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范仲淹与北宋仁宗庆历新政(二)
了解前文
范仲淹与北宋仁宗庆历新政(一)
点击阅读

接到皇帝亲自写的手诏,范仲淹也只能拼了,一个晚上弄完奏章根本不可能,只能连续加班加点。结果后面连续几天,仁宗皇帝跟催命鬼似的,天天催促:“快把改革方案给朕!”终于,在花了数个不眠之夜后,范仲淹拖着极度疲惫的身体,将新政方案提交给了仁宗皇帝,这就是有名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全文7620字,是一篇很长的锦绣文章。

文章一开头,范仲淹就写道:伏奉手诏:“兮来用韩琦、范仲淹、富弼,皆是中外人望,不次拔擢。韩琦暂往陕西,范仲淹、富弼皆在两地,所宜尽心为国家,诸事建明,不得顾避。兼章得象等同心忧国,足得商量。如有当世急务可以施行者,并须条例闻奏,副朕拔耀之意”者。臣智不逮人,术不通古,岂足以奉大对。然臣蒙陛下不次之擢,预闻国事,又诏意丁宁,臣战汗惶怖,曾不获让……

这份《十事疏》将新政方案总结为十条,分别是: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这十条改革内容可以分一下类,第一类就是针对官员采取的措施: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占比例最大;第二类是针对国计民生采取的措施: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是直接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第三类是针对朝廷和皇帝本人提出的建议:覃恩信、重命令,并无实质性内容。

这十条措施,很多是范仲淹几十年来思想的精华,但是并非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他的原创,因为当时的朝中大臣,很多人都持有和范仲淹同样的观点,都逐渐认清了北宋王朝面临的深层次的社会危机,这才振臂高呼,想通过从里到外的改革,来让国家获得复兴。而范仲淹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在很多人还对危机看得不是特别清晰、也没有具体的思路之时,就开始以极深的忧患意识开始思考救国之策了。

因此,《十事疏》中列举的改革措施,是集中了朝中股肱之臣众多思想的结晶,是集体的智慧,范仲淹将其总结归纳,作为新政的指导性纲领。如果按照现在的眼光看,其中的很多措施还不完备,需要加以细化。最重要的是,还要充分考虑改革期间的各种负面因素以及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做好应对措施。改革,千万不能只顾头,而不顾尾,改了前面,结果留下一堆无法解决的烂摊子,那就适得其反了。

不幸的是,庆历新政恰恰就是在这方面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对铺天盖地袭来的反面意见和负面影响应对不够,被奸人钻了空子,抓住了把柄,本来很好的改革,最终惨淡收场。十分可惜!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的史料记载,除了覃恩信和重命令没有以诏书下达的方式实施之外,其余八项改革措施,全部以诏书的方式广告天下,开启了新政改革历程。据统计,最先下诏实施的措施是“择官长”,时间是庆历三年(1043年)10月12日;第二个实施的措施是“明黜陟”,时间是庆历三年10月28日;第三个颁布的措施是“抑侥幸”,时间是庆历三年11月19日;第四个发布的改革命令是“限职田”,时间是庆历三年11月28日;第五个颁布的措施是“精贡举”,时间是庆历四年(1044年)3月13日;第六个颁布的措施是“减徭役”,时间是庆历四年5月28日。修武备和厚农桑都属于朝廷日常必须要做的政务,也就不需要下诏颁布于天下了。

对于十条改革措施,其中的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精贡举、择官长等相关内容不再赘述,重点阐述一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明黜陟和抑侥幸,这才是《十事疏》中的重中之重,是真正有份量的改革措施,也是直接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两把刀子。

明黜陟,就是改革官员的升迁罢黜制度。这是针对北宋王朝庸官、冗官、贪官数量太多的弊端采取的措施。要想弄明白这项措施为何排在第一位,就要回顾一下北宋王朝文官制度中两项特别受人诟病的不合理制度,一是磨堪制度,二是荫官制度。磨勘制度,是北宋官员的一种升迁制度,文官满三年升迁一级,武官满五年升迁一次,这种制度初看之下并无问题,与如今我们国家实施的官员升迁制度并无太大差别。其实,关键一点是,北宋官员升迁仅凭为官资历,而不是凭借政绩。即使你干的再好,也不会越级提拔,你干的很差,到年头就会自动升职。想想看,这种制度下,谁还会拼死拼活干实事?大都是尸位素餐,吃喝玩乐,混吃等死。这些官员不但自己不干实事,对于像范仲淹这类以天下百姓幸福为己任的官员,一旦干点实事,造福一方,则大加嘲讽挖苦,嫉妒得要死。如果仅仅是嫉妒也就罢了,这些庸官还想尽办法不断排挤、阻扰、打击和陷害干实事的官员。然而,这些官员虽然“愚暗鄙猥”,碌碌无为,却能坐等三年一迁,只要活得时间够长,就能身居公卿之高位。而这些不干事只拿钱的肥差,都被京城官宦子弟长期霸占,虚费国家俸禄,依仗权势,欺压百姓,也不恪守本职。长此以往,“人人因循,不复奋励”。可以想见,北宋王朝的官场风气恶劣到了什么地步!

富弼像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范仲淹提出,今后两府的大臣,如果没有大功大善的政绩,不能特加爵命。对于没有这些特殊政绩的官员,取消超规格官职级别,只按照目前担任的本官提供相应待遇。对于地方各级官员,不再按照资历升迁,而是看政绩的大小。如果有特殊才能和做出了特殊的政绩,可以不按照磨勘制度,而进行破格提拔。对于在朝廷中任职的京官,则采取非常严格的磨勘制度加以淘汰。如果这些官宦子弟,愿意承担较为繁重的行政工作,则实施三年磨勘制度;如果愿意在京城听受差遣,则实施五年磨勘制度。这样就激励京城权贵子弟外出担任地方官,知道当官的艰难,体验百姓的疾苦,幡然悔悟者,或许会变成好官。对于其他的“内有事状猥滥,并老疾愚昧之人,不堪理民者”,另行处理。

实际上,这项制度推行的难度超出了想象,虽然仁宗以诏书的形式将该项措施公告天下,但是在新政实施的8个月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进展。这是因为,第一,范仲淹这条新政的核心直指北宋王朝的制度建设。而制度,是一个王朝的执政的基础。动摇制度,就相当于动摇执政之基,所以不可能推行下去。其二,这条新政得罪了绝大多数官员和权贵子弟,这些人已经结成同盟,掌握着极强的反对力量,有令不行,能奈我何?事实上,这些反对力量不但不执行新政,还联合起来耍阴谋搞掉了实施新政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造成了京官子弟不愿意到地方任职的情况,那就是宋太祖将地方的各种权力全部收到中央,包括财权。地方官员都是派遣制,三年一换,除了州郡最低限度的开销,其余赋税全部收缴到中央。京官子弟在京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惯了,谁还会乐意到毫无油水、也无权力的地方去任职?

新政颁布期间,朝廷中有官员竟然继续进谏,还是老生常谈,要求皇帝改变官员的磨勘制度,要以才取人,以政绩取人等等。这就足以说明,“明黜陟”这条改革措施,在社会上没有形成任何影响,甚至没有影响到朝廷的官员,颁布的诏书就跟废纸一样,不得不说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所谓“抑侥幸”,主要将矛头直指造成大宋王朝冗官泛滥的“荫官”制度。而“荫官”指的是凭上代功勋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的官职,这是为了表明皇帝没有忘记老臣的功绩,而做出的收买人心的补偿行为。荫官制度并非北宋朝廷的独创,而是自古就有,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只不过北宋王朝将其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已经泛滥成灾。在太祖太宗时代,荫官的数量和次数还很有限。为荫官泛滥负直接责任的是真宗皇帝,到了仁宗时期,更加变本加厉,冗官成了公害,徒耗国库,给天下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赋税负担。荫官泛滥到什么程度?凡是中上级官员,他可以为本家子孙、兄弟、亲戚、朋友、门客、甚至医生无条件补官。一个在朝中担任学士以上的官员,二十年中,就可以让一家子孙二十多人担任京官。凡是遇见皇帝祭祖、祭天、过节等重大庆祝活动,皇帝还会特意赏官,以至于发展到连襁褓中的婴儿都有官衔。我们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仁宗年间官员的增加数量,与范仲淹同时代的名臣包拯在一份奏疏中曾经提到,从真宗景德年间到仁宗皇祐初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央官吏增加了一倍多,地方官吏增加了三倍有余。

针对这种情况,范仲淹等人建议,减少荫官子弟,限制荫官范围,提出各类中上层官员,必须在职年满两年以上,才可以恩荫子弟。这样可以让官员“不为苟且之政,兼抑躁动之心”,不与孤寒争路,避免轻忽郡县,减少老百姓的负担。

除了荫官制度之外,“抑侥幸”还将矛头指向了新科进士。在北宋时代,朝廷为了广纳天下贤材,使他们能够进入秘阁,博览群书,继续充实知识,做皇帝的智囊,以备大用。到了仁宗时期,对于一些新科进士,进入馆阁太过容易,往往任职刚满一年,不管水平高低直接就被提拔进馆阁,这样的人,如果学识很差,水平不够,即使身居秘阁,当皇帝的智囊,出的也是馊主意,百害而无一利。而朝廷中两府和中书省、门下省的子弟亲戚获得恩荫者,不管贤肖与否,也进入馆阁担任职务,纯属滥竽充数。因此范仲淹等人建议,进士前三名及第者,还要继续参加考试,分为五等,第一、第二等再由皇帝召试,成绩优异者提拔进馆阁。两府、两省的官员荫官的子弟,一律不准进入馆阁,并委托御史台查验后进行弹劾。如果馆阁缺员,则要求大臣们联名举荐,经过皇帝考察后再授予官职。

这条“抑侥幸”措施一出,直接影响了京官子弟的切身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反弹。那些人将范仲淹、富弼等改革官员看作这辈子最大的仇敌,恨得咬牙切齿,跃跃欲试,广泛罗织罪名,必欲除之而后快。


(待续)
作者
王麟
铁路工程师,科普及历史专栏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范仲淹搞新政,宋仁宗为何扛不住压力认输?有项措施要刨权贵的根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宋仁宗听信谗言将其排斥朝廷之外至死
论宋宁宗时期“庆历之变”——一场政治危机与历史变革
官员政绩考核,永远都是难题。(两宋繁华往事37)
提出10项改革措施的庆历新政,为何不到2年,便走向失败?
(宋史连载126)庆历新政为什么会失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