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经·泿水注》考略

《水经注》里的广州[1]

------《水经·泿水注》考略

摘要:《水经注》卷三十七泿水篇是研究广州番禺故城等最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本文在宏观层面依据文献记载着重从时间维度进行多重比对勘验,中观层面则借助Google earth等工具着重空间维度的校验考析,而微观层面则以相关文普资料为据进行细别探究。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时空维度的综合考析着重对泿水流域所涉番禺故城及相关史地疑难如:泿水上源、祷过山、水坈陵、赵佗墓等进行系统探究。期冀能为修复和保护珠江流域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历史文脉恪尽绵薄之力。

关键字:水经注、泿水、番禺城、赵佗墓等

△泿水出武陵镡城县北界沅水谷。

《山海经》曰:祷过之山,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是也。

泿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泿水》(备注:应为《水经·泿水注》),上游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洛清河,中下游指柳江、西江、黔江。[2]经百度地图鸟瞰溯源,泿水所出之上源很可能与洛清河的上游支江有渊源,按此泿水之源头即今支江之源头,约今大竹山东的石灰窑村一带。而《水经注疏》中杨守敬亦认为“岭北之水,皆北流入沅,则自北界南流者。今有义江出义宁县北为古镡城南境,盖即泿水也[3]”。

表格1摘自《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东汉卷荆州刺史部,第49-50

武陵,郡名。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义陵县(今湖南溆浦县南)。东汉移治临沅县(今湖南常德市)。隋开皇九年(589)改朗州,大业三年(607)复为武陵郡。[4]

镡城县,古县名。成,又作城。西汉置,治今湖南省靖州苗族自治县西南。东晋义熙中改为舞阳县。自汉至晋属武陵郡;一说秦置,自秦至西汉元凤五年(76)属象郡。[5]

沅水谷,据1982 年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 从两汉到三国时, 镡城县境域很大, 范围包括当今湖南省的洪江、怀化、黔阳、靖县、会同、绥宁、通道、广西龙胜、贵州黎平等7个县市。现就以今7 个县市的北部怀化市和黔阳县境北缘为镡城县北界一线来说, 该地恰好又位在云贵高原向东延伸斜坡, 和处在湖南境内的沅水上游地带。沅江的河水, 常年累月地向下割切这个高原斜坡面, 使河床形成幽深V型河谷和陡峭河岸。特别在黔城至洪江之间的河段, 峡谷长达几十里, 尤为典型。故自古至今, 人们称这一段河谷为沅水谷。由此刘茂真判断《水经注》所说“镡城县北界沅水谷”,是指此地而言。而该地海拔在500 米~ 900 米之间, 远比上述分水岭高度低,而且距离上述分水岭往北有200多里之遥, 不可能有溪流穿越过上述分水岭向南流注入柳江河。而客观现实也证实了这点,沅水南岸的小江或溪流都流入沅水。沅水向北流注入洞庭湖。进而刘氏认为《水经注》的“泿水出武陵镡城北界沅水谷”之说, 纯属谬误。[6]

祷过之山,具体不详。但按泿水之源头约今支江之源头作大致推析,则祷过之山很可能与今桂林市西北一带之山岭有渊源。

△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

水出无阳县,县故镡成也。晋义熙中,改从今名。俗谓之移溪,溪水南历潭中,注于泿水。

     邻水, 邻水即柳江河。刘茂真认为,郦注此处此记述泿水在柳州附近鹿寨县江口注入柳江是正确的。(泿水古称白石水、康谷水, 现名为洛清江。在古代, 这条江是岭南地区南北交往重要水运交通之一。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考察大西南时,从桂林南下柳州的大部分旅程,就是由此通道乘船而下的。《水经注》卷三十七, 有泿水“南至郁林潭中县与邻水合”的记载, 是正确的。[7]

郁林潭中县,西汉元鼎六年 (111) 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柳州市东南驾鹤山间。西晋为桂林郡治。南朝宋废。齐复置,属桂林郡。梁为马平郡治。隋又废。 [8]

     无阳县,西汉置,属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东南。《水经·沅水注》:县对无水,因以氏县。东汉废。[9]

(yí ), 刘茂真等学者认为:泿水的源头不在镡城北界,而在临桂县茅针山。而渠河的支流潩溪和《水经注》所说的移溪, 则是同一条溪流;此处郦注的记载出现了一些张冠李戴的谬误。(有关志书的记载亦证实, 移溪非泿水上源。李贤《大明一统志》卷六十六靖州条, 有“潩(yì) , 在州南, 源出古城(今通道县陇城), 达于渠河(湖南沅水的一条支流)。此记述, 说明潩水是从今通道县分水岭顺着向北斜坡往下流入渠河。渠河再向北流, 于托口注入沅水。清《嘉庆重修一统志》湖南卷三十六靖州直隶州条, 也有“潩溪在州南,源出龙分岩, 东流绕清萝山, 至州城西, 中流有铜鼓滩, 又东入渠河”。这亦说明潩溪不是柳江的上源, 而明确指出潩溪为渠河上游。同时刘茂真推测潩溪和《水经注》所说移溪, 是同一条溪流。因为两者同位于一个地域, 而且是同音异体字。差异之处,仅是因作者来自各地, 操地方方言, 出现读音的音调有些区分罢了。总而言之, 从上述两点来观察判断,《水经注》一书显然是把沅水和泿水两条江的有关内容混淆在一起, 造成张冠李戴毛病, 将位于镡城县北界沅水谷的地理位置, 套放在泿水源头上, 纯属谬误。而1995年版《广西通志·自然地理志》, 有“洛清江发源于临桂县北部茅针山, 自北往南流经临桂、永福, 至鹿寨县江口乡注入柳江, 全长275 公里”的记述。这些志书记载,都否定了泿水源头在镡城北界沅水谷之说, 确定了在今临桂县北部茅针山, 是符合现实的。[10]

△又东至苍梧猛陵县为郁溪,又东至高要县为大水。

郁水自郁林之阿林县东迳猛陵县。猛陵县在广信之西南,王莽之猛陆也。泿水于县左合郁溪,乱流迳广信县。《地理志》苍梧郡治,武帝元鼎六年开。王莽之新广郡,县曰广信亭。王氏《交广春秋》曰:元封五年,交州自羸<阝娄>县移治于此。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通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请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以首徇众,即此也。

郁水,即今广西右江、郁江、浔江以及广东西江[11]

阿林县,西汉置,属郁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东南油麻镇。唐属绣州。北宋开宝五年(972)废。[12]

苍梧猛陵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在今广西苍梧县西北五十里人和镇孟陵。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属藤州。[13]

广信县,西汉置,为苍梧郡治。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隋开皇十年(590)改为苍梧县。[14]   

交趾,西汉初南越赵佗置。元鼎六年(111)归汉。西汉时治所在羸<阝娄>(今越南河内市西北)。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地区。东汉移治龙编县(今越南河北省仙游东)。辖境缩小,限于红河三角洲一带。三国吴属交州。隋开皇十年(590)平陈后废。大业初改交州复置交趾郡,移治宋平县(今越南河内市)。唐复为交州[15]

交州,东汉建安八年(203)改交趾刺史部为交州。治广信县(今广西梧州市),旋移治番禺县(今广东广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中部、北部地区,南以今越南平治天省和广南-岘港省间隘云山与林邑接界。三国吴分交州为交、广二州,交州移治龙编县(今越南河北省仙游县东)。辖境主要限于今越南中部、北部,南与林邑界时有变化,东晋约以日丽江为界,刘宋以横山为界。南朝梁分置爱、德、兴诸州,辖境仅限于红河三角洲地区。隋大业初改为交趾郡。唐武德五年(622)复改交州。治交趾县(今越南河内市附近),后移治宋平县(今河内市)。辖境仅限于今河内市及河山平、永富、河北、海兴等省的一部分。五代时废,宋时犹称其地为交州[16]

<阝娄>县,即羸娄县。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宋书·州郡》 交趾太守:羸娄令,汉旧县。[17]

郁水又迳高要县。《晋书.地理志》曰:县东去郡五百里,刺史夏避毒,徙县水居也。县有鹄奔亭,广信苏施妻始珠,鬼讼于交州刺史何敞处,事与斄亭女鬼同。王氏《交广春秋》曰:步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苍梧人衡毅、钱博,宿巨部伍,兴军逆骘于苍梧高要峡口,两军相逢,于是遂交战,毅与众投水死者,千有馀人。

高要县,西汉置,属苍梧郡。治所即今广东肇庆市。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广东卷:有高要山,一名高要峡。县以此名。南朝宋改属南海郡。梁为高要郡治。隋平陈废郡,改为端州治。[18]

鹄奔亭,在今广东高要市南。晋干宝《搜神记》:汉九江何敞,为交州刺史,行部到苍梧郡高要县,暮宿鹄奔亭夜半有一女子,自称苏娥,字始珠,广信人,到此亭,为亭长龚寿所杀。敞遣吏捕捉,拷问具服。《寰宇记》卷159高要县鹄奔亭称:初掘时有双鹄奔其亭,故曰鹄奔亭[19]

苍梧高要峡,相传有羊化石,又名羚羊峡。羚一作灵或零。在广东肇庆市东。山高百丈,与烂柯山夹西江对峙,形势险要。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吴兵下取南海,苍梧人衡毅、钱博兴军逆战于苍梧高要峡口[20]

△又东至南海番禺县西,分为二;其一,南入于海。其一,又东过县东南,入于海。

郁水分泿南注。泿水东别迳番禺,《山海经》谓之贲禺者也。交州治中合浦姚文式问云:何以名为番禺?答曰: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傥谓番山之禺也。

姚文式,东汉合浦人。建安中(公元196年―220)举茂才,任交州治中(为州刺史的助理,掌管文书案卷)。赵佗立南越国,在番禺(今广州)的秦城基础上扩建都城,俗称“赵佗城”或“越城”,是广州城的雏形。汉武帝元鼎六年举兵南下,南越灭亡,越城遂废。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交州州治从广信(今梧州)迁广州,刺史步骘初到南海,览土地形势,叹曰:“斯诚膏腴之地也。”认为可在此建筑州城(交州首府)。询问有关赵佗旧城遗址,没有人说得清楚。只有姚文式敢于发言,他说,赵佗旧城,应该与番禺毗连,(南海)城偏东南处有水坑,(赵佗)陵墓与城郭“都倚水坑之上,县民称该处为番山”,县名番禺,即“所谓番山之禺也”。赵佗归附汉朝曾“筑朝台在州()东北三十里”之处,据此推测,赵佗宫阙和城址就在附近了。经登临勘踏,果然发现旧城遗址。于是“重理尉佗旧治,扩番山之北以广故城”。遂奠定今广州城市的最初基础。千百年来,广州成为南粤的政治文化中心,姚文式的历史功绩实不可没。(据《后汉书》有关列传和《合浦县志乡贤》以及《广州之最》整理)(《北海晚报》1996716)[21]

当地学者认为广州的城垣建设,开始于周秦,规拓广大在宋代,壁垒完固在明代,而最完备的时期是清代前期。传说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楚君在广州建小城“楚庭”。春秋战国时,吴灭楚,吴王子孙在此筑“南武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后,南海郡尉任嚣在此筑城,称为“任嚣城”。赵佗自立南越国,在“任嚣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俗称“赵佗城”或“越城”。它东起今广州芳草街附近,西到华宁里,南到西湖北,北到越华路,城周10里。东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交州州治从广信(梧州)迁来广州,交州刺史步骘“重理尉佗旧治”,下令削平番山,改建州城,即所谓“扩番山之北以广故城”。[22]

(pān)禺县是秦代所设南海郡的治所,是当时岭南地区最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所在地。西汉南海郡属交趾刺史部,东汉南海郡属交州刺史部,亦皆治于番禺,而关于秦、汉番禺县的治所,历来学者多认为在今广州市旧城一带。《中国历史地图集》亦将秦、西汉、东汉南海郡治番禺县均标绘在今广州市旧城区的位置上。

但吴宏岐认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111)平灭南越国后,南越国的番禺城曾被毁弃[23],另于今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一带改置番禺县城,一直到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217)才迁回旧址,其间共计327……所谓广州城址2000多年不变的说法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24]。吴宏岐认为杨仆烧番禺城一事,已有考古学方面的证据。越王宫殿遗址正好有火烧过的炭屑和红烧土层堆积在瓦片层之上,厚达10厘米,反映当日火势很大,也说明王宫是毁于火的。吴宏岐进一步推测王宫既被火焚,整个番禺城大概毁坏殆尽,这可能是当年汉武帝在别处另行改置番禺县城的一个重要原因。[25]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考古资料显示:“在出土的南越王宫殿和以前出土的南越王御花园,都发现了大量的石质材料,诸如石柱、石梁、石墙、石门、石砖、石池、石渠,等等。故此有专家认为,整个南越王宫署的石建筑普及程度,可以用“石头城”来形容,甚至有的结构与西方古罗马式建筑有相通之处,这在全国考古界都是罕见的。[26]”由此可见尽管杨仆烧番禺城很可能将南越王宫殿主体木构建筑焚毁殆尽,但对于考古发现有着“石头城”特征的南越王宫所用的大量石质材料却是不大可能被烧毁的。按此吴宏岐“王宫既被火焚,整个番禺城大概毁坏殆尽”之揣测,未必成立。

2000年在广州市儿童公园发现了南越国宫署遗址。这些重大发现十分重要,致使广州的南越历史和全国的秦汉史都要改写,甚至每块砖都可能改写中国的建筑史和园林史,这些文物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南越国宫署遗址面积共15万平方米,东起仓边路,西至广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华路,被专家们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而宫署的核心王宫部分是考古工作者在2000年初发掘约500平方米的1号宫殿遗址。据介绍,目前出土的只是南越王宫殿的一角,还不到整个宫殿群的1%[27]在广州市越秀区南越王宫遗址,内部大型的石构水池和曲流石渠清晰可辨。它们设计独特、构筑精巧、规模宏大,曾先后几次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座南越王宫遗址之上,还压叠着南汉王宫的遗迹。种种迹象显示,此处的遗址既是两千年前的南越国,又是一千年前南汉国两个地方政权修建的宫苑所在地。[28]近年来经现代高科技仪器检验,发现南越国与南汉国虽相距近千年,但建筑宫署所用砖的原料的来源和组成并没有明显的变化。[29]

水坈陵,吴壮达认为《水经注》所说的“今州城”,应是东汉末自广信迁治的交州州城,即步为交州刺史时所筑的城,其后不久,即有三国吴时初置广州,因而这也应是新设的广州州城。这座由古番禺演进而来的州城,就是位在今日广州城内偏东高地之上,并包括其边缘的部分临水岸坡在内。这个为州城所倚的“水沉陵”,与当时水域辽阔的珠江江岸远较今天接近。[30]

番山, 古时候,番山在番禺县署(今中山四路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西南一里处,山上多栽木棉树,而禺山则在番山以北一里的地方(今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城隍庙一带)。番山在南,禺山

在北,二山相连,宛如一堵屏障,故有“长城之称。[31]

《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越也。秦并天下,略定扬越,置东南一尉,西北一候,开南海以谪徙民。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曰:闻陈胜作乱,豪杰叛秦,吾欲起兵,阻绝新道,番禺负险,可以为国。会疾绵笃,无人与言,故召公来,告以大谋。嚣卒,佗行南海尉事,则拒关门设守,以法诛秦所置吏,以其堂为守,自立为王。高帝定天下,使陆贾就立佗为南越王,剖符通使。至武帝元鼎五年,遣伏波将军路博德等攻南越,王五世,九十三岁而亡。以其地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也。

牂柯,古代牂柯江。指由牂柯郡或夜郎国流出经广西入海的大江,凡盘江、融江、郁江、桂江、西江等,都曾被古藉称为牂柯江。民族学家徐松石、江应梁等认为牂柯二字,是越人语言的音译,“苍梧”或“壮牯佬的音译壮牯江即(yangge)章柯江,人称广西为粤江流域,其实就是壮牯江流域,这是古代壮族人民生活的地区,从而论证夜郎和百越族在历史上就有密切的联系。此对牂柯江的广义解释。牂柯江流经壮族聚居腹地,对于壮族与西南各族人民及沿海经济贸易来往起着很大作用(高言弘)[32]

离津,熊会贞认为即漓水[33]。漓水,古水名。又称离水。即今广西东部之桂江 (漓江)。《汉书·地理志》 零陵县:又有离水,东南至广信入郁林,行九百八十里。” [34]

此处郦注援引《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越也”,有学者认为:古代红水河对沟通大西南与岭南的交通航运起过重大的作用。如《史记》中就记载有:汉代时,人们在番禺即今广州,便可吃到四川产的枸酱。枸酱何以来到广州?这是商人从四川购得枸酱后通过红水河运抵广州的。[35]

建安中,吴遣步骘为交州,骘到南海见土地形势,观尉佗旧治处,负山带海,博敞渺目,高则桑土,下则沃衍,林麓鸟兽,于何不有?海怪鱼鳖,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胜记。

吴壮达认为当年步骘“登高远望”的地点,当是紧靠在“水坈陵”近旁的今之粤秀山。那座新建的州城,则是在其南麓前面的高地“水坈陵”--更具体点说,是在其偏东南部分。而在这一范围内,也应有过尉佗旧治的城堡。[36]

佗因冈作台,北面朝汉,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畮,复道回环,逶迤曲折,朔望升拜,名曰朝台。前后刺史、郡守,迁除新至,未尝不乘车升履,于焉逍遥。骘登高远望,睹巨海之浩茫,观原薮之殷阜,乃曰:斯诚海岛膏腴之地,宜为都邑。建安二十二年,迁州番禺,筑立城郭,绥和百越,遂用宁集。交州治中姚文式《问答》云:朝台在州城东北三十里。

朝台,关于朝台的位置,历代学者比较一致地认为在今之越秀山象冈(一称固冈)[37]

裴渊《广州记》曰:城北有尉佗墓,墓后有大冈,谓之马鞍冈。秦时占气者言,南方有天子气。始皇发民凿破此冈,地中出血,今凿处犹存。以状取目,故冈受厥称焉。王氏《交广春秋》曰:越王赵佗,生有奉制称藩之节,死有秘奥神密之墓。佗之葬也,因山为坟,其垅茔可谓奢大,葬积珍玩。吴时,遣使发掘其墓,求索棺柩,凿山破石,费日损力,卒无所获。佗虽奢潜,慎终其身,乃令后人,不知其处,有似松、乔迁景,牧坚固无所残矣。

马鞍冈,陈登原认为尉佗墓,墓后的大冈(马鞍冈)已涉及到了风水学的范畴。(登原案:张华之记,或系事后文章;扬雄之赋,孟康容有误注。顾蒙恬所谓“绝地脉”,淮阴所谓“高厂地”,尉陀墓所谓“大冈”,则显然已及风水[38]

赵佗墓,赵佗是秦汉间著名的历史人物,他原为秦朝将领,秦朝末年,中原动乱,赵佗在岭南建立了割据政权——南越国,自命为南越武王。他治国有方,不久,岭南一带便逐渐繁荣起来。公元前137年,赵佗以百岁高龄而寿终,他在生前就对自己的死后事做了十分周密的安排,选择了迥异于当时习俗的方法,秘密埋葬。为防盗墓,还设了许多疑冢,因为在赵佗的墓中,埋藏了大量他生前喜好的奇珍异宝。由于赵佗的墓地十分神秘,其确切地点一直说法不一,而其墓中的宝藏更令许多人心驰神往。三国时期,吴主孙权为找南越王的宝藏,派特使吕瑜带兵数千人,到岭南一带,凿山破石,掘地三尺,几乎刨遍了广州附近的大小山冈,结果一无所获。此后,历朝历代又有不少人,根据各种记载,前来岭南寻宝,但都是枉费心机。近30多年来,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赵佗墓成为考古工作者的重点考察对象。他们在广州找到了数百座南越王国的墓葬,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但仍然找不到赵佗之墓的影踪。19836月,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的北象岗,发现了赵佗之孙南越文王的大型石室墓,此墓凿山为陵,深藏于象岗腹心20米处。这一重大发现,极大地鼓舞了考古工作者,增添了他们对寻找赵佗墓的信心。过去,大家一直以为,赵佗墓会离广州城很远,通过南越文王墓的发现,大家又有了新的认识,推测南越王之墓也可能就在广州城附近越秀山下。我们期待着南越王的宝藏,得以早见天日。[39]

可能因为赵佗墓太神秘了,唐时有人据此编了一篇荒诞的盗墓小说,名叫《崔炜传》。小说中的主人公崔炜得到仙人相助,进入过赵佗的墓穴,墓穴空间巨大。崔炜看到里面有各种极尽奢华的陈设和珍奇异宝,还看到了传说中的为赵佗殉葬的东瓯王摇和闽越王无诸所献的4位侍女。赵佗知道他进来后,还把齐王田横的女儿田夫人赏配给崔炜做侍妾,并赠送给他一颗西亚大食国的夜明珠。暨南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赵佗墓在唐代已被盗墓贼成功光顾过,根据就源于盗墓小说《崔炜传》。理由是盗墓小说所描绘的情景与下面将要讲述的第二代南越王墓的考古发掘所见,有着惊人的巧合,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和听人讲述,是无法写出《崔炜传》的。[40]

按此类推赵佗墓抑或是其他南越王之墓,很可能至少在唐代或之前就已被盗墓贼光顾了,当然《崔炜传》是否与孙权所盗掘的第三代南越王赵婴齐墓有关联,也是值得探讨的。

邓德明《南康记》曰:昔有卢躭,仕州为治中,少学仙术,善解云飞。每夕,辄凌虚归家,晓则还州。尝于元会至朝,不及朝列,化为白鹄,至阁前,回翔欲下,威仪以石掷之,得一只履,躭惊远就列,内外左右,莫不骇异。时步骘为广州,意甚恶之,便以状列闻,遂至诛灭。

《南康记》,地理书。晋代邓德明撰。记古代南康(相当于今江西南康、赣县、兴国、宁都以南地。)郡地理。史书艺文志及《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不录。[41]

元会,元会古制,夏历正月皇帝受群臣百官朝会,称元会,或称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为元会。始于汉,魏晋以下因之。汉初,叔孙通制元会仪,初具元会纲纪礼仪。东汉以下皆以正月为岁首,元会之礼渐备。晋时礼仪制度更加严密。《晋书礼志下》:“魏武帝都邺,正会文昌殿,用汉仪,又设百华灯。晋氏受命,武帝更定元会仪。”《宋书礼志一》:“正旦元会,设白虎樽于殿庭,樽盖上施白虎,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南朝梁武帝《罢凤凰衔书诏》:“一日元会,太乐奏凤凰衔书伎。”唐杜审言《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诗:“明朝元会日,万寿乐章陈。[42]

威仪, 《中国历史大辞典》认为“威仪”是两晋及南朝官员特赐之随从。因手持仪仗,称为威仪。时尚书令、仆和御史中丞,各有威仪十人。南朝齐国学内亦有威仪二人。[43]而按注文所述“威仪”之职,至少在东汉末年(步骘时)已有。(备注:步骘,?—247,三国时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市西南)人,字子山。汉末避难江东。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为主记。建安十五年(210)任交州刺史。次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诱杀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南土归附,加拜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吴黄武二年(223),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赤乌九年(246)代陆逊为丞相,次年卒。曾数十次上书孙权,劝以明德慎罚,任贤使能。权虽不能悉纳,然亦时采其言。[44]

《广州记》称吴平,晋滕脩为刺史。脩乡人语脩,鰕须长一赤,脩责以为虚。其人乃至东海,取鰕须,长四赤速送示脩,脩如服谢,厚为遣。

 鰕须,同虾须。

,戴震认为古字“尺”通用“赤(戴云:按古字尺通用赤。[45]

鰕须长一赤(尺)或长四赤(尺),在中国南海曾捕捉到一只大龙虾,重15千克,触须有好几尺长,眼睛和眼柄比大拇指还粗身体象一条狗那么大。[46]由是可知《广州记》所载“鰕须长一赤(尺)……长四赤(尺)”非虚。

其一水南入者,郁川分派,迳四会入海也。其一即川东别,迳番禺城下,《汉书》所谓浮牂柯、下离津,同会番禺盖乘斯水而入于越也。泿水又东迳怀化县入于海。水有䱜鱼。裴渊《广州记》曰:䱜鱼长二丈,大数围,皮皆炉物。生子,子小随母觅食,惊则还入母腹。《吴录.地理志》曰:䱜鱼子朝索食,暮入母腹。《南越志》曰:暮从脐入,旦从口出。腹里两洞肠,贮水以养子。肠容二子,两则四焉。

裴渊《广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一部重要的广州地志著作,而隋唐史志皆不载,可知其书早佚。就现存文献来看,最早征引该书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和贾思勰《齐民要术》……清人王谟、王仁俊等人曾先后进行了相关辑佚工作,今人也有辑本及相关研究成果出现。然而,对裴渊《广州记》的辑佚与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47]

怀化县,东晋义熙年间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广州市东南。南朝梁废。[48]

䱜鱼,陈桥驿先生推测䱜鱼很可能是鲸的一种,海边有人见过,于是口口相传,添枝加叶,所以这三种文献所记,也都以讹传讹。郦道元足迹未及南土,生平没有见过大海,当然只好按文献录入。总之,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海洋水产资源的捕捞利用还很稀少。[49]

△其馀水又东至龙川县为涅水,屈北入员水。

泿水枝津衍注,自番禺东历增城县。《南越志》曰:县多鵕鸃。鵕鸃,山鸡也。光色鲜明五彩眩耀利距善斗,世以家鸡斗之,则可擒也。又迳博罗县,西界龙川,左思所谓目龙川而带坰者也。赵佗乘此县而跨据南越矣。

龙川县,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西南二十里佗城镇。《汉书·地理志》 南海郡龙州县,颜师古注:裴氏《广州记》云,本博罗县之东乡也,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50]

龙川是联结沟通东江水系的最后结点。王子今认为从水系走向来看, 泿水所经过的几个地点都是拱卫番禺的必要卫所,这无疑首先为南海郡的军事外围防御提供了基本条件,但由于博罗一地在先秦时期尚属可考察的古国范围,从其文化发展趋势以及南越国中期以后闽越、南越二地的边界纠纷来看,博罗所处地位微妙,因此单纯依靠史、汉等文献的考证未必可以证实博罗的从属地位。相反,四会、怀化、增城、广信处于岭南地域腹地内的水域连接点的位置,因此它们有可能更多的是小型的乡或者军事据点;从秦兵南下路线可以观察这几个点的力量分布更广。而龙川的位置相对更为重要,它的设置更多的是交通意义的考虑。[51]

涅水,又名循江、龙川江。即今广东省东江。[52] 

增城县,东汉析番禺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增城市东北五十里。《元和志》卷34增城县:昆仑山上有阆风,增城盖取美名也《寰宇记》卷157称:增城县因增江为名[53]

博罗县,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即今广东博罗县。《续汉书 ·郡国志》注:博罗“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山,故置博罗县”。此说出于附会。据近人徐松石《傣族僮族粤族考》称,在古僮语中,“百”或“博”含有“口”字的意义。僮语倒置,“博罗”意即“罗口”。隋属龙川郡。[54]

员水,即今广东潮州市韩江。《水经·泿水注》:员水东历揭阳县,而注于海[55]

南越,亦作南粤。我国古代南方的地方政权。统治区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居民多系越族。秦朝征服百越,于该地置南海、桂林、象郡。秦末南海龙川令赵佗拥兵割据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后向汉朝称藩。[56]

△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

东历揭阳县,王莽之南海亭,而注于海也。

员水,即今广东潮州市韩江。《水经·泿水注》:员水东历揭阳县,而注于海[57]

揭阳县,秦置,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东揭阳市西北。以在揭阳岭之南为名。西晋废。[58]

本文摘自《中日城市史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水经注》里的广州---《水经.泿水注》考略,2020年9月26日腾讯会议

日本著名史学家平田茂树教授点评:“三层二维法”很重要

再次向平田茂树老师、王元林老师、郭文安老师致以诚挚之谢意


[1]备注:《水经注》里的广州,主要涉及郦注卷三十七的泿水篇。本文以《水经注疏》为底本,采用“三层二维法”对《水经注》卷三十七泿水篇所涉番禺城及相关史地疑难进行系统梳理与探究。为便于读者系统理解,对泿水篇郦注作了全面梳理。

[2]《-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3]《水经注疏》,第3093页。

[4] -- 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5]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6]刘茂真:《水经注》记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有谬误,广西地方志,2002-10-25,第36-39页。

[7]刘茂真:《水经注》记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有谬误,广西地方志,2002-10-25,第36-39页。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9]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0]刘茂真:《水经注》记述西江水系一些河流的源头和流向有谬误,广西地方志,2002-10-25,第36-39页。

[11] - 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12]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3]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4]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5]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16]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17]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8]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9]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20]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21]北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北海文史  第11辑,,,第127页

[22]甄人主编;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广州之最,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06,第7页

[23]

[24]吴宏岐,广州城址二千多年不变说商榷,学术研究,2006年05期 第117-120页

[25]曾昭旋:广州历史地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6]陈一铭编,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中国考古未解之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10,第246页

[27]苏山编著,还原18个消失的古王国 中国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01,第90页

[28]苗学玲,老广州记忆,当代世界出版社,2018.08,第247页

[29]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中国化学会应化委员会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委员会,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编,文物保护与科技考古,三秦出版社,2006.10,第102页

[30](在今广州市街区内, 秦汉时代的珠江北岸, 经过路线如何,还难准确判断。如从传说和府、县l 曰志所载古洋舶等船体及残物出土地点等考证,当时的珠江水域,或可深入至东起今延安珞南北一带、西至坡山附近、以及今西关的大部分地区。关于这个问题,徐俊鸣、曾昭璇等同志的研究可供参考。)摘自吴壮达:《水经注》的“水坈陵”问题——广州历史地理问题研究之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1980 期号:第2期  页码97-113

[31]陈泽泓主编,广州的故事  第6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17.11,第17页

[32]潘其旭,覃乃昌主编;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壮族百科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04,第141页

[33]《水经注疏》,第3099页。

[34]-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35]追寻海上丝绸之路》,冯艺著;翟振武主编,壮族,中国人口出版社,2012.12,第146页

[36]吴壮达:《水经注》的“水坈陵”问题——广州历史地理问题研究之一,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出版日期:1980 期号:第2期  页码97-113

[37]陈泽泓:《秦汉时期的岭南建筑》,《广东史志》,1996(4),页2-18.

[38]陈登原著,国史旧闻  第2册  上,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01,第145页

[39]董胜主编,少年儿童成长成事通 2,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01,第136页

[40]倪方六,中国盗墓史  古代人物卷,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9.01,第27页

[41] -- 资治通鉴大辞典·下编

[42]颜品忠等主编,中华文化制度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01,第128页

[43]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下卷

[44]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

[45]《水经注疏》,第3103页。

[46]《图说天下:地球之最》,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12月,第69页。

[47]杨恒平:裴渊《广州记》辑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年01期

[4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49]陈桥驿著,郦学札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09,第78页

[50]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51]王子今:《龙川秦城的军事交通地位》,《佗城开基客安家――客家先民首批南迁与赵佗建龙川二二一二年纪念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52]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53]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4]-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55] -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56] -- 中国历史辞典·第三册

[57]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

[5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水经注 卷三十七
渊鉴类函(影印):岭南道
漫话肇庆府之南海古郡
《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之二十 广东省
南越国王赵佗发迹之地,广东龙川县有什么历史?
广东最古老的四个县,两千年不改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