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访磷溪陆秀夫墓|孤忠大节世仰止 青山有幸寄英魂

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一代名相陆秀夫在广东厓山负帝赴海,其乾坤正气可昭日月、孤忠大节为后世仰止。

陆秀夫一度携家寓居潮州,他的血脉在南海之滨世代延续,潮州因而有幸与这位英雄人物结下不解之缘。

今天的湘桥区磷溪镇枫塘山麓,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庄严肃穆。粤东地区的陆氏宗亲,每年都会前来祭奠先祖,共叙宗族情谊、弘扬历史文化。

怀着崇敬之情,我们走进陆秀夫陵园,瞻仰园中的陆秀夫墓,追访忠贞公的潮州印记,感受先贤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英魂寄潮土 血脉传潮乡

磷溪镇北部,群山连绵起伏。这里旧时属秋溪都,有村曰北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与相邻岗山村合并,改称英山。

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石坊

英山村是陆氏宗族的聚居地之一,亦是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坐落之处。陵园入口耸立着一座三门四柱结构的石坊,坊联曰:“匡国安黎庶,沐风栉雨奔宇宙;蹈海抱龙归,一片丹心照赤日。”坊额正面是广东省原省长卢瑞华所题,背面为“孤忠大节”四字,两侧花板分别镌刻“节参天地”“忠贯日月”。

循山道前行,依次可见碑记亭、忠贞亭、文昌亭,是陆氏宗亲为纪念先祖所建。登上山坡,视野豁然开朗,宋丞相忠贞陆公之墓背枕峰峦、面眺青苍。墓碑上款“明嘉靖十四年(1535)正月十二日潮州府承奉”,下款“钦差提督南赣汀漳惠潮等处军务、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陈察题”。

磷溪镇英山村陆秀夫墓

潮州市陆秀夫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海扬告诉我们,这处陵墓是先祖陆秀夫的衣冠冢,原来修建于意溪东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平整土地,陵墓遭到毁坏,碑刻等构件尽数灭失。所幸,1998年墓碑重新出土,族人于是在英山村枫塘山择地重修陵园。首期工程2003年竣工,近年来陆续增建各种设施,今后仍将继续配套完善。

陵园一侧的办公楼中,悬挂着一张陆氏世系图,标明了粤东陆氏各支脉的流源。仙河与英山(北坑)陆氏先祖,均可追溯到陆秀夫长子陆繇。

据方志记载,南宋德祐二年(1276),陆秀夫与陈宜中、张世杰拥立端宗于福州(改元景炎),旋与陈宜中议不合,谪潮州,携家寓潮之辟望港口。明万历间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辩》云,“弘治十六年(1503),南海张廷实诩修《厓山志》,贻潮守叶元玉书曰:陆丞相谪潮时,长子(陆)繇好渔猎,逐居海阳辟望砂冈,陆氏赖以不绝。”

陆海扬介绍陆氏流源

陆海扬介绍说,潮州、汕头、揭阳、海丰等地,都有陆氏各个支脉的宗亲。目前居住潮州的宗亲人数最多,其中,磷溪仙河村7000多人、英山村1000多人,两村分别由秀夫公八世裔孙希和公、岱望公创于明代初期。粤东地区现存两座陆秀夫墓,另一座位于汕头市南澳岛青澳湾。陆氏每年举办两次祭祖活动,农历二月十五在英山村举办春祭,十一月十五在南澳岛青澳湾举办冬祭,各地宗亲都会派代表参加。

世代仰高风 营墓慰忠烈

陵园的碑记亭中,保存着一通《重修陆忠贞公墓记》碑刻,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候补直隶州知州、权知海阳县事沈麟手书。据碑刻记述,“明正德间,公已迁葬于负郭废庵桂林官地,即今之蔡家园东皋。”陆公后裔请求禁止在墓地修筑工事,沈麟遂具备牲醴到墓前祭拜,见“马鬣(指坟墓)一抔,日就倾圮,丰碑屹立,乔木无存”。乃捐俸重修,记其缘起于石,严禁侵碍樵采之渐,且以释考古凭吊者之疑。

东皋旧属东厢都,毗邻意溪寨,即今意溪镇东郊村,内有地名曰陆厝埔,为陆秀夫墓遗址。

关于陆秀夫墓,历代方志有诸多记述。光绪《海阳县志·古迹略》沿用前志载,“丞相陆秀夫墓,在城南八十里海中屿上;一在东厢东皋,明弘治十四年,知府张景旸迁葬。”

“城南八十里海中屿上”即南澳岛,墓为元代潮州路总管丁聚所营建。元至元十七年(1280)三月,丁聚立碑于墓下,记述其为陆母及次子九郎择地封墓,及向陆氏子孙寓潮者拨官田五顷之事。郭子章《陆丞相墓辩》、周硕勋《潮州陆丞相墓辩》均有引述。又引《陆氏家谱》丞相三世孙陆海遗言,厓山之变,丞相负幼主沉海,归葬南澳山,乡人名其地为学士馆、田曰陆厝围。

乾隆《潮州府志》录明张景旸《迁葬忠正陆公祭文》云,“宋季陆丞相负幼帝浮海以死,葬南澳之海岛。弘治十四年,渔人伐其墓,致讼公庭,称本山有大石,题宋忠臣左丞相陆公之墓,右书元枢密院副兼潮州路总管丁聚题。时同知林廷谟慨忠遗草莽,乃迁葬于负郭废庵。知府张景旸等谨具牲醴,奠告忠魂……”证实丁聚确为南澳陆秀夫墓题写墓碑。

身为抗元英雄的陆秀夫,于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在广东厓山负帝赴海,铮铮铁骨令山河动容。方十三个月后,元代地方官长便亲为陆秀夫营墓立碑,善待其亲属子孙,足见世人对一代名相敬仰之深。

不过,明季陆秀夫墓之迁葬,纂修乾隆《潮州府志》的周硕勋查考府署《题名碑》,张景旸于正德十三年任,十六年知府为周鹓,同知林廷谟亦系正德间任,与张景旸同时,故迁葬应在正德十四五年间。

嘉靖十四年,左佥都御史陈察提督地方军务,为陆秀夫墓题写墓碑,当是一次重修之举。光绪十六年,候补直隶州知州、海阳知县沈麟再次重修,其碑刻亦明确此墓建于正德间。

族人多才俊 高士传佳名

在陆秀夫墓一侧,我们见到一口附葬墓,碑曰“明竹溪陆公之墓”,不过并非明代古碑。陆氏族人说,昔日,竹溪公一直附葬在东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忠贞公陵墓被毁,竹溪公附葬墓也未能幸免。后来,族人没有找到竹溪公墓碑,迁建英山村陵园时,只能制作一块新碑,并新修这处衣冠冢作为纪念。

自宋末元初以来,历经七百多年繁衍,陆氏在潮城蔚为望族。明清时期,陆氏涌现出不少人才。文史学者陈贤武查考乾隆《潮州府志·选举表》及光绪《海阳县志·选举表》,梳理出明清时期陆氏进士一名、举人五名、贡生七名。其中,乾隆十年(1745)进士陆日升,乾隆三十年(1765)、五十七年(1792)举人陆斯通、陆枝桂,康熙五十九年(1720)武举人陆长洲等,均属海阳县人。另有三人是行伍出身,在各地军中任把总、千总。

而附葬陆秀夫墓侧的,是明代海阳高士陆大策(字一士,号竹溪),隐居东皋。时中离先生薛侃在东津构竹屋养病,二人往来甚欢。薛侃《陆竹溪传》云,“其于行著习察,进礼退义,未之或离。而寄兴每崇高尚,自有出尘风味。”

陆大策与叶元玉之间的交往亦传为佳话。叶元玉任知府时,听闻其佳名,意欲召见。陆大策辞之以诗,云“野心甘老碧山云,蓑笠如何可出村?”叶元玉常屏退驺从、便衣小帽登门谒见,与陆大策定为世外之交,而陆大策从不轻踵叶元玉门庭。民国《潮州志》载,陆竹溪“书法瘦劲通神,人争宝之。”郡城昌黎路西端岳伯亭街,原有“岳伯”“省郎”二坊,便是陆竹溪遗墨。

张诩修《厓山志》,托叶元玉寻访陆秀夫墓,亦得到陆大策协助。叶元玉《复张诩书》云,“承命求陆侍郎墓,访得本郡有高士陆大策者,童时闻其先人云:南关陆氏尚有忠贞神主,又有墓在澳山北青径口,及《谱》存焉……当遣人与大策亲往求其所谓青径口者,倘坟竟不可得,当于韩公祠左稍宽平处构一祠专祀之,庶忠魂行以少慰焉。”

韩祠左陆公祠遗址“孤忠大节”题刻及《宋陆丞相祠碑文》 姚则强 摄

明弘治十七年(1504),由叶元玉主持,于韩山韩祠左侧修建陆公祠。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府郭春震重修。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府林杭学重建,邑人李奇俊捐置祠田。光绪二十六年(1900),知县刘兴东重建。俱载于光绪《海阳县志》中。祠址位于韩山师范学院西区,今祠虽没,遗址尚存,有明嘉靖十六年(1537)礼科给事中沈伯咸所书“孤忠大节”题刻,及民国十五年(1926)重修的《宋陆丞相祠碑文》,见证着历代潮州人对先贤的崇敬之情。

英山村陆氏宗祠——

红色往事鲜为人知

英山村中有一座陆氏宗祠,基本完好保留着明代建筑风貌。祠堂为两进格局,门额正面“陆氏宗祠”四字,是明代书法风格,背面镌“忠贞垂裕”,落款日期则是乾隆五十九年(1794)。门楼间和正厅的屋架、梁柱,大都是明代遗存,而木雕花牙则有清初意韵。厅堂正中悬挂着“明德堂”匾额,亦是清代之遗物。文史学者陈贤武推断,祠堂修建于明末,曾于清乾隆年间重修。

古老的陆氏宗祠,是英山村一处重要的革命遗址,见证着英山村光荣的革命传统。该村老干部陆潮盛告诉我们,从大革命到土地革命,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各个阶段英山村从未“缺席”,英山村民踊跃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涌现出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早在大革命时期,陆氏宗祠就是英山农会会址。英山村民陆益、许经天和许千英到潮州城读书,接受进步思潮影响,许经天、许千英率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许经天、许千英等人回到英山村建立党小组,宣传党的政策,随后在陆氏宗祠成立英山农会,开展反帝反封建农民运动,营造浓厚的革命氛围。

1927年,南昌起义军挺进潮汕,英山农会和农民暴动队积极配合潮安县委,做好策应和支援工作,为起义军入城扫清障碍。“潮州七日红”期间,英山农会组织群众为起义军捐款捐物,并派出会员到前线参与运送军用物资。起义军被迫从潮州城突围后,部分队伍曾在英山村短暂休整,队员们居住在陆氏宗祠及周边民家,并在村民的协助下顺利转移。

1931年,中共东江特委派遣的干部来到英山村,秘密发动村民恢复农会,陆位保、陆在尚等一批农民骨干到各村宣传革命理念,发展了120多名农民加入农会,不少妇女骨干也投身革命,在英山村组建妇女会和儿童团。1932年,陆益等英山村民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秋溪区第一个村党支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英山村成立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打击日伪联防队的游击斗争,组织村民修筑工事、搭建哨棚、防御日寇袭击,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解放战争时期,依托坚实革命基础,英山村建立起地下交通站,成为联结南部平原与凤凰山革命根据地的交通枢纽。学生组织、爱国青年上凤凰山参加革命,周边武工队战略转移,闽粤赣边区与香港、海外联络,都需要经过英山交通站。

革命战争年代,英山村人口不足一千,而已知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2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陆氏子孙。他们为党的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生命,延续了先祖的忠贞气节和民族精神。

目前,英山村存在多处革命遗址,而这片红色土地的故事却鲜为人知。陈贤武认为,应该进一步加强乡村历史文化的发掘整理,从传承的角度打造好陆秀夫陵园,建设陆氏历代先贤文化展示长廊。同时,要做好革命遗址的保护工作,建议将陆氏宗祠申报为市级文保单位,与陆秀夫陵园串联起来,形成乡村历史文化风景线,让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相得益彰。

寻访宋代文化遗存

主办潮州市湘桥区委宣传部 潮州日报社

(文/潮州日报记者 江马铎 图/潮州日报记者 庄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背着末代皇帝投海殉国--南澳陆秀夫陵园谒忠烈
龙溪愤笔慰英魂
陆秀夫的不幸,守墓人竟变成掘墓人,棺椁被焚毁,尸骨不见踪影!
南澳宋丞相陆秀夫墓
南宋名相陆秀夫陵园遭毁 香炉被砸粉碎
潮邑祠厝 古韵流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