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10-8)

孔子对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认为,人不能只重口腹之欲,而应该致力于道义的追求,并用自己的行为习惯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尊礼崇道。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注释】
脍(kuài):切细的鱼、肉。
饐():陈旧。食物放置时间过长。
餲(ài):食物变味,有了馊味。
馁(něi):指鱼不新鲜甚至腐烂。这里与败互文见义,同指食物败坏。
败:指肉不新鲜甚至腐烂。
饪(rèn):烹调制作饭菜。
不时:应时,时鲜。一说没到吃饭的时候。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一说应为不按礼制规定切割的肉。
气:同“饩()”,即主食。
乱,过量饮酒而失态,不能自我控制。
脯(fǔ):熟肉干。

【译文】
吃饭不要过于追求精,食肉不要过于追求细。食物放的时间长了会变味,鱼和肉放久了会变坏,都不吃。食物的颜色不鲜,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到时令的食物,不吃。肉宰杀切割的方法不正当,不吃。佐料放得不合适,不吃。席上的肉食虽多,但吃的量不超过主食。只有酒不限量,但不喝过量而失态。市面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不吃。每餐常备有姜,但也不多吃。

这一套关于饮食的规矩并非孔子所立,而是来自周礼。周礼涉及的内容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全面审视周礼的饮食规定可以发现,其中大量的礼制涉及人们日常生活应该具备的基本常识和科学知识。因为当时根本没有针对普通民众的教育,民众知识相当贫乏,需要加以引导。比如,腐败的鱼肉不能吃,变色变味的饭菜不能吃生等等,必须以礼制在民间强制推行。

孔子正是看到民众生活生存的现状,才开创了民间私人办学、实施平民教育的先河,教育从此开始走向底层民众,一方面教给民众日常生活必备常识,另一方面以“学而优则仕”打通了底层民众的上升通道,为打破阶层固化的藩篱找到了有效路径。同时,通过教导民众学习周礼,在普及生活常识、开启民众智力的基础上,也为维护周王朝统治巩固了礼制基础。

有人认为,本章从另外一个角度暴露了孔子豪华奢侈的生活。从文字表面上看,孔子家里非常富裕,吃肉可以挑肥捡瘦,喝酒可以不加限量。其实,这是后世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错误理解所致。“厌”在先秦时代有两种含义:一是表示憎恨、厌倦、抛弃的意思;二是饱、满足的意思。本章“不厌”就是指不要仅仅满足于某个方面,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一味贪求食物的精细。这才与孔子一贯倡导的观点相吻合。如《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服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等等,都记载了孔子致力于追求道义而非衣食享乐的观点和行为。

关于“割不正”“沽酒市脯不食”也有争议。有人认为,孔子对肉质的要求很苛刻,如果刀割的位置不对、形状不好就不会食用,从集市上买来的酒和肉干也不食用,似乎一定要由专门的机构特供才会放心,并以此“证明”孔子并不是真正的君子,而是特别注重享乐的权贵。这更是对孔子的误解。“割”是宰割,“不正”并不是指肉要切得方方正正,而是指用不正当的手段如用残忍的方法宰杀宰割的肉。“沽”“市”都是“买”的意思,当时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肉往往不太干净,因为不知道肉的宰割方式是“正”还是“不正”,酒是否掺有不当的成分更是不得而知。这一切都充分表明当时的社会礼崩乐坏,人们的商业道德、社会伦理已严重缺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里有哪些高逼格的话?-Chance23的回答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美食家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认为这八种食物不能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