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那些「无用的知识」,其实对你很有价值

爱因斯坦所说的“直觉”,其实很可能是“无用的知识”积累出来的思维方式。

译者 | Michiko
来源 | 神译局

编者按:我们常常会为了某个具体的目标(无论是考试还是掌握一门语言)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尽量避免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用的知识”上。但作者认为,即使是无用的知识,也有自己特殊的价值。爱因斯坦所说的“直觉”,其实很可能是“无用的知识”积累出来的思维方式。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构建和巩固知识基础和体系,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并反过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本文来自Medium,作者Scott H. Young,原文标题The Value of Learning “Useless” Things。

在我的新书《超速学习》(Ultralearning)中,我强调了为学习设立目标的重要性。当你有一个具体的目标(不管是考试还是想要掌握一门具体的语言),你进行的就是“直接学习”,你选择的练习方式都是为了达成这一目标。

但是这种说法容易让人产生如下联想:是不是广泛的、没有目的的学习本身是一件坏事?如果有些“无用的知识”最终不能转化和产出,那为什么还要费心去学呢?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的确,将知识转换和产出是很难的,所以设定学习目标会少走弯路——但是如果你有一个广泛的知识基础,知识的转换和产出会变得相对容易。所以,鉴于知识的转换和产出需要耗费不少精力,我们应该建立有价值的知识基础和体系,让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对容易。

直接学习和建立知识基础体系是相冲突的吗?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费解,我来详细解释一下:

1.在有一个具体的目标的情况下,直接学习就是更好的选择

我在这里用我最喜欢的例子——学习语言——来详细说明。假设你现在要用外文做一次商业展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模仿,多积累商业展示相关的特殊词汇,或者请一位老师来指导。

图片来自Medium

这样做有不少好处。比如,你能迅速掌握在展示中用得上的语法和词汇。我还记得有一次我需要用中文做展示,为此我需要学习“本地化(Localization)”这个中文表达,幸运的是当时有中国同事知道我想说什么,并帮我翻译了出来。如果我在家看中文电视剧(一种常见的不抱有任何目的的学习法),我可能永远都不会听到、学到这个词。因此,在商业领域和在家里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接触到的词汇是不一样的,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掌握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

环境是一方面,在不同情境下需要的技能也是不一样的。用一种语言进行阅读和交谈虽然使用的内容(语法和词汇)都是一样的,但是阅读和说话所需要的思维方式却是不同的。有一些中文专家可以轻松阅读中文,但是却无法开口说中文。

左图为我们对某一种知识的理解,它是宽泛而抽象的;右图为知识的具体形态,它是有许多细分的知识点构成的|图片来自Medium

我们对一种知识的理解是非常广泛的(比如“会中文”),但知识其实可以被细分成很多点的(比如知道“本地化”一词如何翻译)。直接学习最大程度上将我们的精力集中在目标上,而避免我们将精力投入在“用不上的地方”。

2.与此同时,有些知识积累是可以被转化的

我在书中还提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等人提到的神奇的“直觉”,他们在自己的研究或者发现中似乎只是凭直觉就知道方向,但这种直觉其实要归功于他们广泛的积累所保留下来的“思维模式”。

用国际象棋举例。对大师而言,聪颖的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师们的记忆里也天生就非常强大,能自然而然地记住国际象棋的位置。但大师和业余选手的真正区别在于,前者的脑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棋局,随时可供他们借鉴。

但是如果某种棋局从来没有出现过,那么大师也不可能有现成的应对方式。随着学习目标变得越来越广泛,我们就需要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拿出更多的知识进行转换。我们可以钻研某一盘特定的棋,直到自己将其研究得非常透彻。但是国际象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游戏,选手们可能下出了从未见过的棋局,这时候如果想要赢,就要学会将知识转化。

棋局的变化情况多到难以想象,我们不可能记住每一种棋局,重要的是让脑子里已有的棋局转化为一种“思维模式”|图片来自Medium

所以,当你下棋时遇到了特殊情况,你的知识体系中没有可以借鉴的棋局,那么这时候就要借鉴自己的“思维模式”了。

3.广泛的技能最有可能从抽象理论中获得

有目的的实践和加深理解并不冲突,但在有些情况下,正因为实践是有目的性的,你可能会由此忽略了对理论的学习。我们可能会通过实践掌握某种具体的技能,但是因为缺乏理论指导,最终效率并不高。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了某个物理问题。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方法,但最多也不过是掌握了这一个知识点而已。因为缺乏整体的理论知识,我们可能会无法扩充到其他问题。

我们可能会为一场物理考试复习,我们掌握的特定知识点都来自家庭作业,所解决的都是具体的问题。但是当你来到现实世界,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物理难题比考试的难题要艰难、复杂得多。因此,如果你无法掌握和了解问题的框架,你就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

这就是为什么我主张在实践和掌握具体的技能之前,也要退一步去学习理论知识。想要学好物理,首先要了解物理,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注意是“了解”而不是“记住”)。

我们要建立怎样的知识基础和体系?

如果我们已经达成一致,认为建立知识基础和体系非常重要,那么下一个问题是:要如何建立这样的基础?

我个人倾向的一个解决方案是:去学习不同的学科。我现在正在学习免疫科学的内容,读一本讲扑克牌背后的数学的书,同时再收听一个节目。这些杂七杂八的内容都无法直接转化为我的写作素材,但是它们依旧对我有用,因为长期来看,它们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

我不反对拥有一种特定的爱好。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喜欢“专家”了,这种广泛涉猎对我而言可能反而是一种伤害。也许我不会精于某一种学科,我了解和学习的目的不是成为这个领域的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我想在构建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都需要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们想要构建什么样的体系呢?是摩天大厦(指精于某个领域)还是宽泛而庞大的体系(指广泛涉猎)?

你想专攻某个领域还是广泛涉猎?|图片来自Medium

如何构建知识基础和体系?

关于构建知识基础和体系,我可以为大家提供如下技巧:

1.多读教科书,而不是畅销书

和畅销书相比,教科书更严肃,也更能平衡你的知识体系。另外,教科书还更着重于基础而不是新颖。一本教科书里浓缩的都是该领域中重要的知识和思想,这和市面上观点新颖的畅销书的是不同的。

2.参加更多通识课程的网课

虽然我不觉得大学学科分类就是人类知识分类的最佳方法,但是这无疑是一种构建知识体系和基础的便捷渠道。无论是生物,经济,化学,物理,人类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哲学,商业,通识课程总是可以教给你一些东西的。网课往往比随机挑选流行的书籍要好得多,对数学或者物理这种需要系统、深度学习的课程而言更是如此。

3.如果你的体系不能建得更高,那就试试向深挖

有时候,建立知识体系的需求来源于我们对某些项目的实践。你可能在具体的工作中觉得触及了某个领域的天花板,无法再提高了。这种情况下可以试试回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回归基本内容,调整或者重建这个基础的体系。

现在可以想一想,你觉得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体系哪个环节比较薄弱?

你比较喜欢专攻某个领域还是广泛涉猎?

你是否想要强化自己的知识基础?

你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0年老教师: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体系,吃透...
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初三数学需要直觉,但是直觉是以你对知识点扎实的掌握为基础
初中“物理知识”一网打尽!丢掉教科书,“这样”复习更快捷!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
中考状元狂言:物理就是小儿科,背熟这10张图,保证一分不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