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运和 | “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根雕艺术家

     李运和,现为《新野文史资料》执行编辑。曾连续参编第27、28、29、30辑《新野文史资料》和《民国亲历实录》《新野县明清碑刻资料》等文史资料专辑。有多篇文史作品被收录于省市文史类书籍公开出版。有上百篇文学作品被县、市、省及国家级报刊杂志(含微刊)采用发表。著有散文集《手表的故事》等。

“化腐朽为神奇”的民间根雕艺术家


文|李运和 

冯云良,男,1954年3月出生,新野县王集镇下风鸣村人,南阳市“非遗”项目“冯氏根雕”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齐建峰 摄

冯氏根雕手工技艺起源于1806年左右。冯云良的太老爷冯心儒是清朝嘉庆年间秀才,受聘于“凤凰台冢”附近的文昌庙私塾做塾师。他不仅学富五车,满腹经伦,还擅长书画篆刻,尤其对根雕创作情有独钟,技艺精湛。由于家宅中有一颗高大茂盛的桂花树,其家被尊称为“桂花树下冯家”。

此后,冯氏根雕手工技艺便代代相传。近代以来,由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冯氏家族的雕刻品也大多遗失,唯有冯云良爷爷冯德昌早年创作的两幅大型根雕作品至今仍被家藏。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冯云良从小就对书法、绘画、雕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不到十岁就能雕刻出花鸟一类的摆件、装饰品。1972年初中毕业后,他回乡务农,农忙之余刻苦钻研祖传雕刻技艺,大有长进。

图片  齐建峰 摄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政策有了大的变化,冯云良在村中成立了“下风鸣家俱厂”,祖传技艺开始派上用场。他打造的家俱不仅结实、耐用,更有雕龙画凤的艺术元素加持,深受消费者喜爱。

1992年春季邓小平南巡谈话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了新一轮高潮。第二年春节过后,冯云良随着千千万万的打工人流一道去了南方,在广东省中山市的一家园林建筑陶瓷厂从事设计、造型、制作模具工作。由于他的雕刻技术功底深厚,和从事的工作触类旁通,在这家工厂干得得心应手,风生水起,受到老板赏识,薪酬待遇不菲。

有一次,一位美国商人到厂里联系业务,听说冯云良是技术骨干,就让他的一名随员(河南人)动员冯云良跳槽到他的公司去,并许以高薪。后因故未能成行,冯云良转到一家工艺品厂,继续从事设计开发工作。这家工艺品厂的老板叫何乃波,是个精明商人。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冯云良为其研发了一组灯饰摆件,在当年广州市举办的国际工艺品博览会上展出。一名意大利商人被这组灯饰摆件所吸引,主动到工艺品厂同老板何乃波洽谈合作。最后,这名意大利商人投资入股,扩大了何乃波工厂的生产规模,短短数年便产生了更加可观的经济效益。

  冯云良在工作中比较喜欢跳槽。他的考虑是,这一方面能不断提高薪资待遇,进一步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另一方面,是是想通过新环境来接触新事物,借以打破自己的技术瓶颈。

冯云良从事的设计开发工作,与他家祖传的雕刻技艺触类旁通、息息相关。其技术要点是将从国外进口的油泥、石膏或木头雕琢、成型,然后用铝、锌等金属制成模具,在流水线上批量生产。

福建省石狮文行灯具厂,是有着三千多名员工的民营企业,生意相当红火,它甚至有来自人民大会堂和钓鱼台国宾馆的订单。冯云良在该厂设计开发部门工作时,由于业务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导致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颈椎疾病,医生建议回家休养。当时,工厂老板亲自将他送出厂外,一再叮嘱身体康复后尽快回厂上班。这是2003年元旦前后的事情了。

多年飘波不定在外工作,尽管收入不低,但冯云良在照顾家庭方面总有很多亏欠。身体基本康复后,看着家乡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他决定在家创业。2005年8月,他在县城人民路南段购买了两间门面,购置了相关机械设备,办起了一个集设计、制模、生产、安装为一体的欧式建筑装饰厂。县城的壹加壹大酒店、汉邦鞋厂等酒店、企业都是他们承建的欧式建筑装饰构件。不久,这个厂的业务范围还迅速扩大到了周边南召、社旗、内乡、淅川、邓州等多个县市。

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象征文化软实力的“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被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及文化部门重要的议事日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指出:泱泱大国,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富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

新野县文化部门和王集镇人民政府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将冯氏根雕手工技艺确定为濒危失传的项目之一,列入保护和传承名录。在相关部门和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冯氏根雕手工技艺相继被县、市确定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冯云良也被确定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对政策的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冯云良认识到文化遗产并非自己的私产,作为冯氏根雕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承担着传承和弘扬重任,否则自己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同时,他还应该将冯氏根雕手工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拓展根基创作的空间和表现形式,为古老的冯氏根雕手工技艺注入新的活力。

  说干就干,从2012年开始,冯云良将生意交付家人打理,自己专事精研根雕技艺。县城人民路有一家当年取名“驴肉馆”的饭店,其门口的毛驴系他设计、制作。一天,他发现其饭店内有一批黄檀木树根,被不识货的店主弃放地上,遂提出以此冲抵制作费用。老板当时资金紧张,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得益于多年打工期间从事设计工作的经历,在以后传承冯氏根雕手工技艺方面,冯云良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雕刻技法不断创新。利用这批黄檀木雕刻出的作品,惊艳了众多观赏者。其中的一件花架,其凹陷深浅有别,形状各异,木质部位光洁圆润,变化多样,显示出根的自然天趣;而一只鸟的造型则尽在似与不似之中,尽情释放想象的意趣,表现出生命里昂扬向上的力量;一只伸长脖颈、仰天长鸣的大鹅造型,使人感觉它正在自信的向人们款步走来,象征了新时代欣欣向荣的美好前景。

图片  齐建峰 摄

近几年来,在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冯云良先后购置了树根清洗机、初磨机、抛光机、钻头、电锯、电钻、雕刀、磨片、磨头等一批专用机械设备,创作出了“檀木根雕太师椅”、“柘木根雕交椅”、“檀木根雕霸王椅”及文房系列、陈设系列、花架系列作品,在家乡古宅上建立了冯氏根雕艺术馆。在冯云良的持续努力下,作为县、市“非遗”保护项目的冯氏根雕手工技艺开始重新焕发活力,慕名参访、欣赏者纷至沓来。

2020年9月29日,河南省纪委书记任正晓在相关领导陪同下莅临下凤鸣村,向他了解根雕技艺的创作、保护和传承事宜,鼓励他解放思想,广收学徒,传承和发扬好这项技艺,带动乡邻,振兴乡村。当年10月13日,中国农工党河南省委副主委、郑州市副市长孙晓红,也到冯氏根雕艺术馆参观、考察、指导工作。河南省原青年社会实践基地于当年在冯氏根雕艺术馆正式挂牌。

根雕创作技艺具有“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重点应放在巧妙利用根的自然形态上,如枝、须、洞、节、疤、纹理、态势等,尽量使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在艺术形象中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体现。每件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不可仿制性,这是根雕艺术的显著特点。优秀根雕作品往往意蕴深远,雅俗共赏,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通过近几年来的具体实践,冯云良感觉到冯氏雕项目的传承、保护任重而道远,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最突出的问题是该项目缺乏经济效益。根雕技艺是手工技艺,精品大件的创作往往耗时数月,普通小件也须几天时间精心雕琢。劳心费力创作出的产品,由于其“小众化”特点,加之农村文化消费水平较低、消费者品位较低等因素限制,很难在当地进入市场或卖出一个和其价值匹配的价格。这与同为“非遗”传承项目的食品、医药、医术类技艺,能够进入市场并使传承人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相比,产生了很大的反差。同时,冯氏根雕项目还存在原料难觅、学徒难收、后继乏人及传承保护经费不足等困难和问题。

尽管困难和问题很多,但作为冯氏根雕手工技艺的当代传人,冯云良显示出他的责任心和担当,坚决不使其失传断代。儿子冯明在1995年初中毕业后,他就将其留在身边,悉心传授雕刻技艺。目前,冯明已能够独立设计和制作,成为冯氏根雕手工技艺下一代传人的合适人选。同时,冯云良充分利用河南省中原青年社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广泛宣传,广收弟子,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夯实冯氏根雕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并发扬广大的基础。

为让根雕作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冯云良计划下步走“精品”路线,加大投资力度,购买一批黄花梨、紫檀、金丝楠等高档原料,制作高端产品,提高其品位和价位。同时,注重营销策略,通过参加展会、举办大型展览、线上、线下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力争使产品走向更广阔、更有潜力的大、中城市市场。他深信,有各级领导的鼎力支持,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冯氏根雕手工技艺一定会代代传承下去,其根雕作品也终将会成为祖国艺苑的一块亮丽的瑰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纯手工根雕新作,传承木雕精神,用娴熟雕刻技艺,展示根雕风采!
《根雕制作技法》(中国传统手工技艺)
“焦氏根雕”传统技艺
黄杨根雕★★传承意义
探访福建千年古村苏堤手工线面传承技艺
对话景德镇八旬非遗传承人:技艺永无止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