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六十二集第6讲

交友的标准
人在社会中要交朋友,交朋友就会受到朋友的熏染和影响,所以这件事事关重大,必须有所选择。
第一百五十句: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论语》。本句,孔子道出了交友的标准。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无私的人交友,与宽恕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对自己的德行都有益处。若与谄媚逢迎、伪善奉承、巧言善辩的人交友,就会损害德行。”
人在社会上,就必然要和人交往,不离朋友。在五伦之中,父子兄弟是天然而成的伦常,无法选择。夫妻是半天伦,虽然不是天然的,但是有了共同的子女之后,也就成了天伦。朋友虽然不是天伦,但是在五伦关系之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人在社会中要交朋友,交朋友就会受到朋友的熏染和影响,所以这件事事关重大,必须有所选择。孔子为我们讲有益的朋友有三种。哪三种?“友直”,即交正直的朋友。就是这个人的心中没有弯弯绕绕,正直无私,不会害人,也害不了你。想要交到正直的朋友,首先自己必须正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正直的人,正直的人也不会与自己相交往。
“友谅”,就是交宽恕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对一切事都能宽恕,不苛刻要求,不把别人的过恶记在心上。很多批注把“谅”解释为“信”,但是“信”字和前面的“直”字意思很接近,为什么接近?因为直者必信。所以此地的“谅”解释为“恕”字更合适。和宽恕的人交朋友,自己没有压力,心情也会很好、很自然。
“友多闻”,交博学多闻的朋友。多闻的人,能够通达,遇到事情能提起经典中的教诲,不会钻牛角尖。和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还可以帮助自己解决迷惑。《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就如同井底之蛙。如何避免孤陋寡闻?那就是要结交博学多闻的朋友。“博学”学的是什么?主要学的是圣贤之道,对儒释道的学问都通达,这样才能有能力辨别是非邪正,不会被蒙蔽、欺骗。博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要以开智慧为目的,要做到博而不杂。什么是博而不杂?例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去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来自各行各业,修学的方法各不相同。参访完毕之后,他是什么态度?四个字,叫“恋德礼辞”。恋德就是感恩,礼是恭敬,辞就是辞别。什么意思?就是你所修学的方法、修学的理论,我知道、我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方法。所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告诉人们一定要专精,博而不杂。
这是讲交正直无私的朋友、宽恕的朋友、博学多闻的朋友,对自己的德行有帮助。
下面是讲三种损友,“友便辟”,就是交善于逢迎的朋友,即很会说话,言语巧妙,绝不得罪人的朋友,这种人善于谄媚、顺承他人。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有一位朋友叫司马德操。他对任何事都称好。他的妻子不以为然,骂他,他也称好,人称他为好好先生。但是没有人说他的坏话,因为司马德操的行为正直,这种人就不算便辟的朋友。便辟的朋友善于谄媚逢迎、恭谨周旋,说出来的话不愿意得罪人,就很可能失去正直。
“友善柔”,就是交善于伪善奉承、面柔的朋友,就是“巧言令色,鲜矣仁”,善柔就是令色。
“友便佞”,就是讲善于言辞、巧言善辩的朋友,这样的人可以无理都辩三分,交这样的朋友有损失。
在古代的批注中,也有人把便辟解释为《公冶长篇》的足恭,把善柔解释为令色,把便佞解释为巧言,可以参考。
在一起学习的朋友都是益友,大家可以在一起切磋琢磨,相观而善。但要清醒地知道,在社会上与其他人接触的时间更长。朋友在一起学习,一周可能是几个小时而已,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交往。而且我们所学的,是否真正听进去了?我们听进去了,能否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中?这些都是问题。中国人有句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就绝对是自己让自己成就,别人帮不上太大的忙,别人所提供的只是缘分。如果自己不成器、不上进,即使是圣人来教,对你的帮助也不大。所以这里强调了交友的重要性,但是能不能成就,更重要的是自己求不求上进。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勤学不厌倦,才能对治自身的习气,提升自身的修养;教学而不厌倦,才能够感化、教育别人。
第十,“学问”部分。第一百五十一句: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六《尸子》。勤学不厌倦,才能对治自身的习气,提升自身的修养;教学而不厌倦,才能够感化、教育别人。
为什么学而不倦?因为“读书志在圣贤”。在没有成圣成贤之前,都必须勤学不倦。为什么要成圣成贤?因为圣贤是本来的自己,是人们离苦得乐的必由之路。不成圣成贤就是凡夫,凡夫和圣贤人有什么不同?凡夫有苦,不能够出离苦海,成圣成贤才能够离苦得乐。学习有学习的喜悦,《论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有喜悦的一个典范就是颜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物质生活非常地简单,吃饭没有饭碗,喝水没有杯子,住在非常简陋的巷子里,人家都不能忍受他物质生活的简陋贫乏,但是他自己却是乐在其中。因为他乐在道中,所以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好学的成果。古人说“读书贵在变化气质”,好学的成果就表现在气质发生了变化。“不迁怒”,有了怒气马上能够认识到,不使这个怒气延长,“不贰过”,过失不会再犯第二次。他乐在道中,有道就无所不乐了。人生中最难的事就是战胜自己的烦恼,但是难能可贵,战胜烦恼之后的喜悦也是无法替代的。
古人“学而时习之”有喜悦,是因为他学的是圣贤之书,求的是明心见性。圣贤书是圣人心性自然的流露,而圣人的心性和我们的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读圣贤书的过程,就是回归自性的过程,怎么能够不乐、不欢喜?古人说:“法喜充满、禅悦为食”,那都是他们学有所获之后切身的体会。如果我们愈学愈纠结、愈学愈烦恼、愈学愈患得患失、放不下,就是没有学明白,学得不够透彻,甚至学错了,学执着了,学和行相脱离了。所以有很多人在听课的时候听明白了,出了课堂就迷惑了,这叫暂觉还迷,所以长时熏修就特别重要。
   成圣成贤的目的是自行化他,把明明德、亲民这两件事做得圆满,就是止于至善。所以圣贤教化众生不疲不厌,什么原因?他不求名、不求利,是有一种慈悲之心在推动。“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这就是精进,学不厌、教不倦的原因。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传统----传统美德十章八则
金玉良言
中华传统文化《弟子规》【余力学文】分节学习(六)
中华传统文化论坛精华版2011新版《圣贤教育
《易经》: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见最好的别人
高进行书《中华圣贤经》六字句(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