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昕园故事】NO.9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userphoto

2022.08.08 江苏

关注

2020  5月4日   星期一  晴

校长说

  秉承“以父母心育人”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五育融合
教育系统力”理念下无痕德育课程、真学课堂体系……


NO.9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1

五育融合助力学生品格提升
潘继云
教育首先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对于未来而言,一个人必备的优秀品格和能力是什么呢?毫无疑问,那就是自律意识、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力。
基于这样的思考,秉承昕弘集团“五育融合教育系统力”的育人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力”郑重地写进了北师常附第二个三年规划。
一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无痕德育”体系。在“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理念引领下,在“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中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在一育中见五育,五育中现一育。比如,我们坚持“无体育不教育”的体教融合育人理念,借助于体育+德育的模式,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在体育中教会孩子正确的输赢观,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是构建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该体系涵盖学龄前、小学、中学几个阶段,旨在通过课程建设将“五育”融合。如我校的马术课程以《马术基础理论课程》、《骑乘技能》《马房工作》等三部分内容为基础,将文化内涵、劳动与运动融合在一起,把时代气息、学生兴趣、品质生活、人与自然、生命价值、文化修养等元素,融合到“马术+”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向品格塑造及品格提升方向延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基础教育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五育分离、割裂的问题。
三是构建了学为中心,师生平等的“真学课堂”。学校再次以鲜明的态度、明晰的分工廓清了教师角色,教师以服务学生的发展为根本,通过为学生提供“学材包”,提供工具箱和脚手架,实现学生“会学”,提高学习效率,切实减轻学业负担,发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习素养品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2


        让孩子们在五育融合中“学以成人”
              常州市教育局 张洪杰
     “德智体美劳”是每个中国人从小听到大的五个字。唯有坚持五育并举,才能让孩子们茁壮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然而“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恰是中国教育长期失衡的现状。尤其是处于边缘角色的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在自我教育中更是被虚化,常常使孩子们“学以成人”落空。青少年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不少孩子不愿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让青少年的明天更有希望,近日劳动教育在国家层面被设为大中小学必修课重新归位,期翼重回教育的起点补齐五育并举的短板。
      生命在于运动,生存系于劳动。当作为一个人安身立命基本素养的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遭到了严重挑战,学生们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然而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孩子们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力促劳动中的五育融合,扭转“舍不得”“没时间”等惯性思维,让更多青少年深入到劳动现场放开手脚感受并享受劳动快乐,给予孩子们更多全面“学以成人”的机会和“劳动吃苦”的成长养分,使他们既能起舞云端也爱扎根大地,劳动必会赋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力量。
      劳动是“产生真正的教育”的密码,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今天的我们重拾劳动教育,发现劳动之美,可谓是极端重要、十分必要、非常需要。但愿劳动教育这门人生必修课不仅仅是停留在课程表上的一种价值召唤,而是真正成为五育融合互育、滋养生命成长的一剂良方。


3


从融合的视角打开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
初中部  李慧
北师常附的“五育融合教育系统力”,旨在实现学生“会学”,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品格发展和提升。这本身就是从培养人的核心素养出发。教会学习能力,重于教会学习内容。
五育融合,是从不同学科视角完成对学生学习力的培养。比如,疫情期间,线上课程就是从这点出发,初中部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以及“疫情+”活动,都是“五育融合教育系统力”的体现。在“疫情+”活动中,学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利用一到两门学科进行研究。学生们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发现,改进,小组合作也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研究后,能及时进行总结提升,以报告单的形式呈现整个研究过程。今天,学生借助一个小课题的研究,形成稳定的研究模型,以后再遇到类似事情,可以加以应用。纵观研究过程,各学科组的选题都是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学生觉得自己所学是有用的,增强了主动性和趣味性。这就是自主学习的初衷。
五育融合,还可以是学科之间的打通、整合。比如语文的诗词鉴赏可以和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进行关联。潘继云校长的周末“校长开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校长以《一城山水一城诗——诗词中的城市》为主题,精心选取跟某一座城市相关联的典型诗词,将诗词的解析与鉴赏融进地理、历史等知识,以诗词为载体,将学科打通,形成了大语文的格局。以最近一期的直播课程《诗词中的南京》为例,课程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由易到难,一步步剖析诗词,从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性,到历史的金陵,再到诗人笔下的南京,字里行间,浓浓的诗情中,这座城便有了属于她的故事。这样的课堂,比单纯讲授更让人喜欢,情境设置得当,也更容易让学生主动思维,打开多学科融合分析问题的视角。


4

                     
自主探究  快乐成长
小学部家长 周洪
选择将儿子送往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是因为学校广场上“以父母心育人”这几个大字。学校前瞻的文化理念、接地气的做法,形成了北师常附鲜明的文化特质。
感触最深的就是孩子们在自主、自立、自律的氛围下向阳生长。
2月下旬开始的线上教学课程,学校能根据学生的特色制定每天的课程安排,每位学科教师都会提前下发导学任务单,让孩子们合理安排时间的同时,跟着任务单自主学习。导学任务单的设计也一直遵循学校“真学课堂”体系进行,将课前、课中、课后打通,并侧重于孩子们思维过程的展现。我一直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只有能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真正理解具体的意思。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导学任务单,更是让我看出学校的良苦用心,固守追寻结果的模式已经不再存在,扩展学生的视野,发散他们的思维才是真正实现学生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特别是“疫情+”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由组队,收集素材,梳理整合,从各个方面汇总自己的发现:研究探索病毒的繁殖,精心制作手抄报“病毒的自传”,分析每日疫情统计图、绘制条形统计图,用统计的方法科学地判断疫情发展……这样融合发展的课程体系丰富了孩子每天在家的线上学习方式,在兴致盎然的探究中,孩子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而且发现了学习的意义,这种“发现”的成就感激发了孩子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主的学习,自立的成长,自律的发展……相信孩子们在这样的氛围中都能成长为一个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无畏付出的杰出人才。

(特别感谢常州市教育局张洪杰先生和小学部家长周洪先生赐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一”假期致家长一封信
【同题评论】新时代劳动教育,怎么看?|山栀子 非常关注 李远谘
吴绫实验小学“勤劳”品格教育系列活动受欢迎
劳动最光荣 ————学生路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二)
劳动,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一张纸竟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玩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