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居正的首辅之路 | 凤凰书社

嘉隆时期内阁地位的提高和首辅制的形成


明代的中央辅政体制经过多次重大的变迁。建国初期,本沿元旧,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综理机务'。当时的中书省位高权重,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以及各院、寺、监等,都是中书省辖属的部门,全国各级衙门给皇帝上的奏章,也规定要'先由中书省',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经中书省再下达,俨然是设置在皇帝和国家机关中间的一级权力部门,是必不可少的中转站。任丞相的人,是处于皇帝一人之下,高踞百官之上的有大实权的重臣。应该说,设置中书省这样的部门和丞相这样的职位,实潜藏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冲突。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皇权和相权的划分一直不清楚,故此,不断发生过压抑相权以尊崇皇权,一再变更名义,调整职任以限制相权;但也多次发生过权臣强相欺凌懦君幼主,侵犯皇权的事实。朱元璋作为建国雄猜之君,是不可能长期接受沿自元旧的中书省和丞相制度的。洪武十三年(1380),他便以'谋反''通倭'等罪名处死了当时的左丞相胡惟庸,被株连的功臣战将达二万余人,宣布撤销中书省,永远废除了丞相一职。他强调自古以来丞相制度弊端深重,历代曾任丞相的人,多有擅权乱政,甚至篡位弑君的,又指斥本朝曾任丞相的人,如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人,也是'各不率职,坐视废典','构群小夤缘为奸,或枉法以惠罪,或执政以诬贤'。曾规定,以后继位的皇帝不许再设丞相,臣下敢请设立的,概处以极刑。与此同时,他有意提高六部的官秩和职权,改为直接由皇帝领导指挥;又将原统领军权的大都督府分割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废除了大都督一职,五个都督府亦直接听受皇帝的调遣。这样的变动,实质上就是在行政上,由皇权完全兼并了相权,皇帝其实也是总尚书;在军事系统方面,则是瓜分了臣下的指挥权,皇帝其实又是总都督。一切最高的军政权力都掌握在一人之手。朱元璋意图一劳永逸地解决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皇权与相权、帅权的矛盾,希望能使本人和后代皇帝的统治永奠于磐石之安。


但是,事态的发展难以尽符个人的主观愿望。首先是,以一人的精力、时间来具体驾驭一个大帝国的运转,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朱元璋曾试行过所谓四辅官制度,即专门挑选一些来自田间,'学问赅精,德行敦厚','精通经籍'的'宿儒'到中央来协助皇帝做一些具体工作,诸如代起草和复核一些文件,有时也应召'讲论治道',所谓'访近臣而求士,得尔诸儒来朝'。但是,对于这些人也是保持着高度戒备,规定每人上班一旬,便休班一或二旬,总之,任何一桩军政大事,绝不让四辅官中任何一人自始至终负责处理。还事先警告说:'倘心怀异态,无利济之诚,则昊天昭鉴,加以祸淫,又何救焉。'为此,在人选上,主要是精选一些'高年笃厚'的人来充任。所谓'高年',即大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所谓'笃厚',即不必具备实际政治经验而又绝无政治野心,且与任何功臣勋贵没有什么牵连的人。但是,这些老朽儒生虽然无能进行颠覆,却也没有能力有效地起到辅政的作用,不论在阅历见识上抑或体力精力上,都难胜委任,有时还迂腐误事。所以不到两年,便纷纷被撤免或'告病还乡'。这套制度遂以失败告终。


内阁就是继此而兴的辅政制度。初期内阁的职权完全不能和原有的中书省相比拟,内阁学士或大学士更不同于丞相。当时规定,内阁大学士不得设置任何官属僚佐,本人也不过是五品小官,仅能遵命办事,不得干预各衙门的事务,不得参署诏敕,更不得以内阁或个人的名义发布任何指示命令,各部门奏事也不许关白内阁。可见,当时的内阁完全是一个辅助性的办事机构,所谓大学士也不过是一些文书工作人员而已。与四辅官相比,无非是他们的年事较轻,尚能胜任撰稿抄写等工作,他们的职任纯是事务性而非政务性的,'职卑位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到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内阁及其大学士的实际职权便已发生明显的实质性变化。朱棣从实际政务需要出发,采取一种渐进的过渡形式以修正其父手订的中央辅政体制。他在篡位胜利之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精选了解缙、胡广、杨荣、杨士奇、胡俨、金幼孜、黄淮七位年轻有才能的士人进入内阁,并对他们放手重用,在诸如有关和战、立储、用人、征调或蠲免赋役等重大军国政务上,都征求他们的意见,有意识地吸收他们参与论议国家的核心机密,五次御驾亲征,杨荣、金幼孜均充任重要的随行参谋,杨士奇则职任留守,辅导太子主持政务。终朱棣当政的永乐时代二十二年间,内阁学士的品秩虽然一直仍是正五品的官阶,但实际上,他们所起的作用,已非官拜二品的六部尚书所能比拟,甚至对于六部的要政,也可以在御前参加高层次的商讨审议,由皇帝裁定后,谕令六部遵行。


到了仁宗朱高炽洪熙时期,和宣宗朱瞻基宣德时期以后,情况又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内阁的地位和作用更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因为朱高炽和朱瞻基在位时,甚至在英宗朱祁镇统治的早期,朱棣时期任用的内阁大学士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即俗称的'三杨'都还在位,并以前朝旧臣元老的地位和熟谙政务的身份辅政,年轻皇帝缺乏治理经验,不得不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不能不把很多政务交给内阁处理,内阁大学士的发言地位和裁决政务的权力无可避免地逐渐提高。'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


有一段时期,内阁制度是能较正常运行的,无论在君臣抑或同僚关系上,都尚较协调。诸如在仁宣时期以至英宗朱祁镇正统年间初期,被称为'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在英宗后期天顺年间的李贤、吕原、彭时;孝宗朱祐樘弘治时期的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等,这样的内阁成员群体中,一般尚能以国事为重,能够出自公心以辅政,有时对于在位皇帝的不谨言行和任性,也还能起到谏阻劝正的制约作用。当然,这也决定于在位皇帝的人品素质,和是否具有纳谏迁善的雅量。自永乐至正统初期约六十年间,是明代内阁制度较稳定运转,有裨益于治道的时期,明代前期一度出现过的'仁宣盛世',是与内阁制度起过的积极作用有关的。甚至到以荒淫浪荡著名的武宗朱厚照正德时期,也形成过以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等人的内阁组合,曾同心合力谏阻朱厚照的胡作非为,抵制过他一些极端狂悖反常的措置,多少减缓了社会和政治危机,在非常艰难困蹶的情况下,勉强维持大局。这个时期的内阁和大学士,虽然也经受过不少挫折和困难,但其地位仍在持续上升,大学士的官阶逐渐晋升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有事得请示大学士,实际上又演变为内阁的属吏,基本上恢复了中书省统率各部、寺、院、监的体制,内阁大学士已经偃然如同汉唐的宰相,仅是不居丞相名衔而已。


从上述的演变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说明三点:第一,作为辅佐皇权以实现统治的部门和人员,不论是称为中书省抑或内阁,也不论被委任为丞相或贬降为学士、大学士,都是在当时体制内有存在的客观需要,不是任何一个'英明神武'之君所能撤废的。第二,内阁制度本身职、权、责、利四者的嬗变,又是因时因事因人(包括君与臣)而发展的,其中的差异幅度很大。曾先后担任过内阁大学士的人物,在明代政治史和政治制度史上都占有过相当的地位。第三,由于在历史上形成的原因,由于'祖制'难违,也由于各届皇帝便于驾驭,内阁制度一直没有取得法定的独立的地位。它自始至终,只能作为皇权的附属物存在和运行。内阁与皇权虽然存在诸多矛盾,有时还非常尖锐,但总未能摆脱皇权的重压。


在嘉靖和隆庆时期,这些特点表现得更加突出。


'嘉靖以后,(内阁大学士)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是内阁在礼节仪式上取得较正规高层位置的标志。事实上,当时内阁大学士群体之内,其权势地位也拉开了很大的差距,已严格按照高低顺序,井然有序地有着首辅、次辅、群辅之分。所谓首辅,即内阁的首席大学士,俨然是内阁的主官;次辅,一般被视为内阁的副主官,但亦因人因时而异。至于群辅,大多数仅是处在襄助主官的地位。当时的政事,由首辅主理,次辅以下,若属吏充位。皇帝召对或下达敕谕,亦以首辅为主要对象。重要政事的票拟,必执掌在首辅之手,次辅以下不敢起草,'嗣后首辅之与次辅,虽同在禁地,而权势迥然不侔。'


内阁首辅制的出现,有各方面的原因:


第一,源出于正德和嘉靖交替时期的特殊历史背景。朱厚熜以外藩世子,又年未弱冠而入继大统,其得位又是由原正德末期的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梁储、蒋冕、毛纪等人议定而册立的。在厚熜未抵北京以前,廷和等已以《遗诏》形式推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诸如驱斥番僧、放遣妇女、封撤豹房、收宣府金宝、捕杀江彬等,对前朝政事作了相当彻底的除弊清理。当此交关转折之间,廷和不论在定策决计和应变部署,推行新政诸方面,所起的作用都特别突出,亦无可避免地需要集中一部分权力,表现出明快果断,有气魄。朱厚熜之能顺利继位,实与此有关。然后,廷和又以《登极诏》的形式颁布蠲免恩赦各事,进一步收拾人心,为新君奠立威望。故此,朱厚熜在最早阶段,基本上是在既定方针之下,做一个现成皇帝。以杨廷和为首辅的内阁一度掌握过重权。


第二,基于皇帝的崇尚和爱憎,内阁成员被分出亲疏。不少人是因一时受宠,而直线上升,取得首辅的高位并拥有过大权的。如杨廷和因反对'大礼'而被迫罢政,其后又被贬斥为民。嘉靖为了清除杨廷和等的势力,先是令迎合'大礼议'的张璁(孚敬)入直文渊阁,并特许兼署都察院事,后又相继任命吏部尚书桂萼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参机务,另一大学士方献夫其后亦兼掌吏部,公开打破了阁臣不得兼领铨政或掌都察院的传统,因为吏部主管文官人事升黜,都察院负责纠察官邪,以前都认为不宜于由大学士兼任。于是,当时的内阁都是一些'希合帝指',主张'统为重,嗣为轻'的人物组成。特别是,张璁晋为首辅,'自恃其能,恃宠不让',俨然成为阁内一霸。嘉靖期间,上不次用人,朝士多骤贵,往往凌前辈,每出其上。如初元时,张璁劾罢杨廷和得志,既而与杨一清、费宏辈同事,又百端侮辱之,迫使他们不安于位。至于张璁本人则恃'圣眷深重,虽屡斥而屡召,不及祸也'。到中后期,又以是否积极参赞玄修作为用人的主要标准,'嘉靖中年,帝专事玄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袁)炜为'青词宰相''。其实,何止李、严、郭、袁等人,连先后为首辅,知名度远过于李、严等的夏言、严嵩、徐阶等人,也无例外是以'精治青词'起家,利用赞玄求得帝眷或谋自保的。以'素柔媚'、庸碌无能为特点的顾鼎臣,亦'以青词结主知',居然充位为大学士。这是在反常政局下出现的反常情况。


至于隆庆朝内阁的组成人员,以及首辅的人选,也显然反映着诸臣和皇帝之间存在的渊源和密切关系。隆庆朝先后入阁的共有徐阶、李春芳、高拱、张居正、郭朴、陈以勤、殷士儋、赵贞吉、高仪,共九人。徐阶在嘉靖后期,多次甘冒风险为朱载垕力争储位,甚至为因'请立太子'问题遭受到嘉靖的反感和政敌的攻击,隆庆对徐阶的忠忱当然不存在任何怀疑;至于高拱、陈以勤、张居正、殷士儋四人,本来就是朱载垕当裕王时的王府官,曾经共渡患难,故此,也一直得到信任而不移。


嘉靖以来,内阁地位的提高和首辅制的形成,一直受到史家的重视,王世贞说'局体自是大变'。应该看到,这个时期先后曾任首辅的杨廷和、张璁、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等人,除李春芳一人外,其他各人都在在任期间各有表现,都显示出自己的个人特点、才能、治道倾向以至人品素质,其功过一直受到当时和后代的重视。这显然是由于首辅制的形成,给这些人物留下了较为宽广的活动空间,容许他们能有所施展。紧继他们之后的,在万历前期曾连任首辅十年的张居正,更是利用此一地位,推行重大的改革。傅维麟氏编著的《明书》,专门辟有'权相'一目,其中入选的仅有严嵩和张居正二人。傅氏对于严张两人的评价大有不同,但认为他们均曾掌有过并运用过重大的权柄,故此将他们列为明代仅有的两位'权相'。'权相'出于嘉靖时期及其稍后,应该说,也是与首辅主宰阁务的条件有关。


但,绝不能认为,自嘉靖以来内阁地位的提高和首辅制的形成,是由于皇权的衰替,或是由于皇帝的谦让。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骤然拔擢往往会带来突然的贬斥谴责;过分宠幸往往会继之以勒令休致甚至杀戮。因为主宰任何辅臣荣辱祸福甚至生死的,只能是皇帝。至高无上,不容任何侵犯的权力,只能是皇权。嘉靖、隆庆以至万历皇帝之所以能容许阁权适度提高,一是由于需要,二是格于形势,而非有意识地放权。相反,阁臣,特别是其中的首辅就任后,由于得近帝扉,得到裁理部分国务玄务的授权,有时还会自作主张,因而引起皇帝的猜疑,由敏感发展为憎恶,引发君臣间在政见和权力的碰撞。每当宠衰爱弛或政见对峙之时,丧权失位狼狈落败的必是辅臣,重者受诛夷,轻者被窜谪勒休。嘉靖帝'张弛操纵,威柄不移','皇威四讫'。在新君即位前,曾'总朝政几四十日',被不少史家誉为'有经济之远略','诛大奸、决大策','扶危定倾,功在社稷'的杨廷和,最后不但被迫休致,而且被削职为民,子和婿均被囚戍,嘉靖还说,'法当戮市'。因'委曲当帝意',曾受特擢殊宠的张璁,也屡经沉浮,四进四出于内阁,有时一出一进只差一个月,如嘉靖八年(1529)八月,被谕落职,但九月,却又被召回当首辅,最后却以失意致仕告终。一度备受青睐的夏言,亦是四进四出内阁的人物,其间随意性很大,如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晋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五月,即以少保兼尚书致仕。未行,突诏下,复少傅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再入阁。二十年八月落职,十月,又被授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复入阁。二十一年三月,'勋阶兼官悉如旧',七月,却借口发生日蚀,说是'夏言以臣欺凌君上'的天象,于是以'仰承天戒'为名,将这个素有傲气的首辅革职闲住。二十五年,夏言最后一次被召入阁,却因赞同曾铣'复套'之议,竟被'弃市'。长期怙宠弄权、最肆威福的严嵩,最后亦以子被处斩,家被籍没,本人贫潦以死告终。徐阶一向小心缜密,但亦多次被疑猜自危,不得不曲意委蛇以自保。高拱在隆庆朝多有建树,权倾一时,但亦因骄盈自信,树敌过多,更由于敢顶撞刚嗣位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当权的母亲李太后,被冯保和张居正合谋离间,发动突然袭击,而丧权失位,仓皇去国。以上触目惊心的事实说明,此一时期内阁地位的提高和首辅制的形成,仅仅是更高度集权和专制皇权的补充,绝对不允许构成对皇权的任何威胁。皇权和相权在此一时期,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十分复杂微妙,但又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调整。它确实为一些有抱负和有才能,甚至是有野心的阁臣们提供出一个又一个难得的机遇。但与此同时,又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充满名利诱饵而深不可测的陷阱。自有内阁以来,潜伏在内阁阁臣特别是它的首辅中的危机,从未有逾于此一时期的。张璁有感而言,'从来内阁之臣,鲜有能善终者。'叶向高也说,'阁臣承恩遇,善始终者能有几人!'充分认识这一点,对于理解隆庆和万历时期的衔接和转折,对于理解张居正柄政的背景条件和前后变化,都是很重要的。


本文选自《暮日耀光——张居正与明代中后期政局》/ 韦庆远 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5月

责编:彭彭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说明朝的首辅行宰相之职而无宰相之名
谈谈明朝中后期的那些内阁首辅
为何同是二十多年不上朝,万历却远比不上嘉靖?学废了
震惊!导致崇祯亡国的最大敌人居然是…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后,内阁首辅又是怎样重夺宰相大权?
斩明(10)/大明内阁团:大明王朝的命运,难不成是被一帮男秘书决定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