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隐私”成为商品时

当“隐私”成为商品时

  • 2014年04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刘志勤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和“隐私”相关的词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而西方人士也有意无意地指责中国太缺乏“隐私”的概念,所以才有“保护隐私”的争论。在许多场合,“隐私”成为至高无上的借口,甚至被抬到“人权”的圣坛,神圣不可侵犯。
  其实中国历史上是十分讲究保护“隐私”的,从皇室到普通人家,似乎都遵循着一个普世俗理“家丑不可外扬”、“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而“老死不相往来”更成为中国民间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但是,中国人特别善于与时俱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隐私”有了截然不同的理解。
  在“文革”那样的年代,人们没有丝毫的“隐私”的概念。在人们看来,有“隐私“的人一定是有问题的人,一定有见不得人的事情。所以,当年的人们纷纷“狠斗私心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人们争先恐后地向组织“暴露”、“揭发”自己内心那些所谓“肮脏”的欲念,以此证明自己如何坦白和忠诚。毫无疑问,这种毫无“隐私”的社会,真正扭曲了人的本性,扭曲了社会的良知。那时的“隐私”实质上也成为一种“商品”——谋取政治前途的“商品”。个人把“隐私”奉献给组织,以求换取所谓的信任和重用。
  这一切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有了彻底改变:“隐私”一方面成为人们自我保护的工具,而另一方面,“隐私”更加市场化,这个商品的增值效果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用“荒唐”来形容毫不夸张。
  现在人们十分关注个人信息方面的“隐私”保护,如个人身份证号、手机号、信用卡号、各种密码等等,都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其实,“隐私”的内容应当涵盖各个方面,甚至包括个人的内心活动、个人的发财欲望、个人的喜好等等,还包括个人家庭关系、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这些都属于个人“领地”,没有邀请不得入内,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
  可惜,现代社会没有能够提供更好、更安全的个人“隐私”保护网。互联网就是个互相“窥视”“隐私”的天堂。许多个人信息被反复倒卖利用,甚至直接造成人身和经济伤害。互联网成为人们又爱又恨的东西,真是“网络恢恢,疏而有漏”!
  但是,互联网对个人“隐私”权的伤害是暗中进行的,这个只是“地下”交易而已。它对公众的伤害并不是最严重的,对“隐私”伤害最大的是那些借“相亲”、“情感”和“维权”名义被电视台播出的出卖个人或家庭“隐私”的节目。
  在这些节目中,个人“隐私”被电视台放大,以求获得高收视率。不同身份的人们,不管男女老少,把个人“隐私”当做商品出卖给电视台,展示在世人面前,换取到了什么呢?教育了他人还是净化了社会风气?这些“隐私”的暴露,只能使丑陋的变得更丑,卑微的变得更卑微,无法给人真善美的教育。
  这些靠出卖、把玩他人“隐私”为乐的节目违背了两大原则:首先,它们剥夺了人们享受真善美的权利,“强迫”电视观众观看这些令人恶心、窒息的节目;其次,这类节目亵渎了“隐私”本身固有的尊严,扭曲了“隐私当事人”的心灵,也会影响一些社会观众的审美观,甚至造成二次模仿效应。
  这种不顾个人丑陋的“爆隐”现象的泛滥,是因为它们恰恰能够满足一些人热衷于“窥私”的变态心理需求。人们常常从议论别人的“隐私”中得到某些心理平衡或心理释放。因为,当这些“隐私”被当成商品放到荧光灯下时,人们对这些“隐私”就有了品头论足的权利。在这些观众的眼里,“隐私”当事人就像被扒光了衣服的表演者一样,只剩下丑陋,没了尊严。我们不得不感叹:人若连“耻”都不怕,奈何以“耻”劝之??   有的已经不仅仅是“隐私”而是“丑私”也不惜放到众人眼前。在这里,我们不是指责这些人勇敢暴露隐私的胆量,而是在想,当“隐私”和“羞耻”不再是人们考虑的因素时,他们还能有真正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吗?
  世上有两种人最不可捉摸:一种是声称自己已经看破红尘的人,另一种是声称自己已看穿人生的人。因为在这两种人眼中,法理和羞耻永远是对立的两个点,永远不可能走到一起。 
  只有当“隐私”享有真正崇高的尊严,并且不再成为“商品”时,这个社会才是干净、简单和适宜人类居住的家园。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西方文化差异
祝福别人就是祝福自己(司晶)
为什么中国女人全都急于嫁出去?
保护隐私
宽容的边界
法律的核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