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比起降首付,这件事或许更重要!

       记得上次下调首付比例的操作还是在遥远的2002年。国内汽车零售走进千家万户的第一次井喷。当时的汽车市场是不冷静的,是追逐利益的。经销商的日子也并没有现在这样不堪。

       当时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人们开始有了私家车的意识。当时的私家车绝不仅仅是一辆代步工具,而是一种体面。由于可选的范围比较少,桑塔纳、捷达和富康就成了行业的代表。

      市场需求大,产品供应少。也就形成了典型的卖方市场。那个时候,卖车是可以挣钱的。所有资本蜂拥而入,4S店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每个人都想拥有一辆车,车商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帮助消费者获得一辆车。基于当时车辆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消费信贷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狭义的汽车金融产品也就孕育而生了。

      对于新事物,风险管控是最为重要的。当时的银行在最初对风险的要求也是很严格的。不仅仅有明确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年限的要求,同时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人,车商同时也要为借款人提供担保,且每单都要进行详细的上门调查。

      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各方都获取了利益。银行增添了众多优质的客户,车商多卖了车,消费者提前拥有了爱车。可谓各有所得。

      可是在卖方市场的大前提下,为什么会出现降低首付比例的现象呢?原来都是利益惹的祸。

       随着市场的日益火爆,金融收益成为了汽车销售的重要利润组成。一辆车通过金融销售,不仅会有车价上的利润,更会有保险、装饰、担保方面的附加利润。更为获得一个稳定长期可联系的客户提供了方便。也就是说,要把各种产品尽可能的与客户发生更多的联系,才能获取更大的利润。

       那么,最简单的吸引客户的方法就是在购车时出更少的钱。实现的方法无非是降低首付比例和提高贷款年限。至于贷款费用,在那个时候是不会被轻易减免的。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消费者的成本不降反增。只是被信用工具把成本当期摊薄了而已。

       对于当时的车商,你选用我的产品越多,我的综合成本越低,收益也就越高。反正你欠的是银行的钱。

      对于当时的银行,你贷款比例越高,期限越长,我的收益也就越高,反正有车商兜底。

       对于当时的消费者,谁家首付的钱最少,就用谁家。先拿到车再说,那点月还款怎么能还不上呢?

       但是当时的政策首付比例是不能降的,于是银行和车商一起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增值税、保险、装饰费用等一干费用打包,再加上车价成为购车总款项。这样也就变相实现了降低购车首付。或者采用高价车套低价车的方法,也就变相实现了零首付的概念。

       市场有需求,就会有对应的产品。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当一个市场快速扩张且膨胀的时候,如果不能清醒的对风险控制有更高的要求和更实用的方法,那也就意味着高风险时代的即将来临。

      截至到目前,翻翻曾经的汽车金融市场,似乎同样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产品不断地包装升级,但本质不变。风险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同样本质不变。在利益面前,与之有着天然对抗属性的风险管理一直被喊得响亮,却又一次次的失守,甚至更可怕的,居然沦落成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风险管理其实就是一件看不见的皇帝的新装。

       终于,在一片风声鹤唳中,2004年,火爆一时的汽车金融被封印。规范首付比例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一直延续到这次被打破。

      这次首付比例的放开,恰恰不是市场需求引导的。而是为了促进市场需求而生。这与当年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只有消费者手里没钱或者钱不够才会想降低首付的比例。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如果单纯的降低首付比例,无疑是给市场埋下了一颗炸弹。

       当然,这次监管也不是没有提前准备,在这项政策出台前,已经颁布了各汽车金融公司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文件,同时推出了评级制度,风险管理能力成为了其中占比最高的一项。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所以很多人会问,这次降低首付比例到底是好还是坏。其实唯一的标准就是看疗效。如今的市场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已经进入了大一统时代。主流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已经成为市场的主宰。市场很难再出现当年P2P、金融科技公司这样可以搅局的新势力。一个稳定成熟的市场是一个回归理性的市场,理性就是绝不瞎逼逼。

       有了足够大的市场份额,一个成熟的金融公司绝不会用一根杠杆去撬动市场,他们所用的一定是一套组合拳。如果还把单一的降低首付比例作为法宝,那也就说明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也就没有怎么进步。

       所以我的判断就是,本次首付比例的降低不会给市场带来轩然大波。因为当前的市场已经进入稳定发展的时代。首付比例降低只是丰富了金融机构一种产品组合而已。仅仅如此。

       恰恰需要引起我们重视和注意的则是风险管理领域。一般而言,市场不景气,为了维持生计,就要适当的降低风险管理条件。把进来的口子放宽,先把更多的食抢进自己的碗里再说。后面的就要拼各自的风险管理能力了。更为详细的说,就是各自的资产管理能力大比拼。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先要算总账,也就是整个产品体系的收益比。如果总收益大于总风险,那么其实在整体上的把控就已经非常到位了。然后才是聚焦,风险分级,不同风险产品的占比,以及具体管控的方法。

       以前犯的错误就是风险管理太流于表面化、想象化,管理方式过于单一。更多的是放在风险出现后的催收、诉讼和处置。在防患于未然方面明显经验不足,投入也不够。比如审批阶段,特殊时期的客户你怎么审都是不尽如人意,所以如果把过多的经历放在审批环节,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这个时候恰恰应该把重心放在前端的产品设计环节和后续的资产管理环节。

       我们整个风险管理体系最大的问题就是一直强调风险管理是一个整体,而实际操作中又都全是各自为战。还没和敌人正面冲突,内耗就先把自己干掉了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思考后的结果就是风险管理体系缺乏算账的意识。风险管理衣蛾要算好成本收益账。一套方案让执行人受力不讨好,怎么会被欢迎?所以我更爱强调资产管理这个词,资产管理是可以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获取收益的,只有这样,才会被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最为本质的规律

         所以,一旦进入稳定的市场发展阶段,各自圈定了势力范围。那么比拼的就是综合实力了。营销也就变得更加高级。金融产品的独立性也将慢慢成为一体化解决方案中的一部分。至于风险管理,在审批、日常监控、催收、诉讼方面其实都有了相对的经验。重点在于这部分持有的资产如何保持价值最大化。不仅还能继续产生收益,同时还能有效降低风险。

       所谓继续获得收益,在于对资产管理过程中依旧能创造与资产相关联的各项产品,从而继续从中获利。所谓降低风险,其实就是提前布局,不让风险出现,或者在风险出现后用最短的时间处理掉

      比如新能源车,车产品本身,车品牌持有者,车的市场占有率,车的稳定性和故障率,车的折旧率,都是金融产品本身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综合加权,才能决定产品条件。这是前期,在后市场,更要注重区域的选择,比如南方三线以下城市为作为主战场就有很大的可能优于北方一线城市。同时要考虑,车辆贷款一旦发生风险,车辆往哪里去的问题。要不要提前布局司法资源,要不要提前考虑二级客户市场,要不要考虑后续如何形成新的产品组合,都是我们需要提前考虑的。

       所以您看,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从来就是一体化的,是需要整个组织全员参与的,金融机构也不能例外。我们正在走向一个从提供单一金融产品向提供产品综合服务商的角色转变。你的核心竞争力貌似是你的产品和风险管理水平。而实质上,是你的组织、你的文化、你的运营、你的人才结构。我们暂且把它称为大资管时代吧!

        几年以后,我们再看,立此为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管新规对A股市场影响几何
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利好债券市场
2024三大杠杆炒股平台网站排名
金融市场部和资产管理部的悲催你不懂
理财上面所标注的中低风险是什么意思?
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如何划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