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下)兵力优势只在比例?
userphoto

2023.06.20 广东

关注

  Nigel Askey对TIK的批判

         
本犁庭扫穴系列往期:
对Tik新视频关于冬季风暴失败和迫真曼施坦因甩锅部分的驳斥【伪史jäger31】
TIK双标的艺术:如何把一个装甲营战备下降魔法成全师木大【伪史jäger32】(敲开地狱之门217期)
Tik大师如何魔法夸大德军实力及他极端粉如何坑偶像【伪史jäger33】(敲开地狱之门218期)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上)
对TIK视频《数字说明一切:二战东线德军优势的神话》的批判(中)苏德战争初期兵力谁更多?
本文翻译者B站莫德尔,本篇全长11400余字,今日发布版本约2900字。原文是Nigel Askey于201710月31日所写,那么译者认为,有反对声,且是有理性、有依据的反对,自然是好的,特此将这份文稿翻译成中文,供各位观众鉴赏,以下便是正文。本文观点不完全代表译者以及本号观点,但是原汁原味最好。

对“寡不敌众”缺乏理解意味着什么?

在欣赏视频时,当TIK在他的视频中暗示,或者说“以2-3:1的人数优势对战时并不是那么糟糕时”,我差点被我的咖啡呛到。当然我相信观众的智商,没有人会相信任何10:1的故事(除去局部地区的战斗以外)。我突然意识到,TIK对整条战线上2-3:1的比例在实际中意味着什么?他不清楚;这与战斗力有什么关系时?他也不清楚。我决定试着写下点事实。

兰彻斯特方程法的运用:

为照顾观众,我自然不会在这里讨论数学,但好吧,忍一忍。如果双方同时加入战局,那么为了让B方保持所谓的“武力平衡”(在此情况下x:1),那么相对于A方的每个人,B方的每个人都必须要有x²的“伤亡率”(对A方),如果B:A=2:1,为了长期维持这个比例,伤亡率就必须是A方人员的4倍。同样,如果B:A是3:1,那么为了长期维持这个比例,B方的伤亡率将不得不必须是A方的9倍。如果B方的人员不具备达成伤亡比例的人数优势,那么B方的相对实力对比A方将迅速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参加每一场战斗),这种影响会逐渐扩大,因为A逐渐从≥B到最后的完全>B,直到B方消失,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一支数量大得多但质量较差的部队也能在短时间内压垮一支规模较小但质量较高的部队,而在最后的统计,伤亡率依旧要小得多。似乎很少能有人掌握这个事实:一般人认为,小而精的部队在面对大而糙的部队时,不管胜负如何,伤亡总是低的那方。不,这实际意味着,在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拥有数量上的优势将转变为更少的伤亡。还请注意,兰彻斯特方程法也是对进攻部队一定会比防守部队遭受更多伤亡这一刻板印象的嘲弄。我往往发现,那些仍然认为在现代战争中作为防守方有着巨大优势的人,并不了解数学,也不了解简单的数量优势如何会对战斗的结果和伤亡产生巨大的影响。还应注意的是,如果B方的伤亡率优势为y,这并不意味着B方的每个人都能和A方的每个人较量,而是这个数字的平方根。假设它是5,但这并不意味着B方的每个人可以对付A方的5个人,而是他们每个人可以对付2.24个人。

        为了准确评估整体作战能力,必须要考虑许多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进攻态势中的防御(防御态势中的进攻)、地形、天气、相对的兵器科技(按主要类型)和火力密度,以及相对的补给水平(特别是在较长的时间段)。这使得x与y的基本公式变得复杂,但只要有合适的参考数字就可以做到准确评估。回到《巨人的碰撞》兵力表的问题上来,我们可以看到,即使作者列举的数字明显偏袒苏联,但德国人在作战和战略层面上的人数,放在1942-1943年是2-3:1,在1944+年是3-4:1,这是个好超越的数。1944年+. 观众可以自己计算,但很明显的是,即使考虑到上述所有其他因素,德国国防军仍然需要一个平均伤亡率比例在4-9之间的比例(在不同时期),才能免遭被迅速歼灭的命运。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当兵力平衡率达到任何类似于1:1的程度时,德国国防军在二战中的敌人总是很快陷入非常大的麻烦。这种情况发生在1940年的法国,1940-1941年的北非,1941年的苏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当德国人是进攻方时(战役上和战斗上),他们的战损比比当他们是防守方时(从1943年起)要高得多。

两条战线之间——额外的负担

        德国人在各条战线上寡不敌众,东线战场尤其如此,这样的情况实际上要比单一战线的寡不敌众要糟糕得多。优势的进攻方往往难以在战术层面上达成突破目的,不仅是因为战线宽度,而且防御方也不必倾注全力同时和进攻方交战,兰彻斯特方程定律的效果就会减弱。实际上,对于防守方而言,战宽越小越有利。这也是盟军在诺曼底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即使他们在整体上拥有巨大的兵力优势,到7月下旬已经增长到4:1,但也很难在战斗中集中力量达成“势不可挡”的优势(这与苏联的“巴格拉季昂”行动相反)。恰恰是因为战线迅速扩大,以战斗的形式作为阻挡敌军步伐的手段效果大幅减弱。简而言之,这意味着数量上占优势的部队能够在防线各处进行强有力的防御,并且仍然能够集中强大的力量在查明敌军主攻方向的情况下阻挡敌人,但如果战线越长,兵力悬殊越大,敌人突破就越容易,防守方的的情况就变得更糟。如果数量上占优势的部队集中在一条宽大战线上的两个或多个地点,进攻方就能轻而易举地撕开口子并迅速扩大,然后加以利用并包围突破点之间的那段战线。而且,几乎不管进攻方在突破点的损失如何,由于被包围的防守单位将来自四面八方的火力打击,总体损失依旧有利于进攻方。这是1943-1945年德国国防军的伤亡人数比1939-1942年高得多的最主要原因。

(号主插曲,这事1944年苏军白俄罗斯某方面军的122榴弹炮照片,tik却把这照片配为了1941年西乌克兰之战苏军反坦克部队的图)

号主注:而且被围后很容易被打崩,一崩损失就高了。被包围的单位还往往缺乏弹药,缺乏粮食,本身战斗力就下降还要遭遇更多的火力打击,自然损失小不了。)

        二战中唯一实现了上述突破情况并创造无数荣誉的——也正是德军,与防守方的兵力比例常常是1:1(甚至是1:2的劣势)。在战争初期,他们在整个西欧和北非实现了这一目标,在苏联也是如此,直到1942年底。甚至是在1943年中期的库尔斯克。当苏军对德军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2:1这个范畴,苏军有着巨大兵力优势时时,国防军依然有能力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势。

(号主注:而且攻势失败主要原因是拖延,奥廖尔米乌斯河西西里等的干扰导致进攻矛头被调走,但即使这样,库尔斯克会战期间苏军的损失也是惨重的惨烈的。7月5日至8月23日,苏军至少付出了6064辆坦克自行火炮的彻底损失与863303人的伤亡失踪。日均伤亡高达恐怖的17222人,AFV损失一样高达惊人的121.2,相当于每一天就会在库尔斯克战场上损失了大半个坦克军。作为对比1943年全年全战线苏军AFV日均损失为64。)

        最后的话,当我读到一些古代的评论时,我发现他们的确很了不起,并发现了这样的说法:“亚历山大大帝几乎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领导人之一,他赢得了战斗,尽管他的人数比例是2:1”。出于某种原因,多年来,当德国国防军顶着对方2-4倍的人数优势赢得战役或是战斗的胜利时,或者顶着对手2-4倍的人数优势坚守时没有土崩瓦解,反而给予对手重创。所以说用原作者结尾最后一句:好吧,很显然如tik等人所说的,这“不是什么难事,因为比例并没有那么大”!

号主注:有些时候,说两句实话而已。所以实事求是就好,不要牵扯过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铸血为盾---二战苏德战场的德米扬斯克攻防战
简析二战德国1944东线战略(转帖)
为何和苏德战争被苏联称之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二战:德军在东线的胜算有多大?(六)东线决胜的条件
二战----苏德战争双方永久性损失数量对比 – 铁血网
为什么柏林战役前夕,驻扎在德国国外的德军重兵无力回援柏林城本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