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这场石油战,沙特输定了



撰文 | 苗公知

出品 | 网易浪潮工作室


手握石油的海湾国家原本可以一手遮天,操控世界油价。但今时不同往日,在美国页岩革命面前,这些海湾国家的好日子终于要到头了。


国际油价的下跌,沙特人可能不得不花更多钱购买石油。


这听起来有些奇怪。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国,财大气粗的沙特长期为国民提供能源补贴。沙特人购买一升汽油只用花20美分,这一价格大概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中国的五分之一。


然而,因为国际油价的下跌,沙特政府开始面临财政困难。沙特政府决定于2017年年末减少政府的能源补贴,使国内的能源价格与国际接轨。


沙特边界地区的一个加油站 / Reuters


在低油价面前,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其它成员也同样面临着赤字压力。


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的财政赤字超过了GDP的10%,委内瑞拉更是背负着高达GDP40%的财政赤字——而国际警戒线是5%。


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OPEC,如今再也无法回到那个能只手遮天的黄金时代了。

被沙特掌握的油价

自从1908年英国人在伊朗发现石油之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中东地区在能源方面的重要性。中东地区石油储量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带着技术和资金的西方投资者纷纷赶来,开采沙漠中的黑金。


1960年,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六个主要产油国在巴格达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欧佩克)。


2016年,在一次OPEC成员国的非正式会议上,OPEC的标志被摆放在桌上 / Reuters


这一组织成立时,只是为了联合起来从西方投资者那里多分一杯羹。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的力量不限于此。


到了上世纪70年代,OPEC成员国原油产量已经占据了当时全球产量的半数左右,在石油这样一个竞争相当不充分的市场中,他们拥有绝对的市场力量。


一次突发的战争让OPEC第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实力。


1973年10月6日,为了夺回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格兰高地,埃及与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了突然袭击。10月12日,美国开始对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


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激怒了阿拉伯国家。为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施加压力,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OPEC组织的中东成员国对以色列的支持者们实施了石油禁运,同时联合削减石油产量,并把原油价格提高了70%。


1974年3月,当禁运结束时,全球油价已经涨到了禁运前的四倍。这一次禁运影响的不仅仅是油价,它带来的后遗症让美国措手不及。


1973年的石油危机期间,美国石油难求,甚至出现了“石油小偷”。图为一对父子在车前立起了“石油小偷请注意,我们的枪已经上膛了”的标语 /  Wikipedia


由于油价高涨,消费者开始青睐欧洲和日本耗能较少的车型,美国的汽车工业因此受到了打击。


雪上加霜的是,石油除了被用来制作汽油,还被用来当作工业原料,并用作发电。在70年代,美国有10%以上的电以石油为燃料。所有这一切都加重了70年代西方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


石油禁运还改变了西欧和日本的外交政策。相比美国,日本和西欧极端依赖中东的石油,也更易屈服于中东国家的压力。


被列入禁运名单之后,英国与美国拉开了距离,拒绝让美国使用英国的基地为以色列提供补给。而日本则发表声明,要求以色列从所占埃叙领土撤离,并表达了对巴勒斯坦自决的支持。


1973年,因为害怕造纸工厂会因为石油危机而停产,无数日本人涌入超市抢购卫生纸 / KYODO


食髓知味的中东产油国发现,自己不仅能对外交对手施加压力,还能利用自己的石油市场份额影响油价。通过减产、阻碍石油投资,以沙特为首的OPEC国家推高了世界市场的油价,获取了正常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的垄断利润。


中东产油国们则依靠油价上涨发了一笔横财,石油长期占据中东产油国出口收入的90%左右。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原油出口国,沙特阿拉伯从中获益最大:半数左右的GDP是石油带来的。按2008年世界银行的数据统计,单从石油出口一项中,沙特每年就能获得3000亿美元的利润。


阿拉伯国有油企将石油财富源源不断地输血给政府,沙特庞大的王室也因此过上了奢靡的生活。坐拥石油财富,沙特皇室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2017年5月,正准备与川普会面的沙特国王萨勒曼 / Reuters


据其皇室自己的数据,这一家族共拥有1.4万亿美元的财富,其中瓦尔德·本·塔拉勒王子个人财富净值高达280亿美元,位居福布斯富豪排行榜34位。


虽然沙特的普通民众对于糟糕的政府有所不满,但他们的怨恨很大程度上被钱所抚平:沙特政府发放的福利足以让本国公民不工作的同时过上相对舒适的日子,而劳动力的缺口则可以由外籍劳工补充。


然而,在第一次石油危机的40年后,OPEC的好日子似乎走到了尽头。

不靠谱的小兄弟们

2014年上半年,OPEC其它成员希望继续联合减产,以维持十年来的高油价。不过,沙特却想用价格战击垮新进入市场的页岩油企业。


在拒绝了减产的建议后,沙特开足马力,扩大生产,使得全球石油供应过剩,最终导致2014年下半年石油价格的崩盘。


巴西前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正在自己的弹劾辩论会上拿着一张2014年的石油价格趋势表 / Reuters


从2014年下半旬开始,国际油价开始暴跌。2016年1月,世界原油价格达到了2003年以来的最低点,每桶价格只有22.48美元。这一价格只有2014年6月油价的四分之一,更是只有2008年油价的六分之一。


在此后的一年半时间,国际油价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长期维持在40-50美元的价格区间内。


过低的油价最终还是让OPEC成员抱团取暖。2016年9月OPEC和俄罗斯等产油国达成了联合减产的协定,而减产总目标也基本达成。


但这一次OPEC的减产却对国际油价基本没有什么影响。2017年5月,OPEC宣布延长减产时间,国际油价不但没有上涨,反而大跌数个百分点。


曾经显赫一时,能让西方强国服软的OPEC已经无法继续操纵国际油价了。


2017年5月,OPEC主席兼沙特能源部长Khalid al-Falih在第172次OPEC会议前接受媒体采访 / Reuters


OPEC组织面临着经济卡特尔共有的囚徒困境:原油生产是一个寡头化的市场,少数的生产者的产量增减可以影响到市场价格。


理论上,如果所有OPEC成员在博弈中选择“合作”战略,协同降低产量的话,那么全球油价势必会因此而上涨,而所有参与合作的产油国都会因此而受益。


然而,对于每个产油国来说,无论在何种情况下,“背叛”策略都是最优策略。若是其它国家都选择了“合作”,国际油价因此而提高,这时一个产油国选择扩大产量,不会对国际油价产生巨大影响,但是会使其增加石油收入,扩大收益。若是其它产有国都选择了“背叛”策略,不控制产量,即使自己选择减产,国际油价也不会出现上涨,反而会丧失一部分石油收入。


面对着这样的激励结构,卡特尔成员的共谋需要强力有的监督和强制机制,一方面明确参与者是否遵守了减产的约定,另一方面对未能执行减产的成员采取惩罚性的措施,确保所有成员真正地减少自己的产量。


一份发表于期刊《国际组织》的研究发现,OPEC的产量协定对于成员国产量的影响很小:从1982到2010年的96%的时间里,OPEC成员国的总产量都超过了这一组织所设置的目标。


2016年的减产协定也不例外:参与协定的21个产油国里,只有8个忠实地完成了减产协定。OPEC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只完成了减产目标的65%,而加蓬、哈萨克斯坦和南苏丹三国的产油量不降反升。


伊拉克巴士拉西南部,一名工人正看着炼油厂 / Reuters


不过,OPEC总体的减产目标还是完成了,这都是因为沙特超量地削减了自己的石油产量。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其行为对世界石油市场有着极大的影响。


沙特的能力鼓励了其它成员国搭便车的行为。在80年代,面临着世界性的石油过剩和油价的下行风险, 1982年,OPEC决定协调成员控制产量,以维持高油价。虽然其他成员并不遵守减产协定,沙特还是将自己的产能下降到了1980年的三分之一水平。


但沙特也并不总是靠得住,有时它更愿意通过增加产量来占领市场。对于产油成本高达30美元/桶的委内瑞拉来说,更高的油价是唯一的利益所在。每桶石油成本只有9美元的沙特有时却愿意在低价中用廉价石油占领市场。


历史上,沙特阿拉伯就曾多次以大量增产的方式抢占市场份额。1986年,沙特大规模提高石油产量,用廉价石油淹没了全球市场。最终,国际油价跌破了10美元一桶(1桶=42美加仑)。这让石油为主要出口产品的苏联遭遇了经济困难,最终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80年代的美国加油站,当时普通汽油每加仑只要48.9美分 / Wall Street Journal


2014年沙特再次孤注一掷地增产,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国际油价早已不是OPEC的囊中之物,而失控下跌的油价也反噬了曾经靠石油发家致富的产油国们。


低迷的油价困扰着经济结构单一,长期挥霍无度,花钱大手大脚的OPEC成员国。多数成员国无法在国际油价低于100美元/桶的情况下维持预算平衡,因此政府赤字开始膨胀。


经济多元化程度较高的阿联酋维持了3%的GDP增长率,但科威特、沙特的增长率只有2%不到,委内瑞拉更是出现了10%的负增长。

压死沙特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同于上世纪70年代,传统的产油国现在正面对着有所准备的对手,以及一个竞争更加充分的能源市场。


尝到了石油危机的苦果,西方国家于70年代后期将能源安全问题提上了政策日程:他们无法放心地将自己的经济命脉放在中东的石油王子手里。


1974年,在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的倡议下,西方工业国成立了国际能源署(IEA)。这一组织要求成员共同建立石油储备,以应对石油供应的波动。按照这一组织2017年4月的数据,当前的石油储备可以让成员国9个月不用进口石油。


2017年6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oseph Stiglitz在IEA大会上发言 / Reuters


在用储备以防不时之需的同时,西方国家努力开拓新的石油来源,以图减轻对中东国家的依赖。曾经被忽视的阿拉斯加油田,北海油田和墨西哥湾的离岸油田得到了开发。虽然拥有更多成员国,OPEC组织的石油总产量却从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0%下降到了40%。


为了实现能源独立,欧美国家还在努力促进能源消费的多元化。从78年至今,美国和欧盟颁布了多项法案,扶持国内能源产业发展,对石油的替代品,如乙醇、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补贴,减少对石油的过度依赖。


能源多元化政策起到了效果。在上个世纪70年代,石油还是西方各国发电的主要来源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那时的美国,15%左右的电来自燃烧石油,在法国和英国,这一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


如今,西方国家基本不再使用石油作为电力来源。而对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程度则在逐渐上升。如今,美国有15%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20%的电力来自核能。在英国,来自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电分别占20%,法国更是有70%以上的电都来自核电站。


位于德国米尔海姆-克尔利希的核电站 / Reuters


页岩油革命让美国在能源独立的路上迈出了最后一步。


页岩油是从油页岩中提取的石油,相较于传统石油,其开采成本较高。70年代,面对石油价格的上涨,美国的页岩油产业曾经迎来了一波春天。但随着国际油价的下降,页岩油产业在80年代进入衰退。


进入本世纪,随着石油价格长期维持在100美元的高位,页岩油产业又成为了一个诱人的选项,吸引了拥有资本和技术的公司进入:从2005年到2014年,美国每日的石油产量增加了300万桶。


嗅到了危险的信号,传统产油国开始对新的挑战者做出反应。2014年,石油生产成本低廉的沙特阿拉伯不顾其他产油国的反对,快速扩张了自己的石油产能,想用廉价石油把美国的页岩油生产者赶出市场。


沙特的价格战确实让沙特夺回了市场,但也对自身和其它产油国的财政和经济利益造成了严重冲击。而对页岩油产业,价格战的作用是双重的:技术落后,成本较高的供应者被赶出了市场,剩下的供应者却在低油价面前被逼着改进技术,降低成本。


从2013年到2016年短短的三年间,美国页岩油的生产成本从80美元一桶下降到了40-60美元一桶。今年六月,美国日均产油量约900万桶,其中大约540万桶都是页岩油。


更让传统产油国忧虑的是,美国页岩油的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2016年,在北达科他州的巴肯油田,页岩油的开采成本实际上已经接近了伊朗的水平。但由于环保人士和原住民的抗议,原计划的输油管道项目在奥巴马任内被推迟。没有输运管道,原油只能走铁路,这种落后的运输方式大大增加了石油的最终成本。


2013年,美国加州蒙特利页岩区,正在工作中的钻油机 / Reuters


不过,比起环境问题,特朗普政府更加关心能源独立和能源产业的发展。在上台之后,特朗普立马签署行政令,宣布对这一输油管道建设项目的支持。今年6月,这一工程已经部分建成,并开始商业化运营。伴随着输油管道的建成,美国终将生产出成本媲美中东的石油。


2005年,美国进口的石油占据了需求的65%。而现在,美国只需要进口22%的石油就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的石油生产国,仅居于俄罗斯和沙特之后。


实现能源独立对美国来说似乎是指日可待。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估计,到2020年,美国能生产自己所消费石油的90%,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石油就能补上剩下的缺口。


这一机构还给出了一个更乐观的估计:若是国际油价恢复高位,或是页岩油生产技术发展加速,那么美国将在2022年左右成为石油净出口国。


在石油战争中,OPEC的生产者已经不是唯一重要的角色。他们既无法继续垄断市场,也没有办法再操纵油价,甚至对于成员的背叛也缺乏约束。


曾经叱咤风云的OPEC,如今已经沦为徒有其名组织。眼看着海湾王子们的宫殿起,如今,恐怕要眼看着宫殿塌了。

 


参考资料:

[1]Eemile Simpson. (2016). OPEC Is in its Death Throes, Foreign Policy.

[2]Robbie Eramer. (2017). Market Body Slams OPEC, Foreign Policy.

[3]Keith Johnson. (2016). U.S. to OPEC: Don’t Drill, Baby, Don’t Drill, Foreign Policy.

[4]Amy Myers Jaffe& Ed Morse. (2013). The end of OPEC, Foreign Policy.

[5]Matt Egan. (2016). U.S. energy independence looks 'tantalizingly close. CNN.

[6]Matt Egan. (2017). Here comes the next wave of the U.S. oil boom. CNN.

[7]Tom DiChristopher. (2017). US shale oil output seen rising by 122,000 barrels per day in June to 5.4M. CNBC.

[8]United States Crude Oil Production. (2017). Trading Economics.

[9]Colgan, J. D. (2014). The emperor has no clothes: The limits of OPEC in the global oil marke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68(3), 599-632.

[10]Fattouh, B. (2007). OPEC pricing power: The need for a new perspective.

[11]Sam Wilkin. (2017). OPEC's Worst Cheater Will Get Harder to Ignore as Curbs Falter. Bloomgerg.

[12]Brian Wingfield &Samuel Dodge (2017). OPEC Deepens Oil Cuts as U.S. Shale Comes Back. Bloomger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油价暴跌难涨背后 是产油国角力新旧格局交替
一败涂地!本想和美国打石油价格战,沙特终于还是撑不住准备……
原油暴跌背后的逻辑和影响
非OPEC成员国阿塞拜疆换立场 产油国能否走出“囚徒困境”?
原油价格新战事
再减产50万桶!OPEC+减产力度再加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