弃皇帝尊号,称臣认怂。郭荣这下心里有底了——朕这禁军,看来可以打契丹了!(南唐后主李煜不是皇帝,他只是国主身份,因为南唐从他爸爸李璟放弃皇帝尊号开始,就没有皇帝了)

    之后的历史就简单了,郭荣北伐,但在前线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不久后病死。

    临病死前,郭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自己认为人品可靠的赵匡胤。

    而赵匡胤也是“不负众望”,在郭荣死后,全套抄袭了郭威的黄袍加身,篡了后周,建立了大宋。

    五代的历史到这里就结束了,不知道看完后各位是什么想法?

    我感觉,五代十国的历史过于零碎,缺乏历史主线人物。不包括十国,五代一共五十三年历史,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九姓十四帝,这种大王旗的变幻频率,可以说是千古以来所未曾见,中国历史上能跟五代时期比拟的时期,就只有东晋十六国了。

    可能有朋友会说,不对呀,三国也很乱,为什么汉末三国的历史那么有名?

    是的,汉末三国确实很乱,可是汉末三国时期有主线人物,比如蜀汉:

    刘备→诸葛亮→姜维

    这些人相互之间有串联,有乘上启下的托付关系。而五代的人物,却没有。

    我们在五代史中,只能看到末路英雄。比方说石重贵,好不容易雄起了,连续两次北伐打得契丹头痛脚痛,超越郭荣、赵匡胤的存在。可是然并卵,最终也是被契丹俘虏到了北方当俘虏。

    类似石重贵的还有朱温,前期也算是个豪杰人物,但后期乱搞男女关系,居然被儿子亲手干掉了。李存勖也一样,前期那么强,可建国不久就被首席大将干哥哥背叛,最后还被伶人弑杀。李嗣源也一样,被亲儿子搞政变,活活吓死。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其余人伦惨案、狼行狗性,那更是见得多了。

    总而言之,非历史专业的普通人看三国,可以毫无压力的从头看到尾,但看五代史,很容易看着看着就看断片了,经常是看了后面就忘了前面的内容。其实不只是五代,两晋南北朝也一样。没有主线人物,只有打打杀杀的历史是很难让人记得住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代十国的历史为什么很少提?
五代十国的历史!
看完这一篇,你就再也不会觉得五代十国很乱了一
读完,你就知道了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历史有多黑暗,是哪五代哪十国,一文讲清来龙去脉
深度 | 五代十国,帝国的转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