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更适合中国宝宝的儿童心理学:欧美育儿法,不全是真理
周末,送豆豆上课外班,一个人坐在教室外,无聊地打开《心理学报》看。
这种学术期刊,很多都是免费的,可以直接下载各种论文。
翻阅了几篇,其中一篇《这种谁来做选择?选择对学龄前儿童分享行为及感受的影响》引起了我的一些兴趣。
这篇论文是北师大、华东师大、哥伦比亚大学的几个老师联合写的,针对学龄前儿童分享玩具的行为做了几次实验。
大致的实验方法是:给孩子几张贴纸,确保这些贴纸是他们喜欢的,然后创设几个分组,看孩子是否愿意把贴纸分享给玩偶小猴。
有一组小朋友是“自主选择”组,即实验者问他们自己是否愿意分享贴纸。
另一组小朋友是“妈妈合理选择组”,即告诉孩子:你妈妈认为你应该把贴纸分享,并给出了合理的理由:“妈妈认为,你把贴纸分享给小猴子,能让它们感觉更好。”
还有一组小朋友是“妈妈不合理选择组”,实验者告诉这一组孩子:你们的妈妈说,你们必须把贴纸分享给玩偶小猴,无论你是否愿意。
实验结果也很容易推测:孩子自主选择组的分享率最低(60%),妈妈给建议的两组分享贴纸的比例都很高(都在90%以上)。
但这个结果不是实验的最终目的,关于这个结果的后续分析才到重点。
研究结论中两个重点如下:
1,妈妈选择的两组,孩子表现出的分享行为很类似,但事后,孩子的主观感受很不一样。即妈妈给出合理理由的一组孩子,其心理感受更好,是心甘情愿分享出去的。而另一组被强制的孩子,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2,除掉妈妈给个理由知否合理这个因素之外研究者还发现,孩子都心理感受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如果妈妈平时和孩子的关系很密切,那么孩子即便遭遇强制,心理感受也会好很多。

大多数学术研究,最终结论都是类似于此的废话。
原因是:社会科学的很多研究本就是在验证现存的社会现象,所以结论必然和常识(或者和大多数人想当然的结果)一致。
对于现实生活,这种研究几乎没有影响。
但这篇论文的终极目的,其实不是这些,而是想改变一个之前的实验结果。
类似的分享实验,国外儿童心理学的同行早就做过,结论也是类似的。
这次新的实验,和之前的实验,差异点在哪里?为什么还要费劲吧啦重复一个如此无聊、结论早就注定的实验?
真实原因是,或者说新实验的目的,不是这个结论,而是用的被试不一样。
即之前国外同行的实验,用的是国外的孩子(这不废话吗),而中国学者的实验,用的是中国孩子(废话*2,但这两句废话是重点)。
比较中外孩子在实验表现和感受上的差异,才到研究者真正关注的核心。
国外研究的结论是:孩子自主选择,与受妈妈影响而做出分享行为相比,孩子的感受不一样。即自主选择的孩子会有更强的亲社会动机,今后也会更愿意做出“助人为乐”的行为;而被妈妈影响做出选择的孩子,其亲社会动机反而会受到负面影响,此后会更不愿意分享。
外国孩子的想法是:如果我自己想分享,且自己做出了分享的决定,这让我很开心。但如果是别人让我分享,那我反而不想分享了。
而在中国孩子的实验中,并未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和感受。对中国孩子选择之后做的研究分析表面:哪怕是妈妈让他分享,他也不会因此降低自己亲社会的动机。妈妈让他分享,与他自己想分享,其后续产生的亲社会行为,是基本一样的。
外国的孩子很自我,我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才开心,中国的孩子很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分享,那我今后就会更多分享。

在近些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比较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孩子的心理差异,是一个重点方向。
因为人与人,并不完全一样。社会文化的影响力,远比我们以为的更强大。
举另外一个例子。
关于家长能不能打孩子,相信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有共识:打孩子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让孩子有心理阴影,所以绝对不能打孩子。
这个结论,也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对很多学生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当然,也很像是废话)。
但近些年一些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其实这个结论并不是绝对准确、天然正确的。
澳大利亚的心理学家对一所学校内的中学生做了“被家长体罚”的研究,总体结论是一样的,但如果把实验对象按族群分开,结论会有细微的差异:
研究表明,亚洲孩子被父母揍过之后,并不会有明显的自尊心受挫感受,也不会觉得特别丢人,或者很仇视父母。
这就是社会文化的差异导致的结论差异。
在社会科学的很多领域里,近些年都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很多西方社会奉为圭臬的正确理念,并不完全符合东亚社会的实际情况。

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这一代家长,大多数人都愿意照书养孩子,但很多理念,可能本身就有偏颇。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事后也被更新的研究所推翻(如棉花糖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等,最新研究的结论和此前有了显著区别)。
养孩子这件事,对于父母来说,八分靠天性,两分靠学习,本能与代代相传的智慧,不应全被扫进垃圾堆;每一种理念,都只是一个时代的反应而已。
不必过于焦虑,更不必过于教条。
轻松点,你的大多数“问题”行为,都不会毁了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和我是亲密战友,我和我又是死对头。
10大儿童心理学实验(10)——认知发展
可怕的两岁,我们该如何顺利渡劫?
延迟满足能力强就会成功?拨开史上最著名儿童心理学实验的迷雾
育儿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