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軍”源自古波斯语
userphoto

2022.11.03 四川

关注

                   殷人为南下到中原的雅利安人                                      殷yīn影欣“㈠盛,大。㈡众多。㈢富裕。㈣居中,当于。㈤正定。㈥深。㈦朝代名。详'殷商’。㈧姓。”、yān影山“㈨赤黑色。《左传成二年》:'左轮朱殷。’注:'朱,血色。血色久则殷。殷,音近烟。今人谓赤黑为殷色。’”、yǐn《集韵》倚谨切(影隐)“㈩雷声。十一.震动。”,越南语ân,郑张尚芳(影欣)qɯn(於斤)、(影山)qrɯɯn(乌闲),金尼阁iēn、ìń(加清平)。《说文·㐆部》:“殷,作乐之盛称殷。从㐆从殳。易曰:殷薦之上帝於身切”。殷商:朝代名。契封于商,至汤滅夏,因以商为国号。传至盘庚,迁都殷(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周人称为大邦殷。后来或殷商互举,或殷商连称。《诗·大雅·大明》:“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汉语影母为零声母(王力《同源字典》,后汉三国时期的梵汉对译中汉语影母字主要对译梵语的零声母音节),越南语殷之读音ân当是古汉语殷之读音的积淀,相当于影山之殷,属于最古老的层次。影山之殷*An(或*Ān)中的元音a音转为i:即是影欣之殷。齐人言殷声如衣(影微、影未)则把殷字后面的鼻尾音-n丢失。殷*An(或*Ān)在诸多方面和雅利安(Aryan)联系在一起。首先是马拉两轮轮辐战车。甲骨文的“車”就是马拉两轮轮辐战车,它在(殷墟)一期中就已出现,属于最早的文字之一。甲骨文之“車”字表明殷人早就掌握了制造和使用马拉两轮轮辐战车的技术,然而在早于殷墟的地层中从未发现“車”的影子,中国关于夏人发明车的传说(《墨子·非儒下》:“奚仲作車,巧垂作舟”)并未得到考古学的证实。据传说奚仲为车的创造者,任姓,黄帝之后,夏代为车正(掌车的官),居于薛(今山东腾州东南),后迁于邳;春秋时代的薛即其后裔。但考古学并不支持夏人发明车子的传说,在早于殷墟的地层并未发现车子。令人惊讶的是商代晚期的战车结构工艺很复杂,十分完善,没有发现原始阶段的车。战车在中国一出现就相当完善表明它是外来的泊来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考古学家削尖脑袋想在中国找出它的原始阶段。可是找来找去,早于殷墟的地层就是没有车。中国商代出现的轮辐式马拉战车是通过草原传入的,中国的制车业受到了西方的深刻影响。安阳出土的殷代轮辐战车和鲁查申墓地发现的木制轮辐式战车如出一辙、非常相似,中国轮辐式战车和亚美尼亚鲁查申墓地的轮辐式战车具有相同来源。1956年,苏联亚美尼亚共和国科学院历史博物馆的考古队在塞凡湖(Lake Sevan)南岸地区的鲁查申(Lchashen)发掘了14座时代约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属于木椁墓文化的墓葬。鲁查申墓地的轮辐式战车就是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另外还发现了无辐四轮或双轮车、出土了三辆铜马车模型。无辐四轮或双轮车的车轮直径从75~170厘米不等(安有直径为170厘米的轮子的车子当然是高车:高轮车),都是用三块木板以内置的榫拼接而成。所有的车轮表面都有明显的磨损痕迹。鲁查申墓地出土的四轮车轨距为160厘米左右,双轮车轨距在170厘米左右。如果说剑是由西亚、中亚通过草原地带传入中国的话,那么它极可能是同马拉两轮轮辐战车一道由雅利安人带入中国的。小屯殷代C区M20车马坑 “车右”配置有长32厘米的马首曲柄剑,安阳小屯72号车马坑的战车上“车右”配置有青铜短刀、“车御”亦配置有青铜牛首短刀。兽首或环首青铜刀似乎也具有草原因素。卡拉苏克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最常见的工具乃是青铜匕首,其刃部呈钩形、凸形、凹形或平直形。在石模或陶模中铸造,柄把相当结实,柄端制成环形、蘑菇形、动物头形或者整个动物形状。“与卡拉苏克完全一样的匕首与饰品分布的地域极为广阔,从伏尔加河流域一直到中国的安阳。这种现象源于马的乘骑给人们带来的极大机动性,其结果是刺激了更为广泛的文化交流。”(《中亚文明史 第一卷》第353页)。然而中国最早的剑和青铜环首刀发现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胜县的朱开沟遗址中,时代相当于中国商代早期。就目前的考古材料而论,草原畜牧业文化的朱开沟遗址无疑是青铜环首刀的发源地。马拉两轮轮辐战车的传播表明发生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雅利安迁徙大潮同样波及到中国,有一批雅利安人携带着他们的马拉两轮轮辐战车杀入中原腹地并留下以他们族名命名的地名——殷。盘庚迁殷的时间被推定为公元前1300年,盘庚通过政治联姻或战争将殷地的殷人变成了自己的子民。殷*An(或*Ān)可视作雅利安Aryan的词根Ar之音转。《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aryan(adj.(与)雅利安人(有关)的n.雅利安人.雅利安语.(纳粹意识形态中的)非犹太民族的白种人):from Sanskrit ārya'noble’ -AN.《培根词汇》:c.1600,as a term in classical history,from Latin Arianus,Ariana,from Greek Aria,Areia,names applied in classical times to the eastern part of ancient Persians and to its inhabitants.Ancient Persians used the name in reference to themselves(Old Persian ariya-),hence Iran.Ultimately from Sanskrit arya-'compatriot;’in later language'noble,of good family.’.雅利安人Aryan在西方是一个广泛使用的名词,是欧洲19世纪文献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间,以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凯尔特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将讲这些语言的各族统称为“雅利安人”。种族主义者尤其是德国纳粹分子视“雅利安人”为“高贵人种”。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并没有“雅利安人Aryans”,但有阿列欧伊人Arii、阿里亚人Arians、阿尔泰夷Artaei。《历史》中所提及的阿里亚人Arians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雅利安人Aryan。阿列欧伊人Arii所在地区即《亚历山大远征记》中的阿瑞亚Aria/ Areia,此阿瑞亚Aria即所谓的“雅利阿Arya”。 Areia(Aria)阿瑞亚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在《亚历山大远征记》的现代附图中,阿瑞亚位于印度以西,帕西亚(及沙漠)以南,伽德罗西亚以北,波斯关口以东。据希罗多德的记载,美地亚人Medea在往昔被所有的人称为阿里亚人Arians(“军中美地亚人的装束是和波斯人的装束一样的。老实说,上述样式的戎装与其说是波斯的,还勿宁说是美地亚的。他们的将领是出身阿凯美尼达伊(Achaemenidae)家的提格拉涅斯。在往昔,所有的人都把这些人称为阿里亚人,但是当科尔启斯人美地亚从雅典来到阿里亚人这里的时候,他们便象波斯人那样地也改换了他们的名字。”《历史》卷七62),古代波斯人则称为阿尔泰夷Artaei。阿尔泰夷Artaei不仅是波斯人Persians的自称,波斯人的邻国也是用阿尔泰夷Artaei来称呼波斯人的(“在古昔的时候,希腊人称这些波斯人为凯培涅斯(Cephenes),但是波斯人自己和他们的邻国则称之为阿尔泰伊欧伊(Artaei)。”《历史》卷七61)。阿列欧伊人Arii、阿里亚人Arians、阿尔泰夷Artaei拥有共同的族名词根Ar。波斯人在居鲁士的率领下,继亚述人之后成为整个亚细亚的主人。希腊语将波斯称为Persia,来自波斯语称谓Pārsa。Par人直到公元前843年才被亚述王萨尔马纳三世(Shalmaneser Ⅲ)的铭刻提及,铭文作Parsua地区。一般认为Parsua位于乌尔米亚Urmia湖附近。Parsua即波斯语的Pārsa、希腊语的Persia,亚述语的-sua相当于希腊语的-sia、波斯语之-sa。从公元前675年至前650年,波斯人联盟由切士皮士率领,王位后来传给他的儿子居鲁士一世(Cyrus Ⅰ),从一个亚述铭文可以确知切士皮士是帕尔舒马士的君王,约在公元前646年把他的儿子送往亚述首都尼尼微为质。“在阿司杜该斯当政的时期,是居鲁士统治之下的波斯人反抗美地亚人并从此变成了亚细亚的主人。……把克洛伊索斯打败之后,居鲁士就成了这个亚细亚的主人。”(《历史》卷一130)Parsua、Pārsa的词根Par/Pār中的首辅音脱落后即是Ar。雅利安Aryan和古代波斯人的自称阿尔泰夷Artaei、亚美尼亚Armenia、阿里亚人Arians、阿瑞亚Areia/Aria拥有共同的族名词根Ar。烈维在《龟兹国语及其研究之端绪》中称:“中古波斯语有复数属格之词尾an…………皆以住民之名之复数属格示地名,亦中古波斯语之例也。”族名Ar an=Aran,此即地名Iran(伊朗/伊兰)之来源。希腊作者埃拉托斯特尼斯Eratosthenes在公元前三世纪提到的Ariane,来自古伊朗语āryānām xšāθram,意为“雅利安人的土地”,因为古代波斯人和美地亚人都认为他们自身是雅利安族。该词是现代国家名称Iran伊朗的前身。在āryānām一词中,-ān、-ām都是古代波斯语的复数属格词尾;第一个属格词尾-ān以住民之名示地名相当于希腊语的阴性后缀-a,āryān相当于希腊语的阿瑞亚Aria;第二个属格词尾-ām意为“…的”,āryānām意即“雅利安的”。埃拉托斯特尼斯所提及的Ariane从字面上讲是阿里亚夷Aria-ne也就是阿里亚人Arians,它和阿列欧伊Arii人的意思相同。希罗多德在《历史》第三卷89-94节介绍波斯各税务区的民族时有阿列欧伊Arii人而无阿里亚人,在第七卷61-99介绍波斯大军中的各民族时无阿列欧伊人却有阿里亚人,这亦表明阿里亚人就是阿列欧伊Arii人(“阿里亚人是装备着美地亚弓的,但是在所有其他方面都和巴克妥利亚人一样。”《历史》卷七66)。由于Ar人是一个统治族群曾长时期主宰亚洲(Asia),他们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身份,使其族名具有了“高贵的”、“勇武的”或“贵族”之义。梵语ārya“神圣的;高贵的”,南部塞语ara'高贵的’、和田塞语āra-“有价值的,高贵的”,皆源于Ar人是征服者和统治阶级之现实。另一方面梵语ari'敌人’表明Ari曾是讲梵语之人的坚敌;此梵语之敌人当和汉语的“敌”出自“狄”(敵、狄皆为定锡,越南语皆读địch)一样出自Ar(i)人。Ar人在梵语中由“敌人”向“神圣的;高贵的”的转变实际上折射出Ar人由“敌人”变为“统治者”的转变。可以肯定Ar人曾经是梵语主人——释种Śākya的敌人,并曾征服和统治释种。这些释种实即《汉书·西域传》所称“乌孙民”中的“塞种”(Sakā)。塞语中的ara义为高贵的表明塞人曾被ara统治。统治塞人的ara是乌孙。大流士一世征服印度后,印度成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第二十地区,Ar人成为印度的统治者;印度所缴纳的贡税比其他任何地区都多,为三百六十塔兰特的砂金。大概从Ar人统治印度起,ārya在印度语言中开始具有“神圣的;高贵的”之义。Ar人在西域建立的国家是焉耆。焉耆的原名是Argi/Arki、Arśi,梵语化名称为阿耆尼Agni。《一切经音义》卷82第856页慧琳注:“阿耆尼国(夹注)两碛之西第一国也。耆,音祇,古曰婴夷,或曰乌夷,或曰乌耆,即安西镇之中是其一镇。”《后汉书·西域传》作焉耆。还被译作焉夷、鄢夷、乌辛、乌夷、邬耆、亿尼、忆尼、乌缠、焉祇等。Ar被译为焉、鄢、婴,A被译为乌、邬,Ag被译为亿、忆(越南语亿、忆皆为ức)。在上古汉语中,外来语之-r通常被对译成汉语的-n;Ar既被对译成焉,当可对译成殷。殷yīn影母欣韵、yān影母山韵“赤黑色”,越南语ân;焉yān影母仙韵、越南语yên,其又读yí通“夷”,《周礼·秋官·行夫》:“焉使则介之。”注:“夷使,使于四夷。”;“焉”通“夷”和古代齐语读“殷”为“衣”是一致的。“殷”在越南语中的读音ân表明殷可还原成*Ar。在丧葬习俗上,“殷坐尸”和赤狄高车坐尸于坎相同。而赤狄高车是讲伊朗语的民族。尸shī审脂“㈠神像。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象征死者神灵的人,以臣下或死者的晚辈充任。后世逐渐改为用神主、画像。尸的制度不复行。《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鐘送尸,神保聿歸。’《仪礼·士虞礼》:'祝迎尸。’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繫,立尸而主意焉。’《公羊传·宣八年》'犹铎,萬入,去籥’汉何休注:'祭必有尸者,節神也。礼,天子以卿为尸,诸侯以大夫为尸,卿大夫以下以孙为尸。夏立尸,殷坐尸,周旅酬六尸。’㈡屍体。通'屍’。㈢陈列。㈣主持,主其事。㈤居其位而不作事。㈥姓。”,越南语thi,郑张尚芳(书脂)hli(式脂),英语corpse、corse(<古>尸体;死尸.源自古法语cors'body’。cors或与呪*curs(英语curse)有关,'祝迎尸’。克里特岛南方出土的哈吉亚·特里阿达石棺A面壁画上的无臂男偶就是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的'尸’。)。《说文·尸部》:“尸,陈也。象臥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式脂切。”容庚《金文编》:“有似于尸,故亦以尸名之。论语:'寝而不尸’苟尸为象臥之形,孔子何为寝不尸?故知尸非象臥之形矣。”。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解字:“與人字形相近,以其下肢较弯曲为二者之别。 象屈膝蹲踞之形。蹲踞與箕踞不同,《说文》:'居、蹲也。’段注:'……凡今人蹲踞字古祇作居……足底着地,而下臀聳其厀曰蹲……原壤夷俟,谓蹲踞而待不出迎也。若箕踞则臀著席而伸其脚於前。’夷人多为蹲居与中原之跪坐启处不同,故称之为尸人。尸复假夷为之,故蹲踞之夷或作跠、,而尸则借为屍。”屍shī审脂“死人的躯体。通'尸’。”,越南语thi,郑张尚芳(书脂)hli(式脂)、(书脂)hlis(矢利)。《说文·尸部》:“屍,终主。从尸从死式脂切。”。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容庚《金文编》皆未收录有屍,这表明甲骨文和金文皆以尸表示屍。古代之坐和今人不同,“古人席地而坐,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左脚后跟上。”。何休之“殷坐尸”以及甲骨文之“尸”字表明殷人曾有坐着死去的习俗(希罗多德称利比亚地区“除去纳撒摩涅司人之外,游牧民是用和希腊相同的办法来埋葬死者。因此他们注意使垂死的人在死去的时候坐着而不是仰卧着。”(历史》卷四190)),(跪)坐着死去为屍(尸)。殷人的先祖当和秦人一样曾经行屈肢葬。夷yí喻脂“㈠平坦,平易。㈡愉快。㈢削平。㈣封闭。㈤陈列。指尸体而言。㈥傲慢。㈦同辈。㈧锄类。㈨经常,常道。通'彝’。㈩创伤。十一.古代对异族的贬称。十二.助词。十三.国名。十四.姓。”,越南语di,郑张尚芳(以脂)lil(以脂)。《说文·大部》:“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以脂切”。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有“夷”解字但没有收录例字:“卜辞夷字作 ,《说文》篆文作 者乃后起字。见卷八尸部尸字说解。”早期金文之夷仍作尸(容庚《金文编》)。甲骨文以一种造型来表达夷、尸两字表明夷人最初也是行屈肢葬的。夷之平坦义当是对蜷曲之'尸’的反用。甲骨文尸(屍)之屈膝(“殷坐尸”)只能表明殷人和秦人一样曾是一个行屈肢葬的民族。《魏书·高车传》称其殡葬“掘地作坎,坐尸于中”,“无异于生,而露坎不埋”,其坐尸于坎与“殷坐尸”相同。高车为赤狄(《魏书·高车传》云:“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令,其语略与匈奴同,而时有小异,或云其先匈奴甥也。”),其所乘高轮车(《新唐书·回鹘传》云:“回鹘,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元魏时亦号高车部,或曰敕勒,讹为铁勒”)或即鲁查申墓地中车轮直径可达170厘米的无辐四轮或双轮车。高车称酋帅为莫贺弗(又译作莫何弗、莫弗),此乃伊朗语对汉语天子的意译。莫贺咄为蒙古语突厥语baghatur、Bagatur之对音,莫贺可还原为Bagha、Baga。支谶译pūr为弗(帮物),莫贺弗可还原为Bagapūr。在波斯语中Baga意为“神”,如贝希斯敦在古代称为“巴加斯坦Bagastāna”意为“神仙Baga之地stāna”,J.哈尔马塔在《印度-伊朗人的出现:印度-伊朗语》中称芬兰-乌戈尔语*pakas(神)借自原始印度-伊朗语*bhagas;pūr意为“儿子”;莫贺弗Bagapūr意为“神子”,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波斯语对汉语天子的意译。Rahula S.提到塞人称国王或首领为Fakpur,中世纪波斯人称中国皇帝为Faghfur即由此字演变而来。Rahula S.显然把因果关系弄颠倒了,塞语Fakpur、中世纪波斯语Fakpur皆源自中国境内的伊朗人(高车)对汉语天子的意译莫贺弗Bagapūr。白鸟库吉称:“Sogd语谓汉天子曰Vagvur,现代Persia语曰bagpūr,Marco Polo《游记》作facfur,Persia Arabia古志作baghbūr、faghfūr,皆系Iran语天子之译,bagh为神圣之义,与Russia语同义之bōg为同语源,pūr为子之义。”蒙古语bogda、bogdo显然和俄语bōg、伊朗语bagh同源。高车称酋帅为莫贺弗表明高车是讲伊朗语的民族。殷人和回鹘以及古代波斯人具有相同的肤色。汉语中的殷红指暗红、红中带黑,殷(yān)指赤黑色。《左传·成公二年》:“左轮朱殷”注:“朱,血色。血色久则殷。殷,音近烟。今人谓赤黑为殷色。”当是因为殷人的肤色为赤黑色,故“谓赤黑为殷色”。 美国学者谢弗在他的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中说道:“但在中世纪时,汉文文献中的'黑’字可以用来形容任何一个肤色比汉人更黑的民族。例如林邑人就是如此。甚至连波斯人在当时也被用'黑’来形容。”(第二章注49)波斯人绝不是白皮肤,波斯人的肤色比汉人更深更黑以致中世纪的汉人以黑来形容波斯人。古代西方历史学家也是使用比较黑来描述波斯人的。阿米安努斯·马尔塞来努斯称萨珊伊朗人“又高又瘦,比较黑,有的肤色呈铅灰色,眼睛像山羊,眼神严峻”(ⅩⅫ,6.75)在罗马出土的雕塑中,波斯人的肤色则近似于墨紫色。屈膝的波斯人 大理石 图拉真时代(公元98年——117年) 高162.5厘米 罗马巴拉丁出土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只见这位波斯人身着东方服装:外穿长袖的丘尼卡,腰束宽带;内着典型的贴身长裤,其垂褶将脚和腿肚遮住;披风垂落在后背上,用圆形搭扣固定;头戴贝雷帽,脚穿鞋。他正屈膝跪着,面孔侧转,一手扶在膝盖上,另一手上抬扣住器物的上沿。公元113年,图拉真大帝发动战争,在公元114年和115年分别征服了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部分领土,在公元116年攻陷了安息王国的首都泰西封。这件雕塑据说描述就是图拉真取得胜利的这些战役。 另一种说法是,这件雕塑与其他两件类似的作品是架在罗马巴拉丁山上的一件三足巨鼎的基座,该三足巨鼎是在屋大维的授意下用来庆祝他在公元前20年对安息的军事胜利。被征服蛮族的这个跪姿恰好契合了屋大维实施的恢复政治和宗教的计划。 使用着色的大理石对于雕塑域外人物是特有的,也暗指对那些遥远地域的征服,因为这类石头就是从那些地区输入的(瑞卡尔多·白瑞奥拉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辑《古罗马文明》第60页)。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考古队在波斯苏萨宫殿的入口处发现的瓷砖画中(《波斯人 帝国的主人》第114-115页)的波斯弓箭手的肤色是黑红色的且黑色的成分更重,乍看还以为是黑色。“上图中构成弓箭手壁缘饰带的瓷砖于19世纪80年代被法国考古队发现。当时这些颜色鲜艳但易碎的砖散放在通往宫殿的入口处附近。简·迪厄拉富瓦纪录了她对这些砖的发掘及运往卢浮宫的关切:'我对这些瓷砖的发现和运送万分担心……它们一碰即碎。’这些3×13英寸的瓷砖以沙子和石灰为原料制成,然后上了鲜艳的釉彩,在复原成饰带时进行了加固。有些学者把这些弓箭手鉴定为波斯常备军精英10000名不死队的成员。”古代波斯人绝不是白皮肤,而是紫红皮肤或黑红皮肤。这一特征非常重要和有意义,它将波斯人和皮肤白皙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等白狄(白色人种)区别开来。波斯人当是中国古代所称的“赤狄”。赤狄和白狄是两个不同的种(族)群,两者的起源地并不相同。由于古代波斯人自称阿尔泰夷Artaei(伊朗Iran即源自族名Ar 伊朗语的属格复数词尾-an)而且是雅利安(Aryan)人中的主要一只,雅利安人当是具有黑红或紫红皮肤的赤狄。白肤色的日耳曼人、凯尔特人等白色人种的后裔试图寻求雅利安起源的企图和努力将被严重打脸,希特勒等种族主义者认为日耳曼民族是纯碎的雅利安人是一种天大的笑话:黑红(或紫红)的雅利安人怎么可能生育出白肤色的日耳曼人?白狄和赤狄属于两个不同的种族,白狄后裔们实无必要去攀附并不同种的赤狄雅利安人为其祖先。从回鹘人在莫高窟石窟中留下的人物来看,赤狄回鹘的肤色是紫红或黑红色的。沙洲回鹘有文献资料可考的历史有150年(976~1127年)。先后在莫高窟开凿1个窟(330窟),重新22个窟。西千佛洞现存有5个回鹘窟。安西榆林有2个窟。分前后两期。前期的莫高306、307、308、363、399、418、244(甬道及东部局部),榆林21(前室甬道)、39窟;后期有莫高409、237(前室甬道)、148(甬道及后室局部)、309、97、330、310、245、207和西千佛洞的4、9、10、12、13窟。右图为“莫高409窟回鹘王妃供养图”(陈炳应 卢冬《古代民族》彩图44)。此供养人像虽在美国学者谢弗的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第56页)中标作“西夏王妃供养图 佚名 壁画 尺寸不详 甘肃敦煌莫高窟409窟”但在简介中也认为是回鹘贵族妇女:“西夏时,党项族统治者与回鹘人同信佛教,交往频繁。当时沙洲(敦煌)虽在西夏政权统治之下,但回鹘人到莫高窟造奉佛像并绘制他们的供养像,亦是自然的事。这幅壁画中所绘的两个回鹘贵族妇女,头戴桃形金凤冠,四面插花钗,耳戴镶珠宝大耳环,身穿宽松式弧线边大翻领对襟窄袖有袪曳地连衣红裙,手执供养花,这种衣裙与回鹘女装完全相同。回鹘妇女面貌丰润,衣纹流畅,唇脂浓艳,口唇娇小,一方面有少数民族的特点,另一方面犹有唐朝风韵。画面线条清晰,色彩妍丽,以粉线勾画五官,而头发却以留白绘出。风格独特,装饰意味浓厚。”这一彩色壁画给我们留下了回鹘人肤色的极其珍贵的材料。回鹘妇女的皮肤为黑紫或黑红。从10世纪中西迁的回鹘联合葛逻禄等部所建立的政权叫黑汗王朝或喀剌汗朝来看,赤狄回鹘的肤色也是偏向黑色的。《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Uighur(亦作Uigur,Uygur.n.1.(中国西北部,尤指新疆及相邻地区的)维吾尔族人.2.维吾尔语(维吾尔族人用的突厥语,使用者约700万).adj.(与)维吾尔人(有关)的;(与)维吾尔语(有关)的.):the name in Uighur.突厥语Sarïʁ Ujʁur意为“撒里畏兀尔”“黄回鹘”。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Uygur回纥、回鹘、畏兀儿、维吾尔,Ouïghours回鹘人;鲁保罗《西域的历史与文明》Ouïghurs回纥、回鹘;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畏吾儿突厥人Turc Ouigour;拉施特《史集》温(aūn)-畏兀儿(aūīğūr)。布达戈夫《突厥-鞑靼方言比较辞典》第1卷第162页引道·班札罗夫语称:aūīğūr(畏兀儿)一词系由蒙语oi(森林)和gūr(民)构成,合在一起,是“森林民”之意(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一分册第136页注)。若将Uygur之后缀gur释作突厥语gur'姓’(或蒙古语gūr'民’),族名词根Uy视作族名Ar之音转(即a音转为u、r音转为y),那么回鹘/回纥Uygur意思Ar姓(或民),当是伊朗人种之一支。这和回鹘/回纥的先祖——赤狄高车——讲伊朗语相一致。安世高译puṣ、支谶译bud为沸(帮未),Uy亦可视为影未之衣;由于齐人言殷声如衣(影微、影未),如此一来Uy亦可视作殷之音转。殷人后裔的长相和伊朗人相同。殷人之后的孔子(《礼记·檀弓》:“而丘也,殷人也”)高个、深色皮肤。《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予[始]殷人也”。孔丘和阿米安努斯·马尔塞来努斯描述的“又高又瘦,比较黑,有的肤色呈铅灰色,眼睛像山羊”的萨珊伊朗人完全相像,这也表明殷人就是阿尔泰夷Artaei。匈奴人身材高大,以金日磾为例,《汉书》卷六十八《金日磾传》:“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据出土实物实测,西汉一尺为23.1~23.5cm,八尺二寸应是8.2×23.1~23.5cm=189.42~192.7cm。赫连勃勃身长八尺五寸比金日磾还要高。而孔子的身高比赫连勃勃还高,达到9.6×23.1~23.5cm =221.76~225.6cm。马拉两轮轮辐战车、殷人的肤色、长相、殷An与Ar的对转无不表明殷人就是雅利安人(Aryan)。殷人当是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迁徙大潮中离开欧亚大草原逐步迁徙到中国来的雅利安人。另外,犬(长嘴猎犬)和貝(齿貝)亦是雅利安人(殷人)南下时带入中国的:一、甲骨文犬刻划的是长嘴猎狗。这一长嘴猎狗品种是“犬戎”驯化出来的。甲骨文“犬”字头上有一丫状物,似单、干、叉,当是表示长嘴猎狗三角形的头和长嘴。犬即长嘴猎狗。《诗经·小雅·巧言》:“躍躍毚兔,遇犬获之。”捕兔、逮兔之犬自是猎狗。狩猎部落狩猎时,特别需要猎狗、猎鹰的帮助。猎狗出自狩猎部落一点都不奇怪。现藏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苏撒A(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彩陶高杯是苏撒彩陶文化的精品。这一作品的中上部有一排追逐的猎犬。猎犬头部呈丫字型,是典型的长嘴猎犬。公元前3500年的苏撒A彩陶文化已拥有长嘴猎犬。甲骨文之犬为长嘴猎犬表明这种长嘴猎犬很可能是随殷人一道进入中国的。二、貝bèi博蓋切(帮母泰韵),越南语bối,金尼阁poéi;郑张尚芳《上古音系》paads。支谶译(v)bhās、康僧会译vat为会(匣泰、见泰),牟融译dā为大(定箇、定泰。王力《同源字典》dat),安世高译pat为贝;上古汉语的贝为*pat。《说文解字》“貝”:“貝,海介蟲也。居陆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猋biāo帮宵,王力《同源字典》飆(猋)piô,越南语飆tiêu;支谶译ka为桥(群宵)、憍(溪宵),安世高译ca为招(照宵),支谦译ko、kāu为骄(见宵),摄摩腾、竺法兰译kāu、昙果译gāu为憍(溪宵),猋的古音可拟为*pa、*pau。蜬hán匣覃,后汉三国时期,匣母主要对译梵语v-、g-,另支谶译(v)pa、(v)pāl为和(匣戈、匣过)、译(v)pik为或(匣德)、支谦译(v)pan为桓(匣桓);支谦译(v)kam、康僧铠译gam、摄摩腾、竺法兰译gām为含(匣覃、匣勘),支谶译da、dum、dham为昙(定覃)、译nam为南(泥覃),安世高译nām为男(泥覃)、康僧会译为南。蜬的读音通常可还原为*vam、*gam、*gām,还可能是*kam、*pam。《书·盘庚中》:“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疏:“贝者,水蟲。古人取其甲以为货,如今之用钱然”《史记·平准书》:“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幣兴焉”索隐:“又古者货贝宝龟,食货志有十朋五贝,皆用为货。”贝币是主要的原始货币。种类不一,以齿贝最为通行,学名“货贝”。中国在殷商时期也以齿贝为货币,以若干贝为一“朋”。后来仿制品有珧贝、蚌制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等。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王莽曾一度恢复使用。在九、十世纪的印度,仍有一些地区在使用贝币。苏莱曼(851年)记载:“拉赫玛王国……居民用贝壳进行交换,这是王国的货币,也就是说是王国的财产。然而王国中有金、银、芦荟以及……”(《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第59页)马苏第(943年)也有同样的记载:“(拉玛赫王国)通商贸易用贝壳,贝壳是国币”(《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第122页)。《旧唐书·天竺国传》亦说:“以齿贝为货”。在云南一带,一直用到清初。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貝字”解字:“象海贝之形。考古发掘所出土之贝,有孔可繫者,皆作装饰品及货币之用。《说文》:'贝,海介蟲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而有泉,至秦废贝行钱。’”此海贝即齿贝也。甲骨文和金文贝皆象形齿贝,贝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专指齿贝。云南长期用贝作货币。《新唐书·南蛮上·南诏上》称:“以缯帛及贝市易。贝之大若指,十六枚为一觅。”南诏初期,“本土不用钱”。以海贝充当货币,称为“巴子”。南诏后期,贝币已普遍流通。20世纪70年代末,维修崇圣寺三塔时,在千寻塔内发现了贝币。其中,较大的贝长约2.4厘米、高约1.2厘米,稍小的长约2厘米、高约1厘米,最小的长约1.7厘米、高约0.9厘米。这些贝均面部紫色,背部微隆,尾部有明显的结节。1980年,又在曲靖市珠街乡八塔村的古墓中发掘出一批唐代晚期至明初的贝币。经有关专家鉴定,这种贝并非云南本土所产,而是同云南春秋战国墓中出土的海贝一样产于印度洋及西太平洋沿岸地区。其中,较多的是产于印度洋马尔代夫群岛一带和环印度洋的东南亚国家的濒海区域。南诏之所以以贝为货币,首先是因为南诏对贝有着很大的需求,而正好贝又非南诏本地多产。这样,就使得贝显得极为难得和贵重,从而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性和一定的价值;其次,从海贝(齿贝)的自然特性讲,它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大量携带,而且质地坚硬,极耐磨损,可在一次有一次的商品交换中重复使用。主要流通于丝绸之路沿线地带,如洱海区域、滇池区域等,即南诏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五代时期(907~979年)李殉的《海药本草》:“贝子,云南极多,用为钱货交易。”元初,赛典赤入滇,“云南民以贝代钱。是时初行钞法,民不便之,赛典赤为闻于朝,许仍其俗”。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白人》:“交易用贝子,……以一为庄,四庄为手,四手为苗,五苗为索。”同书《斡泥蛮》谈到分布在今红河州建水县西南部的“斡泥蛮……治生极俭,家有积貝,以一百二十索为一窖,藏之地中。将死,则嘱其子曰:'我平日藏若干,汝可取几处,余者勿动,我来生用之。’”齿貝在其产地为平常而普通的东西,而在相隔遥远的内陆地区则是极稀罕、极珍贵的宝物。齿贝的稀罕程度可从战国楚人的贵族墓随葬骨贝窥见一斑。在楚地发现的属于战国时期的包山2号墓、望山1号墓中出土了一批骨贝,这些骨贝是完全仿照齿贝制作的。齿贝仿制品的出现足以说明齿贝的珍稀程度。先秦文献记载,在丧礼时,棺内和死者口中都要放玉、贝等物。放玉是希望保持尸体不腐,让灵魂返回;放贝则含有宗教意味。至于楚国贵族随葬骨贝的做法,也是仿效中原,希望子孙昌盛。最早使用齿贝的是中亚的哲通文化。哲通文化同时也是目前所知最早行屈肢葬的文化。哲通文化是中亚新石器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前5000年。发现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市北30公里的哲通(Dzheytun),故名。哲通遗址位于卡拉库姆沙漠的一个沙丘上,面积达5000平方米。哲通文化分布在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支脉的狭长地带。该文化是中亚最早的农业文化,以哲通丘冈、乔潘丘冈上层和恰格利丘冈上层为典型遗存,分别代表了这一文化的早、中、晚三期。文化遗物中石制品多为几何形细石器,代表性的工具是嵌入骨柄的镰刃,以及磨制石斧、磨盘和石杵等。骨制品有刮刀、锥、钻、针等。另外还发现有粘土和骨料制成的纺锤,证明已有了纺织技术。装饰品有骨、石、贝制成的串珠。晚期并出现了红铜器。房屋为单间住室。墙壁以草泥块砌筑,墙面和居住面涂抹灰泥,并经施彩,屋内设有炉灶。哲通文化的居民种植二棱大麦、软质小麦和密穗小麦。居民们使用天然水流,并经常使用采用集水灌溉,以棒掘土种庄稼。虽然他们依然狩猎,但是野生的山羊(可能还有绵羊)已被畜养,稍后则牛也被驯养。死者屈肢葬在居住地,通常撒有红色赭石。在V.萨里亚尼迪“呼罗珊与外阿姆河地区新石器时代食物生产聚落以及其他聚落:东伊朗、苏联中亚及阿富汗”一文“图2 哲通文化:用燧石、石、骨和陶土制作的器物以及陶土塑像”(《中亚文明史第一卷》第81页)倒数第2排左边第一物和最后一排左边第3物为齿贝。齿貝的正面似女阴,齿贝在哲通文化中应象征(代表)繁殖、生产、再生。齿貝象征女阴,象征人类之所出。每个人从天国世界来到现实世界都得经过这一门户,从现实世界返回天国世界也要经过这一门户。齿貝代表着天国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通道。从贝的读音*pad与Pārsa词根Pār相近来看,Pār人也就是Ar人(即雅利安人Aryan、殷人)是齿贝的传播者。 甲骨文存在古波斯语词汇(命令)《周书·文帝纪》称:“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其俗谓天曰宇,谓君曰文,因号宇文国,并以为氏焉。”宇(云虞)Gwa?(王矩),中古vu?,越南语vũ。“文”在北周语言里意为“君”,“宇文”意即天君。巴尔Baal>*bala>古波斯语Baga,巴尔Baal>*Bag>*dza(g)>且*tsa?(精马)、*tsy(精鱼)、祖*tso(精姥),巴尔Baal>*Bag>宇*Va?,巴尔Baal>*Maar/*Marr>文*muur/mund。东哥特王室的胡尼蒙德Hunimund、托里斯蒙德Thorismund(405?-407?)、西哥特王室的托里斯蒙德Thorismund(451-453)、汪达尔王室的君塔蒙德Gunthamund、特拉萨蒙德Thrasamund、法兰克王室的第一任君主法拉蒙德Faramund(420-428)、伦巴第王室的第一任君主阿吉尔蒙德Agelmund(410?-450?)皆带有后缀蒙德-mund,此蒙德-mund正是宇文周之'文’(君);这一称号突显宇文周和日耳曼的亲密关系。南部塞语-murta'大人,统治者’、muruṇḍa/muruṇḍaga'大人,国王’。J.哈尔马塔称:“入侵巴克特里亚的塞人在史料里各有不同的名称。印度语是Śaka-muruṇḍa-,中文作'塞王’,希腊语为*Sakaraukai,拉丁语为*Sa<ca>raucae。其中印度的Śaka-muruṇḍa-和中文的'塞王’,意思都是'塞人之王’和'塞人的国王们’。muruṇḍa-可以被认为是塞人对君长、王者之称,而中文的'王’还是其对译。中文和希腊-拉丁史料都提到同一种人征服巴克特里亚,而我们认为Sakaraukai可以分别与Śaka-muruṇḍa-和'塞王’勘同。因此,Sakaraukai一名中的成分-rauk必定与塞人的muruṇḍa-和汉语的'王’同义。”(《中亚文明史 第二卷》,第327页,《希腊-巴克特里亚和塞人王国的语言文字》)虽然汉文史料并未提及“塞王”对巴克特里亚的入侵(《汉书·西域传》仅仅提到“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悬度,大月氏居其地”“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而塞王南君罽宾”),按汉文资料入侵巴克特里亚的是“大月氏”(吐火罗),虽然Sakaraukai一名中与塞人的muruṇḍa-和汉语的'王’勘同的成分是的成分是-raukai而非-rauk,都不影响J.哈尔马塔的结论。J.哈尔马塔称:“塞人的muruṇḍa-在和田塞语里也有对应词rrund-'拥有权力,君长,国王’。已经证明,塞人的muruṇḍa-,和田语术语rrund-和rūkya-'指挥者,君主’都来自词根*mrav-/*mru-'宣布,命令’”。俞敏先生认为:“令代表lIɛn,命代表mlIæn。”(《俞敏语言学论文集》第125页)命(明庚)mreŋs(眉病)令转注字,中古moms,金尼阁miḿ;令(来清)reŋ(吕贞)、(来清)reŋs(力政)、(来青)reeŋ/riiŋ(郎丁)、(来青)reeŋs(郎定),中古lim、lims、leam、leams,金尼阁lîḿ。命令的甲骨文读音当可拟作*mram,尾音-m音转为-w(即-v)即是古伊朗语词根*mrav-/*mru-'宣布,命令’。“軍”源自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    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中的kār即是凯尔特语的車car,汉语的“軍”(最初当为'車’声)当源自这一古老的波斯语词汇。軍(见文)kun(举云),支谦译kuñ为军、康僧会译kūr为文(微文),中古kuun;凯尔特语車car;古波斯语kāra '军队,武装的人们’(車为*car)>中古汉语軍kuun。甲骨文没有“軍”字,“軍”字是在西周时出现的。但是甲骨文之“車”是马拉两轮轮辐战车,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武器(相当于现代的坦克),故而“車”可用来指示“軍”,古波斯语、周姬语、原始日耳曼语都是以“車”(战车)去指代“军队”。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車为*car)>原始日耳曼语*harjan'an armed force’(比较古英语here、古诺斯语herr'crowd,great number;army,troop’、古撒克逊语和古弗里斯兰语heri、荷兰语heir、古高德语har、德语Heer、哥特语harjis'a host,army’)、原始日耳曼语*harjon(比较古弗里斯兰语urheria'lay waste,ravage,plunder’、古诺斯语herja'to make a raid,to plunder’、古撒克逊语和古高德语herion、德语verheeren'to destroy,lay waste,devastate’)、古英语hergian'make war,lay waste,ravage,plunder’。南下到中原的雅利安人也就是殷人把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带到了中原,并传递给原始姬语。原始姬语从古波斯语借入的词汇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发展成汉语的軍kuun和原始日耳曼语*harjan、*harjon。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汉语“軍”*kuun和原始日耳曼语*harjan三者同源表明日耳曼人离开中国的时间不可能早于形成殷墟地层的最早时间(公元前1298年或前1320年或前1318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中亚史的十大帝国,看中亚如何从说波斯语的印欧人变成了突厥人
伊朗与波斯帝国:古代的贵族语如今是官方语,波斯为何改名伊朗?
第一波斯帝国的起源与发祥
伊朗人究竟属于波斯人还是阿拉伯人?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古时候叫做波斯,周边喜欢叫它雅利安,为何最后还是叫“伊朗”了
中国古代马车从西方传过来的吗?史料表明并非如此,跟西方没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