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一、主题阅读研究的缘起 

阅读应成为学生的重要习惯。一个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的人,其人生一定是充实的、澄澈的、向上的、有为的。二十几年来,我尝试把“主题阅读”做成三人、三十人、三十万人,乃至更多人一起研究的大课题,使阅读惠及千百教师、万千学生,甚至整个民族。

对阅读的研究始于1999年。当时我临危受命,去改造一所县城的薄弱学校。那时,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比较弱,后进生比较多,靠补课、加班加点根本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等中外教育家的著作时,我发现了这样的观点:“问题不仅在于阅读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于阅读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这些朴素的理论都指向了“阅读”。于是我带领老师们按照“不拘泥教材,不拘泥课堂,不拘泥于学校”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开展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辅的教学研究。

之后,学校相继开展了“走近李白”、“童话屋”、“走遍祖国大好河山”等专题阅读活动。活动中,教师选出好书、好文章和学生一起读。由于不能做到学生人手一本书,只能将好书、好文章推荐给不同的学生,他们读完后再在读书会上宣讲。持续的阅读研究活动,彻底改变了这所薄弱学校的面貌。

这次成功的尝试,使我坚信,阅读教学要想走出“少、慢、差、费、累”的怪圈,就必须走“读书破万卷”之路,改变“词语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盖尔格语)的讲解模式,使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成长,从量变到质变,“采得百花酿出蜜”。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的解码过程,一种本能的建构言语家园的过程,一种生命价值的自我塑造过程。

2004年,我调入深圳,任宝安区黄田小学校长。恰逢新一轮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也坚定了我进行主题阅读研究的信念。基于此,我提出“课外阅读课内教”。一开始,老师们对阅读材料的搜集是无序的、零散的,关联性不强,导致了课外阅读内容的不系统、教学方法的随意性。

为此,我们明确提出按照教材的“单元主题”来搜集阅读材料。用了3年时间,我们编选了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相配套的两套读本,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主题阅读系列读本——主题读写》(以下简称《主题读写》)和《主题阅读系列读本——经典诵读》(以下简称《经典诵读》)。《主题读写》选编的都是现代美文,共12册,每册8个单元,每个单元围绕同一个主题。《经典诵读》选编古今中外的经典韵文和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共12本,每学期1本。

这样,人教版语文教材和两套读本,构成了“一主两翼”的读本体系,共220万字。每个单元由教材的4篇文章,扩充为3个单元的20多篇文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5倍多。

 

二、主题阅读教学的理论依据

1. 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关注内容的革新和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学科情感和情绪体验,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中去。而主题阅读恰恰可以将已知与未知、课内与课外、文本与生活等充分融合,从而建构起属于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当一个主题越有意义、越深入,越能置于情境脉络,越能根植于文化、背景、认知以及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学生便越容易学习、记忆和生成。

2.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讲,主题阅读是以一个单元为单位,将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内容以及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课外阅读内容,组成一个“大单元”系统。

如果把单元主题比作一根“藤”,教材中的文章、课外搜集来的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就好比“藤”上的“瓜”。这样的教学密度高、容量大,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架构和思维重组。

3. 站在哲学的高度,以文化主题作为思想统领,对教材乃至课外的文本进行整合,可以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郑玄语)的教学效果。

从主题构成的要素来看,各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主要表现为:①历史经典,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提炼出来的精华,如爱国志、故乡情、民族魂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主题阅读是对文化的传承。②时代热点,如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新兴科技等。这说明主题的产生与时俱进,注意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富有时代特点。③社会焦点,如战争与和平、人际交往等,使文本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与实用性。④做人原则,如自立、诚信等,使教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与教育性。

4.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说,主题阅读超越传统的、单一的、离散性的、壁垒化的学科课程模式,提出了一种以全面性、整体性、联结性、统合性、探究性为特征的主题课程模式,这种模式很好地践行了由“文字——文学——文化”的梯次提升。

实际上,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主题的经典性、时代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等,决定了主题阅读研究的目标——围绕主题,依托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

 

三、主题阅读的特点

主题阅读是依托教材的有效拓展,在整合教材选文内容、活动内容、习作主题及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实施方略。

结构主义家普洛普认为,尽管故事中有大量的细节,但是某一类故事的核心却是建立在一些基本“功能”的结构上。我们如果能找到这一类故事的基本“功能”结构,教学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主题阅读而言,这种基本的“功能”结构就是由单元主题所拓展出的核心知识、情感密码、价值认同等,它可以从一点出发,着力探究文本的历史阐释,刻画和解读时代特征,揭示和丰富学科内涵,并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由浅及深,形成立体的教学网络。

单元主题拓展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基于点面的拓展

(1)由“一句诗、一段文”进入到整首诗、整篇文的拓展阅读

这一拓展方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创造、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出发点,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单元“小桥·流水·人家”这一主题下,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选取了“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等经典诗句。但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只停留于此,确实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因此,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把相关诗句所在的全诗《村夜》(白居易)、《约客》(赵师秀)呈现出来,将会产生“窥一斑可见全豹”的教学效果。

(2)以“人物”为核心的多重视角拓展阅读

教材中有些主题是围绕“人物”确定的。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选取了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累的《一面》,陈逸飞的《有的人》。在“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的相关作品、名言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若以“走近鲁迅”为主题,还可以拓展到张允宜写的《逝去的锐利》,赵雯雯写的《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龚晨露写的《永远的回忆》等文章。这些文章题材广泛,视角多样,可以让远离鲁迅时代的学生,更多元、系统、集中地了解鲁迅,从而在心中建构起一个鲜活立体的“鲁迅先生”的形象。

(3)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

有思考的阅读者会有一种寻根逐末、读之若渴的阅读期待。德国美学家姚斯告诉我们: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把握学情并找准阅读教学的起点,即教学前或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想要了解什么或有什么疑问,并从中清楚地捕捉到学生最想了解什么以及最需要了解什么。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阅读教学,不仅会使阅读教学方向明确、动力充足,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我求知、自我探索、自我发展。教材中由一篇课文走进一个作家作品的阅读元素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掌握这些元素,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并由一篇文本顺利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

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单元“小眼睛,大世界”这个主题中,教材安排了法布尔的《蜜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眼睛里的奇迹”主题中,教材又安排了法布尔的《蟋蟀的住宅》。而且在文后的“资料袋”里,简略地介绍了法布尔及其作品。如果教师能借此机会让学生读一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让学生从法布尔的作品中进一步理解“小眼睛,大世界”、“眼睛里的奇迹”这样的主题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观察与生活的关系、观察与写作的关系。这样,课堂上习得的方法就能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得以运用,从而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

由一篇文章,走进一个作家的作品,是一种很容易实现的阅读拓展方式,只要我们能认真解读教材,就不难找到阅读的拓展点。

2. 基于比较的拓展

(1)由古及今的比较拓展

即由“现代白话文”进入“小古文”的学习。教材中有很多文章是由经典的小古文改写的。因此,这种方式的拓展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对文学本源的探寻,它所产生的意义远非一篇文言文的阅读。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盘古开天地》时,在学生读懂、读通、读透现代白话文的同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其对照读懂并背诵古文版的《盘古开天地》(选自《五运历年纪》),并从学生之口啸出“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这样的句子,课堂一定会呈现出“视接千载,思通万里,气贯古今”之大观。

(2)由“改编文”到“原文”的比较拓展阅读

课文是个例子,但很多“例子”是被改编的。从“改编文”到“原文”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站在审视者的高度,去品评两篇有诸多相似但也有些许不同的作品,并做出独立判断。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原文与教材有5处不同,孰优孰劣,需要学生在对比、品评中加以鉴别。这种带有鉴赏性的比较阅读更能彰显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证“人读人异,人言人殊”的阅读个性。

(3)中外同一主题的比较拓展阅读

同一主题的中外作品所体现出的“作品风格”,涵盖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的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这正是需要语文教学非常关注的。丰子恺的《白鹅》与苏联作家叶·诺索夫的《白公鹅》一样清新明快、细腻可人。但前者语句诙谐幽默、善用对比,后者用词考究、喜用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时,倘徉于不同国度、穿行于风格不同但同样曼妙的文字当中,其阅读快感不言而喻。

3. 基于读写的拓展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作文是倾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既是语文课程的独当重任,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主题阅读研究,就是力图在一个主题的引领下,把众多文章放在一起阅读,形成一个大语境,让学生学会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教学要逐步从“写什么”向“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转变。

基于读写的阅读,应遵循四“点”原则。①启发点,是生成读写拓展的前提。②需求点,是促成读写拓展的动力。③共性点,是形成读写拓展的契机。④发展点,是升华读写拓展的意义。如五年级下册“用心画像”单元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人物的语言,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充分形成了“读人、说人、写人”的立体框架。阅读时,要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把对“人物”的读、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从学生习作构思、选材、立意等出发,进行“先习作,再阅读”的逆思考,使学生在阅读中时时瞥见自身习作的“影子”,而且先仿后创,符合学生习作的基本规律。

 

四、14课时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

主题阅读研究,本着大阅读观、大语文观、大教育观的思想,不仅注重一个课时的教学,而且关注一个单元的教学效果,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大单元教学体系”,遵循“整体性原则”来组织教学。

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把“一主两翼”中相关联的3个单元,组成1个“大单元”,用“单元主题”统领整个教学流程,而不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地教,实现了阅读教学的高效。

1. 以一个单元为单位1

与传统的以一篇课文为“单位1”的设计不同,大单元教学设计有“单元概述”、“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模块。这些模块明确指出本单元的“藤”(单元主题)是什么,“瓜”(一主两翼中与主题相关联的文章)有哪些以及“藤”与“瓜”的关系。只有先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做到“以藤串瓜,整体施教”。其中“大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只“教教材”的教学目标也有很大区别。大单元的教学目标,既有教材(一主)的目标,也有“两翼”(课外阅读)的目标。无论“一主”,还是“两翼”,其真正目的是让教师不再“死教教材”,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单元主题教学是“一主”与“两翼”目标的整合,而不是讲完“一主”,再讲“两翼”。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单元为例:

单元概述

本单元围绕“关爱是小溪”这一主题,共安排了22篇文章,其中课文4篇,《主题读写》8篇文章,《经典诵读》10篇诗文。

设计理念

以“单元主题”为主线,以“大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为指导,以“以读代讲、批注式阅读”为主要教学方法,在分享阅读的基础上,唤起学生对“关爱是小溪”这一主题的领悟与理解。

教学内容

(1)人教版第4册第2单元课文:《泉水》、《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我不是最弱小的》、《卡罗尔的小猫》等。

(2)《主题读写》文章:《给妈妈的第一封信》、《手套》、《一串葡萄项链》、《亲情》、《我们在等待》、《长眼睛的小树》、《捡来的钥匙》、《星星银元》等。

(3)《经典诵读》诗文:《妈妈的爱》、《大脚和小脚》、《献给老师的花》、《我的太阳》、《别踩了这朵花》、《千万个小雷锋》、《归家》、《江南逢李龟年》等。

教学目标

“一主”目标

(1)能正确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诵读中积累好词佳句,感悟诗文的意思。

(3)在阅读中使学生感受爱,并初步学会用行动和语言表达爱。

“两翼”目标

(1)阅读《主题读写》和《经典诵读》上的文章,背诵自己喜爱的诗文。

(2)指导学生运用“以读代讲”等方法深入感悟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关于“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为什么是“14课时”

以人教版为例,每学期教学内容有8个单元。通常情况下,一个学期有18~20周的上课时间,每周有6~7节语文课。除去两周复习考试,这样,每个单元教学时间大约在14课时左右。其实,实际教学时间会比14课时更充裕一些,因为这里没有计算学校里的早读、午读和家庭作业时间。

在主题阅读的读本体系中,我们知道了“藤”是什么,“瓜”有哪些,可是怎样才能把它们“串”起来?哪几篇文章放在一个课时教为好?14个课时按什么顺序排列?其内在联系怎样?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14课时大单元教学目标与流程表”。

3. 七种课型的定位

单元导读课型是一个单元的起始,起到总起和定向的作用。整体识字课型,主要应用于低年级。以文带文课型,是常用的课型,也是核心课型。读写联动课型,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课型,同时也是中高年级要着力攻克的课型。自主阅读课型,是从教材的“阅读链接”及“宽带网”出发,促使学生进入整本书阅读的课型,也是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的课型。基础训练课型,针对“一主”教材,让学生扎实掌握语言文字。分享展示课型,在于复习“以文带文”的教学成果,达到有主题地、系统地、相对集中地复习一个单元中“一主两翼”的读背内容。

其实,这只是我们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的一种基本思路,并非一个绝对化的公式。如果教师要在这一单元重点来解决“读写”的问题,可以把“读写联动课型”放在稍后一些,等做好了准备再来上这一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如果教师想在这一单元重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可以把“分享展示课型”安排在这个单元课时的后面。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教研中心 刘宪华

                                         (《人民教育》责任编辑  钱丽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和做法
2011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人教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心得
“三位一体”单元整体构设的阅读教学
主题单元阅读教学框架
对群文阅读教学的冷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