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2湖南版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2012湖南版文言文阅读专题复习

    第一节 文言实词

    (2010·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诸葛孔明

                                              陈 亮

    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偪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始孔明出祁山,仲达出兵拒之,闻孔明将芟上邽之麦,卷甲疾行,晨夜往赴。孔明粮乏已退,仲达谲言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纵能胜之,后何以继?此少辩事机者之所必不为也。仲达心知其然,外为大言以谲其下耳。已而孔明出斜谷,仲达又率兵拒之。知孔明兵未逼渭,引军而济,背水为垒。孔明移军且至,仲达谲言曰:“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阵。若西上五丈原,诸军无事矣。”夫敌人之兵已在死地,而率众直进,来与之战,此亦少辨事机者之所不为也。仲达知其必不出此,姑诳为此言以妄表其怯,以示吾之能料,且以少安其三军之心也。故孔明持节制之师,不用权谲,不贪小利,彼则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凡此者,皆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此岂其真情也!

    夫善观人之真情者,不于敌存之时,而于敌亡之后。孔明之存也,仲达之言则然。及其殁也,仲达按行其营垒,敛衽而叹曰:“天下奇才也!”彼见其规矩法度,出于其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岂非复为仲达所谲哉!

    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曾不一齿仲达。彼晓兵者,固有以窥之矣。书生之论,曷为其不然也!孔明距今且千载矣,未有能谅其心者。吾愤孔明之不幸,故备论之,使世以成败论人物者其少戒也。

                                                    (选自《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  敌:敌人

    B. 故常伺孔明之开阖      伺:窥探

    C. 仲达出兵拒之          拒:抵御

    D. 夫军无见粮而转军与战  见:现成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A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敌”应为“相当、匹敌”,解释为“敌人”语义不通。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把各项的解释代入文句中,看语意是否通顺,翻译有无阻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势倾群而下不忌

      爽籁发清风生 

    B.孔明移军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C.不觉其言之发

      翳桑之饿人

    D.论者不此信,而信其谲

      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3.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A.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B.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C.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D.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考生首先要通读文段,尝试理解,然后可以巧借选项帮助断句。四个选项前两处断句A、C一样,B、D一样,第三句都相同,可知,“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讲的是“帝者之政”的两个方向即“恕和罚”,所以可排除A、C。B、D比较可知D项的断句语意不对。

    4. 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即明确指出,诸葛亮与古代圣贤伊尹、周公是一类人物,然后历数诸葛亮的品德与功业,体现出作者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

    B. 文章通过剖析仲达对诸葛亮上邽芟麦和兵出斜谷两件事的言论,论证了作者关于仲达用大话欺骗部下、所说非其真实想法的观点。

    C. 作者在读了唐代李靖的文章后,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可见后人难以懂得诸葛亮的内心。

    D. 这是一篇史论,文章对诸葛亮给予充分理解和深切同情,严正驳斥了一些人对诸葛亮的攻击和贬损,并且明确反对以成败论英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C项“感慨李靖作为一个通晓兵法的人竟然也会发表书生式的迂腐议论”与原文的意思相左,原文“唐李靖,谈兵之雄者也。吾尝读其问对之书,见其述孔明兵制之妙,曲折备至”表达的正是李靖对孔明兵制的赞叹和佩服。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比对选项与原文信息的异同,有一定的难度。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来源:学&科&网]

    (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引军而济,背水为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

    (2)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

    (3)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层级为B。需要考生注意的得分点(1)偏方:古今异义,此处指偏远的地方;特,只不过;尔,句末语气词,罢了。(2)与,对付。(3)引,率领;济,渡过。本题的三个文言翻译句子,比较短小,难度不大,特别需要理解的是实词意思,务必把语句放到原文上下文语境中整体考虑,以提高理解的正确率,还需注意翻译语句的通顺合理。

    【参考译文】

    诸葛孔明是伊尹、周公一样的人物。但后世论者多持不同意见,认为他生不逢时,而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幸境地。众人都求建功业,而孔明却独善其身,结席草庐,刘备三顾之后才出山。后又挺身而出,辅佐刘禅,对朝权既不放任又不独揽,臣民没有闲言。权势盖过君主但君主不怀疑,超过群臣但群臣不忌妒,治理蜀国,殚精竭虑,使民风教化恭肃淳朴。大的错误不宽恕,小的过失也要责罚,这是帝者的政治;用使百姓安乐的方法治理百姓,百姓即使劳苦也不会埋怨,用更好的生存的道理杀人,人虽死,但不会埋怨杀人者,这是王者的作为。孔明都很好地做到了,他的确是伊尹、周公之类的人物。但是论者竟说他自比为管仲、乐毅,寄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这怎么能够和孔子出仕鲁国自比老、彭相提并论呢?更有甚者认为孔明不是仲达的对手,这和小儿之见没有不同。他们难道不是因为仲达的言论才相信的吗?却不知道仲达所言都是欺骗之词。仲达无法用计于孔明,所以经常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再妄下言论迷惑部下,论者只不过没有明察罢了。

    当初,孔明师出祁山,仲达出兵抵挡。听说孔明将要收割上的小麦,于是领兵疾行,日夜赶赴。当孔明因少粮而撤退时,仲达放言说:“我们疾行赶路,劳苦疲惫,这是通晓兵法的人的贪念。现在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就容易对付了。”部队没有现成的粮食储备而转移作战,纵然能够取得胜利,之后又怎样维系呢?这是稍微能够辨识事情机理的人必然不会做的。仲达心中明白,只是对外放言以迷惑他的部下。后来,孔明出兵斜谷,仲达又领兵抵抗,知道了孔明的部队没有逼近渭水,于是率领军队渡河,背靠渭水筑下营垒。孔明领兵将至,仲达又放言说:“诸葛亮如果勇敢的话,应当兵出武功,依山列阵。如果向西上五丈原,各军将无事。”敌人之兵已经置之死地,而领兵直进,与之决战,这也是稍微辨识事情机理者不会做的。仲达知道孔明一定不会出兵,所以姑且放话出来以假装显示孔明的怯懦,表现自己的料事如神,同时能够稍微安抚军心。所以说,孔明治军有节有度,不用权谲,不贪小利。他会说:“诸葛亮志大但不识时机,谋多但缺少决断,好兵但没有权责。”凡是这种论调,都是窥探孔明的布置、行动后,放言以迷惑部下,又怎么是他的真情呢?

    善于观察人的真性情的,不是在敌人存在的时候,而是在敌人死亡之后。孔明活着时,仲达的话就是这样。等到孔明死后,仲达看视他的营垒,恭敬感叹地说:“天下奇才!”看到他的规矩法度,都是自己所达不到的,恍然若失,不由自主地佩服感叹。由此可以看到仲达的真实想法。论者不相信这是真实的,而相信他的谎言,难道不是又被仲达迷惑了吗?

    唐朝李靖,是好论兵的英雄。我曾经读他的有关问对的书,见他表述孔明的兵制的妙处,赏赞有佳;对仲达则不提一词。那些通晓兵法的人,本来于此可以窥见。书生的论调,怎么认为他不是这样呢!孔明距今已近千年,还没有能体谅其心的人。我感愤孔明的不幸,所以细论之,使世间以成败论英雄的那些人稍稍觉戒。

     第二节 文言虚词

    (2010·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申甫传

 汪 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站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 ① 媐(xī):嬉戏。     ② 瘗(yì):埋藏。③ 窭(jù):贫穷。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人濒行      濒:临近

    B. 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 遽薄京师                              薄:逼近

    D. 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卒,通“猝”,仓猝。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乎     B. 遂言甫

      不如须臾所学也          当其欣所遇

    C.金公御史为参军       D. 听召募

      勇气闻于诸侯            皆出于此乎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C都是介词,译为“凭借”。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向/介词,对;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3.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④是说权贵人。⑥是申甫死后。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 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 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 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答案:C

    解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

    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来源:Ks5u.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Ks5u.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申甫到了嵩山,又遇到了原先年幼时见到的道人,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

    (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

    (3)于是权贵们争着责怪申甫,并且嘲讽刘公、金公不了解人。

    解析:(1)注意 “复”“故”“乞”名词用作动词,“师”名词作状语。注意全句的文意。(2)注意“数”“以”“见”表被动。(3)注意“于是”古今异义,“咎”“讥”。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为行侠仗义之事,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玩耍。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不久,一只狸猫被吸引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道人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当时申甫已经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在佛法上没有什么造诣。他来到嵩山,又遇见了原先年幼时见到的道人,就请求学习道人的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客居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本领拜见朝廷公卿,经常被听从信任。明愍帝即位,元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仓猝间不能操练。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支箭,就这样被杀了。于是权贵们争相把责任推给申甫,而且嘲讽刘、金二人荐人不当。等到元兵撤退后,竟然没人理会申甫战死这件事。距离申甫死后几天,刘之纶又分八路出兵,赶往遵化,独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扎寨,遇见伏兵袭击,刘之纶监督将士拼死迎战,打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兵没有赶到,刘之纶也战死了。

                             第三节 句式和用法

    (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周维城传

[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贾致富,有子三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嘿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节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有删节)

    【注】①跅(tuò)弛:放荡,不守规矩。②肆:店铺。③脱:偶尔。④嘿(mò):悄悄地。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未及属稿      属:撰写        

    B. 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               具:完备

    C. 遂大困,寻死富阳               寻:不久   

    D. 挟三百金之富阳贾                  贾:商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B、C三项均符合原文意思;D项“贾”解释做名词“商人”在文中讲不通,在本句中应该解释为动词“做生意”。

    2.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是(  )

    ①引父足怀中以卧 ②立许字以女 ③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 ④丰贾致富,有子三人 ⑤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 ⑥拯一人者与一金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部体现周维城美好德行的一组”。①③两句表现周维城对父母的孝敬,能体现其美好德行;⑤表现了周维城待人心胸宽广,为人善良的美好德行。所以选择B项。②④两句介绍他的娶妻与子女情况,不是写其德行。⑥不是周维城的事迹,而是江宁焦翁。也可用排除法,凡是带②③⑥的选项可以排除。

    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维城祖上世代住在杭州从商,有了些资产,但到了他父亲一代,因遭火灾,家道衰落。

    B. 周维城自幼遭受磨难,但乐善好施,对父母富有孝心,是一位秉礼守义的商人。

    C. 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

    D. 文章最后一句表明,作者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解答本题要审准题干,找出“不正确的一项”,从原文“其先绍兴人,徙杭州,世为贾”可以看出周维城祖上并非世代住在杭州,而是迁徙到杭州的,所以A项说法是错误的。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水息,资遣之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所以为他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志的人(作参考)。

    (2)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第(1)题翻译时要注意“传”是动词,为其做传的意思;“遗”是动词留给的意思。

    第(2)题翻译时要注意“肆”“饮食”“俟”“资”“遣”的翻译。肆,是名词,店铺;饮食,在句中是动词,供给饮食的意思;俟,翻译成等待;资,是动词,资助;遣,为动词,遣送,在这里可翻译成安排回家。

    【参考译文】

    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他给我非常全面具体地讲了周维城的事情,所以为周维城作了传,以便留给后来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他的祖先是绍兴人,后来迁徙到杭州,世代都是商人,有钱财。父亲名叫周重章,因火灾毁坏了他的家,流浪到富阳居住下来。周重章是富家子弟,突然贫困,心情压抑烦闷,更加放荡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极端困顿,不久死于富阳。周丰幼年时,每当天气寒冷,父亲半夜从外面回来,又没有地方可以得到吃的东西,他就总是拉过父亲的脚抱在怀里来睡觉。十多岁,父亲已经死了,他学着做生意。一天早晨,有位老人路过他的店铺,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配给他。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离开一会儿,就又回到母亲身边察视。母亲偶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围着母亲的身边走来走去,不停地呼喊“阿母”,声音悲切依恋像婴儿那样。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那些(在周丰在世时)赶上见到过他的子孙们,说他上床将要睡着时,一定会呼唤“阿母”,快要醒来时,又像这样,大概是(成了习惯)不知不觉地就这样了。……周丰做生意发了财,有三个儿子、六个孙子,周丰八十四岁去世。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宽厚的)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点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丰。周丰赶紧叮嘱把货物像原来那样收藏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周丰像以前一样对待他。

    高傅占说:富阳人大多称赞周丰能够施舍他人,见义勇为,可是周丰曾经说:“我比不上吴翁和焦翁。”吴翁是徽州人,在富阳做生意。每到年终,他夜里怀揣着金钱走街过巷,看见贫寒的人家,就默默地把钱放在门洞里,不让别人知道。焦翁是江宁人,带了三百两银子到富阳做买卖。当时洪水暴发,焦翁急忙呼喊打鱼的人,说能救起一个人的就给他一两银子。前后几天救了若干人,(并)留在店铺中供他们吃喝,等到洪水平息,资助安排他们回家。三百两银子很快就用完了。这两位老翁,如今拿他们来询问富阳人,谁也不知道他们。周丰又曾说过:“我这辈子感激岳父了解我。”

    呜呼!街市里巷的平民中间,原本不缺少有德行的君子啊!

                          第四节 断句与翻译

    (2010·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太祖征江西,祎献颂。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浙西既平,科敛当减。”太祖嘉纳之,然不能尽从也。明年修《元史》,命祎与濂为总裁。祎史事擅长,裁烦剔秽,力任笔削。书成,擢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奉诏预教大本堂,经明理达,善开导。召对殿廷,必赐坐,从容宴语。五年正月议招谕云南,命祎赍诏往。至则谕梁王,亟宜奉版图归职方,不然天讨旦夕至。王不听,馆别室。他日,又谕曰:“朝廷以云南百万生灵,不欲歼于锋刃。若恃险远,抗明命,悔无及矣。”梁王骇服,即为改馆。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王不得已出祎见之,脱脱欲屈祎,祎叱曰:“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且我与汝皆使也,岂为汝屈!”或劝脱脱曰:“王公素负重名,不可害。”脱脱攘臂曰:“今虽孔圣,义不得存。”祎顾王曰:“汝杀我,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遂遇害。                      (节选自《明史·王祎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报:答复

    B. 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宠:重用

    C. 祈天永命之要                         祈:恳求

    D. 法天道,顺人心                       法:效仿

    答案:B

    解析:宠:宠爱,宠幸。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祎有非凡胆识的一组是(  )

    ①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②雷霆霜雪,可暂不可常

    ③浙西既平,科敛当减   ④裁烦剔秽,力任笔削

    ⑤亟宜奉版图归职方  ⑥天兵继至,汝祸不旋踵矣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答案:B

    解析:②是一个比喻;④是编修《元史》,文采好;⑤劝说梁王归顺的话。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 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 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 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答案:C

    解析:C项“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的意思与原文不符。应为“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故意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 “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参考译文】

    王祎,字子充,浙江义乌人。幼时机敏聪慧,成年后身材高大伟岸。当时凭借文章著称于世。在目睹了元王朝国政衰颓凋敝后,写了七八千字的言论上给当时的宰相。危素、张起岩一起推荐了他,但是没有被接受。于是在青岩山隐居著书,名气越来越大。太祖征江西,祎写文章赞颂并献给太祖。太祖很高兴,说:“江南有两位大儒,就是你和宋濂,要论学问谁更渊博,你不如宋濂。但是要论才思的雄辩,宋濂不如你。”太祖创立了礼贤馆,于是被召置礼贤馆。累次迁升到侍礼郎,掌管太祖的起居注。又任南康府事,出了很多惠民政绩,太祖赐给金带以示宠爱。太祖即将称帝即位前,将他召回,商议即位礼仪。

    洪武元年八月,上奏言,“祈求天命永远所在,在于忠厚存心,宽大为政,效法天道,顺应人心。雷霆霜雪,只是暂时的不是永远的。既然浙西已经被平定了,应该减免赋税。”太祖表扬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没有都听从。第二年修《元史》,任命祎与濂为总裁。祎擅长史事,裁汰剔除烦秽,大力修改。修完《元史》后,提拔为翰林待制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奉召到大本堂教皇子读书,王祎经明理达,善于开导。皇上召他到殿廷,每次都给他赐坐,从容应答。洪武五年正月商议诏谕云南,任命王祎奉召前往。到云南后诏谕梁王,尽快奉上户籍册和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不然天子很快就将讨伐过来。梁王不听从,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后,又诏谕说:“朝廷考虑到云南百万生灵,不忍荼毒于锋刃。如果你凭借艰险路远,抵抗大明皇帝的命令,到时你后悔都来不及。”梁王被吓服了,随即将他改为正馆居住。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他故意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梁王逼不得已交出了王祎,脱脱想让王祎屈服于他,王祎怒叱道:“上天已经要终结你元朝的命,我朝确实是来取代你元朝的。你就像火把将要烧完,竟敢和日月争明!何况你我都是使臣,我岂能屈服于你!”有人劝脱脱说:“王先生久负盛名,不能杀。”脱脱手一摆说道:“今天就是孔圣人,也没有情面可讲。”王祎回头说道:“你杀了我,朝廷大军就将到来,你的祸患不久就要接踵到来。”于是就这样被杀害了。

                               第五节 分析与综合

    (2010·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康保裔,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从太祖征李筠,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寻知代州,移深州,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诏褒之,为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保裔选精锐赴之,会暮,约诘朝合战。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遂决战。二日,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时车驾驻大名,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继英等谢曰:“臣父不能决胜而死,陛下不以罪其孥幸矣,臣等顾蒙非常之恩!”因悲涕伏地不能起。上恻然曰:“尔父死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场,身复战没,世有忠节,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善骑射,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引满以射,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上知之,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而援兵不至,唯张凝、李重贵率众策应,遇契丹兵交战,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敌乃退。当时诸将多失部分,独重贵、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及再遇阵没     及:趁着

    B. 寻知代州,移深州       寻:不久

    C. 会暮,约诘朝合战       会:适逢

    D. 援不至,遂没焉         遂:于是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及”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了,等到”。

    2.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                     

    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④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               

    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⑥  D. ③④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②说身边人劝康保裔逃跑,⑥是说张凝、李重贵作战的情形。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B. 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契丹却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保裔不愿苟免于死,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C. 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停止朝会两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理应厚重褒奖。

    D. 康保裔品行端正,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又擅长骑马射箭,射飞禽走兽无不中;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在康保裔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率领军队策应他,没有与他共同抗敌。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吾曹计功,何面目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译文】

    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祖父叫康志忠,在攻打汴梁时战死了。父亲叫康再遇,跟太祖打李筠,又死在战场上。康保裔在周朝屡立战功,等到康再遇战死之后,皇帝下诏书让康保裔代替了父亲的职位,跟石守信一起攻下了泽州,又和一些将领在石岭关打败了契丹人,做了登州刺史。不久又做代州知县,又转管深州,还兼任凉州观察使。后来真宗即位,把康保裔诏回朝内,因为(他)母亲年老需要勤加奉养,拿上等的尊酒茶米赐给他。皇帝下诏书嘉奖了康保裔,又让他去做了高阳关都部署。契丹兵大举入侵,诸将与契丹人在河间开战,康保裔亲选精锐的士兵参与战斗,恰逢傍晚,同契丹人约定第二天早晨打一仗。但第二天一早,契丹人就把他们重重包围,手下劝康保裔换掉盔甲骑马突围逃跑,康保裔说:“面临大难不能苟且偷生。”于是就决战。打了两天,杀死了不少契丹人,地下尘土都踩了二尺深,但最后弹尽粮绝,援兵却迟迟不来,所以战死了。当时皇帝驻扎在大名,一听到康保裔战死了震惊难过,两天不上朝,追赠康保裔为侍中。封康保裔的儿子康继英为六宅使、顺州刺史,康继彬为洛苑使。康继英等奉旨谢恩说:“父亲没有打胜仗就死了,陛下你不降罪给我们,我们就感到侥幸了,我们蒙受了超出一般的恩惠啊!”说完就流泪哭得爬不起来了。皇帝悲伤地说:“你爹是为国家而死的,封赏,当然要厚重。”然后对左右的大臣说:“康保裔的父亲、祖父,全部战死沙场,现在他也战死了,他们祖辈都有忠心,绝对值得褒奖。”康保裔为人恭谨仁厚知礼节,好结交宾朋,擅长骑马射箭,箭无虚发,射飞鸟走兽没有不射中的。曾经手握三十支箭,拉满弓射出去,筈镝一个个被射了下来,人人都佩服他的射术之妙。康保裔大战无数,身上有七十处战伤。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皇帝知道后,就重重赏赐他。当康保裔与契丹人血战的时候,援兵却迟迟不至,只有张凝、李重贵分别领兵策应,遇到契丹兵交战,康保裔被敌人包围,李重贵与张凝去救援,却腹背受敌,从申时到寅时全力作战,才把敌人击退。当时各个将领都损失大半了,只有李重贵与张凝回到军屯,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叹息记:“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么脸面呢!”皇帝听说了这事,就嘉奖了李重贵与张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阅读综合复习试题2
2011届高考古诗文阅读精选
高考语文(2011)复习大全(四)____文言文阅读题篇(一)
康保裔传
康保裔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八)裴村诸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