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运和 | 天下第一俗事

     李运和,现为《新野文史资料》执行编辑。曾连续参编第27、28、29、30辑《新野文史资料》和《民国亲历实录》《新野县明清碑刻资料》等文史资料专辑。有多篇文史作品被收录于省市文史类书籍公开出版。有上百篇文学作品被县、市、省及国家级报刊杂志(含微刊)采用发表。著有散文集《手表的故事》等。

天下第一俗事


文|李运和 

     吃、喝、拉、撒之类,大抵被归为生活俗事。但凡人甚至其它动物都不能免俗。这是新陈代谢、生命运转的必须。人的身体出点状况,总能从这类俗事中寻出蛛丝马迹。有时探究下来,它还可能成为致病缘由。一些老中医在“望、闻、问、切”的诊疗环节中,常会问询病人的饮食起居情况,诸如大小便的颜色、味道、形态等,从中窥探病因,以便对症下药,解除患者病痛。

     今天,我想专门聊聊“拉、撒”这后两件事。但非就事论事,而是想谈谈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在如厕环境和条件方面的种种变化。

     拉、撒之事一般被人称为“解手”。“解手”一说,据说始于明朝初年强制大移民时代。那时候为防迁民半路逃跑,押解差人便把他们几十人一组,用绳子绑起一只胳膊牵连在一起。如果有人内急,便要恳求押差解开手臂。这样,“解手”作为大小便的代名称便流传开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到了现代,更为文明的“方便”一词又替代了“解手”一说。

     其实,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方便”之事颇不方便。人们在田里干农活或行走在野外时,若内急,只能就地解决。当时哪有卫生纸供应,即便一般纸张也很紧缺且多无随身携带之习惯。小便尚且好说,大便后便尴尬了,只有提着裤子寻觅树叶、瓦块之类东西善后。据此,民间遂产生了“手榴弹擦屁股┄┄危险”这样的歇后语。即便在村落里也多是露天茅厕,其形制为前蹲后坑,三面用砖块垒起,有半人多高,另一面进人。有些讲究一点的人家还在门口挡个布帘。

     在我们家乡这种茅厕叫“夹道”,尚不清楚此种叫法的来历。但无论如何,它绝对是一个人们不想呆而又不得不呆的地方。茅厕里面骚味弥漫,臭气熏天,人们捂鼻匆匆而入,便毕匆匆从中逃出。我在村里上小学期间,某顽劣男生受到一女教师批评,他终于寻思出了一个“报复”之道。某日看到该教师进入厕所方便,他便迅疾跑到后面的茅坑旁,朝里面扔了一个大砖块,脏水顿时顺着茅道向里面飞溅,结果可想而知。

     后来我上了寄宿制中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当时学校的如厕环境不但没有改变,似乎更要不堪一些。其公厕构造仍是前蹲后坑,只不过蹲位一连有数十个,多了一些而已。学校作息比较集中,下课后数百人同时涌向厕所,加之课间时间又短,拥挤是难免的了。人群走后,其间一片污秽。加上当时学校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厕所卫生清理很不到位,有时候进入厕所,很难找到一个下脚的地方,遑论冲天的骚臭气味了,急匆之中便有人会不慎“踏雷”,令其懊恼不已,心情坏到极点。有个别学生为了逃课或逃避老师的批评,竟曾到厕所内躲藏,真的让人无语了。

     进入大学后,个人方便之事迎来了一个革命式的转变。一是卫生间名符其实,是真“卫生”。抽水马桶定时把便后之物冲刷得干干净净,保洁人员更是经常将卫生间各处收拾得近乎一尘不染。二是注重隐私保护,各个蹲位间用木栅栏隔断,且有门关闭,形成密闭空间,让人安心如厕。三是采用套间结构,里间解决内急问题,外间设置水槽,遍布水龙头,以供便后清洁及平时洗、刷之用。当时,在农村人们奚落那些邋遢人家时常说的一句话是:“看看你们家的灶伙(厨房),还没有人家城市里的厕所(卫生间)干净!”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想想这句话着实不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到农村中学任教。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只不过自己的身份由学生变成了教师。其间辗转工作了几个乡镇和几所学校,一转眼便过去了多年。在这些年里,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教育系统的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和提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各级政府先后开展了中小学“一无两有六配套”、“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普九’巩固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督导评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活动,确实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我的印象中,农村中小学的如厕问题仍是一个短板和薄弱环节,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于我而言,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久而久之,竟然在这个方面形成了一种心理阴影。如今,那种脏、乱、差的如厕环境仍然不时在梦境中呈现。

     本世纪初期,我家移至县城居住,开始享受到了现代文明生活,居室内有两个单独的卫生间,用上了人称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100项发明”之一的马桶。坐在光滑干净的塑料马桶圈上,旁边放着质地柔软的卷筒纸,一番操作下来,身心通泰,如释重负,舒舒服服。听说还有一种智能马桶,具备保温、清洗功能。这种人性化设计的马桶,让昔日尴尬的如厕变成了一种生活享受。回想多年之前蹲坑之时,粪池的臭气通过坑口上冲,连同惨惨阴风,直逼尻尾,让人欲逃不能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弗洛伊德的性学理论认为,人类“拉、撒”之事同性事一样,都在排泄这种生理行为之后,给人带来愉悦和快感。而此前人们由于环境所限,视如厕如畏途,真是生生浪费了人生固有的这种美好体验。

     近些年来,国家对农村加大了扶贫力度,还推出了“乡村振兴”计划。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自然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各级政府对农村旱厕改造尤为重视,据说甚至提交到了国务院总理主持的会议上讨论。人们有理由相信,这对保护环境,保障群众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明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意义重大。因如厕问题曾给我造成心理阴影的农村中小学校,应该也会在这些改造中受益。如今的师生,应该再也不会复制我们当年的经历和感受了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时候,农村上厕所的那些事
漫谈厕所发展史
在那五谷轮回的地方
如厕记
杂谈茅厕
张新奇 | 厕所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