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与地坛(节选)》创新设计

一、       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评价,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和亲情感悟的内容;体会几处景物描写的情味,评价品味作者沉静、抒情、创新的语言。

二、课时安排

1、        课时:一课时。

2、        课型:鉴赏感悟课。

三、预习要求

1、        结合文前“自读提示”和课后题,阅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

2、        阅读有关本文的资料:《〈我与地坛〉导读》,《秋天的思念》,《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

四、教学蓝图

本文是自读课文,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学生自己品味;教师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品味本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精彩语句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提升文学品位。另外需创设氛围,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母亲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 听音乐《命运交响曲》,大概2分钟)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他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古今中外像贝多芬这样勇敢抗争厄运,奋起拼搏成为生活强者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2、简介作者

(投影史铁生画像作为背景,配乐朗读,屏幕显示。)

史铁生,当代最有思想深度的作家之一,他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的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地去看它。不是不断地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也是对他作品最好的注释。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多次想到自杀,但最终还是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者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解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3、研习课文

导读第一部分

(1)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地坛。请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史铁生为什么喜欢地坛?(宁静)

在人口密集、喧嚣的大都市里,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不仅衬托了作者的心境,也是作者当时需要的环境,它为作者提供了特定的情绪背景。

(2)那么,这个安谧、宁静的地坛给了史铁生什么启示?

(一个人,出生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

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即热爱自己的生命。

板书  我解读生死:残疾不消极  热爱生命

(3)地坛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给了史铁生这样的启示?(荒芜但并不衰败)

课文第一部分有哪些文字是描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第三、五、七节)

①请朗读第三节。

本单元学习重点是分析评价,借鉴吸收。你能否从思想、内容、语言等角度对此段话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汲取其中的精华?

点拨:“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中“这时候”指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该”指“我”失魂落魄时,“我”似乎与地坛相怜相惜,而地坛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容纳了“我”。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者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我”在地坛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理解了地坛的“意图”,一颗痛苦的心得到寄托,得到安慰;地坛历久而弥坚的活力正是激励作者勇敢面对不幸,采取积极人生态度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剥蚀琉璃”、“淡褪朱红”等文字超常运用,新颖奇崛,化静为动,突出了剥蚀状、淡褪状、坍圮状、散落状。

②请朗读第五节

 在作者笔下,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真的如前句所述,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吗?作者明白了什么?请评价有创意的语言。

概括:小昆虫和草木当然明白,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虽很卑微,且处在荒芜地,但它们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而正是由于小昆虫、草木等生生不息,地坛不再衰败。

史铁生想到了,当然明白了自己也应如园中的小昆虫和一草一木,虽然身处逆境,但不能颓废、消极,而应该像它们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为世界增添一份活力与亮色。

“斜切下一溜阴凉”中的“溜”既准确地表现了狭长的空间,又有一种切下的动态;“蜂儿如一朵小雾”中的“朵”让人既能感受到蜜蜂停在空中翅翼振动形成的如雾的形态,又有袖珍的花朵般的美。

③ 请朗读第七节

有些人不理解这古园的形体,史铁生是怎样理解“任谁也不能改变的有些东西的”?同时细细品味语言之妙。

引导:景物描写也是对生命的解读,作者在此发现生命的根本处境,发现生命的种种状态:落日映出最后的灿烂,雨燕高歌生命的力量,古柏坦然面对一切,落叶留下“回家”的美丽……  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创造过程的美好与精彩。

世上有些东西是谁也不能改变的,万古如斯的,既然如此,就不必太执着于一己的得失、荣辱、哀乐,人生须臾,沧海一粟,风物长宜放眼量。

地坛在不断的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作者由此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中获得骄傲,从苦难中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完成了他思想的涅槃。

蕴含深意的景物,富有诗意的描述,是关于生命的写真与梦想,也是史铁生心魂的歌舞。

此段景物描写细致工巧,充满灵气,稍带几分神秘的色彩,人物感情渗透文字之中,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联想丰富,想象奇特,使景物形象更动人。

板书  地坛容纳我:荒芜不衰败  生命永恒

(4)小结: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汲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

板书  地坛——精神家园

导读第二部分

(1)作者在地坛想了好几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地坛帮他解决了该不该去死和为什么出生的问题,摆脱了生与死的纠缠,从残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怎样活下去?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但这也使母亲成为“活得最苦的母亲”,请你谈谈如何理解这一点。

明确:母亲理解儿子,送他去地坛,不敢问有些事,但是出于一个母亲的本能,她又无法不为儿子担忧,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同时她还希望儿子找到一条走向幸福的路,但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所以,母亲是活得最苦的。

板书  母亲理解我:默默地爱  痛苦忍耐

(2)母亲默默忍受着活着不如离开人世的痛苦,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她无私地奉献出毫不张扬的母爱,以自己的行动感染熏陶着残疾的儿子。史铁生终于逐渐地理解了母亲,懂得了生活。下面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材料写出他对母亲的理解?

概括:①设想母亲的心理  ②写小说回报母亲  ③整日怀念母亲  ④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3)哪一则材料或哪几句话特别打动了你?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理解。

理解:①第一则材料:

“空落的,不眠的”等词句形象地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他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此段文字,叙述与议论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爱的最至切的理解。

②第二则材料:

儿子想着通过写小说回报母亲,这是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后的希望,而母亲来此世上似乎只是替儿子担忧,她的悲苦太深重了。所以作者说上帝召她回去,也许是对的,因为这对忍受着巨大苦难的母亲而言是一种解脱,而作者也只能以此作无奈的安慰。此时,史铁生真正理解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③第三则材料:

从清晨到白昼、傍晚直到黑暗,萦绕在作者心头的“只”有一个人,“只”有一件事;鸟儿归巢了,我还能回到母亲期待的目光中吗?月亮浮起来了,母亲还能“端着眼镜”再来找我吗?“我”懂得了母亲那份毫不张扬的爱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地坛的景色与为人子的情愫交织在一起,魂牵梦绕,痛彻心肺。这永久的怀念,不由人不感伤。

④第四则材料:

想想我们自己,有时是否也有如此的倔强与羞涩?再想想母亲因为视力不好,而“端着眼镜”在如此大的园子里找,不禁让我们潸然泪下。假如此时母亲正在寻找,作者肯定会大声地喊:“我在这里。”然而母亲已离我远去,痛悔之情无以复加。

(4)结合上面一些认识,思考:史铁生从母亲身上读懂了什么?

明确:艰难的命运,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一切爱,坚定地生活下去。

板书  我读懂母亲:承担苦难  坚强生活

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板书  母亲——生命航标。

(5)(看MTV《懂你》,创设氛围,大概2分钟)

联系课文、歌词,再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小结:让我们尝试着去解读母亲,去解读所有爱我们的人,为爱我们的人更好地生活。随着背景音乐,请深情地朗读第二部分第七节,带着深深的敬意,一起来解读母亲、怀念母亲。

4、总结课文

学完了两部分,回过头来思考,我们能够看出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是紧密联系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

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所以《我与地坛》整部作品虽然写了不少客观的景物和人事,但不是重点,作品构思的关键是在我与对象的关系上,重点在我从对象那儿所获取的生存感悟上。

板书  感悟生命

5、布置作业

(1)阅读《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

(2)写作:《我与地坛》的读书笔记;感受母爱。

 

[ 创意说明]

    1、自读课姓“自”,就更应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提高能力素养,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要努力在作品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2、音乐容易激荡起情感的涟漪,能使学生迅速卸下原有的社会角色面目,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境地;音乐让课堂里形成了感人的氛围,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与震撼,引起的共鸣才是真切的、长久的,学生才能真正感悟生死哲理,理解伟大的母爱。

3、“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拓展人的精神空间。”(王国维)“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想象力,一种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精神的底子。”(巴金)此文教学就注意了发挥语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附1   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史铁生

地坛容纳我:荒芜不衰败   生命永恒      

我解读生死:残疾不消极   热爱生命

 

母亲理解我:默默地爱    痛苦忍耐

我读懂母亲:承担苦难    坚强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地坛》教案--疏桐语文工作室(褚绍华)
语文轩
我与地坛
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第15课《我与地坛》实录
《我与地坛》说课稿
《我与地坛》:破茧而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