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宁死不屈:血战“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

作者: 冯涛|崎峻文化 



1942年春,连接克里米亚半岛和乌克兰大陆的彼列科普地峡车辆川流不息,交通异常繁忙,绘有铁十字标志的军车成群结队地通过地峡向半岛深处开进,车上满载着全副武装的士兵、成箱成捆的弹药,牵引着蒙有炮衣的轻重火炮,车轮下卷起漫天尘土,平添一份大战将临的紧张气氛,而所有车队的终点就是塞瓦斯托波尔——一座已经被围困200多天的坚固要塞。这是德国陆军二战中最大规模的炮兵集结行动,到6月初,在塞瓦斯托波尔外围将有逾千门德军火炮放列布阵,其中包括口径600毫米至800毫米的超重型火炮,它们将以雷神之锤般的重击打碎这个要塞的防御体系。而在德军炮兵的作战地图上,他们把苏军的两座海岸炮台冠以苏联文豪高尔基的名称,划为重点目标,它们分别拥有2座305毫米双联装炮塔,能够覆盖要塞北面的大片区域,德军在1941年底对要塞的初次攻击中就已经领教了这种305毫米重炮的威力,现在德军计划用更重型的火炮来压制并摧毁它们,然后用突击工兵消灭据守在炮台内的苏军……



百年要塞添新炮



自1804年以来,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塞瓦斯托波尔港,一直都是俄罗斯和苏联黑海舰队的母港。鉴于塞瓦斯托波尔港的重要性,俄国人围绕着这座港口修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在1854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塞瓦斯托波尔港曾被英法联军围困了349天。克里米亚战争后至一战爆发期间,俄国对这座军港的防御进行了修复和巩固,使其成为一座庞大的要塞体系,其中包括修建两座威力骇人的海岸炮台——第25和第26号炮台。


这两座炮台始建于1912年,但建设工作因一战爆发而在1915年中止。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和之后持续数年的内战使塞瓦斯托波尔炮台的建造工程停滞了10年时间,直到1928年才由苏维埃政权接手,重新开工,此时黑海舰队已经挂起了镰刀锤子五星旗。两座炮台直到1933年至1934年才陆续完工。此时,苏军已经改变了它们的代号,分别更名为第35和第30号炮台。第35号炮台位于塞瓦斯托波尔城西南10公里处的赫尔松涅斯半岛(Khersones),第30号炮台则坐落在港口以北约5公里处的别利别克河(Belbek river)河畔。这两座305毫米岸防炮台可谓那个时代世界上最先进的炮台,每座炮台都装备了2座Mb-2-12型双联装炮塔,主要用于海岸防御,但可以360°旋转的设计使其也可以打击内陆目标。


第35和第30号炮台的2座炮塔的火炮都是M1913式SA型52倍径305毫米舰炮,原计划用于装备沙俄海军的几艘主要战列舰。1940年4月,德军曾在挪威缴获了4门相同的305毫米舰炮,并将它们安装到了根西岛(Guernsey)的“米卢斯”炮台(Battery Mirus)上。


根据俄国的资料,沙俄海军曾订购了198门该型舰炮,其中138门在圣彼得堡生产,1917年10月革命前得以交付。另外,俄国战争委员会还订购了36门同样的火炮用于海岸防御,最终交付了35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又交付了11门采用单门装配的305毫米炮。


苏联时期,苏军没有下达新的305毫米炮生产订单,只是对沙俄时代的半成品进行继续加工。14门在1921年被交付部队,1923年至1930年又交付了29门。


在用于海岸防御的35门305毫米舰炮中,俄国人计划采用单装和双联装炮塔的方式部署在相关要塞中,其中8门部署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两座炮台中。



1917年在圣彼得堡工厂里制造

的双联装305毫米舰炮及其炮塔。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防御体系

布局及第30和第35号炮台位置图。



第30和第35号炮台上安装的炮塔结构线图。



塞瓦斯托波尔第30号炮台的侧视图及平面结构图。


1936年,苏军在第30号炮台以东600米处的高地修建了一座炮台观察与火控堡。与之相配合,在阿尔玛河口(Alma)、卡恰河口(Kacha)、卢库卢斯角(Cape Lucullus)、赫尔松涅斯角、费奥伦特角和巴拉克拉瓦湾(Balaklava Bay)西岸分别修建的6处海岸瞭望哨也在同年完工,构成一个覆盖要塞南北海岸的宽大观察网络,由于305毫米岸炮的射程范围十分可观,此举非常必要。有资料表明,在全装药状态射击时炮弹可飞至波奇托维(Pochtovy)附近的尼古拉耶夫卡(Nikolayevka),即使在半装药状态下射程也达巴赫吉萨雷(Bahchisarai),炮台火力覆盖区域达到5000平方公里,几乎所有从北面、东面接近要塞的道路都处于其炮口监控下。为了保卫炮台,周围还配置了3门高射炮和4挺高射机枪,此外还修筑了5座配有1挺重机枪的混凝土碉堡,用于抵御敌军步兵的攻击,但是炮台及指挥所入口处没有设置射击孔。1937年11月,苏联海军大尉格奥尔吉·亚历山大(Georgy Alexander)被任命为第30号炮台指挥官,领导着300名海岸炮兵。



▲ 第30号炮台指挥官亚历山大大尉(左)

和政治委员斯洛维耶夫大尉(右)。



红色砥柱固磐石



第30和第35号炮台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防御体系中威力最强的炮台,专门负责应对敌方主力舰的威胁,都隶属于黑海舰队岸防司令部第1独立岸炮师,第30号炮台防守卢库卢斯角以北的海岸线,而第35号炮台控制从赫尔松涅斯角至费奥伦特角的海岸。不过,当德军在1941年10月突破彼列科普地峡,兵临塞瓦斯托波尔城下时,这两座炮台的使命由岸防卫士变为城防主力,首先向从内陆逼近的敌军发扬火力。由于第35号炮台位置较为偏远,不在德军的主攻方向上,其射程仅达梅肯齐山火车站,而第30号炮台正好在德军的进攻路线上,因此在随后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唱了主角。


1941年10月30日,德军先头部队逼近塞瓦斯托波尔外围,并与苏军防御部队展开交火。11月1日,德军第132步兵师的前锋部队“齐格勒”战斗群(Kampfgruppe Ziegler)正在阿尔玛火车站和巴扎尔奇克村(Bazarchik)之间进行集结,准备对苏军第8海军陆战旅实施攻击,突然遭到一轮猛烈炮击,而且炮弹威力之大远远超出普通陆军火炮的量级,在大地剧烈的震动中,德军士兵匆忙四下疏散,寻找隐蔽,一场进攻就此消弭于无形。此时,德军还不知道,他们刚刚经历了苏军第30号炮台的首次炮火急袭,总共发射了68发炮弹,德军在这次炮击后撤销了当天的进攻计划。


11月2日,第30号炮台的硕大炮口又对准了正在巴赫吉萨雷与阿尔玛一带休整的德军摩托化纵队,305毫米炮弹爆炸时的巨大冲击波和漫天飞舞的弹片报销了近40辆德军卡车以及数辆坦克。11月3日,德军以步坦协同进攻杜万科伊(Duvankoy)一线的苏军阵地,试图沿公路切入别利别克河谷,苏军第16、17海军陆战营和黑海舰队岸防学校的学员们在第30号炮台的火力支援下奋勇抵抗。当天下午14时36分,炮台向前进中的德军步兵和迫击炮分队发射19发榴弹,迫其停止推进并后撤,16时35分,炮台又向在科巴-吉加谷地(Koba-Jiga)集结的德军装甲部队开火6次,19时10分又再次向塞瓦斯托波尔至巴赫吉萨雷的公路发射了20发炮弹,给正在集结的德军步兵营造成重大伤亡。晚间22时,正在阿尔玛火车站卸载增援部队的德军军列也成为炮台的射击目标。通过11月头3天的战斗不难看出第30号炮台在要塞防御战斗中的出色效能。



▲ 1941年底,第30号炮台的一座炮塔

在开火射击,支援要塞防御作战。


1941年11月4日,苏军对要塞的防御进行了统一部署,成立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区,当地的所有海陆空部队皆编入其中,由黑海舰队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海军中将(Oktyabrsky)兼任司令,10月中旬由敖德萨(Odessa)撤至塞瓦斯托波尔的陆军独立滨海集团军成为陆地防御的主力,集团军司令彼得罗夫少将(Petrov)兼任防区副司令,守军兵力增加到5万人,同时黑海舰队的舰艇还不断从海上运来增援部队和给养,并提供火力支援,巩固要塞的防御。由莫尔古诺夫海军少将(Morgunov)指挥的海岸炮兵则是防区内一支半独立的作战部队,拥有12个海岸炮兵连共计45门大小岸炮,其中第30、35号炮台的8门305毫米重炮无疑是要塞保卫者手中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为了便于指挥,防区由南至北分为四个分区,而第30号炮台位于第4分区内,这里也集中了要塞大多数炮台和永备工事。11月6日,第30号炮台向阿兰-马马沙伊(Aranchi-Mamashai)一线的德军开火,阻止其推进。两天后,炮台又向德军阵地发射高爆弹,以支援苏军第7海军陆战旅发起反击,尽管很容易造成误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实属必要。



▲ 1942年初,第35号炮台指挥官阿列克谢·列先科大尉在炮台中的工作照。



▲ 上两图是第35号炮台中的苏军炮兵在操炮射击。


在防御战斗进行两周后,第1独立岸炮师的技术人员对第30号炮台的运作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估,认为305毫米岸炮的开火频率过高了,主要原因是为了弥补海军陆战队炮兵的低劣表现,后者不仅行动迟缓,而且缺炮少弹,难以为前线部队提供有效支援。通过检查还发现,有54%的射击在开火后没有进行修正,浪费了不少弹药。针对上述情况,在11月15日之后,苏军对于炮台射击的审批程序变得严格了,火炮射击频率明显降低,但战斗效率得到提升,原因在于前沿的观察哨数量大幅增加,达到20多个,有时观察员甚至被直接空投到敌后,为炮击指示目标,包括德军后备部队、集结地域、交通枢纽、通讯中心以及仓库等等,均在第30号炮台的打击范围内,在11月10日至21日德军向要塞发动第一次总攻击期间,第30号炮台总共开火517次,有力地挫败了德军的进攻势头。


早在11月之前,德军便得知关于第30号炮台的情报,并不断尝试将其摧毁,事实证明这是一项极为困难的任务。炮塔的目标相对较小,拥有坚厚的装甲外壳,苏军又用伪装网和金属制作的假树、灌木丛将炮塔伪装起来,使德军地面火炮即难以发现它,也不易将其击毁。德军飞机从空中发起的攻击也要冒很大风险,炮台附近空域由4门火力凶猛的76毫米高射炮严密护卫着,炮手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兵,打得又狠又准。在11月间的战斗中,第30号炮台唯一出现的技术问题是一号炮塔的左侧火炮在11月16日的持续齐射中受损。


慑于第30号炮台旺盛而威猛的火力,德军被迫暂停进攻,重新积蓄力量,准备在12月中旬发动第二次总攻击。在进攻间隙,德军利用空中侦察窥探要塞防御体系的布局,并赋予苏军炮台和防御据点以代号,便于识别,比如“斯大林炮台”、“莫洛托夫炮台”等,而305毫米装甲炮台用苏联文豪高尔基的名字命名,第30号炮台称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Maxim Gorky I),第35号炮台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Maxim Gorky II),德军还误以为第30号炮台以东600米的炮台观察与火控堡为一处独立的防御堡垒,为其另取了代号“防御堡”(Schutzbastion)。


1941年12月17日,德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动第二次总攻击,一支先头部队沿着别利别克河谷和梅肯齐耶维山进犯,试图直捣“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所在的高地。12月攻势起初比较顺利,德军第22步兵师及一个罗马尼亚摩托化步兵团向苏军第95步兵师第90步兵团和第8海军陆战旅据守的防线发起猛攻,并取得突破,重创苏军第8陆战旅,并逼近阿尔卡达尔高地。12月28日,德军4个步兵营在12辆坦克支援下向炮台观察与火控堡扑来,亚历山大大尉匆匆将炮台的所有人员临时组建为2个连级单位,在第90步兵团后备营协助下拼死防御炮台右翼暴露的突出部,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他甚至下令采用罕见的概略瞄准法直接向逼近的德军开火!一名参加了炮台保卫战的苏联士兵后来回忆道:“当时情况万分危急,德军坦克就在300米外朝炮台观察与火控堡开火射击,突然间大地猛然震动了一下,随后我们听见一声巨响。我从战壕中爬出来一看,刚刚还在眼前耀武扬威的德军坦克已经消失了,它先前呆过的地方只剩下泥土和难以辨认形状的碎片在不断飘落,事后我们才知道亚历山大下令开炮了。”次日,苏联海军陆战队发动反击,成功击退了距炮台已近在咫尺的德军步兵,使其沿别利别克河谷败退。



▲ 在指挥所向部下发出命令的第30号炮台指

挥官亚历山大大尉,他指挥部下战斗至最后。


12月27日,苏军在德军后方的刻赤地区实施两栖登陆。2天后的12月29日,苏军又在费奥多西亚(Feodosia)登陆,掀起了旨在夺回克里米亚半岛的大规模反击。德军被迫暂时停止进攻塞瓦斯托波尔,从塞瓦斯托波尔前线抽调部队应对苏军在半岛东部的反击。


随后,苏军借机改善了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御,为要塞补充了兵力和补给。1942年1月,苏军为第35号和第30号炮台更换了新的305毫米炮管。自1934年以来,第30号炮台的4门305毫米炮已经平均发射了430至450发炮炮弹,这远远超出了该炮205发的标准使用寿命。



1942年初,第35号炮台的炮管更

换完毕之后,一群苏军军官前来验收。



1942年初,第35号炮台指挥官

阿列克谢·列先科大尉在一座炮塔前留影。



宁死不屈书青史



1942年6月2日,德军发动了“捕鲟”行动(Unternehmen Storfang),向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了第二次攻势。为了这次攻势,德军集中了1300门各型火炮,在35公里长的战线上进行了为期5天的炮火准备,成为德军在二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炮兵部队集中行动。在炮击“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的行动中,德军动用了一些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2门305毫米斯柯达臼炮、2门600毫米“卡尔”自行臼炮(分别名为“托尔”和“奥丁”)和800毫米“多拉”铁道炮,后者则是世界上投入实战的、口径最大的火炮。1942年6月6日至17日期间,这些重炮共向“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倾泻了750发炮弹。6月6日,1发“卡尔”臼炮炮弹命中了炮台的西炮塔,摧毁了1门305毫米炮,损坏了另一门。



开火瞬间的“卡尔”臼炮。



进入发射阵地的“多拉”铁道炮,在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该炮总共发射了48发炮弹,虽然声势惊人,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名苏军士兵在检查落在第30号炮台上的一枚未爆炸的600毫米炮弹,苏军方面起初并不相信德军超重型火炮的存在,这枚哑弹说明了事实。


6月7日,德军向塞瓦斯托波尔发起了步兵进攻,其主攻方向为北面,而这里正是第30号炮台的防守区域,同时这里通往塞瓦斯托波尔城的公路和铁路的条件也更好。德军第54军出动了4个师的兵力,其中由第132步兵师负责进攻“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和“防御堡”。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之下,德军第132步兵师的进展十分缓慢,并且付出了惨重损失。6月11日,第132步兵师在进攻“防御堡”时,遭到了苏军部署在别利别克河河谷的高炮部队的阻击,进攻失败。随后,该师调转进攻方向,以便巩固侧翼安全。同时,第73步兵师的第213步兵团接过了进攻“防御堡”的任务。


6月17日,在经历了几次失败后,第213步兵团终于打开了通向“防御堡”的通道。正当德军步兵巩固住所夺取的阵地时,第132工兵营(获得第173工兵营第1连的加强)的突击工兵在汉斯·吕蒂希少校(Hans Roettig)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捣毁了“防御堡”及其附近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土木地堡和其他一些工事。苏军随即发动了反击,夺回了“防御堡”附近的部分工事。但是,随后德军第213步兵团在突击工兵的支援下又将苏军逐出了阵地。



被德军夺取后的“防御堡”,实际上它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 炮台的火控指挥堡,这里是它的一台大型测距仪。



火控指挥堡上的一个被摧毁的机枪堡。


这时,德军开始准备向“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发起总攻。为了铺平进攻的道路,德军再次猛烈炮击了这座炮台,期间800毫米“多拉”铁道炮向炮台发射了5发炮弹,大约2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加入了这场大轰炸。一枚炸弹击中了完好的东面炮塔,炸毁了其2门305毫米炮,但炮台守军已经做好了自卫的准备工作。


14时30分,已经减员至90人的德军第132步兵团第3营和第173工兵营第1连(仅48人),开始从“防御堡”出发,向炮台发起进攻。这些德军士兵冒着猛烈的苏军机枪和迫击炮火力,于15时15分来到距离2座炮塔只有400米的一处位置。随后,巴赫尔少尉(Bacherl)带领一些6人突击小组,一个弹坑接一个弹坑地跃进至距离炮塔足够近的地方,将炸药和手榴弹投掷进炮塔的缝隙里,消灭了里面的一些守军,迫使其余守军退至炮台内部更深的地方。随后,德军突击队员们用炸药炸毁了西部炮塔的最后一门完好的305毫米炮。至此,“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上的4门305毫米巨炮全部哑火了,再也无法发出怒吼。自6月7日以来,这4门巨炮总共发射了700发炮弹,有力地增援了塞瓦斯托波尔守军的防御。而德军在6月17日对该炮台的突击行动也付出了惨重的损失,仅突击工兵便阵亡了7人,另有47人受伤。



▲ 向“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 炮台

进攻中的德军突击工兵。



▲ 1942年6月17日,德军攻到了“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主区域。第173工兵营的突击工兵随即向炮台发动了最后的突击行动。图为2名德军工兵来到东部炮塔跟前。几个小时前,一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投掷的炸弹击中了这座炮塔,摧毁了2门305毫米炮。随后德军工兵将炸药扔进了进去,消灭了这座炮塔内部的苏军炮手。


“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的守军尽管被困在了炮台内部,但他们仍拒绝投降。由于不清楚炮台地下设施的机构,德军突击工兵连连长斯特罗贝尔中尉(Strobel)认为草率向炮台内部发起进攻将面临十分严峻的风险。于是,他决定向炮台内部灌烟,并施以火攻,以求将苏军逼出。


6月18日清晨,斯特罗贝尔中尉的手下们在西部炮塔上炸开了一道1米宽的缺口。接着,他们向里面洞内灌入了300升汽油,并向里面发射了一发照明弹。迅速燃起的大火很快在炮塔内部引起了一次剧烈的爆炸——大火很可能引爆了炮塔内的炮弹发射药,只见从炮塔迅速升腾起浓密的烟尘。2名身苏军士兵突然从炮台的其中一个出口跑了出来。他们满脸污垢,身上带着明显的烧伤,向德军请求投降,并称炮台所有守军都向投降,但遭到了政治委员们的威胁。



▲ 一名逃出炮台的苏军士兵正在

向德军工兵介绍炮台内部守军的情况。


这时,德军判断火控指挥堡与炮塔区之间肯定存在着一条地下通道。于是,德军用巨石封锁了炮塔区的逃生出口。


6月19日,德军工兵在西部炮塔下方6米处布置了500公斤炸药,随后将其引爆。这次猛烈的爆炸将硕大的炮塔装甲穹顶掀翻到了5米开外的地方,冲击波还将一根305毫米炮管从炮架上抬升至45°。不久后,7名苏军士兵举着双手爬了出来投降。再过了一会儿,零星的爆炸还在继续,一名会说一点德语的苏军也爬了出来,提出部分守军愿意投降。在得到不会被射杀的保证后,包括2名中尉的在内的117名苏军出来投降了。他们全部被熏得黑乎乎的,一些人身上还带有严重的烧伤。根据这些苏军的供词,包括1名大尉、1名政委、一些军官、6名护士和1名儿童在内的大约114人还在炮台内部,其中半数都受了伤,另有半数则已经阵亡。他们称,猛烈的爆炸掀开了炮台内部的所有门,但内部的应急照明系统仍在工作,与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司令部的电话联系也没有被切断。



上两图便是装甲穹顶被炸飞之后的西部炮塔,一根炮管还被上抬至45度角,照片由德军在战斗结束后拍摄。


次日,德军继续对炮台内部的苏军残余守军实施火攻。正当德军工兵们在每座炮塔地表以下13米处各堆放230公斤炸药,并向炮塔缝隙内倾倒油料,准备引爆炸药时,苏军在西炮塔内部更深处实施了一次“反爆破”,引燃了德军倾倒的燃油并引爆了德军堆放的炸药,导致尚在作业的一名德军军官阵亡,3名士兵受伤(其中2人伤势非常严重)。堆放在东炮塔内230公斤炸药则如期被引爆。18时,炮台东部入口门传来了一阵急迫的敲门声,德军让一名苏军俘虏向里面喊话,要求里面的人出来投降,但只遭到了枪击回应。


21日清晨,2名被熏得漆黑的苏军士兵跑出了西部出口。他们称要塞的上面几个楼层仍有大火,包括军官和妇女儿童在内的大约120人要么被烧死了,要么被憋死了;他们早就想投降了,但因政委让其他人开枪阻止他们打开门。



德军突击工兵提着装满汽油的水桶,灌入

东部炮塔,准备对炮塔下层空间实施火攻。



汽油和炸药被引爆后,2名负责爆破的

德军工兵匆忙跑离东部炮塔。



▲ 冒起滚滚浓烟的东部炮塔。


整个22日,大火和浓烟仍不断地从炮塔缺口和各出口涌出来。当晚,德军第173工兵营将围困炮台的任务转交给了第24工兵营第3连。德军清剿炮台内部的行动又持续了数天时间,最后一批苏军士兵直到26日才举着双手走出了炮台。根据德军的报告,炮台指挥官亚历山大大尉被发现时身上穿着便装,但身上还藏着武器,德军对其进行了简短审讯后便将他枪毙了。但是,根据苏联的官方宣传资料,亚历山大上尉是被塔塔人叛徒出卖的,后被关押在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直至苏军在1944年收复克里米亚时才被德军处决。



从空中俯瞰遭到破坏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2座305毫米炮塔,左侧为西部炮塔,右侧为东部炮塔。



从另一个角度俯瞰遭到破坏的“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同时可以看到大量德军在炮击时留下的大口径炮弹弹坑。



另一张“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废墟鸟瞰图。



西部炮塔废墟一角。



“高尔基一号”炮台陷落后,几名德军士兵站

在其西部炮塔上,观望着远处还在持续的战斗。



西部炮塔废墟彩照,被剧烈的爆炸抬

升至45度角的一根305毫米炮管非常醒目。



 一些德军工兵在西部炮塔前留影,攻克

“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是值得他们自豪的成就。



东部炮塔废墟彩照。



一些德军官兵正在参观东部炮塔废墟。



▲ 一些德军官兵在东部炮塔上合影留念。



▲ 从东部炮塔顶部望向西部炮塔。



▲ “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的东

部炮塔(前)和西部炮塔(后)废墟合影。



▲ 两座炮塔废墟的另一角度合影。



▲ “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发电站废墟。


此后,塞瓦斯托波尔战役又持续了3周,最后一批要塞守军直至1942年7月12日才向德军投降。“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的姊妹炮台“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台的战斗持续到了7月2日,才被炮台守军自行炸毁,而德军则直到一周后才完全占领了整座“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台。


在二战末期,苏军从缴获的德军机密文件中意外地发现了关于第30号炮台的详细资料和结构图纸!这是由德国工程师在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后,前往炮台遗址进行勘测调查后撰写和绘制的,显而易见,这座炮台让德国人吃了不少苦头,以致在战斗结束后要一探究竟。这些德军文件中包括了存活率计算、火炮身管磨损过程图、装药成分化学分析表等细致详尽的资料,通过一系列分析后德军得出一个令苏联人颇感骄傲的结论:这座炮台是军事工程学上的杰作,正是凭借该炮台无与伦比的设计和战斗性能,以及炮手们出类拔萃的熟练操作,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至少多撑了半年时间。



▲ 上两图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

台的其中一座305毫米炮塔废墟。



▲ 上两图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二号”炮台的另一座305毫米炮塔废墟,它的损坏非常严重,炮塔座圈甚至飞了出来,可见当时引爆时的威力有多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45)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下)
【图文/视频】血腥战争的回音:参观塞瓦斯托波尔三十号炮台
欧洲那些知名的要塞
二战最激烈的攻城战,曼施坦因元帅封神一战,俘虏苏军近三十万
热血传奇!塞瓦斯托波尔30号炮台为什么能抵御德军250天之久?
克里米亚战役(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