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进灿烂的古文多维空间(《初中课外古文观止》总序)

走进灿烂的古文多维空间

(《初中课外古文观止》总序)

姜广平

    本书是依据《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并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编写的。

文章能够传世,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具有睿智深刻的思想、高尚美丽的情怀,一是具有极富魅力和美感的外部语言形式,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也。

当然,传世之作中,未必没有糟粕性的东西存在。所以,这就需要后世的读者,既要具备传承的意识,又要具有分析和批判的眼光。

这样,我们就又用得上古人所讲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且作为首要的方法。

真正走进文言文的世界,须经过三重门:

第一重门便是当时的历史背景。学习者必须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风云有充分且正确的认知。

第二重门:须对作者有所认识,这样方能知人论世,识其人,方能析其文,也才能阐其义。

第三重门才是语言层面的大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这一重大门作为文言文世界的最后一重大门,也可能是最难打开的一重大门。毕竟,时代的变迁、语言的演变,使身处现代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很难一下子扫清语言障碍,进入古人的语言世界和思维空间。

更何况,从近现代开始,特别是五四前后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客观上造成了文化的断层与撕裂,鲁迅、胡适等人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将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没落的成分剔除掉、抛弃掉,但是,客观上也因此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并进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断裂的令人痛心的局面。

其实,如果人们知道像鲁迅、胡适等人其实是具有非常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功底的话,也许,当时的中国人会非常理智地看待自己和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审慎地选择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来处理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奈何当时要迅速普及现代白话文,使现代白话文迅速站稳脚跟,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摧枯拉朽般的毁灭性的打击,中国传统文化遂从此进入到一种至为逼仄的空间,只有像辜鸿铭、林纾、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等人仍然充任着文化守夜人的角色,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

当人们惊讶地发现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真理后,当更多的人们发现中国文化传统有着恒久的魅力之后,中华传统文化才开始复苏;当更多的人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须借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时,人们才终于发现,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鬼谷子等轴心时代的大师,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一切,而现当代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可以从孔子、老子、孟子那里找到答案,人们才终于回过头来,捡拾起曾被我们抛弃甚至被我们蹂躏过的瑰宝。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是为了让广大中学生迅速地穿越文言文学习的“三重门”,我们开始着手编撰《小古文观止》和《初中课外古文观止》系列丛书,以达到真正帮助当代中小学生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下,市面上的文言文教学辅导用书和学生手头所拿着的文言文学习材料或复习资料,只满足于原文的注、译与考题解析,稍好的一些资料,则给出了考点解析。

但是,这其实远远不够。

要读懂一篇文言文,仅仅依靠这些辅助材料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这些材料中,有的还出现了错误的解读与分析。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那些经由历史时空穿越而来的古代文献,每一篇都带着恒久的文化魅力和灿烂的人文光辉。

对于中学生而言,因为生活阅历和人文视野的限制,准确解读一篇文言文有相当的难度,对于文言文中深藏着的文化基因与细胞,则更难真正体会得到。

多数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只满足于解题思路分析、文面意思的理解,满足于“接受”文言文中所涉及到的信息层面的内涵,对于文言文的文化内涵、人文底蕴,却无法涉猎、品味、涵咏。

这种主次颠倒的学习方法,使得绝大多数中学生,在学完一篇文言文后,无法产生心得感悟,随后不久,便几乎遗忘殆尽。

所以,这次编写《初中课外古文观止》,我们继续沿着《小古文观止》的思路,以多维探究的方式,以更适合初中生的思维方式与学习特点,将一篇篇优美的文言文呈现给广大读者。

在经过反复思考、精心推敲,并经过与初中生们实际的教学演练之后,我们设计了八个单元,每一个单元三篇选文,每一个单元都选定一个角度。每一篇文章都设制了九个维度进行讲解与分析。

九个维度的设定,可以使中学生持《初中课外古文观止》一套在手,便能将“词语积累”“文化文学常识”“初中文言文考战及点拨”等内容全部掌握。

这套《初中课外古文观止》,既具有审美特质又具有工具色彩,一册在手,解决文言文学习的所有问题,同时也借助这套丛书,真正走进灿烂的古文多维空间。真正体现“观止”的意义与特点。

全书一共四册,收入96篇选文,另附96篇延伸阅读选文。这样,便从体量上保证了中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掌握我们伟大祖国灿烂的思想文化和伟大文脉。

我们相信,只要你认真地读过这套书,你在古文方面的积淀,将会是同龄少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

本书所选的试题,兼顾了经典性与易考性,大多来自全国各地近年来中考和中考模考真题,但在收进本书时,大多作了精心的修改,或是文本与习题作了修改,或是答案经过了重新组织与加工,在【思维导图】中,则进一步将文章的思维构架、文本的思路进行了逻辑梳理,在【主题探究】中,则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深度挖掘。其目的,是为了能使中学生形成求异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历年来中考真题中的题源文本,大多选自《史记》《文选》《古文观止》《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诸多经典选本。所以,在编撰本书时,我们对试题进行了又一次深度精校,部分选文则在进行校对后,对选文内容进行了重新增订、删选,一来,使选文与原文中心思想更其吻合;二来,使选文尽量呈现原文的主体内容;第三,使文章尽量呈现出原文的框架、轮廓。

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呈现出原文所具有的人文光辉和思想的光芒,同时借助习题,并借助于我们的讲析,使同学们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文章为什么能穿透数千年的历史时空而来到当下人们的眼前的原因,从而真正深入到文章精髓的层面,去汲取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灿烂最为博大精深的大美与精神。

此外,题源文本所能体现出的写作技巧,考试真题一般都没有涉及,至于题源文本本身所具的作文素材的经典意义,也没有哪一个出题人为孩子们讲述明白。

所以,本书在编撰过程中,非常注意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赏析与当下中小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对接,并努力将这两者之间的路径打通,以期能够让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真正成为中国当代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源泉之一。

当下中学生生活面狭窄,多不接世,与社会现实几近脱节,故而,我们在编撰过程中,设置了【写作拓展与借鉴】板块,有意识地为广大中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也因此,本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既注重学生语文功底的培养,注重文言文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养成,但更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历史人文素养,形成对社会生活、历史人文的认知。

必须说明的是,这几个角度将是今后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书编者不惜付出韦编三绝之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沉浸醴郁,含英咀华,以期学生亦能恒常如斯,且能于年少之时许下“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宏志,并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成文韬武略,成为国家栋梁。   

2023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文观止》永不止
300多年前编的《古文观止》过时了吗?看过北大这版再下结论
如何看待《古文观止》的价值?
一册以观止,千秋老臣心——读《古文观止》
这本书,对后世影响巨大
“古文”与“文言”——《文言观止》栏目发刊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