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雅香江】第477期 朱超范:千古风流贺知章

【作者简介】

    朱超范:号於越散人,别署渔浦痴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诗词与楹联学会理事,杭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野草诗社副社长,鸿雪诗词顾问,东方之珠文化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现当代诗研会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创作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近年著述《凤岭吟笺》、湘湖、西湖、钱江、浙东唐诗之路各五百咏以及《砥砺吟行》、《於越散人吟草》、《秋声吟稿》、《四时吟稿》等诗词十余部。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对联》、《诗刊》、《中华辞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等刊物以及新华网、百度、“学习强国”等平台。


千古风流贺知章

文/朱超范

     有唐一代,自贞观至开元稍后时期,国强民足,史称盛世,诸多大事彪炳史册。其间,极具历史开创意义之旅程文化代表者有二:一为北疆河西絲绸之路;二为南域浙东唐诗之路。

     两晋伊始,中原士族南迁,南北文化交融,浙东遂成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既经几千年文明之历练,又受古越文化之继响,随之浙东唐诗之路逐步发展繁荣,使其内涵之丰富,积淀之厚重,恐为其它区域文化不能与之相比。故而古越文化于华夏历史进程中,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唐朝为中华诗词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千帆竞逐,举世共称。而浙东唐诗之路成为鼎盛时期光辉印记。而在锦绣如云、星光璀璨众多诗人集群中,有一颗受浙东灵山秀水培育,承古越文化陶冶脱颖而出之耀眼明星——萧山籍诗人贺知章,此人被后世誉为千古风流,也对唐代以后浙东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旧唐书·贺知章传》记载:“贺知章,会稽永兴人,太子洗马德仁之族孙也。少以文词知名,举进士,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又迁太常博士。

     开元十三年,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

     知章性放旷,善谈笑,当时贤达皆倾慕之。知章晚年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自号四明狂客,又称“秘书外监”,遨游里巷。醉后属词,动成卷轴,文不加点,咸有可观。又善草隶书,好事者供其笺翰,每纸不过数十字,共传宝之。”

     贺知章家境贫寒,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成长。其自幼聪颖,勤勉好学。萧山民间流传两个故事。一“庙烛烷读”。因家贫无法上私塾,全凭自学,缺少纸笔,即用木炭于石板及砖上练字。因其母常去寺庙念佛,知章每随之。佛堂烛火终夜不灭,烛光虽暗,然知章借助烛光诵读不倦。此事显教寺、元兴寺、水仙庙皆有传焉。二“担母读经”。知章事母至孝,因母积劳成疾,双脚不能行走,而常去佛寺,知章特定制一副竹箩,一头装经书,一头坐老母,以此行遍乡里,倦时即取书阅读,或向人请教。后乡人称其为“贺担僧”、“贺担仙”,称其母为“箩婆”。据《萧山丛书·固陵杂录》载:“荷担僧”昔越州萧山人,七岁出家,十五修行去,以母老瘦,担荷之,经在前则北母,母在前则北经,于是横担之。”清代历史学者毛奇龄《荷仙词》序考证:“贺担仙”或“贺担僧”即贺知章也。《萧山县志》亦载“贺担僧姓贺”。因为“贺”与“荷”音近之讹传。萧山县城南自元明即有纪念贺知章之箩婆寺和箩婆桥,桥南现建有贺知章公园及纪念馆。

     知章幼凭天赋,自学不休,数年苦读,既能工诗文,亦善书法,其之章草当时称绝。37岁前即以文词著称于世。唐证圣元年(695)秋天,曙光初放,知章离别故乡,乘坐小船经官河至西陵渡,再换大船过钱塘江转大运河,赴京赶考。并留下五律《晓发》:“江皋闻曙钟,轻枻理还舼。海潮夜约约,川露晨溶溶。始见沙上鸟,犹埋云外峰。故乡杳无际,明发怀朋从。”此诗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江边晨曦始露,尚未褪尽之夜色犹伴随海潮隐约起伏,与吴山越水之岚气嶂雾相融交织,虽有晨鸟于沙滩飞翔,然诸多山峰仍缥缈难见。既写江畔独有美景,亦抒诗人欲去求取功名之迫切心情。而结联则表达诗人对故乡之留恋,对亲友之深情。即将远出,最留恋乃故乡也。若说此次远行为去长安应考,而五十年后告老还乡时所作《回乡偶书》之意境,恰好与此诗前后遥相呼应。

     至长安贺知章以进士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由武则天钦点为状元。此非但为萧山史上文官应考之最,为萧山第一位进士,亦为吾浙第一位状元。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升任太常博士。逾三年入丽证书院参加《六典》及《文纂》等修撰。至开元十三年(725),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又充皇太子侍读。肃宗为太子,知章迁宾客,授秘书监,官阶为正三品,是以人称“贺监”。

    贺知章学识渊博,并以诗文闻名,为当世所重。贺知章之诗虽保存甚少,然其《回乡偶书》及《咏柳》等即为体现时代精神之代表作,脍炙人口,流传千古。

《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人离家五十年后,耄耋之年终返故土,人生易老,乡思长在,而今落叶归根,伤感之情油然而生,抒发诗人眷恋故土深厚而略带复杂之思乡情怀:当年离家,雄姿英发,今日归来,鬓毛早白。虽韶华易逝,然乡音依旧,我不忘故乡,故乡岂忘我乎?无尽感慨,幽深蕴涵,却用浅显明白之话信口道出,清新自然,毫无雕饰,而且趣味盎然。

     首篇先写初回乡时久客伤老之情,若喜若悲,感触万千,此情最难言传,而于此不经意间妙用儿童笑问之场景倏然翻出,虽有问却无答,真是妙趣横生。后两句极具生活情趣,童稚天真无邪,因见诗人到来,虽礼貌相迎,却以为是异乡之人,此景此情更引发诗人岁月变迁之感慨,犹如空谷传音,余响不绝。第二首为续篇,诗人回家后了解家乡人事变化,抒发人间沧桑变化无常之感怀。诗人伫立镜湖之畔,目睹家乡变化,一种物是人非感触骤然而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怀乡之伤感,恋土之情结跃然纸上,更显韵味绵长。经历半个世纪宦游生涯,年迈诗人终回故里,面对家乡山水,感慨万千。家乡风物既陌生又熟悉,一种喜悦而不无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虽人之常情,然经诗人妙笔生花艺术提炼,即令人回味无穷。

    贺知章《回乡偶书》不朽诗篇已臻化境,对后世影响久远,至宋代范希文赞严坦叔《还家诗》颇得贺知章之遗意。明代唐汝询评云:“摹写久客之感,最为真切。”清代李德举赞云:“不知唐诗中有如此淡瘦一种,却未尝不是高调。”古代诗论重视“以少总多”,此两诗可为范例矣。《回乡偶书》无愧为留传千古广为吟诵之篇章。

    而贺知章写景咏物之作亦构思精巧、韵意深长,尤是咏物杰出诗作《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触景生情,意融景中,以“碧玉”比柳,碧玉青春,以切柳嫩,影射柳色;以“绿丝绦”,即绿丝带,比喻柳丝。《南史》记载益州刺史刘俊之献蜀柳数枝,“条长,状若丝缕”,齐武帝言是“风流可爱”正合地意。“高”字含苗条修长之意,凌波照影,折射柳之婀娜身影。而春风如心灵手巧之女神,沉睡三季苏醒之后开始筹划装扮自然,飞快舞动手中剪刀细细裁剪美妙春光。且“柳”有“留”之意,折柳以赠,以表“留”意。此诗运用比喻,生动贴切,形象传神,想象奇妙,语言清丽。描绘二月杨柳朝气蓬勃,妩媚婀娜之形象,可见贺诗神韵。而其后两句一问一答,显得跳脱有致,非仅为设想巧妙而已。名家评说此诗为千百年来最佳咏柳诗。

    贺知章风流清狂而极有声望,并以“文词俊秀”,“书法精绝”名扬京城。开元初与吴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张旭,苏州吴县人,楷书精妙,草书称圣;包融,湖州人,官怀州司马大理寺司直,有《武陵桃源送人》等好诗;张若虚,扬州人,官兖州兵曹,所作《春江花月夜》,诗论界称为“孤篇压全唐”。贺知章邕容省闼,高逸豁达,为一代清鉴风流之士。

    贺知章之诗风“清淡风流”,擅作绝句,独树一格,《唐代文学史》评论其为“得盛唐七绝风气之先的作家”。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其诗不事雕琢,自然流畅,虽明白如话,却时有新意,不落俗套。贺知章才华横溢,创作颇多,然其秉性洒脱,不喜收存,故大多散佚,传世极少。

    《全唐诗》仅存其诗1卷19首。除郊庙乐章和“奉和圣制”外不过9首,其中6首是绝句。文有《龙瑞宫记》《会稽洞记》各1卷。今存《龙瑞宫记》摩崖,留存于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为难得之古代题刻。《新唐书》《旧唐书》皆有传。贺知章诗文今存世极少,此为学界一大憾事,且多有诗文创作地点时间也成迷案。近年经萧山文史学者不懈努力,终于确定贺知章故宅所在,亦探索考证史料日臻清楚,由此诗作时间地点遂显明朗。

     自天宝三年(744)知章二月底荣归萧山,即作《咏柳》《回乡偶书(一)》《春兴》;五月至山阴镜湖定居,又作《回乡偶书(二)》《答朝士》《采莲曲》等诗篇,以及《龙瑞宫记》文及楷书。值此大半年间即留下如此之多诗文,由此推断,贺公一生应是著述颇丰,然由于其秉性洒脱,不喜存录,故多散佚也。今杭州湘湖(白马湖)研究院编辑《中华诗词·湘湖专刊》欲将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先生所辑校之《新编贺知章集》全文刊登,其中诗为二十三首,另增加多篇墓志铭等,总数已增至三十六件,随着以后考古出土等更多发现,贺公遗文将会与日俱增。

    史载贺知章少以文词知名,故亦参与修编《六典》及《文纂》,然其文留传甚少,文献所载《上封禅仪注奏》与摩崖石刻《龙瑞宫记》虽为世所重,总觉略显单薄。然神妙之物,“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见《白氏长庆集》之《刘白唱和集》),好在近年相继出土贺知章撰写十方墓志:《唐故朝仪大夫给事中上国柱士戴府君墓志铭并序》《大唐故中散大夫尚书比部郎中郑公墓志铭》《唐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曹州诸军事曹州刺史上柱国颖川县开国男许公墓志铭并序》《大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大理少卿上柱国渤海县开国公口口口口并序》《大唐故大理正陆君墓志铭并序》《口口口银青光禄大夫沧州刺史始安郡开国公张府君墓志铭并序》《皇朝秘书丞摄侍御史朱公妻太原郡君王氏墓志并序》《大唐故金紫光禄大夫行鄜州刺史赠户部尚书上柱国河东忠公杨府君墓志铭并序》《唐故光禄少卿上柱国虢县开国子姚君墓志铭并序》《大唐故司空窦公夫人邠国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虽经沧桑巨变,瑰宝重见天日,不唯史料详实,犹见文章隽永,确实令人耳目一新,得以重新认识盛唐著名散文大家贺知章。

    贺知章不仅以诗文闻名,书法亦冠绝一时,尤善书草隶,笔走龙蛇,行云流水。《述书赋》中赞其草书“落笔精绝",“与造化相争,非人工即到”;吕总《续书评》则以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而知章忘年交李白在《送贺公归越》诗中将其比作王羲之,赞云“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而唐代大中年间宰相全德舆赞贺知章为“草书之圣”,将其草书与秘书省之陨石、薛稷画鹤、郎馀令绘凤、韩公武弹弓术,合称为秘书省“五绝”。并作《秘书阁五绝图,贺监草书赞》:“季真造适,挥翰睨壁。酒仙逸态,草圣绝迹。兴涵云海,词韵金石。传于秘丘,永永无歝。”

     然而贺知章书法作品传世极少,现可见之草书只有《孝经》,此草书在江户时代中期传至日本,后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毛泽东主席曾认真研读,并认为乃贺老真迹。《千字文》草书亦乃贺公力作,为古代小学生识字课本,宋代虽有记载,然藏私于民间难露真容,后因山西某庄园发现石刻本,方窥全貌,是风雅极致之草书珍品。其法如春蚓秋蛇,点画激越;瀑水进飞,汪洋闳肆;章法犹如脱缰之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犹如其超诣悬解、狂放不羁之个性。可见贺知章之草书开创了唐代风尚高远之浪漫流派。

     贺知章自幼刻苦学习书法,年青时为维持生计,常写书联出售,村邻有新房落成及婚丧之事,均请知章挥笔。考取秀才和中举后声名益盛,常有求墨宝珍藏者。而其当时亦深受当时家乡书法名家之影响,东晋兰亭盛会之后书法盛行吴越,除王羲之父子外,虞世南被封为“永兴(萧山)公”,永兴人对虞之才学及书法传颂不已,而大书法家褚遂良又师从虞世南,家乡相继几代书法名家必定会影响当时学子。

    唐李嗣真在其《书品后》云:“褚氏临右军,亦为高足,丰艳雕刻,成为当今所尚。”“当今所尚”范围不小,应也包括贺知章,后人评说贺知章之楷书乃师法于褚遂良,此于贺之《龙瑞宫记》正楷中可见痕迹。现绍兴城南苑委山南坡之飞来石壁,有知章书写《龙瑞宫记》楷书石刻传世,其法金钩铁划,气势雄浑,亦乃楷书大家也。

     同为“吴中四士”之张旭,苏州吴县人,祖上属越州会稽,后从常熟尉调任京师,常拜访贺知章,讨教书法真谛。贺胸怀洒脱,倾囊以授。故明代丰访在《书诀》中载:“伯高(张旭)得法于贺季真(贺知章),其笔如空中抛弹,壮伟奇径,高视千古。”两人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常郊游同行,“凡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飞走,虽古之张(芝)、索(靖)不如也。好事者供其笺翰,共传宝之”。时人奇之。两人同为当时草书圣手。后来张旭为纪念先师,曾在一法帖上书“贺八清鉴风流千载人也”十字以表崇敬之意。此后犹有颜真卿,楷书一绝,钱怀素,草书独步,皆得张旭传授,故后人称贺知章为张旭、怀素、颜真卿之先师亦乃当之无愧。

     在贺知章逝世百年后,唐文宗大和年间,礼部尚书诗人刘禹锡在洛阳洛中寺,见到贺老当年此楼题壁,虎跃龙腾之“章草”使其惊叹不已,即题《洛中寺北楼见贺监书题诗》:

高楼贺监昔曾登,壁上笔踪龙虎腾。

中国书流尚皇象,北朝文士重徐陵。

偶因独见空惊目,恨不同时便伏膺。

唯恐尘埃转磨灭,再三珍重嘱山僧。

    诗人慨叹无缘生逢贺老,向书法大师求教,只能谆谆叮嘱僧侣,要精心保护贺监墨宝不使磨灭。此亦可见贺老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大。贺知章之草书“落笔精绝”,真率轻逸,当时被尊为“草圣”传为一绝,世人以为珍宝,流传后代作品不少。据宋代《宣和书谱》所载,当时御府所藏草书一十有二:“《孝经》二,《洛神赋》上下二,《胡桃帖》、《上日》等帖二,《千文》五(内一轴不完)。”只可惜迄今仅一轴《孝经》传世。然草书《孝经》仍可窥见其书法雅逸风貌,亦体现贺知章在中国书法史上所居重要地位。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谈吐诙谐,善于笑谑,不慕名利,又风流潇洒,其清高风度引领当时风尚,为时人所倾慕。其姑表兄弟工部尚书陆象先曾说:“季真清淡风流,吾一日不见,则鄙吝生矣。”

    贺知章性嗜酒,人称“酒仙”。步入官场后他与李白、苏晋、张旭、李琎、焦遂、李适之、崔宗之时常饮酒赋诗,此八人因品格清逸高尚,超然若有仙人之姿,故当时号称“饮中八仙”、“醉八仙”,亦因其人当时政治上遭遇失意,诗圣杜甫因和八人多有接触,曾作过一首《饮中八仙歌》,诗云: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杜甫把贺知章列为酒中八仙之首,起句就是:“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继以诗唱之形式淋漓尽致描绘当时八位酒仙。并泼墨酣畅,手法高超,各具形态地将各位酒仙形象,刻划得维妙维肖,饮中八仙醉态可掬跃然眼中。然又见贺公骑马欲坠未坠,恍如乘船,虽落井内,犹如醉眠,其余七位酒仙亦似醉非醉,神态各异。

    以今人之研究则另有深意——是以诗酒结盟,迷惑别人(政敌)以行韬晦。此八人作为当时高雅豁达朝中人物,其实均有清醒头脑,宽阔胸怀,其之善饮只是以酒养性,以酒冶情。虽有直逼刘伶之“但得饮酒,何论生死”之豪迈气概,但皆醉而不昏,清心淡泊,虽仕途蹭蹬,然不随俗流,其飘洒自得之节操始终守护心中浩然正气。故杜甫此诗别开生面,章法独特,摹写真切,手法高超,是一首描写饮者神态之千古奇诗。

     贺老性好嗜酒,曾作五绝《春兴》:“泉喷横琴膝,花黏漉酒中,杯中不觉老,杯下更逢春。”自述個中趣旨。贺知章尤喜好在饮酒中乘兴书写诗文,往往笔不停书,文不加点,直到纸尽方止。《海录碎事》亦将其与陈子昂、宋之问、孟浩然等人并称为“仙宗十友”。

     贺知章与吴筠同为道教名人,最早从吴筠处闻知李白才名。而贺知章慧眼识英才,初次相见即赐与李白“谪仙人”雅号,并演绎“金龟换酒”雅事,使之成为盛唐诗坛历史上千古传颂之佳话。据唐代孟棨《本纪事》载:“李太白初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赏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从此,“谪仙人”风雅之号遍传于世,使李白声名鹊起。后来李白又以《乌栖曲》等诗呈知章。贺老阅后连声惊叹:“可泣鬼神矣!”从此两人益见亲近,遂成莫逆忘年之交。

     由是经常同游,痛饮畅谈。有日对酌,两人因均未带银钱,贺老即解象征高官饰物金龟用以换酒,因此流传史上“金龟换酒”之千古佳话。噫吁嚱,风流大雅!余以为,华夏漫长历史诗酒文化,当今若评选一例最具传奇风雅典故,恐非“金龟换酒”莫属也。贺老乃向玄宗力荐李白,“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见《新唐书》)。李白由是名扬上京。贺知章晚年更是放荡不羁,醉里谈笑,嬉游里巷,狂姿雅态,自号“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大,人称“诗狂”。

     唐天宝三年(744)正月,贺知章因病精神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 今存之《雪汀纪事》有载:“辞荣归道,独啸兰皋,行瑶芝间。上疏求官湖数顷为放生池,诏许之。”玄宗准之,度为黄冠道士,封紫阳真人,赐鉴湖剡川一曲为放生池颐养天年。知章由是感激,上表谢恩。玄宗亲诏曰:“卿儒才旧业,德著老成,方欲乞言,以光东序,而乃高蹈世表,归心妙门,虽雅意难违,良深耿叹。眷言离祖,是用赠诗,宜保松乔,慎行李也。儿子等常所执经,故令亲别,尊师之义,何以谢焉。”玄宗关怀备至,特命贺公长子典设郎贺曾改任会稽郡司马,以便侍养。

     由于贺公是“五车学富" (德、才、廉、书、诗),“四代元老”(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德高望重,荣归故里,告老还乡,受当朝最高礼遇,皇帝、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长安东门外长乐殿设宴饯行,唐玄宗御制《送贺知章归四明》诗,序云:“天宝三载,太子宾客贺知章,鉴上足之分,抗归老之疏,解组辞荣,志期入道。联以其年在迟暮,用循桂冠之事,俾遂赤松之游。正月五日,将归会稽,遂饯东路。乃命六卿庶尹大夫,供帐青门,宠行道也,岂惟崇德尚齿,抑亦励俗劝人。无令二疏独光汉册,乃赋诗赠行。”

     其一:“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

     其二:“筵开百壶饯,诏许二疏归。仙记题金箓,朝章换羽衣。悄然承睿藻,行路满光辉,”

     因玄宗赠诗,朝臣应制唱和。翰林供奉李白作《送贺监归四明应制》曰:“久辞荣禄遂初衣,曾向长生说息机。真诀自从毛氏得,恩波宁阻洞庭归。瑶台含雾星辰满,仙峤浮空岛屿微。借问欲栖珠树鹤,何年却向帝城飞?”当时作诗有左相李适之、右相李林甫、尚书左丞席豫、陕西太守韦坚、右庶子韦述等百余人。据《会稽掇英总汇》记载,有三十六位官员诗作今尚存,其余已佚。盛宴后,玄宗令户部以金银帛缎相赠,以为勤政及教子之劳。贺知章含泪拜谢,向玄宗告别。

     此后,玄宗又命太子李亨率百官送至长安东门外十里渭桥。史云饯别宴会规模十分盛大:“玄鹤摩子紫宵,吹笙击鼓,尽是仙乐,闻者无不慨叹。”史上二疏典故,传为美谈,而“青门饯行”送知章归乡,其隆盛之势远超对疏广、疏受叔侄之送行场面。有史以来,实属罕见,此为大唐王朝历史性盛典,贺知章告老还乡,可谓荣耀之极。于中国历史恐亦仅此一例,乃文坛千古难逢之盛事。另也呈现盛唐对贺知章人品、学问、官德充分认同,以及对其恬淡清介,狂放高蹈之尊重包容。

     唐天宝三年二月,贺知章一家回归永兴(萧山)故里,永兴县及会稽郡(越州)官员至西陵驿迎接,即坐官船达运河梦笔驿上岸,身着道士服参加欢迎宴会。次日即回潘水河边“云门寺”旧居。此后先在永兴应酬,祭祖修桥筑路等,后再至杭州灵隐寺、抱朴道院游访。之后,贺知章即回越州山阴五云门外“道士庄”颐养天年,入住“千秋观”,领略“鉴湖一曲”。在此期间,曾由长子会稽郡司马贺曾陪同,贺公身着黄冠野服,游览鉴湖及四明山等地。由于年迈体弱,于十二月仙逝在千秋观,归葬越州城南九里山。后人为纪念贺知章,在城中建造了贺秘监祠。

     肃宗登基后,以侍读之旧,于乾元元年(758) 十一月诏曰:“故越州千秋观道士贺知章,神清志逸,学富才雄;挺会稽之美箭,蕴昆冈之良玉。故飞名仙省,待诏龙楼;愿追二老之奇踪,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协初志,脱落朝衣;驾青牛而不还,狎白鸥而长往。舟壑靡息,人琴两亡;惟旧之怀,有深追悼。宜加缛礼,式展哀荣,可赠礼部尚书者也。”

     “一心清鉴真名士,半生宦海天下客”,贺知章宦游生活五十年,在官场能清廉自律,不附权贵,虚怀若谷,礼贤下土,才雄学富,德高望重。而作为唐代诗坛核心人物,贺知章清新高雅,别开蹊径之诗风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盛唐时期著名文人,贺公将越文化带进京师长安,在当时南北文化交流中,使之产生重大影响。可以说贺知章是唐代浙东最著名之诗人,也是吴越文学群体之领军人物。此为一九九八年夏,洛阳偃师市南蔡庄村北所出土《徐浚墓志》所佐证。墓志云:“至于制作侔造化,兴致穷幽微,往往警策,蔚为佳句。

    常与太子宾客贺公、中书侍郎族兄安贞、吴郡张谔、会稽贺朝、万齐融、余杭何謇为文章之游,凡所唱和,动盈卷轴。”此说徐浚颇为擅长诗歌,常与贺知章等人唱和。而所提及几位诗人都是吴越之人,且以越州为主,此乃说明开元、天宝时期,吴越一带唐诗已甚繁盛。该段墓志证明以贺知章为首之吴越之士,当时已形成文学群体。而且此文学群体,不止墓志中所提到之几人,《旧唐书·贺知章传》云:“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而文学史上之“吴中四士”,应为此群体之中坚力量。

     吴越诗人群体当时呈现极为繁盛局面,应该说贺知章作为领军人物作用不可忽视。知章回越州时,玄宗亲自送行并赠诗,百官和唱者逾百人,其中为数不少为吴越诗人。后知章返乡居住镜湖,不少诗人唱和,为浙东唐诗之路留下一道亮丽风景。自晋代始,包括会稽在内浙东一带名胜风物,已经牵惹人心,成为人文荟萃之地。众多胜迹及旖旎风光,吸引诗人登览怀古,宅心物外,成为吟咏风土,流连忘返理想之所。因此为浙东唐诗之路开辟并形成,创造机会与条件。

     诗仙李白,于贺老仙去次年再赴会稽,面对“千秋观”,即思“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人亡赊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沓如梦,凄然伤我情。”对贺公提携及唱和,充满感激怀念之情。又有《重忆一首》:“欲向江东去,定将谁举杯。稽山无贺老,却棹酒船回。”无限真情,表露心头。如诗仙李白之天生傲骨,目空宇内,可以视权贵如草芥,可以天子呼来不上船。然而贺公殁后,其思念刻不能止,经常凄然泪下,流露无限真情。“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在诗仙心目中,贺知章是千载难逢风流人物。而诗圣杜甫又何尝不是如此,杜甫性格内敛沉稳,然对贺公敬仰之至,颂扬之意热情洋溢。如其所作《饮中八仙歌》,将贺知章名列榜首,而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却置其后,可见贺公在其心目中地位崇高,如此风流人物,焉能不占鳌头。而贺老仙逝杜甫更深切悼念,其《遣兴》诗曰:“贺公雅吴语,在位常清狂,上疏乞骸骨,黄冠归故乡。爽气不可致,斯人今则亡。山阴一茅宇,江海日凄凉。”敬慕怀念之情真切感人,非同寻常。

     可见,大唐泱泱诗坛两座高峰——浪漫主义诗仙李白,现实主义诗圣杜甫,皆对贺公道德文章为之倾倒,此乃盛唐诗史足以留传之佳例。亲和底层傲视权贵乃贺知章一贯秉性,正如其后山阴道士与四明狂客为世所称相符。而以德为尊,崇圣尚贤,同样体现李杜情操。人文沃土,江山代人,文脉传承必当绵长。

     贺知章提携后辈,超逸旷达,清鉴风流,高蹈远引,被时人及后人誉为千古风流人物。乃其修为懿德垂范,旷代风华所使然也。

     而书圣张旭有法帖赞云:“贺八清鉴风流千载人也。”

     苏东坡《送乔仝寄贺君六首 其六》诗赞云:“千古风流贺季真,最怜嗜酒谪仙人。狂吟醉舞知无益,粟饭藜羹问养神。”

     陆放翁《题张几仲所藏醉态道士图》诗赞云:“千载风流贺季真,画图髣髴见精神。迩来祭酒皆巫祝,眼底难逢此辈人。”

     ……

     贺知章一代异人,天机卓绝,赢得历代后人崇高赞誉。据萧山文史学者陈志根先生考证统计,褒扬贺知章之名人学者计有544人,赞美品学达1823则。直至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撰《唐诗三百首》,《回乡偶书》被列七绝第一。

      明国年间,著名诗人,萧山长河匏园老人来裕恂敬仰先贤,所作长诗《贺知章》对其推崇备至——

天然风景美鉴湖,鉴湖风景世所无。

万壑争流岩竞秀,秀气流波入画图。

秘监夷旷性情真,诗酒风流品轶尘。

宁弃集贤为道士,不教冠带束其身。

太白文章有知己,诗坛恒对两军垒。

眼底何曾有俗人,饮中八仙首屈指。

不辱由来在知足,四明狂客淡无欲。

浊世能存高尚心,殆将一醉洗尘俗。

余事犹能草隶书,好书醉后写虫鱼。

天生贤达君王惜,抗志青冥凌太虚。

剡川一曲赐同时,山水有缘非好奇。

不投清谈生鄙吝,一生品节景初知。

越中高隐越风开,幸得遗荣棲草莱。

自是会稽诗学盛,瓣香敬祝鉴湖隈。

明禋礼肃在诗巢,一角龙山峙近郊。

越群词宗推鼻祖,诗龛终古占山坳。

     贺知章作为一代文章才人,清雅高士,成为后人学习仿效之偶像,影响着后辈诗人之成长,在此后悠悠岁月中,浙东不断涌现出具有才华之诗人,然就声望和成就而言尚不能与知章相比,直到三百年后,才诞生南宋大诗人陆游。陆游是会稽山阴人,不仅是南宋最杰出诗人,更是可与李杜比肩影响千古之伟大诗人。经过历史基因熏陶积淀并发展,此时之越文化不再是引进,更重要者已是外传。浙东宋诗之崭新发展,已于神州诗坛竖立大旗。追溯浙东宋诗之发展,正是源自于浙东唐诗之坚实基础。因而回顾浙东唐诗发展历程中,被誉为千古风流之贺知章影响深远,值得永久缅怀纪念。

    大唐以降迨至今日,所有史实证明,贺知章是唐代大诗人、大书法家、大散文家,亦堪称著名政治活动家。实则其已不再单属唐朝,早已演绎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作为知章故里萧山,多年来着力打造贺知章文化,并且成绩斐然。区委区政府多次举办规模巨大层次高范之贺知章学术论坛,命名贺知章村及贺知章学校,建造贺知章公园及贺知章碑,境内所建贺知章塑像已达六尊之多。而贺监湖所在地湘湖研究院,贺知章故居所在地蜀山街道,浙东唐诗之路起点义桥渔浦等地,更是常态化而有序地对贺知章文化实施研究发掘,并取得骄人成绩。而且,萧山本土文史界亦集聚人才,著述颇丰,形成了陈志根、李维松、刘宪康、柴海生,汪志华等专家学者集群,使后续研究开发后继有人。贺知章之于萧山,是一张千古留传金名片,其历史文化贡献无人能出其右,精心做好贺知章这篇大文章,不但是政府之职,也是人民之责。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提升萧山文化品位,可谓其善莫大焉!

    三年前余曾作柏梁体《贺知章》,今权作此文结尾: 

千载风流贺季真,全凭诗酒长精神。

饮中自有八仙逡,骑马乘船狂客呻。

落井眼花如隐沦,谪仙不醉可为邻。

金龟换酒友情珍,皆好杯中玉辂巡。

欲效渊明翰墨新,楚骚风致近灵均。

回乡绝句世无伦,启后承前魏晋循。

太白文章写锦春,金星降世转凡轮。

青莲知己感情纯,敢有歌吟泣凤麟。

意欲正声动帝宸,遣情已使雅音淳。

幼时试笔雨初匀,壮岁华翰写锦茵。

秦隶唐楷挂玉绅,草书之圣刻昆岷。

《孝经》流落佚东旻,《千字文》遗历晋垠。

笔走龙蛇斗转寅,筠挥凤翥庙堂陈。

天生夷旷蛰如伸,冠带难能束梦身。

宁弃集贤乐守贫,敕封道士拂红尘。

殆将浊世俗风醇,淡欲缘非百万绍。

高尚情操逸轨遵,千秋观畔水如银。

镜湖也有陆机莼,碧水因缘古黛皴。

童稚相迎笑问频,不知翁是故乡人。

黄冠归隐泪沾巾,八秩龙钟福德臻。

本期制作:子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之路”前世今生
唐朝诗人为何纷纷来越州?你知道吗?
【鸿雪诗话】浙东唐诗之路 浙 东 启程
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中的“家”究竟在哪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在萧山湘湖寻找贺知章
八十六岁还乡,寥寥数语,却成了千古传诵的名篇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