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上海 这里是唯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人住宅

上海有一个叫“天灯弄”的地名,在天灯弄77号有一幢古宅叫“书隐楼”,占地1515平方米,建筑面积1939平方米,据称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是上海地区,尤其是上海市中心区保存极少的清代早期民宅,1987年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书隐楼”的产权几经变更,约20世纪30年代时被清代上海沙船商“郭万丰”号的后人购得,长期实际居住人为郭俊伦。

他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对古建筑饶有兴趣,据说,当年也是由他向上海市文管会提议,经市文管会组织专家核实后将“书隐楼”确定为清代早期民宅,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市文管会希望和争取通过“置换”的方式,将“书隐楼”收归国有,有利于政府出资大修和保护。而当真的涉及“置换”商谈时,郭家突然冒出数十家对“书隐楼”有产权或继承权的“户头”,并坚决不肯让步,立即使商谈陷入僵局。一方面,郭俊伦先生“三日两头”闹到文管会,希望政府出资对“书隐楼”全面修缮,而另一方面,至少按照当时的政策和有关法律,市文管会不可能出巨资对私产进行大修,无法对此立项申请专用经费。

“书隐楼”的产权变更增加了重重困难,使事情的处理陷入僵局。 郭氏是20世纪30年代才入住“书隐楼”的,关于“书隐楼”的历史或故事均出自郭氏之口,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所有的文章或报道均以为上海“书隐楼”的原主人是清乾隆时任《四库全书》的副总纂沈初(总纂是纪昀),如《南市文史资料选辑(三)》中称: 书隐楼原为清代乾隆年间沈初所造。

根据中国礼仪习惯,当华屋落成后,主人就会邀请亲朋好友出席华屋落成宴席,出席宴席者必须馈赠贺礼,其中文人骚客大多会赠送匾额楹联。记得读过一则纪昀(晓岚)与和珅的故事,和珅在自己的花园里新建了一亭子,他希望得到纪昀为新亭子题书亭匾,纪昀也爽快答应了。过几天纪昀将题书的匾文送来了,匾名为“竹苞”,原来《诗经·小雅·斯干》中有“如竹之苞”,“如松之茂”之句,大意是如同修竹那样兴旺,如松柏那样茂盛的意思,在中国历史上,“竹苞松茂”多用于比喻家族兴旺,后代绵延,并多用于祝贺华屋落成,如果你稍加留心,在中国的古民宅中经常可以看到“竹苞松茂”的题额。和珅接到纪昀的贺礼后十分高兴,立即差人将纪昀题额制匾,挂到新的亭子上。华屋落成宴庆的那天,大小官吏都来庆贺,但当人们看到纪昀题的“竹苞”匾后个个目瞪口呆,吓得不敢开口,和珅也感到纳闷,怎么来庆贺华屋落成的人见到“竹苞”匾竟都变成了呆子,倒是上海人陆锡熊道出了原由,原来,古代“個”的俗书写作“个”(今简化字使用了原来的俗体字)。“竹苞”拆开来就成了“个个草包”,这是纪昀借此机会骂和珅的。

花了这么多笔墨讲一个与本文没有关系的故事,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民宅中除了主人的书房和卧室外,匾额一般都是请他人题写或由他人赠送的,笔者至今未见厅堂的大匾由主人自己题写的现象。由此可见,“书隐楼”大厅这方由沈初题的“书隐楼”匾,恰恰证明沈初不是“书隐楼”的主人,而是他祝贺主人华屋落成送的匾。 “书隐楼”原址是明刑部员外郎、江岳参议、大名府使、河南学政陈所蕴(字子有,号具茨山人)的私家花园——日涉园中的一部分。

陈所蕴的私宅分住宅和别业两部分,门隔街对峙,《阅世编》作者叶梦珠还见到过。他的别业称之“竹素堂”,古汉语中“竹素”义同“竹帛”,多指史册、书籍,当然,所谓的“竹素堂”就是主人的藏书楼,读书处。 在万历后期,大概是与潘允端大兴土木营筑豫园的同时,陈所蕴也购进了与他家贴邻的姓唐人家的约四十亩土地,也开始破土动工营建私家花园。花园由著名园林设计师张南阳设计和督造,历五年后完工,陈所蕴还特为张南阳撰写了《张山人卧石传》。新建成的日涉园位于陈所蕴老宅的东面,所以,花园的大门向西,与老宅大门相对而开。陈所蕴在花园建成后曾作诗,云:“会心在林泉,双屐足吾事;朝斯夕于斯,不知老将至。”他的朋友李绍文和诗云:“为圃与为农,岂是公卿事;园林最近家,不妨日一至。”于是,陈所蕴将友人和诗中的“不妨日一至”而将花园取名“日至园”,后考虑到“日至”的读音不和谐,又将“至”改为“涉”而改名“日涉园”了。陈氏邀请文人骚客到日涉园赏景作诗,对园内三十六景作画吟诗,汇集成册,即取名《日涉园三十六景图》就收藏在自己的“竹素堂”里。陈所蕴的寿命很长,八十余交逝世(古人的寿命较短,平均寿命不足六十岁,故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之说),他只育一子,在陈所蕴逝世后他的儿子也相继去世,而他的儿子又没有子嗣,于是麻烦就大了,族内的人争取把自己的孩子过继给他们,实际上是争夺陈氏的财产,使陈氏家产分崩离析,很快就破败了。

陈氏的日涉园在明末就卖给了陆家,原住宅在清初还在,被政府租用当作须在上海下榻的官吏的公馆,到了顺治(1644—1661年)中,宅第就毁废殆尽。收买日涉园的人就是上海陆家嘴陆深的后代陆明允,陆明允的一个曾孙叫陆锡熊,字健南。陆锡熊还多次任山西、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与中央政府的考官,是深得乾隆皇帝信任和重用的人。一次,乾隆在重华宫赐宴,宫内藏有上海人杨基绘《淞南小隐图》,乾隆知道陆锡熊是上海人,就把这幅画赐给了陆锡熊,还特地在画上御题七言绝句一首,这是皇帝的恩赐,当然视为珍宝,而《淞南小隐》恰是陆锡熊父亲陆秉笏的号,这又是一个巧合和奇迹,于是,陆锡熊回上海后,就将自己花园里的书房——“传经书屋”改为“淞南小隐”,连同从陈氏手中得到的“日涉园三十六景图”一起藏在此地。

当陆锡熊决定把“传经书屋”改名“淞南小隐”时,原来的堂匾就得重书重做。沈初是陆锡熊的同僚和上司,请他来题匾是最合适的,这就是上海书隐楼会出现湖州人沈初题的匾的原因。沈初是大学者,又担任过礼部尚书,深知官场制度。“淞南”是地名,指上海,以上海位于吴淞江南岸而得名,“小隐”,即弃甲归田,退归林下过隐居生活,陆锡熊是在任官吏,且正官运亨通,如将堂匾题为“淞南小隐”不就是触陆锡熊霉头,叫他退归林下吗!如遇奸人从中捣乱,一状告到皇帝那里,也许真的会引来杀身之祸,于是将“淞南小隐”稍作修改,即题作“书隐楼”。这就是沈初与“书隐楼”匾的故事。 一直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0年),“书隐楼”的大部分仍为陆氏产业。

进入近代以后,上海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地价也越来越贵,大概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陆氏的产业被分块出售,改建为民宅,在清代的地图上还能看到,今天的“天灯弄”还叫作“竹素堂街”,自然与陈氏“日涉园”的“竹素堂”是有一定关系的。古代,中国的大多数城镇没有路灯,只有在个别特别重要的机构处设有用作标识的灯,这种悬挂在半空中的灯一般叫作“天灯”,与竹素堂街相近的地方就是上海道署,这里挂有“天灯”,于是原竹素堂街又被俗称“天灯弄”,后来俗名替代了正名,这也是常有的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市中心的私宅:书隐楼
陆锡熊书隐楼:四库功臣,四库苦臣(上)
奇:读遍天下书后纪晓岚倾注多年心血写了本什么书
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1431 ~~~~ 1440​
因联屡屡得宠的纪晓岚
陆锡熊.读书人心系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