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我们带孩子这么累,上一代人带娃那么轻松?

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经常听到新一代父母的感叹:为什么上一辈带孩子那么简单,我们带孩子那么累?

与此相类似的,还有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外国人带孩子那么轻松,中国妈妈带孩子那么累。

从个人感受出发,每个人都能给出某个角度的解释,但宏观来看,这两个问题都可以归纳在一个大方向上:现代化。

刘擎教授在《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解释“现代”这个概念。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是一整套社会规范。

“现代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工业、商业、城市的崛起,在社会层面上表现为人口、阶层的大规模流动,在思想上表现为理性主义和个人权利等意识的兴盛。

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有人都要为了适配这个历史进程而做出改变。

中国的近现代从1840年开始,目前仍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现代化尚未完成。在我们社会中的各个层面上,都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育儿只是其中被影响的一个侧面而已。

1.现代化的育儿是标准化生产线

现代化对于社会的改造,核心是“标准化”。上班时间、工作绩效、人生进度、航班运行……一切都有标准的规则。教育和育儿也不例外。

3岁上幼儿园,7岁上小学,15岁初中毕业,18岁考上大学,22岁大学毕业。所有的流程都是一套标准化的流程。

母乳喂养一年是好的,但要像于谦妈妈一样,坐在教室后面等着喂奶就会成为笑柄。

3岁之前必须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否则进入幼儿园就会遇到很大麻烦。

《儿童身高体重标准对照表》已经规定了几岁的孩子应该长多高、吃多胖,不符合标准的孩子,父母就会忧心忡忡。

每个父母,都需要像《摩登城市》里的卓别林一样,按时、按量地完成配套工作,稍有疏忽,流水线就会出现故障,影响下一步的生产。

整个社会鞭策着父母去追赶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父母万万不敢稍有懈怠。

在这种育儿环境下,每个妈妈,都是厂妹。

2.现代化的父母是一种职业,而不是身份

“持证做父母”的调侃,可以很鲜明地反映这个时代对于父母的要求:你必须证明自己有上岗资格,才能称自己为合格父母。

父母,不再是因为生下了一个孩子而自动获取的身份,而是一份社会交给你的职业。

这份职业需要你拥有广泛的技能:从吃喝拉撒的照顾,到育儿知识的掌握;从以身作则的身教,到舌辩群儒的言传。

一个现代化的合个父母,必须具备“保姆+护士+教师+儿童心理咨询师+演说家+家政服务员”的集合能力,养育的每个步骤都需要学会“照书养”。

这份职业的KPI包含广阔,不但要养,还要教育,不但要保证物质满足,还要提供情绪价值,不但要心怀期待,还要做好风险管理。

父母拥有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由整个社会进行打分:上学时看成绩,工作了看成就。

但社会并不愿意为这份职业开工资,因为社会相信你有情怀与本能。

3.亲职范围扩大化

现代化对于家庭也进行了大幅度改造,曾经的家族式群居与共育,让位给“核心家庭”的理念。

家庭变小了,父母双亲的职责就变大了。

在现代化之前,父母基本只提供“养”的职责,负担很少的“育”的责任,育的责任由家族和社会共同承担。

但现代社会,原来的宗族体系被打破,城市化和工业化伴随着个人的原子化,能为父母提供养育帮助的,只剩下父母的父母。

但隔代养育已经是被批判的对象,因为父母的父母的现代化程度远远不够,不够现代化的爷爷奶奶,无法教育现代化的接班人。

在此过程中,随着现代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亲职范围还在逐步扩大。

现代化初期,父母需要培养“聪明的孩子”,以便他们将来参与社会化大生产。

之后,社会要求父母培养“有素质的孩子”,让他们成为全球化中有竞争力的人才。

最近,社会开始要求父母培养“快乐的孩子”,让他们在拥有完美童年的同时,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成年人。

如今,孩子的一切责任,都被加到了父母的身上。

孩子淘气了,必然是因为有个熊父母;孩子抑郁了,必然是因为父母不会爱;孩子犯了罪,肯定是父母虐待了ta;孩子成年之后不快乐,肯定是小时候被父母忽视了。

一个孩子一生中出现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ta的父母曾经做错或没做什么。

4.童年的神圣化

《童年的消逝》一书曾梳理过“童年”的概念,这是一个被发明出来的概念,是现代化和工业化之后才出现的概念。

现代化之后,科学和知识成了成年人的专属武器,而孩子是一张白纸。这道知识的鸿沟,分割出了童年。

独立出来的童年,逐渐变成了神圣而纯洁的代表。

因为孩子无欲无知,如同天使,自然应该与这个世界上的阴暗、冲突相隔绝。

一个现代化的父母,不能让孩子看四大名著,其中充满了阴谋和黑暗;不能让孩子看童话,其中充满了没有现代化的、落后愚昧的思想;不能让孩子看《奥特曼》,里面充斥着暴力和冲突。

现代化的童年,是成年人的准备期,是只能接受好的影响,而不能被玷污的神圣时段。

所以,《童年的消逝》才会批评所有把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共享的做法:儿童应该有专属的电视节目、专属的读物、专属的空间,专属的文化。

5.现代消费主义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的消费:能买得起豪车的,就是老板;能买得起奢侈品的,就是富豪。

同样,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一个父母是不是好父母,也由其消费能力决定。

能给孩子提供宽敞儿童房、买成套乐高玩具、上十万块的幼儿园、喝五十块一瓶矿泉水、去南极旅游、到欧美留学……的父母,是现代的好父母。

反过来的那些人,不配做父母。

在消费主义当中,女性,尤其是宝妈,是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不是因为当了妈妈就自动变有钱,而是为了做好妈妈,必须舍得给孩子花钱。

6.现代社会对父母的压迫

把以上这些因素总结起来,就是现代化对父母的强力压迫。

前现代社会,不会要求爸爸承担过多养育责任,因为妈妈一个人就够了。现代社会之所以要求爸爸必须参与育儿,从社会层面上来解释,是因为妈妈一个人不可能做得到现代社会对养育的要求。

前现代社会,老大可以带老二,童工也是家庭重要劳动力。现代社会里,孩子是纯消费者(四脚吞金兽),几乎不能作为生产资料使用。

前现代社会,父母只负责养,成不成才看自己本事。现代社会,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不能努力托举孩子的父母,都不配做父母。

前现代社会,童年并不神圣,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现代社会,你就等着孩子长大声讨“原生家庭”的罪恶吧。

但我们当然不提倡回归前现代社会的标准,现代化育儿的标准或理念,绝大多数都是正确的(或有依据的),西方现代心理学给出的就是这种结论。

但其实,这些结论都并非天然正确,甚至有些已经在最新的研究中被颠覆了。

无论如何,现实是,现代化借科学之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了父母:你们两个人(有时是一个人)必须要为孩子所有的问题负责。

现代化消解了之前能为父母提供养育帮助的熟人社会资源,并把很多原本不属于父母职责的责任加派给了父母,同时却不准备增加供应社会化养育的福利。

所以,所有进入现代化的国家,都会遭遇生育率下降的问题,无一例外。

7.压缩现代性

对于文首提出的那个中外父母的不同,还有一个专属的解释:东亚社会的“压缩现代性”。

东亚国家都是在二战之后快速现代化,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社会几百年的现代化进程,所以相比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东亚这几个国家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情况,韩国学者将之总结为“压缩现代性”。

在西方社会,家庭的变化、经济的变化都是渐变式的,但东亚社会却是压缩式的。

而在中国社会里,由于这个现代化进程的节奏过于迅速,整个社会还同时存在着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大都会消费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混合状态。

这种“压缩现代性”,是很多矛盾和问题出现的原因。

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古老偏方与现代科学时而共存时而打架,亲戚关系时而宗族互助时而吸血互害,学习过程时而分数至上时而快乐为主,养育孩子时而鸡娃热血时而静待花开。

这一代父母,在被现代化压迫的同时,还会被前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用力撕扯。

举目四望,皆是大山与牢笼,你不痛苦谁痛苦,你不累谁累。

要么,你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要么,就“我不入地狱,谁爱入谁入”。

8.反对学术霸权

现代化,总体上好处多多,这一代孩子的生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孩子都更富足、健康、安全。

我也并不是在批评现代化,更不想回归所谓的“田园牧歌”时代。

我们不能一边享受着现代化的好处,一边撂下碗骂娘。

发展的问题,总归还是要用发展来解决。

只是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意识到现代化并不是完美的,历史并不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而是随时都有很多问题和跌宕起伏的。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方向值得尝试:

(1)育儿责任,不是父母的私人责任。

现代社会中,把几乎所有责任都归结到父母身上,源于这一百年来的心理学发展。

但近期的一些研究,如脑科学研究、基因研究等,其实在纠正此前的很多误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行为基因学家、心理学教授凯瑟琳·哈登的《基因彩票》一书,总结了几十年来遗传学和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尽管她在书中用词非常谨慎,常常用大量的篇幅论证她并不是在提倡“基因决定论”,但学术研究的结论却还是非常明显:基因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

很多事情,并不是父母所能决定的。

而养育孩子这件事,也不是父母私人的责任。

现代化的社会,理应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更公平的机会,为父母纾解压力。

(2)反对西方学术霸权。

这句话不是在搞笑,是很认真的。

现代化父母所接受的一整套“先进”的育儿理念,几乎全部是西方现代学术的研究成果。

一方面,很多学术成果正在逐渐被证伪。心理学作为非常年轻的一门学科,我们如今对于人类心智发展的理解,其实还非常粗浅,很多现在已知的“常识”都已经或即将被证明是谬误。

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基因的不同,会导致很多理论有适用性的偏差。就像是中国社会不应简单套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分法一样,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不能打孩子”“和孩子做朋友”“解放孩子天性”“做园丁型父母”等一切理论,都值得怀疑,并非天然正确。

如果想让养孩子这件事变得不那么艰难,就要把父母身上的责任分解一部分出去,由社会和公共福利承担,还要解除关于现代化的很多“思想钢印”,帮助父母重新理解育儿知识。

只有用新的、更科学的一套育儿理念,替换掉现有的这种把所有育儿责任都交给父母的理论,才能最终解放新一代的父母。

任重而道远,但行则必至。

每一代父母,都是被困在时代迷宫里的小白鼠,抛开宏大叙事,最终,还是各凭本心,尽力而已。

参考资料:

文中提到的图书,以及:

陶艳兰:《培育理想儿童:变迁社会中育儿知识的建构(1980-2014)》

黄影华:《北部湾沿海农村育儿习俗的变迁及其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管窥社会|“费孝通问题”与中国现代性
中国哲学学术的当代转向
儒家家庭伦理的现代境况
如何评价辜鸿铭的历史地位?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中国五千年传承农耕文明会消失吗?
《当代哲学的命题与构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