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如何利用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天然联系的课程。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资源意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切可以利用的活动场所都可以加以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精髓也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也就是说:我们所过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须的一切东西,便是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正如吕叔湘先生说的“语文跟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各科教学、课外活动、家庭、社会构成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生活即语文,把生活当作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阐明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把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联系生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

  现代课程新理念认为,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及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报刊、音像资料、网络信息、风俗习惯、文史掌故、时事新闻、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能感悟语文、体验语文,从而才会充满兴趣学习语文。因此,我们要注重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引导学生逐渐形成“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的观念,并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李镇西)

  如何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予以开发利用呢?我是这样思考与实践的。

  一、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课堂之外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把教材上的内容向教材外延伸,和充满生机的现实生活接轨,就可以无限扩大教材的容量——五彩缤纷的电影电视,眼花缭乱的报纸杂志,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都可以作为我们语文教材的辅助与补充。比如,讲《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电视剧《水浒传》,讲《杨修之死》有电视剧《三国演义》,讲《香菱学诗》有电视剧《红楼梦》,讲唐诗宋词,有《唐之韵》《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等大量的优秀音像制品,可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稍加引导,学生学到的就不只是课本上的一篇,而是十篇,八篇,甚至是一生对文学的兴趣。

  比如,教杜甫诗,我就在教材之外,补充了“百家讲坛”中莫砺锋教授所讲的《杜甫的文化意义》、散文《草堂·诗魂》等,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杜甫其人其诗,感受他的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我甚至专门为学生朗读了《天地一沙鸥》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我每每哽咽,而学生也是热泪盈眶。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他的飘零身世,想起他的忧国忧民。老师和我们为他流的每一滴泪,柔柔地嵌进了我们青春的记忆。不管将来身在何方,闪着爱之光芒的眼泪都永远是灯,微弱但温暖的亮。”

  语文课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社会调查”等栏目的很多内容,是我们关心的;每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看之后让学生把真切的感受写下来,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转化为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的实际行动。

  语文课更要关注人的发展。人们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磨难、痛苦、失意和挫折,要面对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这时,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把种种不如意看作生命必须经历的一部分,那么负面的东西就可能转变成积极的因素。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让学生亲近这些永不屈服的灵魂,感受到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欣赏到生命的无限魅力,从而引发生命哲理的思考,激发对生命的热爱,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最后让学生写作“我为何而生”话题作文,将自己的思考诉诸文字。学生明白了,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但只要我们坚强面对,生命就永远不会贬值。

  二、语文教学形式“生活化”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也应该丰富多彩,同学生生活相映成趣。语文教学应该务实,让语文学习与生活成为统一的整体。要引导学生明白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

  在教学形式上,“不要担心把语文课上成文艺课、文化课。”(刘良华)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唱歌,可以跳舞,可以朗诵,可以表演,可以看电影,可以做游戏……只要是与教学内容相关,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形式都可采用。而黑板擦、粉笔盒、椅子、纸袋上的广告、食品袋上的说明书、随机拍摄的照片……都曾是我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具,只为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并能正确运用。

  语文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平时,我让学生做过的作业有:仿写,广告,颁奖词,活动策划方案,人物评述,故事新编,剧本等。比如,我曾策划了“三八”节“作文做人”系列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孝敬,更要思考自己担负的责任。引导学生从活动中受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获得情感教育,逐渐走向心智和思想的成熟。从学生反映看,我想,这种情感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会渗透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影响到很久……假期,我布置的作业有:写春联,拟短信,做“过年”或“暑假”主题作业,形式可以是文章、绘画、小报等。这些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语文作业”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这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白:学习与生活是统一的整体,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使学生的个性、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观念、思想现代化。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通,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魅力的认同效应也就应运而生了。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还原于生活是一门更高的艺术,需要举重若轻的技巧!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更好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还应狠下一番功夫。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3、特级教师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刘伦钱:新一轮课程改革视野下初中语文“生活化”新课堂的构建
试论在新课改下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化
让思想品德课回归到生活中
“生活化”,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返朴归真”
谈初中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案例教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