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空”和“无”的区别

论“空”和“无”的区别

虚 是道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不同与无,也不同于佛家所说的 空,

它不是 存在 也不是 不存在

虚是一种境界

我曾经分辨过 无与空 的区别

但虚 与无 与空 都是相似的概念

而虚的概念更难把握

应该说

在道学中

虚的概念比 无 更能说明道学的世界观

而在道教 仙学 中

虚的概念尤其重要

它代表了修行的最高层次 最高境界

总的说来

无 是世界的本原

空 是世界的本体

而虚 是 对世界的一种关照

一种非理性 又非感性 的最本质的关照

虚 是一种境界

 

道家与佛家有一个相似的概念,就是无与空,道家之无,无可以生有,有生万物。佛家之空,空既是色,色不异空。区别很小,佛教初来时,国人就以无比附空。其实,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佛教密宗至尊宗格巴说过:“我的空是兔子无尾之空,非兔子无角之空。”——兔子无角之谓空,兔子无尾之谓无。无是宇宙之源,空是世界之体,两虽相似,实有异也。

这是哲理范畴。
无有和空有都是相对的,
佛教不是说空也不是说有,道教不是说无为也不是说有为。
真相只有一个,但绝不是语言说了算了。
建议提问者自己尝尝道味或者法味,便不用追求这个不同点了。

实际上,无念也是
佛教至高禅定的方法和境界。无为是一种极其超然的态度,现代翻译是“不做作”,记住是“不做作”态度不是行为。讲“空”离不开中观,离不开佛性。空就是空性,不是实有,而是清净佛性,清净佛性不是实有的,但可以被人领悟觉察。空性就是佛性。
所以无和空有异同,但看具体语境,不可一概而论。
 
 
道=佛
无=空,无是道的本性,空佛的本性。
无: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处不有,无物不有,无时不有
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无物不空,无处不空,无时不空

佛佛道同!
 
 
道家不仅说无,佛家不仅谈空,有、无、空、实,只是为说理而用使用的方便法而已。想知道道家与佛家的异同,最简单的方法是去看看历代高僧大德对道德经的注释。
 
性空无相论
 
  (1)本文为佛经部份请录和个人论述。个人论述内容来源于佛经、佛经注解、佛经经论和个人理解、个人论述。来源于个人理解、个人论述部份如果有错误,敬请佛、菩萨、僧给予指正。个人论述如果有错误,本人诚心忏悔罪业,并改正错误。
  (2)佛经经文请录自互联网网站,佛经经文未经仔细校对。

(一)断绝颠倒戏论
  大乘佛经是佛证得究竟圆满、无上智慧的佛果位后而说的,有的大乘佛经是菩萨、僧说而得到佛的印证。有的看大乘佛经的众生,并未开悟,但却颠倒乱说,诽谤佛、法、僧,诽谤大乘佛法,法说非法,非法说法,迷昧因果,妄说无因果,狂妄乱说颠倒戏论,造下深重恶业,自断慧命,在大众中乱说,使误信其颠倒戏论者亦断慧命,误人误己,深重罪业。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此人忏悔罪业,念无量寿佛,求生阿弥陀佛国土,尚且得生,得生阿弥陀佛国土,不退于菩提果。但[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并没有说诽谤佛、法、僧,诽谤大乘佛法的众生如何才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 [佛说无量寿佛经]中说: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多个大愿,其中一个大愿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经文中均说不可诽谤佛、法、僧,诽谤大乘佛法。
  阿弥陀佛修成圆满佛果,亦依大乘佛法、一乘佛法修行。一个众生看大乘佛经,若诽谤佛、法、僧,诽谤大乘佛法,即是自断慧命。
  谤佛、法、僧,诽谤大乘佛法,说颠倒戏论,均是深重罪业。大家可以请[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及其他一些佛经,认真学习,阅读。

  须知开悟佛法,须得佛、菩萨印证。真正开悟佛法的修行人,即便尚未得到印证,必有高的智慧,能严守戒律,远离情欲,远离淫欲,于情欲丝毫无染,更绝不会说诽谤佛、法、僧,诽谤大乘佛法的严重妄语,绝不会说颠倒戏论。未开悟佛法者,说自己已得开悟,是严重妄语,甚至有可能是大妄语。
  爱对其他人说颠倒戏论的人,有的听者恐怕可能未能识别。甚至有的初学佛法者也有可能未能识别。还信以为真,以为这个说颠倒戏论的人得到了大智慧,叹未曾有,结果,在颠倒戏论中,说者信者皆造深重罪业。
  须知,学大乘佛法的修行众生要有很深的善根,很大的慧根,才可以信受开悟大乘佛法。
  听到大乘佛法,虽然未能开悟,但能生大信心,能赞叹佛、法、僧,能赞叹大乘佛法,不说妄语,也需有大的善根方可以做得到。
  那些听到颠倒戏论而信以为真,以此为宝的众生可能是因为善根不足、没有多闻佛经智慧,没有认真学习、研究佛经所引致的。
  颠倒戏论,毫无实证,违背真实,无中生有,严重歪曲佛经经义,违背佛教教义,自圆其说。好像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之前,尚无实践或专业人士教授,却凭空生出许多错误的违背真实的一套套理论。颠倒戏论就好像闭门造车,空中楼阁。有的人还对颠倒戏论赞叹不已,而对大乘佛法第一义不肯信受,妄加诽谤,犯深重罪业。

(二) 自性
  (1) 学习大乘佛法的众生,要契合自性,明白自性,返本还源,明心见性,才可以得到觉悟的利益。
  识自本性,明心见性是修行要义。
  识自本性,明心见性是[六祖法宝坛经]的核心要义之一。
  (2)[六祖法宝坛经]部份请录:
(2.1)经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注解:上述为五祖弘忍菩萨说法。
(2.2)五祖弘忍菩萨说:
  经文: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2.3)经文:
  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2.4)经文: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方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
  个人注解:[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这里指开悟一乘佛法,并不是指真的已证佛果位。
(三) 菩萨
  十住、十行、十回向、一地至七地菩萨开悟一乘佛法,渐证一乘佛法,七地菩萨,超过二乘地,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八地菩萨,实证一乘法,离一切相,真实证得。
  九地菩萨,发真如用。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随心乐,各得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释,各随心乐,令得欢喜。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满中众生,菩萨皆能随其心乐、随根、随解而为说法,承佛神力广作佛事,普为一切作所依怙。
  十地菩萨,堪受如来秘密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譬如十方各有十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佛刹微尘数世界,其世界中一一众生皆得闻持陀罗尼,为佛侍者,声闻众中多闻第一,如金刚莲华上佛所大胜比丘;然一众生所受之法,余不重受。此诸众生所受之法,其数甚多,无量无边。此法云地菩萨,于一佛所一念之顷,所安、所受、所摄、所持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三世法藏,前尔所世界一切众生所闻持法,于此百分不及一,乃至譬谕亦不能及。如一佛所,如是十方如前所说,尔所世界微尘数佛复过此数,无量无边,于彼一一诸如来所所有法明、法照、法雨、三世法藏,皆能安、能受、能摄、能持。
(四)菩提性空
(1)菩提性空,无一法可得,无一物可得。
  凡夫以肉眼有见为有,肉眼不见为无,以六根所知为有,六根不知为无。
  大乘佛法第一义,菩提性空,了无所得,故言无,离一切相,故言无。取相,为有,为物所转,迷己为物,为有。
  菩提性空,非有非空,离是离非。若言有,则同凡夫。若执空,则障道。实相,非见非不见,不见,则形同草木,有见为妄。离此二边。离是离非,一真一切真。譬如,病眼妄见空中有两个月亮,当中谁是谁非?
但一月真,当中实无是月非月。若自性觉,即见实相,一真一切真。
  [六祖法宝坛经]说: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静坐。即著无记空。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著。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五)断情欲
  初禅天以上的天界天人,虽然尚在轮回六道之中,但已远离情欲、淫欲,没有欲染,亦远离段食(分断饮食)。
  证阿罗汉果的圣人已了生死,已断情欲、已断淫欲,不复后有。也就说,证阿罗汉果的圣人永远不会在六道轮回,也永远不会再生出情欲。
  八地菩萨,智慧神通,远超二乘的证辟支佛、阿罗汉果位的圣人。

(六)因果
  信佛修行的人不可迷昧因果。须知因果之理贯通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六道众生)。佛、菩萨是觉悟证果的圣人,佛、菩萨能严守戒律,断情欲,不会再做恶因。佛、菩萨已了生死,不会再在六道轮回。佛、菩萨因地修行种的是菩提因、觉悟的因,证得的是菩提果、觉悟的果,二乘证辟支佛、阿罗汉果位的圣人因地修行种的是无漏的因,了生死的因,得的是无漏的果,了生死的果。六道轮回的众生种的是迷惑的因,作恶业的因,得到的结果是在六道轮回,随其所作的有漏福业、善业、恶业而受福报、善报、恶报。

(七)佛法是不二之法
[六祖法宝坛经]部份请录
经文:
  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经文:
  会乃问曰。和尚坐禅。还见不见。师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痛不痛。对曰。亦痛亦不痛。师曰。吾亦见亦不见。神会问。如何是亦见亦不见。师云。吾之所见。常见自心过愆。不见他人是非好恶。是以亦见亦不见。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
  经文:
  师曰。烦恼即是菩提。无二无别。若以智慧照破烦恼者。此是二乘见解。羊鹿等机。上智大根。悉不如是。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谈佛教中的无常与空性

佛法中总是自以为觉悟了或拥有空性为修行的最高境界。因为佛教的教义认为宇宙的本原本为空,空就是宇宙本原,任何事物总是无不处于变化之中,即无常,并最终归于空。如人自诞生、婴儿、孩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到最后的死亡,这些人的每一阶段都是短暂既变化着的存在就是这种无常的表现。而能够认识和领悟事物的这种本原的空以及事物变化的无常,悟通并进入到一个无我相、无他相、无物相的无我境界时,这就是空性。佛教对事物本原及事物变化的认识上,总体来说还是正确的,这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事物本原与演变论基本看法上是一致的,如金木水火土及其终极的混沌的五行元素论。西方哲学本原论及其基础的存在与不在(无)等观点上也大体上是一致的结论。然而,佛教却过度地轻视了事物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的实有状态的事实存在性,而过度的盲目推崇事物的最终本原,而导致了本身未能正确的和客观的对待事物处于变化时不同阶段状态的存在事实,即刻意地回避事物不仅具有本原状态存在,也具有变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状态和性质的存在事实。这有如否定或蔑视事物的变化状态存在事实就如同否定和蔑视事物的本原状态事实的道理上是基本是相同。假如事物一切的存在永远为空,宇宙也就永远是一成不变的存在,可能,宇宙也无所谓有宇宙的存在和世界丰富多彩事物的演变和存在了;也更没有佛教中自我认为的本身及其空性的存在了,因为宇宙也是空。

  实际上,佛教的空性观是一种僵化的乃至消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它的僵化表现为,既承认事物的变化,又是蔑视了事物变化时的存在状态的事实存在。它的消极则是导致了持有此观念的人们无视人生每一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放弃了现在存在的实有的作为而去追求未来虚幻的无作为的消极行为现象。人能够诞生并作为一个人,这本身就是一种实有现象和存在,而并非是虚无的存在或空。运用和利用这种存在意义及能动意义上的事实则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否则,这既是否定了人这一独特的存在及存在意义,也是抹杀了事物从本原何以要发展变化为现在这个阶段状态下的初衷和意义了。应知事物不仅仅是具有本原上的意义存在,事物也正因为拥有变化发展的现象存在意义才因而变得格外精彩和更具意义的。

  虽然,佛教上的空性有其正确的一面,即引导人们去追求人生内在的永恒存在的物质,而不过于执着对那些短暂的身外物的追求。然而,这其中仍然存在和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即如何正确的追求人生永恒的存在意义和适度处理和对待人生短暂的存在意义,以及如何正确协调和处理好这对存在关系的问题。我们知道,人类要生存、传承和发展,就必须保持和创造出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食物、安全、性爱、理性思维及创新等,这是不断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基础,否则,连性爱都没有时,又如何会有新生命的出现的呢?我们如果将试管婴儿以代替人类新生生命的话,这还不如制造出机械人来取代人类更好些。因为这些更不具细腻思想感情的更空性了的存在物所在呢?有了这些存在基础,作为一个万物之灵的人类方有能够追求人生永恒存在的资本和资格以及条件。而且,人生变化过程当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着的存在,是实有的在而非虚有;并且,人生不仅仅只是因存在而存在着,他还具有更高意义上的智性存在,以及其它一切物质都不具有的独特的创造性存在。如果说人生是虚幻,人类创造出来的飞机以及一切文明为虚幻;那么,佛教上的佛法可也是虚幻了的虚幻?又,真理是永恒不变的存在道理,是不因一切变化的存在。因此,这是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和区别的问题之所在。这也涉及到人类能否传承下来,更好生存与发展的存在,更高智性的进化和更高精神境界的提升问题本质关键之所在。假若,人类都空性了,人类这一存在与进化,更高更远的发展又能够保证的呢?可能,人类只会进入到消亡阶段了。

  人类中的另一个极端思想则是人为着短暂的身外物的欲望所沉迷而不能自拔,这也是人类对待事物本原与变化过程中的另一种错误人生观和世界观。实际上,这是一种与佛教适得其反的认知观,即注重短暂的变化表层上的事物,而无视了事物永恒本原的存在。放弃根本,而追求枝末,只重视眼前的短暂的身外之物而忽视了作为人永恒的内在灵魂地修炼和提升,这必然要令处于这一状态中的无明人们只能生活于一个茫茫然之中,这又与动物的当下生存观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的呢?这似乎有失了人这个作为一个万物之灵的存在了吧?我们既要追求和创造及改善我们自身生活环境的外在物质,但更要追求实现一个作为智性的人和永恒的存在的内在灵魂上提升的可能。也可以说是人以身外物的物质生活为生存和发展作为必要基础,而人又以身内物的灵魂提升作为人最终手段和真正目标的存在实质。并且,人能够创造物质改善自身生活环境也可以说是人智性和灵魂提升了的一种表现之一。否则,人必然与动物一般无二,永远生活在茫茫然之中,永远都无法发展自己改变自己,也衷更谈不上要提升自己的灵魂了;这与人的这一称号必不相称,而是动物是畜生所在。

  此处,余对事物的认识观亦并非儒教的中庸之道,因为中庸之道乃对一种事物无奈的折中的讨协观,是建立在没有很好的正确认识事物本相基础之上的学派观点。折中的讨协就已经确定了他们的思想认识观的本质;也可以这样评判儒家思想,“存在就是道理”便是他们最为典型的代表观点。如此,儒家便这样为了生存而曲通了专制的邪恶,为邪恶的存在更名曰“存在就是合理”。因为邪恶是存在着的,所以,邪恶是合理了的存在。因此,余决不会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观,而是确确实实的拥有正确认识事物本相与其各个阶段变化状态本质以及正确科学处置事物态度的认知观即是。

  如果将余以上的观点揉合进佛教,或以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佛教进行改造之,那么,这无疑对佛教是一种福音。因为,余之哲学观乃不偏不依,无过无迷的认知观,能够化解它的僵化和偏极。同时,也能够让佛教从迷信的宗教中解脱出来,返回到科学的哲学派系的行列之中,回归为一种科学的哲学。这无疑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和十分有益的修行和修正行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缘起性空与唯识无境
原来这些俗语出自佛教
15个佛学常识问答,值得收藏!
佛语经典语录,佛教经典语句,佛经经典名句
什么才是真正的聪明?
《佛说天地八阳神咒经》真伪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