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必修课程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核心内涵概述

(《福建教育》2018年小教版5期)

 综合实践活动是21世纪初课程改革方案中新设置的一门小学三年级至高中的必修课程,曾被称为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亮点课程。从2002年9月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独特教育功能,获得学校师生和社会广泛认可,也取得丰硕的实施推进和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综合实践活动学科骨干教师,形成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学校、县市区域实施模式及活动组织形式。但整体上课程实施仍步履维艰,不尽人意,难以成为学校的常态课。除了此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教参、没有专职教师、难以量化评估等原因,没有课程标准,只有内部印发的指导纲要是最大的问题,即缺乏实施的规范与指导,以及管理与评价的依据。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可操作的规范指导,这必将翻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崭新的一页。

 对比相关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教基[2001]6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材〔2017〕7号),以及内部印发的《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分为3~6年级和7~9年级两个学段)》(以下称《旧纲要》),《新纲要》通过四条课程理念、四项课程目标、四种活动方式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涵、活动形式、目标主旨、实施要素等进行了具体分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课程的理论框架和实施规范。

 一、课程性质和理念更加明确具体

 《新纲要》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相对于《旧纲要》“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的表述,《新纲要》课程定位更为明确具体,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情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生活实践;着眼于跨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与运用的实践学习,强调学科课程中的实践性模块或环节不能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在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种主要活动方式中“做”中学,即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而不是“教”中学;聚焦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

 《新纲要》从课程目标、开发、实施、评价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清晰明了的理念引领和实施方向。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对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当代回应。早在80多年前陶行知就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其三大核心内涵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呼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以“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为核心的“生活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征服自然和改造社会能力”的高级“生活力”培养与当下提倡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培养不谋而合,完全一致。可以说,“生活教育”理论便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根基与源头活水。

 二、课程目标更为规范统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在《旧纲要》和相关文件中有多种表述。一是四大领域目标,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三是3~6年级和7~9年级学段具体目标,四是3~6年级和7~9年级学段四大领域目标,五是高中研究性学习目标。《新纲要》统一了3个学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新纲要》按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统一对“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类分目标,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具有连续性、递进性、时代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体现了实践性学习的认知渐进过程、核心价值观的逐步形成与提升过程、技能与能力的培养与掌握过程,反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要求,简洁明了,易于在一线教学中把握。

 三、课程内容和活动形式更加丰富可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在《旧纲要》中主要包括指定的四大领域: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非指定领域:班团队、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主要是活动形式,而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关涉学科性内容,这在表述上不够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新纲要》把课程内容和活动方式合并了,既是内容也是活动方式——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及其他,这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地提供了更易理解和可操作的内容和活动方式。

 四大领域改为四种活动方式,这是《新纲要》的最大亮点。一是表述精炼了,全部为活动方式用词。二是表述全改了,研究性学习改为考察探究,名称虽然改了,但内容基本没变;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合并为设计制作,社会实践改为职业体验。对比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3个模块——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种活动方式的实质还是在这3个模块范畴之内。因为,研究性学习实施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类: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而考察探究和设计制作正相当于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可见,《新纲要》的核心仍然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研究性学习、服务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亲历实践、深度体验的实践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关键能力。研究性学习仍然是课程主线和灵魂。当然,其间也增添了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内容。

 《新纲要》统一了国家各职能部门及群团的教育要求,把各相关专题教育文件要求的各类教育主题活动,如国家安全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禁毒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产权教育、研学旅游、少先队和班团队活动等统一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既丰富课程内容,又减轻多头领导、多项任务的负担。

 《新纲要》还增设了附件,按四类活动类型及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推荐了152个活动主题,并对推荐活动主题的实施建议和活动目标要求作了简要说明,为学校和一线教师提供了基本活动案例,便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操作、能落地。

 四、其他内容的规范和规划

 除了课程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活动方式等核心内涵,《新纲要》还规范了其他要求,进一步强调了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一是统一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因而2017版高中新课程方案也并未单独发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二是课程开设由小学三年级开始改为一年级起始,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全员和全程课程,即全体学生的课程、全体教师的课程、学生全学段的课程。三是课时减少,由原来每周3课时缩减为2课时,小学一二年级每周1课时,高中必修学分由原来的23学分减至14学分。四是要求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位专职教师,省、市、县(区)各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教研员等。

《新纲要》还从教师指导、活动实施评价、课程制度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规划,与课程目标、内容、活动方式等共同构建并完善课程的基本框架。

 五、问题与思考

 《新纲要》的出台,终于结束了16年来综合实践活动只有课程设置,没有课程标准(指导纲要)和教材内容,任由地方、学校和教师摸索实施的局面,让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有了依据和措施、学校实施有了方向和内容、教师有了信心和样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春天终于来了。不过,振奋之余,认真审视《新纲要》的课程内容、活动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仍然存在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诸多问题。

 1.顶层设计缺失,内容和方式存在乱象

 一方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在《新纲要》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中表述不一。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三部分组成,主要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进行,由学校统筹规划与实施。不少学校在课程内容方面沿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而其活动方式则按《新纲要》的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以致内容和活动方式不一致。另一方面,《新纲要》中的社会实践更改为职业体验,也易影响课程落实与实施效果。以学工、学农、学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践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实践模块,一般都由学校德育处组织实施,并已形成比较成熟的组织实施模式,将其改为职业体验,还需时间探索磨合,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课程组织实施的难度。

  2.内容增加及变化、领域扩大,易削弱课程教育功能

 《新纲要》将少先队、班团队活动等原为非指定领域的内容,各级各类教育专题,以及难以常态操作的研学旅游明确列入课程内容中。不难想象,这容易使人产生“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个框,七七八八统统往里装”的错误理解,可能导致某些学校用浅层次的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以应付检查督导,进而削弱课程独特教育功能的彰显。

  3.师资建设力度不够,保障机制不完善

 虽是全员课程、全程课程,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复杂性和实施操作的艰巨性,长久以来课程缺乏现成活动方案(教材),缺乏专职教师和教研员。《新纲要》虽然对课程的实施作了规划,对管理与保障提出了要求和措施,但仅仅是纲领性的指导意见,远远难以确保课程的开设到位。如《新纲要》指出:“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要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心或教研组;各地和学校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考核要求和办法,科学合理地计算教师工作量,将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的重要依据。”这些纲领性的指导意见没有省、市教育部门的具体实施方案,课程难以常态实施、可持续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到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解决领导重视、教师队伍、课程资源开发、制度建设等关键问题。展望未来,我们需要加快制订省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确保地方和学校真正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愿意主动承担课程或参与指导任务;同时,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领导、研究机构和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加快建设教师和教研员两支队伍,开发省、市区域通用的共性课程资源,以更好地贯彻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颁布,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了整体规划和规范设计,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保障等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新纲要》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价值。

(《福建教育》2018年1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培训】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解读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何在
教育部出台《指导纲要》,刚刚,相关负责人人说:学校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抓住这7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固始教育网
校长的课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